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李佩甫.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虫嫂手里紧抓着布袋,说:大爷,饶了我吧。
虫嫂说:头一回,饶了我吧大爷。
那老汉说:走,去草庵里。
虫嫂坐在地上,喘着粗气说:你叫我匀口气。
虫嫂却追着他喊:我没偷咱村的。——这村里人谁都知道,虫嫂偷是偷,可她只偷生产队里的,从不偷一家一户个人的,所以并没有多大民愤。
那老汉说:你喊。你一喊,这枣就背不走了。
后来听说,虫嫂六岁时曾被本村一个玩猴的本家叔叔拐出去卖过艺,锣一响就跟着翻跟头,去了一年……后来被公安局的人解救回来了。
那老汉说:我也是头一回,碰上个妞儿。
那老汉说:放你一马?也成。把裤子脱了。
虫嫂说:不是妞,是妞她娘。我都仨孩子了。
……后来虫嫂就背着一布袋枣回家去了。一路走一路哭。到了家门口,把泪擦了擦,才进的门。大国、二国、三花围上来,说:枣。枣!虫嫂一人给了一巴掌,尔后说:一人俩。花小,给仨。老拐从床上爬起来,说:枣?笨枣还是灵枣?灵枣吧?给我俩,叫我也尝尝。虫嫂眼里的泪一下子就流下来了,她抓起一把枣,像子弹一样甩了过去,说:吃死你……老拐弯腰拾起来,在被子上擦了,咔嚓一口,说:嫁接的,怪甜呢。
虫嫂说:草里有疙针。
在这样的情况下,虫嫂自己也不把自己当人看了。她破罐破摔了。
据说,这些情况都是邻村那老光棍在一次“斗私”会上交代之后,才又传出去的。他说,那一年枣结的多,虫嫂又接连去了几次……老光棍还交代说,后来,两人“好”上了,啥话都说,也说床上的事。他甚至还供出了两人最私密的话,说老拐办那事只一条腿使劲,不给力。待事过之后,虫嫂一见那老光棍就“呸”他,说:啥人。
那老汉说:不止一回吧?
那老汉说:还是个小妞?多大一点儿,不学好?
那老汉用手电筒照着虫嫂的脸,说:是个妞?
虫嫂说:头一回,真是头一回。
那老汉说:不像。我这枣可是论斤的,偷一罚十。
老拐腿一拐一拐画着圈儿,扭头就走,边走边说:母(没)有。母(没)有。
在一段时间里,虫嫂夜里常常被村里人叫去“谈话”。先是治保主任,尔后是生产队长,小队记工员,大队保管,看磅的,看菜园子的……到了最后,传言满天飞。据说,老姑父看不下去了,把她叫到大队部,狠狠地批评了她一顿。接着,就又传出话来,说连老姑父也加入了“谈话”的行列,气得老姑父直骂大街!
记得有一年秋天,全村人都在津津乐道地传诵着一个故事,关于虫嫂的故事:虫嫂在邻村的一个枣园里被人捉住了。看枣园的是一个老光棍,有五十多岁了。此人年轻时瞎了一只眼,但这独眼老汉极聪明,为了防备人们偷枣,这老汉在枣园四周暗暗布下了一根细绳,每根绳上绑着一个牛铃铛。夜里,虫嫂曾多次潜入过枣园,她知道枣园里拴有铃铛,头几次去,她躲过了那只铃铛。可等她再去时,她不知道那老汉又挂了铃铛,且一个时辰换一个地方。一天晚上,当她偷了一布袋枣,从一棵棵枣树沿上过,摸黑从树上跳下来时,刚好碰响了拴在绳上的铃铛……于是虫嫂就被人捉住了。
往下,虫嫂就更加的肆无忌惮。有时候她竟然当众撒泼,疯到了让村人都看不下去的程度。比如,分菜时她甚至当着众人的面拿上两个大茄子就走。在地里掰玉米时,她一边掰一边拣大的往裤腰里塞。治保主任说:干啥?你干啥?她说:不干啥。治保主任说:你裤腰里塞的是啥?掏出来。她说:你裤腰里是啥?掏出来。治保主任开始还硬气,说:掏出来也是“虫”。你是虫,它也是“虫”,咋?虫嫂说:掏,那你掏!治保主任扭头看看,这才不好意思地说:走,你跟我走。她说:走就走。不就是谈话么?不就是虫对虫么,谁怕谁呀。治保主任脸一红,再也不吭了。
看看天快亮了,虫嫂背上枣,重又出门去了。老拐说:又回娘家呢?这枣多甜,给孩子留一半吧?大国、二国、三花也都眼巴巴地看着那布袋枣……虫嫂扭过头,恶狠狠地说:光知道吃?枣我背镇上卖了,得给娃换作业本钱。
后来村里种了花生,那一年花生大丰收。一到夜半时分,虫嫂家房后的院子里就不断地有咳嗽声传出来(也有的是故意看她笑话。不好意思,我也去咳嗽过),那咳嗽声此起彼伏,就像是赶庙会一样……据说,连村里最老实的德发叔也提着一毛巾兜花生“咳嗽”去了,结果被赶了出来。后来,德发叔咬着牙,见人就说:听说了么?真不要脸呢!
