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君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菖蒲君君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一夜白头或许夸张,但并不是假话。
沉默片刻,问:“您还要几个人来送?”
苏辙与王安石一派颇有交往,还曾在王安石面前说过青苗法的一些见解,也曾得到王安石的认可。
“若非夫人,我不会是如此的。”
“姜姑娘也一道去吧。我这儿幻境没什么好看的,无非是一些官场打交道罢了。”
姜烟在对面听得发笑,一张脸憋得都要扭曲了。
“可我因八娘之事,不与她商议便与程家断交,伤了她的心。”
这件事情闹得太大,两家相识的朋友都上门来劝,更有不少人劝到了程夫人那里。
姜烟挑眉,后仰着从在车窗探出去半个身子,看向城门口那几个来送苏轼离开的人。
姜烟不知如何安慰这船上的三个男人。
姜烟也是一身素淡的衣裳走到船尾,也不知道怎么安慰,就听苏轼自己说:“母亲与我,如明灯。”
姜烟捏着勺子,看对面已经呆滞了的苏洵,好心道:“原来再来一次也会被你们兄弟俩给吓个半死。”
此时苏洵已经离世,苏轼和苏辙兄弟俩守孝期满,一路赶回开封的时候,这里的一切都与他们离开时完全不同了。
路上,苏洵很是落寞。
王安石手都快挥出残影了,就是要姜烟跟着苏轼走,赶紧走!
只是,有了弟弟的前车之鉴,作为哥哥的苏轼也毅然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得罪王安石,学着弟弟的操作,苏轼也先一步自请外放,不等王安石收拾他,他就自己收拾收拾去了杭州。
若不是父亲临终前要他们兄弟俩携手互助,兄弟齐心,苏辙都想打开他哥的脑子看看里面装的都是糖荔枝吗?
苏轼的姐姐苏八娘其实也有几分程夫人的风范,只是比起程夫人,八娘……
“那我……走了。”姜烟说着,再看看站在朝堂里的王安石,对方刚跟苏轼吵了一架,谁知道苏轼暗戳戳在王安石耳边说出了那句制胜法宝,现在多看苏轼一眼都觉得眼睛疼。
丧事有条不紊的办着,来吊唁的人也会说几句苏家二子在京城的风光,只是大家心里都有数,只提了几句便不再多说什么。
苏洵不知道苏轼在回来路上与姜烟说的话,只说:“姜姑娘,多谢你让我知晓,原来我这般无用之人竟也有青史留名的一日。也多谢你的幻境……”苏洵说着起身,脚步走得不是那么稳:“让我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可以再次见到从前的家,与夫人在一起。”
苏辙偏又了解自己这位兄长,所以在听到苏轼真诚回答:“能抓心挠肺的不舒服。”之后,苏辙好似一个被怼得失去了生活希望的弟弟,无奈的挥着手回他。
苏洵看过来,他在幻境中的模样已经与在现代时候的差不多。
苏辙沉默着不说话,有了时间就去抄书,哪怕坐在船上也是如此。
苏洵五十八岁那年在开封离世。
“青苗法并非不可,只是事有轻重缓急,与其纠结此事,不如放眼当下。国库空虚,岁币连年,应当想办法如何丰足国库,才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擅自将钱财交于百姓,若百姓花得不当,又如何?若那小官小吏借此机会做弄鬼之事,又如何?那青苗法的初衷,便成为了百姓的负担。”
“老泉先生。”
然后又自顾自道:“王大人在幻境中竟然待我如此真诚,方才在幻境中道别的时候,热情如斯!”
苏洵很清楚,苏家能有今日,并不是自己的功劳,而是程夫人。
程夫人内心哀痛又愧疚。
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n,
姜烟喝水差点给呛死,惊诧的看着苏轼好半天,希望从苏轼的脸上看出那么一丁点的阴阳怪气都可以。
“爹?”苏辙偏头看老夫妻。【忆伤文学网】
苏轼低着头,泪水从鼻尖落下,双手紧紧抓着衣袍,手背上的青筋突起:“八娘的事情,就算闹,也不该让母亲知晓的。”
苏轼笑得开怀,颇为得意的对姜烟说:“我人缘不错,总该再来几个才是。”
一时间,开封对他们来说,竟然有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荒诞。
“幼时,母亲便教我们兄妹几个读书。后来,兄长走了,母亲身边只有我、子由和八娘。我第一次背诗,第一次写字,都是母亲教我的。”
疯狂炫糖荔枝的苏轼也看过去:“爹?”
纵然相信他们父子绝不会因为这件事情就被官家论罪,但柳三变的前车之鉴还在,这个臭小子怎么敢啊!
