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页紫檀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小页紫檀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袁隽!我好歹救过你,你何必与我这么说话?”
“呵,原来如此!我欠你一条命,应当还,你若要,拿走就是了。”
“那便常来吧!”
次日,袁隽将这些日子修书时遇到的问题略理了理,郑重地换上小朝服,持公主令信入了宫。第一次踏足翰林院舍,想到其间所聚皆是楚之大才,袁隽心里微微紧张,却不想众翰林都对她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大家各抒己见、相谈甚欢,及至午膳饭点仍没有要放她离开的意思,还是靠着韩济帮衬挡驾,袁隽才得以走出翰林院。
“公主修书,你看来何用?”
“袁隽。”燕洄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燕洄绕到袁隽身前,将她罩进自己的身影下,见她全身僵硬、微颤,似在很辛苦地忍着什么,且始终不愿抬头看他。僵持久了,燕洄胸中无名火窜起,故意狠着劲儿说:
“无事,歇歇就好。”袁隽起身,见来人是坤和殿的大宫女,且显然也被自己此刻的样子吓得不轻。
“乐平公主。”袁隽硬着头皮上前。
韩济陪着袁隽循着出宫方向一路行去,忽见不远处一个身影,想了一想,对袁隽道:“济尚有些事忙,便不送公主了,还望见谅。”
“明日吧!先生可有空?”
看来很有必要多到翰林院走走了。袁隽心里琢磨着事儿,行了随堂礼后便匆匆离去,待旁听的属官也散得差不多,众学生忽然热议起来:
“安平,开女学不是祖制。”
“有劳姑姑引路。”
韩济略作收拾正要离去,突然被点了名,便诚实道:“见过。不凡。”
袁隽前世便知韩济此人。在辛未冒死送进大昭宫的消息里,萧凌率大军在齐地摧城拔寨势如破竹,北平所辖诸地皆由韩济统总指挥,且其还曾亲自领兵将楚军打回渭水。镇远将军成珂评价他:“袁参军比之亦多不及。”成珂所言“袁参军”指的就是袁隽的父亲袁放,同样的文官领武职。在大楚史书之上,女子为帅、书生领兵,是很不罕见的,这也是齐、辽两国总笑话楚国男子“骨头软”的原因。
“你……”
“她一个成日躲在府里不出门的公主,能修什么书?韩先生,您知道吗?”
小姜后眼神明亮,缓缓勾起了唇角。
袁隽来旁听韩济的课,原本只是为了见见这个能让萧凌交出后背的人,未料获益极大,特别是韩济对大楚边地民生的观察更为直观,视角与祖母姚谦、母亲舞阳公主截然不同,能助她在修书时将“人和”方面的缺失环节补上。
袁隽忍着痛,并不回头,勉强用平稳的声音,提醒道:“燕公子还是该称一声安平公主的。”
一堂边地民情课,由韩济讲来让人颇有身临其境之感,学钟响起时众人仍意犹未尽。袁隽在心中赞道:大楚开国以来第一位寒门状元,名副其实!
“据说是为了修书。”
“诸位皆出身王侯将相之家,”韩济打断众人天马行空的猜测,认真说道,“日后,无论执掌一方兵权,还是为政一地民生,都会想好好看看安平公主今日所修之书。”言毕,径直而去。
“这安平公主,到底什么情况啊?怎么跑国子学听课来了?”
“燕公子若无事,便不要挡道了。”
“敬候大驾。”
除却休沐日,袁隽一连几天旁听了好几堂课,作了番取舍。六月十九,又到韩济讲学的日子,她早早便去了崇志堂,发现韩济竟已在门外,似在等着她来。两人默契地未再你来我往一番“礼不可废”,略致了意,韩济脸上仍一副和风细雨的笑模样,问:“安平公主计划何时到访翰林院?”
“皇后娘娘正寻您呢!不如,公主随婢子到坤和殿,请娘娘召太医给公主瞧瞧?”
袁隽觉得自己已用光了全部力气,可能再撑一刻就要倒下,所幸有人声向此处而来,燕洄只能先急急离开。袁隽再受不住地蹲坐下来,不久,就听到宫人急切的声音:“公主!安平公主!您这是怎么了?”
“先生请便。”
“写的什么,能得韩先生夸赞?我也想看看。”
袁隽鼓足勇气才抬起了头,逼自己看着燕洄的眼睛说话,她那赤红的眼、青紫的唇和苍白的脸,结结实实地吓坏了燕洄:
“安平公主今日感受如何?”
袁隽捏了捏袖中方才记下的笔记纸笺,由衷地笑:“真好!”