我曾经有很长时间想不明白,是什么样的日子,可以把一个人的脸皮练到如此程度?
也许,虫嫂的“解放”就是从那天晚上开始的。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此后,虫嫂一旦到了无路可逃被人捉住的时候,她就把裤子脱下来,往地上一蹲,露出白花花的屁股……有那么几次,倒是让她侥幸逃脱了。后来就不管用了。后来这种行为就变成了一种诱惑,变成了半交易式的自觉自愿。好在虫嫂生完第三个孩子就被强制结扎了,不怕怀孕。就此,虫嫂的名声越来越坏了。
不管怎么说,还是不断有风声传出来。据传,村里的治保主任就特别喜欢找虫嫂“谈话”。他觉得“谈话”这种方式好,很有教育意义。于是,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找虫嫂“谈话”。“话”都“谈”了,还有什么不能做的?虫嫂也乐于让干部们找她“谈话”。在场院里,在牲口屋,在苇荡里,在瓜棚或草庵里,夏日里拉上一张席,秋天里夹着一个老袄……谁也不清楚到底谈了些什么。后来“谈话”的内容有几句就传出来了,再一次成了村里人的笑柄。最有名的一句是:你怀里揣的啥?——“枣山子”!(“枣山子”是过年时蒸的敬神用的供品,白面馍头上加一红枣,这里暗喻乳房。)就此,虫嫂便成了一个卖“枣山子”的女人。
很快,虫嫂的行为遭到了全村女人的一致反对。
有一年冬天,下半夜了,虫嫂家窗外突然有了咳嗽声。虫嫂说:啥?外边的人说:白菜。虫嫂说:放那儿吧。过了一会儿,又有人咳嗽,虫嫂又问:啥?外边的人说:白菜。虫嫂又说:放那儿吧。再过一会儿,还有人咳嗽,一串咳嗽……隔着窗户,虫嫂说:不就是棵白菜么?还咳个没完了?滚!
是虫嫂。
虫嫂说:你放我一马,我再也不来了。
虫嫂说……我喊了,我真喊了!
村里的孩子们也满街追着大国二国三花问:枣甜么?尔后跟在他们屁股后大声吆喝:甜,甜。甜死驴不要钱……问得他一家人不敢出门。
老姑父拿手电照了照她,只见她浑身上下湿涔涔的,头发乱奓奓的,头上挂了很多玉米叶子。她靠着那袋偷来的玉米瘫坐在地上,嘴里呼哧着,大口大口地喘气,就像是一只汗腌的老雀儿。老姑父叹口气,对我说:走吧。说完,竟扭头走了。
那老汉说:我铺个袄。
一刻,我明白了,那不是鬼。是人。
每个人似乎都有一条心理防线,当防线被突破后,她就彻底“解放”了。
虫嫂说:我……吆喝你。
那老汉说:你吆喝吧,偷一罚十。
据传说,虫嫂的“防线”是她的裤腰带。
在那些日子里,大国、二国、三花就再也不缺吃的东西了。那一年,老拐家换了很多花生油……灶房里时常飘出油和肉的香味。年幼的三花甚至跑出来对人说:俺家炸油馍了。
后来才知道,其实那是她背着的、蒙了黑布单子的一袋偷来的玉米棒。虫嫂趁夜色从玉米田里走出来,绕过一片老坟地正呼哧呼哧走着,猛然看见前边坟地里突兀地站起一人,手电筒一照,她一屁股坐在地上,叫一声:我的娘啊。
这年秋天,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全村妇女都集中到几个烟炕屋里往烟杆上挂烟叶。女人们一旦聚在一起,必然生事。于是,村里有二十多个女人私下里一嘀咕,趁机把虫嫂堵在了烟炕房里。这天,由村支书的老婆吴玉花带头,众人一起下手把虫嫂按在了地上,剥光了她身上的衣服,说非要看看她到底是不是“白虎星”转世……此时此刻,女人们终于找到了报仇的机会。她们一个个醋意大发,下手挺狠的。先是撕她、掐她、“箩”
她的名声最先是在周围的几个村子里败坏的。常有外村人在集市上对无梁人说:恁村那小虫窝蛋,就那小人国,老拐家的,头前,在高粱地里……慢慢地,话传来传去,真真假假的,惹得本村人也动了心思。人们再看虫嫂,那目光狎狎的。
老姑父说:你不能改改吗?