兄弟俩虽名次不耀眼,可这兄弟同榜做进士,依然在开封传为佳话。
尤其是对于青苗法。
死前留下遗言,要与妻子合葬。
北宋时期最动荡的熙宁变法,开始了!
可现在想来,并不是如此。
只跟着他们一路回到眉州眉山城。
“八娘若是好好的活着,母亲自然不会哀痛之下染病。”
唯独亏欠程夫人。
“你们还年轻,都走吧!”苏洵背对着姜烟摆手,故作深情也好,迟来的亏欠也罢,他此刻不想走了。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父子、兄弟要在京中大显身手的时候,三人却又一齐离开开封。
而今,就让他留在幻境中的苏宅吧。
一个在考试的时候用典故却记错了主人公,一个在考试的时候把皇帝骂了个狗血淋头。
姜烟看着苏辙的背影,硬生生看出了一股操劳过渡苍老的感觉。
尽管苏辙在策论中将赵祯骂得狗血淋头,但最后还是得了进士功名。
偏偏在他们父子面前还要做出坚强的模样。
就怕王安石不盯上他吗?
姜烟没有继续想下去,只静静的听着苏轼说话。
苏辙不仅不同意,甚至还写了一份《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就差没有指着王安石的鼻子说他的办法不行了。
只是,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一边是娘家,一边是丧女之痛。
“走吧!去杭州修你的西湖去。”
“你!”苏辙看着苏轼的这些操作,一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说。
那是一位初见只觉得温和,平易近人不说,更是让你会下意识全身心去信任的人。相处久了,又会发现藏在那做什么事情都不疾不徐的身躯中的坚韧。
果然。
只是再走出眉山,幻境中的时间却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但没想到,他是认真的!
他这辈子,考科举,扬文名,修族谱,对得起苏家的列祖列宗。
姜烟在他们的幻境刚开始的时候也见过程夫人。
苏洵松开手,掌心落下几根胡须飘落在地上。
他坐在船尾两条腿都伸出了船舷外,看着远山江面,还有水鸟飞过。
往日一派乐天的苏轼更是几次在船尾暗自落泪,被江风吹得眼睛不红了,这才回去。
他与父亲带着子由冲去了程家,他们是读书人,做不出打砸的事情,却对外与程家断绝了关系。
他是真没想到啊。
都有了自己这个例子,就算是要上书,委婉点能怎么样?
父亲总是希望看见孩子是开心快乐的,一辈子无忧无虑。
“我从未想过自己还能在后世留名。本是个浪荡子,读书只读了一半便觉得自己非是常人,一片傲气下浑浑噩噩的过日子。”苏洵像是在给姜烟告别,又像是在诉说自己的这半生,靠在椅背上,抬头望月。
出城的时候,苏轼这才叹气:“当初走的时候,子由早就被贬去了陈州,也没几个人来送送我。”
可有的时候太无忧无虑了,也挺让人糟心的。
“不知,母亲有没有收到我和弟弟高中的消息。八娘的事情过后,母亲就难过了许久。程家是她家,八娘也是她的女儿。或许……我们不该这么着急进京,多陪在母亲身边,她也不会……”
姜烟从前以为,苏洵看起来比苏轼和苏辙要老,是因为他年纪大。
待夜深,苏洵坐在庭院里沉默着望月。
苏洵这阴阳怪气的架势,再配上苏辙和苏轼那两张不知道有没有听懂,但颇为自豪的脸,看着实在是太好笑了。
王安石都快气疯了,如果不是被人拦着,还准备给苏辙治罪。
对于变法,兄弟俩态度大同小异。
苏洵拍拍苏辙的肩膀,叹道:“可没想到,你太有担当了!真的,太有担当了!”
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会因为难过而生出许多白发。
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朝堂上的王安石,再指了指苏轼,最后憋出一句:“你少说两句能怎么样?”
苏辙说完也知道自己得罪了王安石,自请外放,由此也开始了苏辙未来几十年一贬再贬的开始。
比起范仲淹兴学引发的动荡和针对吕夷简而引起的朋党论。
说话的时候又看看在旁边吃糖荔枝,还一手托腮望自己的二儿子。
苏洵大概是因为在幻境,又已经经历过一次,对苏辙说:“你爹我一向觉得,孩子之间你年纪最小,却是最稳重的一个。”
“姜姑娘,你可知在幻境里再见到母亲和八娘,我有多高兴?我这半生,其实没有什么遗憾。可若能重来,我定然不会让父亲同意与程家结亲。我苏子瞻的姐姐,文采斐然如文姬在世,程之才他不配!”
因为与王安石的政见相悖,苏轼恩师欧阳修等人都遭受贬谪。
] 一夜白头或许夸张,但并不是假话。
沉默片刻,问:“您还要几个人来送?”
