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李佩甫.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迁坟的那一日,按照乡俗,蔡家在姑爷坟里用黑布围搭起了方圆几十平米的大棚。
大国觉得他这是给村里办了件好事,却没有办成,有些扫兴。后来,大国把我拉到一旁,悄悄地说:志鹏哥(他不喊我“丢”,这次回村,除了蔡思凡,竟没有一个人叫我的小名),丧事办完,请你务必多留几日。我说:有事么?大国说:不是我要留你。是县长特意吩咐的。县长本来要亲自邀请的,场合不对。所以交代我,请你一定留县里小住几日,咱县宾馆现在也“四个星”了。我说:县长贵姓啊,我又不认识他。大国说:马县长。你不认识他,他可知道你……我说:到底啥事?大国说:我给你交底吧。不就想你几个钱嘛。现在你是大户,给县里掏几个钱,上个项目,资助资助,也算是你造福乡梓。我说:可以呀。有项目么?大国说:项目?项目还不好说。立项的事,一晚上就日弄出来了。你只要出钱,项目要多大有多大。志鹏哥,你要出一千万,我给县长说说,给你弄个政协常委……听他这么说,我有些不高兴,就说:你让我考虑考虑。
起棺时,鞭炮齐鸣;十二班响器吹着,乌央乌央的……无梁村人,凡接到信儿的,都回来了(据说,蔡总蔡思凡放了话,凡在外打工的,耽误一日,给一百块钱)。一街两行,站满了人。
收捡骨殖时,三婶胆大,三婶一边捡,一边念叨:老蔡,搬家了,住新宅了。老蔡,搬家了,住新宅了……闺女们都给你安排好了,妥妥当当,全全乎乎的。有楼有车有电视还有洗衣机,司机两个,丫环一群,啥都有……我也跟着念。
所以,迁坟的每一道程序都按当地风俗,一丝不苟。
那四棵香柏树,伐的时候,是让九爷的大孙子专门去看过的。九爷的这个孙子现在也是个小包工头了,这叫“门里滚”。他不光通木、泥两作,还懂钣金、电气焊。如今经常带着施工队在外边承包工程。据说蔡总曾帮他联系过一些工程,他自然是很上心的。那树伐后直接拉到了村西的板材厂,由九爷的孙子亲自监工,带着几个徒弟,在板厂的电锯上锯成了八块“四独”的板材。所谓“四独”,是指棺木的大盖、两帮、下底,是由四块完整的木料做成的。这必须是百年以上的大树,树身小了,是做不成的。
了,我还没来祭拜过。于是,在老姑父的坟前,我摆上了准备好的鲜花和烟酒,尔后跪下来,恭恭敬敬地给他磕了三个头。
原本,老姑父睡的棺木是桐木的,四五六的材(棺木的尺寸),也是好货。这次迁坟,蔡思凡专门托人花重金买来了四棵百年的香柏。那柏树是用大卡车拉回来的。一进村,全村人眼都亮了。人人都说:值了。老蔡两口值了!
这次重新安葬,蔡总蔡思凡穿了重孝,手执哀杖,由板材公司的两个姑娘搀扶着走在最前边。跟着的是她儿子,儿子十岁,披麻戴孝,手里捧一“牢盆”。(据说,蔡思凡不能生育,儿子是收养的,这也有闲话。)接着是老大老二,两旁打引魂幡的是女婿们。后边是响器班子……响器班子后边,是抬棺木的四十八条壮汉,两成两班……身穿重孝的蔡思凡,一身孝白,看上去十分的体面。据说,她的丧服是在省城找人定做的,剪裁得很合身,人反倒显得年轻了。她的两个姐姐,跟在她身后,由于终年劳作,看上去差别极大,竟似是两代人的模样。于是,我相信,优越也是可以包装的。这时候,绝不会有人想到,她最早是从“脚屋”里走出来的。
本是蔡家迁坟、合葬,却又闹出了这么一档事,这把村长(村长是九爷家二孙子)难为坏了。蔡家由蔡总、蔡思凡主事,也是要立碑的。可村里老太太偏又要张罗着凑钱立碑,村长是晚辈,两边都是得罪不起的……于是,村长跑前跑后,经过再三协商,最后蔡思凡勉强答应,“胡萝卜事件”可在碑文背面记之。
当天下午,又来了一群记者,都是要采访老姑父事迹的。蔡家人都在忙着办丧事,顾不上。村长挨家挨户动员,找来找去,只叫来了十几个村人,都是些七八十岁以上的老太太。有国胜家、保祥家、春成家、海林家、印家、国灿妈、水桥家、宽家、麦勤家、榆钱妈……这些老太太,男人都先后下世了。有的耳朵还聋,七嘴八舌的,也说不出什么来。可说着说着,头一句脚一句,竟掉泪了。最后,她们异口同声,印象最深的,是“胡萝卜事件”……当年,老姑父刚当支书的时候,瞒下了四十七亩胡萝卜,救了全村人。可这件事,是历史遗留问题,不好报道。
此刻,蔡思凡又说:老少爷们,谁还愿下去,给我做个见证!一人一百,当场兑现……说完,当着众人,她放声大哭!
