小页紫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小页紫檀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萧凌迅速将小印放好揣进怀里,无比满足地拍了拍。袁隽有一瞬的恍惚,觉得萧凌开心的样子让自己移不开眼,心底竟似升起个愿望,盼他永如此刻。袁隽有些期待地轻声问:
袁隽直接忽略掉萧凌话里所有的古怪和不妥,只爽快地应道:“好!”
二来,武艺进步,三不五时就要被唐恬堵在袁府门口好一阵“教导”的她,不得不在勤修书册之外加上勤修己身一项,猎灵枪使得越发见气势功力,搏命的招式组合层出不穷,常惊得唐恬不得不退让收手。而这也更让袁隽感叹,母亲舞阳公主当年之言诚不我欺,自己确实得有个厉害的人管教着才能成器。
九月初十,袁隽与萧凌头一回同时奉诏入宫,两人在仁和殿苦熬了一个时辰才被放出。方出了宫门,萧凌见袁隽如常做派、别无动议的样子,终于按捺不住,梗着一口气问:“袁祎然,今日是九月初十,可还记得是什么日子吗?”
日子进入顺和七年九月,大楚终于结束了酷热天气,各地灾情缓解,太和殿上,从顺和帝到朝臣终于有了笑面孔,可韩济仍没回国子学讲课。
萧凌几乎被自己声音里的温柔吓到,却更惊艳于眼前少女脸上的神情,那是他从未见过、从未想过的惹人模样,混着娇羞与勇敢、忐忑与坚定交织的绵绵情意。
“萧世子生辰嘛!自然记得。看,我还备了礼!”袁隽自袖中取出一个锦袋递给萧凌,满脸诡计得逞的笑。
提交了策论的只有一个,姜姝。
萧凌的眸子似打磨剔透的黑曜石,直直地看进袁隽的眼,说:
姜姝呆坐许久,不经意瞥见敬世阁外翘首等候的任重,又偷瞧了袁隽一眼:“袁隽,从前,我不喜你。别人难以企及的,你唾手可得,却还总是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很刺眼。如今,倒真有些感同身受了。一个人活不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确实很难高兴起来。”姜姝说完便走,袁隽望着她离开的背影,也望着她能有一日再走进来。
“萧凌说:想了,做了,便不一样了。”袁隽并不多劝。困住一个人的从来只是自己。前世她不明白的道理,这一回她懂了。
一来,修书顺利,自从有了萧凌、任重、姜姝“三个臭皮匠”,各个章节的进展神速,后来又听了韩济“以点串线”“变块为条”的建议,修《北地志》最大的问题“章节如何排布成册”也豁然开朗、迎刃而解了;
萧凌被怼得脸微微一红,放低右手,又抬起左手,瞧着掌上的锦袋,心有不足地又道:“袁祎然,我今日生辰,提个要求不过分吧?你,你为我做个荷包吧!”
“你怎么……”萧凌看出袁隽是故意耍弄他,一把抢过锦袋打开,强板着的脸登时维持不住,嘴角忍不住高高翘起:“这是……你刻的?”锦袋里一枚细腻温润的青田石小印,刻着隶书“诺一”。
“你的字,跋扈得快飞出章子去了,哪能看不出啊?”萧凌用指腹描着字、摩着印,一遍遍地看。
姜姝下意识地用手抚脸,是描成寒梅的长长一印。姐姐用一生换得的家门荣宠,在真正的权势前不值一提,姜姝语声萧瑟:“本就是道疤,何必徒生妄念。”
“对啊!怕萧世子觉得贺礼不够诚意,刻字磨印缝袋子,全套,都不曾假手于人。”
“嗯,喜欢!”
“看出来啦?”
“萧诺一,喜欢吗?”
任重避开姜姝步入阁内,见袁隽出神,便不打扰,自顾自拿起案桌上的答卷,来来回回地看、念念有词地算,终于出声:“姜四小姐这想法倒有趣,只算术上实在是……唉!宫里常思堂的课,还真是难为钱博士了!”
“不是,你看这袋子,上面光秃秃的连个花都没绣……”
“我绣花,那能看吗?光缝这袋子就费我半天劲儿了。”袁隽委委屈屈地说,“再说那缎子上不是有纹样吗?还绣什么花呀?见素抱朴不好吗?”