在平原的乡村,一个女人的“品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怕“三只手”,二怕“松裤腰”。“三只手”倒还罢了,说的是小偷小摸;“松裤腰”说的是作风问题,当年,这是女人的“大忌”。一个女人若是两样都占了,那就是最让人看不起的女人了。
这时,老姑父咳嗽了一声,说:拐家,你怎么屡教不改呢?——我知道,在无梁,也只有老姑父称她为拐家或是老拐家。这是她在无梁村得到的惟一的、也是少有的“尊称”。
有一段时间,村里人见了老拐就问:老拐,枣甜么?
虫嫂说:这,大月明地儿……
虫嫂仍呼呼哧哧地说:匀口气,我匀口气。
一个女人,一旦豁出去,就什么也不当回事了。可她不知道,嫉妒和仇恨,只要生了芽儿,日积月累,总有爆发的时候。
先是有女人指桑骂槐,比鸡骂狗,敲洗脸盆骂街之类……虫嫂却浑然不觉。或者说是你骂你的,她走她的,听见了也只当没听见。对虫嫂来说,那脸面就是一层皮,撕了也就撕了。那“嚼裹”(在平原,“嚼裹”泛指剥了皮可以吃的东西)却是可以吃的,实实在在的。女人们一个个恨得牙痒,说:人没脸,树没皮,百方难治!
] 虫嫂手里紧抓着布袋,说:大爷,饶了我吧。
虫嫂说:头一回,饶了我吧大爷。
那老汉说:走,去草庵里。
虫嫂坐在地上,喘着粗气说:你叫我匀口气。
虫嫂却追着他喊:我没偷咱村的。——这村里人谁都知道,虫嫂偷是偷,可她只偷生产队里的,从不偷一家一户个人的,所以并没有多大民愤。
那老汉说:你喊。你一喊,这枣就背不走了。
后来听说,虫嫂六岁时曾被本村一个玩猴的本家叔叔拐出去卖过艺,锣一响就跟着翻跟头,去了一年……后来被公安局的人解救回来了。
那老汉说:我也是头一回,碰上个妞儿。
那老汉说:放你一马?也成。把裤子脱了。
虫嫂说:不是妞,是妞她娘。我都仨孩子了。
……后来虫嫂就背着一布袋枣回家去了。一路走一路哭。到了家门口,把泪擦了擦,才进的门。大国、二国、三花围上来,说:枣。枣!虫嫂一人给了一巴掌,尔后说:一人俩。花小,给仨。老拐从床上爬起来,说:枣?笨枣还是灵枣?灵枣吧?给我俩,叫我也尝尝。虫嫂眼里的泪一下子就流下来了,她抓起一把枣,像子弹一样甩了过去,说:吃死你……老拐弯腰拾起来,在被子上擦了,咔嚓一口,说:嫁接的,怪甜呢。
虫嫂说:草里有疙针。
在这样的情况下,虫嫂自己也不把自己当人看了。她破罐破摔了。
据说,这些情况都是邻村那老光棍在一次“斗私”会上交代之后,才又传出去的。他说,那一年枣结的多,虫嫂又接连去了几次……老光棍还交代说,后来,两人“好”上了,啥话都说,也说床上的事。他甚至还供出了两人最私密的话,说老拐办那事只一条腿使劲,不给力。待事过之后,虫嫂一见那老光棍就“呸”他,说:啥人。
那老汉说:不止一回吧?
那老汉说:还是个小妞?多大一点儿,不学好?
那老汉用手电筒照着虫嫂的脸,说:是个妞?