第二天,县长就带着一帮人赶来了。县长先是领着县上的干部们在村街的灵棚前献上花圈,一干人进灵棚给老姑父、老姑的遗像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尔后,县长对蔡思凡说:蔡总,抱歉。我调县里晚,老人走时,也没送一送。昨天才听民政局吴局长说,老人是个大功臣……你看这样行不行,咱县上烈士陵园也要改迁新址了。按规定,老人立过这么多功勋,是建国前的,可以进陵园了。进了陵园,这不光是你一家的荣誉,也可以让后人一代一代瞻仰。大国也在一旁说:香姐,烈士陵园,规定很严,一般是不让进的。县里经过慎重研究,才定下来的。蔡思凡想了想说:那……我娘呢?县长迟疑了一下,望着大国,说:吴局长,这符合规定么?大国说:按规定……目前,还没有先例。蔡思凡说:那就算了。我爸都走了这多年了,你这会儿才想起让他进陵园,晚了点……县长略显尴尬,说:既是合葬,不进也行。不过,我还是请你再考虑考虑……这样吧,进不进陵园,听你的。可老人的事迹,还是让报纸给宣传一下吧。
老姑父迁坟的仪式就像他当年结婚一样,是独一无二的,十分隆重。
在村街的十字路口“转灵”的时候,十二班响器对吹。按规矩,“响器家”(平原乡村的叫法)对班吹,凡赢了的,是要再加赏一份礼金的。于是,“响器家”开始玩命了。先是边吹边走“划船步”,一个个似要把腰扭断的样子;接着有一班,
棺木合成后,又由九爷的孙子亲自上手,一刨一刨推平,光洁如镜面。除大盖上留下四个销眼外,四独大料每一处都扣得严丝合缝,一丝不差。这才让漆匠下手。漆匠也请的是最好的(一说是当年有名匠人唐大胡子的外甥)。时间紧了些,连夜赶着,在板材厂电烤房烘干,大漆九遍。最后由漆匠在棺头画了一描金“寿”字,下绘“五只蝙蝠”,取“五福捧寿”之意;底头绘的是“麒麟送子”,棺帮左为“金童执幡”,右为“玉女提炉”,两边棺身绘了“二十四孝”图……两口四独棺木,一模一样的待承。待一切完备后,抬到了村街中央,让全村人过目。
记者走了,却把老婆们的怀旧情绪给煽起来了。于是又节外生枝……这事由三婶(国胜家女人)牵头,串联了还活着的十二个老太太,挨家挨户地联络,说是要由一家一户凑钱,给老姑父立一碑。老太太一合计,决定由骡子家女人出面,请县史志办的苗金水(骡子家的女儿,嫁给了原小学校长苗国安的儿子)撰写碑文,碑文上要着重写“胡萝卜事件”……一家一户无论出资多少,都要在碑文上注明。这十二个老太太,能量很大,仅是一个晚上,一家一家挨着收,收上来一万零八十块钱,立一碑足够了。
重新入殓时,杜秋月、杜老师赶回来了。杜老师是刘玉翠陪着坐着一辆新买的桑塔纳轿车回来的。杜老师偏瘫多年、半身不遂,走不成路了,车后备箱里还装着轮椅。车进村后,是刘玉翠和司机一块抬着他挪到轮椅上,推到灵前的。到了灵前,又是刘玉翠和司机在一旁搀扶着他站直了,在老姑父和吴玉花的灵前,上了三炷香……杜老师虽偏瘫,但穿得周周正正的,着新西装,衬衣雪白,脖里还象征性地挂一领带,嘴里嘟嘟囔囔的,也不知说什么。刘玉翠忙在一旁翻译说:教授说,恩人,恩人哪!