“想着是给你做小印,不跋扈怎么配得上萧世子的气质?”袁隽好笑道,“诶,我刻得好吧?那青田石我都磨了好久了,不然这会儿啊你手上早都是血口子了!”
“袋子也是你亲手缝的?”
这一打岔,袁隽心里松快不少,本以为任重有事找她,不料其只求拿走姜姝答卷,称“必得先将算术错漏全都改妥了,不然公主看的得多费心”,随后便风一样跑走了。
袁隽这些日子过得倒十分顺心。
唯一让她不耐烦的是顺和帝。一连四旬,每到圣上择宗亲循例问话的日子,顺和帝都点她入仁和殿,却从不过问书修得如何,似乎只对其与“萧世子”“亭林郡主”等人的交往感兴趣,有两回还先后见了她和唐恬,好像非要从她俩的答话中琢磨些意味出来才行。
萧凌觉得,决不能让第二个人见到袁隽现下的样子,她自己都不行。于是,他决定按计划推进这一日的庆生行程,开口提议:“祎然,我们出城玩吧!我跟任重借了他家庄子。祖父知道的。”
让袁隽欣慰的是,姜姝七日后就又重入了敬世阁,浑身散着新的气机。此后,萧凌、任重、姜姝成了袁隽在敬世阁的常客。再后来,因着任重将姜姝答卷拿回力行堂与钱博士讨论,引得众人对袁隽出的课业题起了极大兴趣,纷纷写了策论托任重来交。袁隽不敢托大,除自己圈阅,得空了还专程到翰林院请众翰林评点,高兴坏了力行堂的学生们。于是,其余四堂跟风效仿者也众。与此同时,将“在天子近臣处得眼”的大好机会白白放弃的崇志堂学生,成了国子学新的笑话。
那日,姜姝找来敬世阁,将答卷呈上案桌便无话了。袁隽细细读完,抬头看了姜姝许久,不无感慨:“姜姝,留在京里,你只能是姜氏脸面上的疤;但若回南海,也许倒可长成那枝梅。”
袁隽听言,面上也被传染上一层薄红:“说什么呢?”
萧凌说,安平公主“国子学先生”的名头算是稳了。却是过于乐观了。虽逢四、九日讲学时,堂上学生并不作妖,但“袁先生”布置的课业,无人理会。
] 萧凌迅速将小印放好揣进怀里,无比满足地拍了拍。袁隽有一瞬的恍惚,觉得萧凌开心的样子让自己移不开眼,心底竟似升起个愿望,盼他永如此刻。袁隽有些期待地轻声问:
袁隽直接忽略掉萧凌话里所有的古怪和不妥,只爽快地应道:“好!”
二来,武艺进步,三不五时就要被唐恬堵在袁府门口好一阵“教导”的她,不得不在勤修书册之外加上勤修己身一项,猎灵枪使得越发见气势功力,搏命的招式组合层出不穷,常惊得唐恬不得不退让收手。而这也更让袁隽感叹,母亲舞阳公主当年之言诚不我欺,自己确实得有个厉害的人管教着才能成器。
九月初十,袁隽与萧凌头一回同时奉诏入宫,两人在仁和殿苦熬了一个时辰才被放出。方出了宫门,萧凌见袁隽如常做派、别无动议的样子,终于按捺不住,梗着一口气问:“袁祎然,今日是九月初十,可还记得是什么日子吗?”
日子进入顺和七年九月,大楚终于结束了酷热天气,各地灾情缓解,太和殿上,从顺和帝到朝臣终于有了笑面孔,可韩济仍没回国子学讲课。
萧凌几乎被自己声音里的温柔吓到,却更惊艳于眼前少女脸上的神情,那是他从未见过、从未想过的惹人模样,混着娇羞与勇敢、忐忑与坚定交织的绵绵情意。
“萧世子生辰嘛!自然记得。看,我还备了礼!”袁隽自袖中取出一个锦袋递给萧凌,满脸诡计得逞的笑。
提交了策论的只有一个,姜姝。
萧凌的眸子似打磨剔透的黑曜石,直直地看进袁隽的眼,说:
姜姝呆坐许久,不经意瞥见敬世阁外翘首等候的任重,又偷瞧了袁隽一眼:“袁隽,从前,我不喜你。别人难以企及的,你唾手可得,却还总是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很刺眼。如今,倒真有些感同身受了。一个人活不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确实很难高兴起来。”姜姝说完便走,袁隽望着她离开的背影,也望着她能有一日再走进来。
“萧凌说:想了,做了,便不一样了。”袁隽并不多劝。困住一个人的从来只是自己。前世她不明白的道理,这一回她懂了。
一来,修书顺利,自从有了萧凌、任重、姜姝“三个臭皮匠”,各个章节的进展神速,后来又听了韩济“以点串线”“变块为条”的建议,修《北地志》最大的问题“章节如何排布成册”也豁然开朗、迎刃而解了;
萧凌被怼得脸微微一红,放低右手,又抬起左手,瞧着掌上的锦袋,心有不足地又道:“袁祎然,我今日生辰,提个要求不过分吧?你,你为我做个荷包吧!”