苏辙与王安石一派颇有交往,还曾在王安石面前说过青苗法的一些见解,也曾得到王安石的认可。
“若非夫人,我不会是如此的。”
“姜姑娘也一道去吧。我这儿幻境没什么好看的,无非是一些官场打交道罢了。”
姜烟在对面听得发笑,一张脸憋得都要扭曲了。
“可我因八娘之事,不与她商议便与程家断交,伤了她的心。”
这件事情闹得太大,两家相识的朋友都上门来劝,更有不少人劝到了程夫人那里。
姜烟挑眉,后仰着从在车窗探出去半个身子,看向城门口那几个来送苏轼离开的人。
姜烟不知如何安慰这船上的三个男人。
姜烟也是一身素淡的衣裳走到船尾,也不知道怎么安慰,就听苏轼自己说:“母亲与我,如明灯。”
姜烟捏着勺子,看对面已经呆滞了的苏洵,好心道:“原来再来一次也会被你们兄弟俩给吓个半死。”
此时苏洵已经离世,苏轼和苏辙兄弟俩守孝期满,一路赶回开封的时候,这里的一切都与他们离开时完全不同了。
路上,苏洵很是落寞。
王安石手都快挥出残影了,就是要姜烟跟着苏轼走,赶紧走!
只是,有了弟弟的前车之鉴,作为哥哥的苏轼也毅然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得罪王安石,学着弟弟的操作,苏轼也先一步自请外放,不等王安石收拾他,他就自己收拾收拾去了杭州。
若不是父亲临终前要他们兄弟俩携手互助,兄弟齐心,苏辙都想打开他哥的脑子看看里面装的都是糖荔枝吗?
苏轼的姐姐苏八娘其实也有几分程夫人的风范,只是比起程夫人,八娘……
“那我……走了。”姜烟说着,再看看站在朝堂里的王安石,对方刚跟苏轼吵了一架,谁知道苏轼暗戳戳在王安石耳边说出了那句制胜法宝,现在多看苏轼一眼都觉得眼睛疼。
丧事有条不紊的办着,来吊唁的人也会说几句苏家二子在京城的风光,只是大家心里都有数,只提了几句便不再多说什么。
苏洵不知道苏轼在回来路上与姜烟说的话,只说:“姜姑娘,多谢你让我知晓,原来我这般无用之人竟也有青史留名的一日。也多谢你的幻境……”苏洵说着起身,脚步走得不是那么稳:“让我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可以再次见到从前的家,与夫人在一起。”
苏辙偏又了解自己这位兄长,所以在听到苏轼真诚回答:“能抓心挠肺的不舒服。”之后,苏辙好似一个被怼得失去了生活希望的弟弟,无奈的挥着手回他。
苏洵看过来,他在幻境中的模样已经与在现代时候的差不多。
苏辙沉默着不说话,有了时间就去抄书,哪怕坐在船上也是如此。
苏洵五十八岁那年在开封离世。
“青苗法并非不可,只是事有轻重缓急,与其纠结此事,不如放眼当下。国库空虚,岁币连年,应当想办法如何丰足国库,才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擅自将钱财交于百姓,若百姓花得不当,又如何?若那小官小吏借此机会做弄鬼之事,又如何?那青苗法的初衷,便成为了百姓的负担。”
“老泉先生。”
然后又自顾自道:“王大人在幻境中竟然待我如此真诚,方才在幻境中道别的时候,热情如斯!”
苏洵很清楚,苏家能有今日,并不是自己的功劳,而是程夫人。
程夫人内心哀痛又愧疚。
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n,
姜烟喝水差点给呛死,惊诧的看着苏轼好半天,希望从苏轼的脸上看出那么一丁点的阴阳怪气都可以。
“爹?”苏辙偏头看老夫妻。【忆伤文学网】
苏轼低着头,泪水从鼻尖落下,双手紧紧抓着衣袍,手背上的青筋突起:“八娘的事情,就算闹,也不该让母亲知晓的。”
苏轼笑得开怀,颇为得意的对姜烟说:“我人缘不错,总该再来几个才是。”
一时间,开封对他们来说,竟然有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荒诞。
“幼时,母亲便教我们兄妹几个读书。后来,兄长走了,母亲身边只有我、子由和八娘。我第一次背诗,第一次写字,都是母亲教我的。”
疯狂炫糖荔枝的苏轼也看过去:“爹?”
纵然相信他们父子绝不会因为这件事情就被官家论罪,但柳三变的前车之鉴还在,这个臭小子怎么敢啊!