蔡思凡是着意要为自己正名的。
于是,传言不攻自破……
下到地下去捡骨的,最先是三婶。三婶虽老了,身子还硬朗,也胆大。跟着的是几个年岁大的婶子(按乡俗,只有平辈才能下去捡骨殖)。同辈的男人,就剩下五叔了。五叔老得不行了,是由人搀着下去的……尔后,一个个传话上来:在。头骨还在。
大国和三花也是接到丧帖后回村的。据说,二国再没回来过。大国平时也很少回来。记得小时候,大国的最大梦想是去乌鲁木齐。可大国终也没去成乌鲁木齐,他在县里当了一段教育局的副局长,现在已改任县民政局的局长了。人们对他十分热情,一个个都说:吴局长回来了。吴局长见了人也很客气,一个个敬烟。三花跟在大国后边,三婶二大娘叫着,一一给村人问好。大国回村后,自然看见了那些挂在寿材红布上的军功章,看后大吃一惊!在村里生活了这多年,竟不知老姑父居然还是个功臣。说起来,这也是民政局该管的事。于是他当晚就赶回了县里,给书记、县长汇报去了。
这时候,最让人感慨的是,那停在村街里的棺木上,突然又蒙上了一块红布,红布上别着老姑父十几枚军功章!这是老二蔡苇秀收拾屋子时,从她娘床下的一双大头棉鞋(军用的)的鞋窠舀儿里找出来的。这东西藏了很多年了,大概是早就遗忘了的……蔡思凡接过一看,立刻吩咐人找一块大红布,把军功章一一别上,挂在了棺木的前面。一时,全村都去看了,一个个感叹不已!那军功章一共十七枚:一枚是“辽沈战役军功章”,一枚是“平津战役军功章”,一枚是“中南战役军功章”,一枚是“抗美援朝军功章”……还有“特等功臣”奖状一份,余下一等、二等、三等功……共十二份。人人看了,都说:这老姑父穷了一辈子,原来还是个大功臣呢!
尔后一路都有黑布棚罩着,这也叫“打黑伞”。老姑父如今是阴间的人,不能见阳光……那一日,开棺后,蔡思凡一脸肃然,说:五叔,三婶,下去吧,下去验验,看我爸的头在不在?!还有你,丢哥,你也下去,做个见证!
按蔡思凡的本意,是要谢过众人,把收上来的那一万零八十块钱一一退回去。可老太太们执意不肯,也就罢了。
] 迁坟的那一日,按照乡俗,蔡家在姑爷坟里用黑布围搭起了方圆几十平米的大棚。
大国觉得他这是给村里办了件好事,却没有办成,有些扫兴。后来,大国把我拉到一旁,悄悄地说:志鹏哥(他不喊我“丢”,这次回村,除了蔡思凡,竟没有一个人叫我的小名),丧事办完,请你务必多留几日。我说:有事么?大国说:不是我要留你。是县长特意吩咐的。县长本来要亲自邀请的,场合不对。所以交代我,请你一定留县里小住几日,咱县宾馆现在也“四个星”了。我说:县长贵姓啊,我又不认识他。大国说:马县长。你不认识他,他可知道你……我说:到底啥事?大国说:我给你交底吧。不就想你几个钱嘛。现在你是大户,给县里掏几个钱,上个项目,资助资助,也算是你造福乡梓。我说:可以呀。有项目么?大国说:项目?项目还不好说。立项的事,一晚上就日弄出来了。你只要出钱,项目要多大有多大。志鹏哥,你要出一千万,我给县长说说,给你弄个政协常委……听他这么说,我有些不高兴,就说:你让我考虑考虑。