“你怎么……”萧凌看出袁隽是故意耍弄他,一把抢过锦袋打开,强板着的脸登时维持不住,嘴角忍不住高高翘起:“这是……你刻的?”锦袋里一枚细腻温润的青田石小印,刻着隶书“诺一”。
“你的字,跋扈得快飞出章子去了,哪能看不出啊?”萧凌用指腹描着字、摩着印,一遍遍地看。
姜姝下意识地用手抚脸,是描成寒梅的长长一印。姐姐用一生换得的家门荣宠,在真正的权势前不值一提,姜姝语声萧瑟:“本就是道疤,何必徒生妄念。”
“对啊!怕萧世子觉得贺礼不够诚意,刻字磨印缝袋子,全套,都不曾假手于人。”
“嗯,喜欢!”
“看出来啦?”
“萧诺一,喜欢吗?”
任重避开姜姝步入阁内,见袁隽出神,便不打扰,自顾自拿起案桌上的答卷,来来回回地看、念念有词地算,终于出声:“姜四小姐这想法倒有趣,只算术上实在是……唉!宫里常思堂的课,还真是难为钱博士了!”
“不是,你看这袋子,上面光秃秃的连个花都没绣……”
“我绣花,那能看吗?光缝这袋子就费我半天劲儿了。”袁隽委委屈屈地说,“再说那缎子上不是有纹样吗?还绣什么花呀?见素抱朴不好吗?”
“想着是给你做小印,不跋扈怎么配得上萧世子的气质?”袁隽好笑道,“诶,我刻得好吧?那青田石我都磨了好久了,不然这会儿啊你手上早都是血口子了!”
“袋子也是你亲手缝的?”
这一打岔,袁隽心里松快不少,本以为任重有事找她,不料其只求拿走姜姝答卷,称“必得先将算术错漏全都改妥了,不然公主看的得多费心”,随后便风一样跑走了。
袁隽这些日子过得倒十分顺心。
唯一让她不耐烦的是顺和帝。一连四旬,每到圣上择宗亲循例问话的日子,顺和帝都点她入仁和殿,却从不过问书修得如何,似乎只对其与“萧世子”“亭林郡主”等人的交往感兴趣,有两回还先后见了她和唐恬,好像非要从她俩的答话中琢磨些意味出来才行。
萧凌觉得,决不能让第二个人见到袁隽现下的样子,她自己都不行。于是,他决定按计划推进这一日的庆生行程,开口提议:“祎然,我们出城玩吧!我跟任重借了他家庄子。祖父知道的。”
让袁隽欣慰的是,姜姝七日后就又重入了敬世阁,浑身散着新的气机。此后,萧凌、任重、姜姝成了袁隽在敬世阁的常客。再后来,因着任重将姜姝答卷拿回力行堂与钱博士讨论,引得众人对袁隽出的课业题起了极大兴趣,纷纷写了策论托任重来交。袁隽不敢托大,除自己圈阅,得空了还专程到翰林院请众翰林评点,高兴坏了力行堂的学生们。于是,其余四堂跟风效仿者也众。与此同时,将“在天子近臣处得眼”的大好机会白白放弃的崇志堂学生,成了国子学新的笑话。
那日,姜姝找来敬世阁,将答卷呈上案桌便无话了。袁隽细细读完,抬头看了姜姝许久,不无感慨:“姜姝,留在京里,你只能是姜氏脸面上的疤;但若回南海,也许倒可长成那枝梅。”
袁隽听言,面上也被传染上一层薄红:“说什么呢?”
萧凌说,安平公主“国子学先生”的名头算是稳了。却是过于乐观了。虽逢四、九日讲学时,堂上学生并不作妖,但“袁先生”布置的课业,无人理会。
玄幻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