“乐平,”袁隽叫住了那个给过自己当头棒喝的女子,决定投桃报李,好言劝道:“开女学是大善之举,别用‘学阁伴读’把机会浪费了。”
“隔了太久,不必再提。”
“听闻万寿节那日,安平公主呈了本自己写的册子作礼,圣上看了龙心大悦,稀罕得不行,后来就如你所见了呗!”
“七年前的今日,大成三十一年六月二十,就在不远处,紫宸殿后梅园,你亲口对我说你叫袁隽,都忘了?”
“修撰大人可给留饭?”
别了韩济,袁隽独自走了一会儿,毫不自知地来到紫宸殿附近,也不靠近,只远远望着,待到抬脚要走时,心痛却不期而至。
“安平公主,娘娘唤您呢!”袁隽也不管唐迪能听进多少,自随宫人入了殿内,行礼后被赐了座,小姜后客套地关心了两句她的身体,意味深长地看了她许久,方道:
袁隽一路来到坤和殿,许是离着燕洄远了心便不那么痛,人精神许多,引路宫女也松了口气。可及至正殿门口,袁隽又深深懊悔,昨日自己随口定下到翰林院日子的行为实在太过草率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眼下,刚刚自殿内走出的乐平公主唐迪正站在廊下注视着自己。
“安平公主好大的能耐,这是要出将入相了。”说完,也不等袁隽搭话,就要离去。
“是啊!先生可是天子近臣,可见过那传说中的册子?”
“留。”韩济看着袁隽几乎要飞起来的步子,好笑地回想她刻意拿捏仪态走进翰林院的样子。抛开公主身份,自那日仁和殿后,他有预期这是一个很不简单的十四岁小丫头,但今日发现自己还是有些小瞧了。
韩济,表字子期,大成十六年生,南海琼州人士。韩氏是南海两州出名的医家,但因医籍在大楚属下三流的技籍,是实实在在的寒门。韩济九岁已考取秀才,早年间在南海便是很有名气的少年天才,后其随父亲在大楚境内特别是边境之地游历了十年,十九岁时回到琼州老家闭门读书、参加科考,并于顺和五年一举夺魁。
“你怎么……”
“可也不违祖制。”袁隽坦然看着小姜后,心里想到了姜姝,别有深意地又道:“大楚从无女子不得拜官的祖制,也绝没有女子不得入学的说法,娘娘明鉴。”
] “袁隽!我好歹救过你,你何必与我这么说话?”
“呵,原来如此!我欠你一条命,应当还,你若要,拿走就是了。”
“那便常来吧!”
次日,袁隽将这些日子修书时遇到的问题略理了理,郑重地换上小朝服,持公主令信入了宫。第一次踏足翰林院舍,想到其间所聚皆是楚之大才,袁隽心里微微紧张,却不想众翰林都对她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大家各抒己见、相谈甚欢,及至午膳饭点仍没有要放她离开的意思,还是靠着韩济帮衬挡驾,袁隽才得以走出翰林院。
“公主修书,你看来何用?”
“袁隽。”燕洄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燕洄绕到袁隽身前,将她罩进自己的身影下,见她全身僵硬、微颤,似在很辛苦地忍着什么,且始终不愿抬头看他。僵持久了,燕洄胸中无名火窜起,故意狠着劲儿说:
“无事,歇歇就好。”袁隽起身,见来人是坤和殿的大宫女,且显然也被自己此刻的样子吓得不轻。
“乐平公主。”袁隽硬着头皮上前。
韩济陪着袁隽循着出宫方向一路行去,忽见不远处一个身影,想了一想,对袁隽道:“济尚有些事忙,便不送公主了,还望见谅。”
“明日吧!先生可有空?”
看来很有必要多到翰林院走走了。袁隽心里琢磨着事儿,行了随堂礼后便匆匆离去,待旁听的属官也散得差不多,众学生忽然热议起来:
“安平,开女学不是祖制。”
“有劳姑姑引路。”
韩济略作收拾正要离去,突然被点了名,便诚实道:“见过。不凡。”
袁隽前世便知韩济此人。在辛未冒死送进大昭宫的消息里,萧凌率大军在齐地摧城拔寨势如破竹,北平所辖诸地皆由韩济统总指挥,且其还曾亲自领兵将楚军打回渭水。镇远将军成珂评价他:“袁参军比之亦多不及。”成珂所言“袁参军”指的就是袁隽的父亲袁放,同样的文官领武职。在大楚史书之上,女子为帅、书生领兵,是很不罕见的,这也是齐、辽两国总笑话楚国男子“骨头软”的原因。
“你……”
“她一个成日躲在府里不出门的公主,能修什么书?韩先生,您知道吗?”