虫嫂说:头一回,真是头一回。
那老汉说:不像。我这枣可是论斤的,偷一罚十。
老拐腿一拐一拐画着圈儿,扭头就走,边走边说:母(没)有。母(没)有。
在一段时间里,虫嫂夜里常常被村里人叫去“谈话”。先是治保主任,尔后是生产队长,小队记工员,大队保管,看磅的,看菜园子的……到了最后,传言满天飞。据说,老姑父看不下去了,把她叫到大队部,狠狠地批评了她一顿。接着,就又传出话来,说连老姑父也加入了“谈话”的行列,气得老姑父直骂大街!
记得有一年秋天,全村人都在津津乐道地传诵着一个故事,关于虫嫂的故事:虫嫂在邻村的一个枣园里被人捉住了。看枣园的是一个老光棍,有五十多岁了。此人年轻时瞎了一只眼,但这独眼老汉极聪明,为了防备人们偷枣,这老汉在枣园四周暗暗布下了一根细绳,每根绳上绑着一个牛铃铛。夜里,虫嫂曾多次潜入过枣园,她知道枣园里拴有铃铛,头几次去,她躲过了那只铃铛。可等她再去时,她不知道那老汉又挂了铃铛,且一个时辰换一个地方。一天晚上,当她偷了一布袋枣,从一棵棵枣树沿上过,摸黑从树上跳下来时,刚好碰响了拴在绳上的铃铛……于是虫嫂就被人捉住了。
往下,虫嫂就更加的肆无忌惮。有时候她竟然当众撒泼,疯到了让村人都看不下去的程度。比如,分菜时她甚至当着众人的面拿上两个大茄子就走。在地里掰玉米时,她一边掰一边拣大的往裤腰里塞。治保主任说:干啥?你干啥?她说:不干啥。治保主任说:你裤腰里塞的是啥?掏出来。她说:你裤腰里是啥?掏出来。治保主任开始还硬气,说:掏出来也是“虫”。你是虫,它也是“虫”,咋?虫嫂说:掏,那你掏!治保主任扭头看看,这才不好意思地说:走,你跟我走。她说:走就走。不就是谈话么?不就是虫对虫么,谁怕谁呀。治保主任脸一红,再也不吭了。
看看天快亮了,虫嫂背上枣,重又出门去了。老拐说:又回娘家呢?这枣多甜,给孩子留一半吧?大国、二国、三花也都眼巴巴地看着那布袋枣……虫嫂扭过头,恶狠狠地说:光知道吃?枣我背镇上卖了,得给娃换作业本钱。
后来村里种了花生,那一年花生大丰收。一到夜半时分,虫嫂家房后的院子里就不断地有咳嗽声传出来(也有的是故意看她笑话。不好意思,我也去咳嗽过),那咳嗽声此起彼伏,就像是赶庙会一样……据说,连村里最老实的德发叔也提着一毛巾兜花生“咳嗽”去了,结果被赶了出来。后来,德发叔咬着牙,见人就说:听说了么?真不要脸呢!
我曾经有很长时间想不明白,是什么样的日子,可以把一个人的脸皮练到如此程度?
也许,虫嫂的“解放”就是从那天晚上开始的。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此后,虫嫂一旦到了无路可逃被人捉住的时候,她就把裤子脱下来,往地上一蹲,露出白花花的屁股……有那么几次,倒是让她侥幸逃脱了。后来就不管用了。后来这种行为就变成了一种诱惑,变成了半交易式的自觉自愿。好在虫嫂生完第三个孩子就被强制结扎了,不怕怀孕。就此,虫嫂的名声越来越坏了。
不管怎么说,还是不断有风声传出来。据传,村里的治保主任就特别喜欢找虫嫂“谈话”。他觉得“谈话”这种方式好,很有教育意义。于是,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找虫嫂“谈话”。“话”都“谈”了,还有什么不能做的?虫嫂也乐于让干部们找她“谈话”。在场院里,在牲口屋,在苇荡里,在瓜棚或草庵里,夏日里拉上一张席,秋天里夹着一个老袄……谁也不清楚到底谈了些什么。后来“谈话”的内容有几句就传出来了,再一次成了村里人的笑柄。最有名的一句是:你怀里揣的啥?——“枣山子”!(“枣山子”是过年时蒸的敬神用的供品,白面馍头上加一红枣,这里暗喻乳房。)就此,虫嫂便成了一个卖“枣山子”的女人。
很快,虫嫂的行为遭到了全村女人的一致反对。
有一年冬天,下半夜了,虫嫂家窗外突然有了咳嗽声。虫嫂说:啥?外边的人说:白菜。虫嫂说:放那儿吧。过了一会儿,又有人咳嗽,虫嫂又问:啥?外边的人说:白菜。虫嫂又说:放那儿吧。再过一会儿,还有人咳嗽,一串咳嗽……隔着窗户,虫嫂说:不就是棵白菜么?还咳个没完了?滚!