起棺时,鞭炮齐鸣;十二班响器吹着,乌央乌央的……无梁村人,凡接到信儿的,都回来了(据说,蔡总蔡思凡放了话,凡在外打工的,耽误一日,给一百块钱)。一街两行,站满了人。
收捡骨殖时,三婶胆大,三婶一边捡,一边念叨:老蔡,搬家了,住新宅了。老蔡,搬家了,住新宅了……闺女们都给你安排好了,妥妥当当,全全乎乎的。有楼有车有电视还有洗衣机,司机两个,丫环一群,啥都有……我也跟着念。
所以,迁坟的每一道程序都按当地风俗,一丝不苟。
那四棵香柏树,伐的时候,是让九爷的大孙子专门去看过的。九爷的这个孙子现在也是个小包工头了,这叫“门里滚”。他不光通木、泥两作,还懂钣金、电气焊。如今经常带着施工队在外边承包工程。据说蔡总曾帮他联系过一些工程,他自然是很上心的。那树伐后直接拉到了村西的板材厂,由九爷的孙子亲自监工,带着几个徒弟,在板厂的电锯上锯成了八块“四独”的板材。所谓“四独”,是指棺木的大盖、两帮、下底,是由四块完整的木料做成的。这必须是百年以上的大树,树身小了,是做不成的。
了,我还没来祭拜过。于是,在老姑父的坟前,我摆上了准备好的鲜花和烟酒,尔后跪下来,恭恭敬敬地给他磕了三个头。
原本,老姑父睡的棺木是桐木的,四五六的材(棺木的尺寸),也是好货。这次迁坟,蔡思凡专门托人花重金买来了四棵百年的香柏。那柏树是用大卡车拉回来的。一进村,全村人眼都亮了。人人都说:值了。老蔡两口值了!
这次重新安葬,蔡总蔡思凡穿了重孝,手执哀杖,由板材公司的两个姑娘搀扶着走在最前边。跟着的是她儿子,儿子十岁,披麻戴孝,手里捧一“牢盆”。(据说,蔡思凡不能生育,儿子是收养的,这也有闲话。)接着是老大老二,两旁打引魂幡的是女婿们。后边是响器班子……响器班子后边,是抬棺木的四十八条壮汉,两成两班……身穿重孝的蔡思凡,一身孝白,看上去十分的体面。据说,她的丧服是在省城找人定做的,剪裁得很合身,人反倒显得年轻了。她的两个姐姐,跟在她身后,由于终年劳作,看上去差别极大,竟似是两代人的模样。于是,我相信,优越也是可以包装的。这时候,绝不会有人想到,她最早是从“脚屋”里走出来的。
本是蔡家迁坟、合葬,却又闹出了这么一档事,这把村长(村长是九爷家二孙子)难为坏了。蔡家由蔡总、蔡思凡主事,也是要立碑的。可村里老太太偏又要张罗着凑钱立碑,村长是晚辈,两边都是得罪不起的……于是,村长跑前跑后,经过再三协商,最后蔡思凡勉强答应,“胡萝卜事件”可在碑文背面记之。
当天下午,又来了一群记者,都是要采访老姑父事迹的。蔡家人都在忙着办丧事,顾不上。村长挨家挨户动员,找来找去,只叫来了十几个村人,都是些七八十岁以上的老太太。有国胜家、保祥家、春成家、海林家、印家、国灿妈、水桥家、宽家、麦勤家、榆钱妈……这些老太太,男人都先后下世了。有的耳朵还聋,七嘴八舌的,也说不出什么来。可说着说着,头一句脚一句,竟掉泪了。最后,她们异口同声,印象最深的,是“胡萝卜事件”……当年,老姑父刚当支书的时候,瞒下了四十七亩胡萝卜,救了全村人。可这件事,是历史遗留问题,不好报道。
此刻,蔡思凡又说:老少爷们,谁还愿下去,给我做个见证!一人一百,当场兑现……说完,当着众人,她放声大哭!