小姜后眼神明亮,缓缓勾起了唇角。
袁隽来旁听韩济的课,原本只是为了见见这个能让萧凌交出后背的人,未料获益极大,特别是韩济对大楚边地民生的观察更为直观,视角与祖母姚谦、母亲舞阳公主截然不同,能助她在修书时将“人和”方面的缺失环节补上。
袁隽忍着痛,并不回头,勉强用平稳的声音,提醒道:“燕公子还是该称一声安平公主的。”
一堂边地民情课,由韩济讲来让人颇有身临其境之感,学钟响起时众人仍意犹未尽。袁隽在心中赞道:大楚开国以来第一位寒门状元,名副其实!
“据说是为了修书。”
“诸位皆出身王侯将相之家,”韩济打断众人天马行空的猜测,认真说道,“日后,无论执掌一方兵权,还是为政一地民生,都会想好好看看安平公主今日所修之书。”言毕,径直而去。
“这安平公主,到底什么情况啊?怎么跑国子学听课来了?”
“燕公子若无事,便不要挡道了。”
“敬候大驾。”
除却休沐日,袁隽一连几天旁听了好几堂课,作了番取舍。六月十九,又到韩济讲学的日子,她早早便去了崇志堂,发现韩济竟已在门外,似在等着她来。两人默契地未再你来我往一番“礼不可废”,略致了意,韩济脸上仍一副和风细雨的笑模样,问:“安平公主计划何时到访翰林院?”
“皇后娘娘正寻您呢!不如,公主随婢子到坤和殿,请娘娘召太医给公主瞧瞧?”
袁隽觉得自己已用光了全部力气,可能再撑一刻就要倒下,所幸有人声向此处而来,燕洄只能先急急离开。袁隽再受不住地蹲坐下来,不久,就听到宫人急切的声音:“公主!安平公主!您这是怎么了?”
“先生请便。”
“写的什么,能得韩先生夸赞?我也想看看。”
袁隽鼓足勇气才抬起了头,逼自己看着燕洄的眼睛说话,她那赤红的眼、青紫的唇和苍白的脸,结结实实地吓坏了燕洄:
“安平公主今日感受如何?”
袁隽捏了捏袖中方才记下的笔记纸笺,由衷地笑:“真好!”
“乐平,”袁隽叫住了那个给过自己当头棒喝的女子,决定投桃报李,好言劝道:“开女学是大善之举,别用‘学阁伴读’把机会浪费了。”
“隔了太久,不必再提。”
“听闻万寿节那日,安平公主呈了本自己写的册子作礼,圣上看了龙心大悦,稀罕得不行,后来就如你所见了呗!”
“七年前的今日,大成三十一年六月二十,就在不远处,紫宸殿后梅园,你亲口对我说你叫袁隽,都忘了?”
“修撰大人可给留饭?”
别了韩济,袁隽独自走了一会儿,毫不自知地来到紫宸殿附近,也不靠近,只远远望着,待到抬脚要走时,心痛却不期而至。
“安平公主,娘娘唤您呢!”袁隽也不管唐迪能听进多少,自随宫人入了殿内,行礼后被赐了座,小姜后客套地关心了两句她的身体,意味深长地看了她许久,方道:
袁隽一路来到坤和殿,许是离着燕洄远了心便不那么痛,人精神许多,引路宫女也松了口气。可及至正殿门口,袁隽又深深懊悔,昨日自己随口定下到翰林院日子的行为实在太过草率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眼下,刚刚自殿内走出的乐平公主唐迪正站在廊下注视着自己。
“安平公主好大的能耐,这是要出将入相了。”说完,也不等袁隽搭话,就要离去。
“是啊!先生可是天子近臣,可见过那传说中的册子?”
“留。”韩济看着袁隽几乎要飞起来的步子,好笑地回想她刻意拿捏仪态走进翰林院的样子。抛开公主身份,自那日仁和殿后,他有预期这是一个很不简单的十四岁小丫头,但今日发现自己还是有些小瞧了。
韩济,表字子期,大成十六年生,南海琼州人士。韩氏是南海两州出名的医家,但因医籍在大楚属下三流的技籍,是实实在在的寒门。韩济九岁已考取秀才,早年间在南海便是很有名气的少年天才,后其随父亲在大楚境内特别是边境之地游历了十年,十九岁时回到琼州老家闭门读书、参加科考,并于顺和五年一举夺魁。
“你怎么……”
“可也不违祖制。”袁隽坦然看着小姜后,心里想到了姜姝,别有深意地又道:“大楚从无女子不得拜官的祖制,也绝没有女子不得入学的说法,娘娘明鉴。”
玄幻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