是虫嫂。
虫嫂说:你放我一马,我再也不来了。
虫嫂说……我喊了,我真喊了!
村里的孩子们也满街追着大国二国三花问:枣甜么?尔后跟在他们屁股后大声吆喝:甜,甜。甜死驴不要钱……问得他一家人不敢出门。
老姑父拿手电照了照她,只见她浑身上下湿涔涔的,头发乱奓奓的,头上挂了很多玉米叶子。她靠着那袋偷来的玉米瘫坐在地上,嘴里呼哧着,大口大口地喘气,就像是一只汗腌的老雀儿。老姑父叹口气,对我说:走吧。说完,竟扭头走了。
那老汉说:我铺个袄。
一刻,我明白了,那不是鬼。是人。
每个人似乎都有一条心理防线,当防线被突破后,她就彻底“解放”了。
虫嫂说:我……吆喝你。
那老汉说:你吆喝吧,偷一罚十。
据传说,虫嫂的“防线”是她的裤腰带。
在那些日子里,大国、二国、三花就再也不缺吃的东西了。那一年,老拐家换了很多花生油……灶房里时常飘出油和肉的香味。年幼的三花甚至跑出来对人说:俺家炸油馍了。
后来才知道,其实那是她背着的、蒙了黑布单子的一袋偷来的玉米棒。虫嫂趁夜色从玉米田里走出来,绕过一片老坟地正呼哧呼哧走着,猛然看见前边坟地里突兀地站起一人,手电筒一照,她一屁股坐在地上,叫一声:我的娘啊。
这年秋天,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全村妇女都集中到几个烟炕屋里往烟杆上挂烟叶。女人们一旦聚在一起,必然生事。于是,村里有二十多个女人私下里一嘀咕,趁机把虫嫂堵在了烟炕房里。这天,由村支书的老婆吴玉花带头,众人一起下手把虫嫂按在了地上,剥光了她身上的衣服,说非要看看她到底是不是“白虎星”转世……此时此刻,女人们终于找到了报仇的机会。她们一个个醋意大发,下手挺狠的。先是撕她、掐她、“箩”
她的名声最先是在周围的几个村子里败坏的。常有外村人在集市上对无梁人说:恁村那小虫窝蛋,就那小人国,老拐家的,头前,在高粱地里……慢慢地,话传来传去,真真假假的,惹得本村人也动了心思。人们再看虫嫂,那目光狎狎的。
老姑父说:你不能改改吗?
在平原的乡村,一个女人的“品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怕“三只手”,二怕“松裤腰”。“三只手”倒还罢了,说的是小偷小摸;“松裤腰”说的是作风问题,当年,这是女人的“大忌”。一个女人若是两样都占了,那就是最让人看不起的女人了。
这时,老姑父咳嗽了一声,说:拐家,你怎么屡教不改呢?——我知道,在无梁,也只有老姑父称她为拐家或是老拐家。这是她在无梁村得到的惟一的、也是少有的“尊称”。
有一段时间,村里人见了老拐就问:老拐,枣甜么?
虫嫂说:这,大月明地儿……
虫嫂仍呼呼哧哧地说:匀口气,我匀口气。
一个女人,一旦豁出去,就什么也不当回事了。可她不知道,嫉妒和仇恨,只要生了芽儿,日积月累,总有爆发的时候。
先是有女人指桑骂槐,比鸡骂狗,敲洗脸盆骂街之类……虫嫂却浑然不觉。或者说是你骂你的,她走她的,听见了也只当没听见。对虫嫂来说,那脸面就是一层皮,撕了也就撕了。那“嚼裹”(在平原,“嚼裹”泛指剥了皮可以吃的东西)却是可以吃的,实实在在的。女人们一个个恨得牙痒,说:人没脸,树没皮,百方难治!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