兄弟俩虽名次不耀眼,可这兄弟同榜做进士,依然在开封传为佳话。
尤其是对于青苗法。
死前留下遗言,要与妻子合葬。
北宋时期最动荡的熙宁变法,开始了!
可现在想来,并不是如此。
只跟着他们一路回到眉州眉山城。
“八娘若是好好的活着,母亲自然不会哀痛之下染病。”
唯独亏欠程夫人。
“你们还年轻,都走吧!”苏洵背对着姜烟摆手,故作深情也好,迟来的亏欠也罢,他此刻不想走了。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父子、兄弟要在京中大显身手的时候,三人却又一齐离开开封。
而今,就让他留在幻境中的苏宅吧。
一个在考试的时候用典故却记错了主人公,一个在考试的时候把皇帝骂了个狗血淋头。
姜烟看着苏辙的背影,硬生生看出了一股操劳过渡苍老的感觉。
尽管苏辙在策论中将赵祯骂得狗血淋头,但最后还是得了进士功名。
偏偏在他们父子面前还要做出坚强的模样。
就怕王安石不盯上他吗?
姜烟没有继续想下去,只静静的听着苏轼说话。
苏辙不仅不同意,甚至还写了一份《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就差没有指着王安石的鼻子说他的办法不行了。
只是,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一边是娘家,一边是丧女之痛。
“走吧!去杭州修你的西湖去。”
“你!”苏辙看着苏轼的这些操作,一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说。
那是一位初见只觉得温和,平易近人不说,更是让你会下意识全身心去信任的人。相处久了,又会发现藏在那做什么事情都不疾不徐的身躯中的坚韧。
果然。
只是再走出眉山,幻境中的时间却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但没想到,他是认真的!
他这辈子,考科举,扬文名,修族谱,对得起苏家的列祖列宗。
姜烟在他们的幻境刚开始的时候也见过程夫人。
苏洵松开手,掌心落下几根胡须飘落在地上。
他坐在船尾两条腿都伸出了船舷外,看着远山江面,还有水鸟飞过。
往日一派乐天的苏轼更是几次在船尾暗自落泪,被江风吹得眼睛不红了,这才回去。
他与父亲带着子由冲去了程家,他们是读书人,做不出打砸的事情,却对外与程家断绝了关系。
他是真没想到啊。
都有了自己这个例子,就算是要上书,委婉点能怎么样?
父亲总是希望看见孩子是开心快乐的,一辈子无忧无虑。
“我从未想过自己还能在后世留名。本是个浪荡子,读书只读了一半便觉得自己非是常人,一片傲气下浑浑噩噩的过日子。”苏洵像是在给姜烟告别,又像是在诉说自己的这半生,靠在椅背上,抬头望月。
出城的时候,苏轼这才叹气:“当初走的时候,子由早就被贬去了陈州,也没几个人来送送我。”
可有的时候太无忧无虑了,也挺让人糟心的。
“不知,母亲有没有收到我和弟弟高中的消息。八娘的事情过后,母亲就难过了许久。程家是她家,八娘也是她的女儿。或许……我们不该这么着急进京,多陪在母亲身边,她也不会……”
姜烟从前以为,苏洵看起来比苏轼和苏辙要老,是因为他年纪大。
待夜深,苏洵坐在庭院里沉默着望月。
苏洵这阴阳怪气的架势,再配上苏辙和苏轼那两张不知道有没有听懂,但颇为自豪的脸,看着实在是太好笑了。
王安石都快气疯了,如果不是被人拦着,还准备给苏辙治罪。
对于变法,兄弟俩态度大同小异。
苏洵拍拍苏辙的肩膀,叹道:“可没想到,你太有担当了!真的,太有担当了!”
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会因为难过而生出许多白发。
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朝堂上的王安石,再指了指苏轼,最后憋出一句:“你少说两句能怎么样?”
苏辙说完也知道自己得罪了王安石,自请外放,由此也开始了苏辙未来几十年一贬再贬的开始。
比起范仲淹兴学引发的动荡和针对吕夷简而引起的朋党论。
说话的时候又看看在旁边吃糖荔枝,还一手托腮望自己的二儿子。
苏洵大概是因为在幻境,又已经经历过一次,对苏辙说:“你爹我一向觉得,孩子之间你年纪最小,却是最稳重的一个。”
“姜姑娘,你可知在幻境里再见到母亲和八娘,我有多高兴?我这半生,其实没有什么遗憾。可若能重来,我定然不会让父亲同意与程家结亲。我苏子瞻的姐姐,文采斐然如文姬在世,程之才他不配!”
因为与王安石的政见相悖,苏轼恩师欧阳修等人都遭受贬谪。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
我请历史人物上节目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菖蒲君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我请历史人物上节目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