第二天,县长就带着一帮人赶来了。县长先是领着县上的干部们在村街的灵棚前献上花圈,一干人进灵棚给老姑父、老姑的遗像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尔后,县长对蔡思凡说:蔡总,抱歉。我调县里晚,老人走时,也没送一送。昨天才听民政局吴局长说,老人是个大功臣……你看这样行不行,咱县上烈士陵园也要改迁新址了。按规定,老人立过这么多功勋,是建国前的,可以进陵园了。进了陵园,这不光是你一家的荣誉,也可以让后人一代一代瞻仰。大国也在一旁说:香姐,烈士陵园,规定很严,一般是不让进的。县里经过慎重研究,才定下来的。蔡思凡想了想说:那……我娘呢?县长迟疑了一下,望着大国,说:吴局长,这符合规定么?大国说:按规定……目前,还没有先例。蔡思凡说:那就算了。我爸都走了这多年了,你这会儿才想起让他进陵园,晚了点……县长略显尴尬,说:既是合葬,不进也行。不过,我还是请你再考虑考虑……这样吧,进不进陵园,听你的。可老人的事迹,还是让报纸给宣传一下吧。
老姑父迁坟的仪式就像他当年结婚一样,是独一无二的,十分隆重。
在村街的十字路口“转灵”的时候,十二班响器对吹。按规矩,“响器家”(平原乡村的叫法)对班吹,凡赢了的,是要再加赏一份礼金的。于是,“响器家”开始玩命了。先是边吹边走“划船步”,一个个似要把腰扭断的样子;接着有一班,
棺木合成后,又由九爷的孙子亲自上手,一刨一刨推平,光洁如镜面。除大盖上留下四个销眼外,四独大料每一处都扣得严丝合缝,一丝不差。这才让漆匠下手。漆匠也请的是最好的(一说是当年有名匠人唐大胡子的外甥)。时间紧了些,连夜赶着,在板材厂电烤房烘干,大漆九遍。最后由漆匠在棺头画了一描金“寿”字,下绘“五只蝙蝠”,取“五福捧寿”之意;底头绘的是“麒麟送子”,棺帮左为“金童执幡”,右为“玉女提炉”,两边棺身绘了“二十四孝”图……两口四独棺木,一模一样的待承。待一切完备后,抬到了村街中央,让全村人过目。
记者走了,却把老婆们的怀旧情绪给煽起来了。于是又节外生枝……这事由三婶(国胜家女人)牵头,串联了还活着的十二个老太太,挨家挨户地联络,说是要由一家一户凑钱,给老姑父立一碑。老太太一合计,决定由骡子家女人出面,请县史志办的苗金水(骡子家的女儿,嫁给了原小学校长苗国安的儿子)撰写碑文,碑文上要着重写“胡萝卜事件”……一家一户无论出资多少,都要在碑文上注明。这十二个老太太,能量很大,仅是一个晚上,一家一家挨着收,收上来一万零八十块钱,立一碑足够了。
重新入殓时,杜秋月、杜老师赶回来了。杜老师是刘玉翠陪着坐着一辆新买的桑塔纳轿车回来的。杜老师偏瘫多年、半身不遂,走不成路了,车后备箱里还装着轮椅。车进村后,是刘玉翠和司机一块抬着他挪到轮椅上,推到灵前的。到了灵前,又是刘玉翠和司机在一旁搀扶着他站直了,在老姑父和吴玉花的灵前,上了三炷香……杜老师虽偏瘫,但穿得周周正正的,着新西装,衬衣雪白,脖里还象征性地挂一领带,嘴里嘟嘟囔囔的,也不知说什么。刘玉翠忙在一旁翻译说:教授说,恩人,恩人哪!
蔡思凡是着意要为自己正名的。
于是,传言不攻自破……
下到地下去捡骨的,最先是三婶。三婶虽老了,身子还硬朗,也胆大。跟着的是几个年岁大的婶子(按乡俗,只有平辈才能下去捡骨殖)。同辈的男人,就剩下五叔了。五叔老得不行了,是由人搀着下去的……尔后,一个个传话上来:在。头骨还在。
大国和三花也是接到丧帖后回村的。据说,二国再没回来过。大国平时也很少回来。记得小时候,大国的最大梦想是去乌鲁木齐。可大国终也没去成乌鲁木齐,他在县里当了一段教育局的副局长,现在已改任县民政局的局长了。人们对他十分热情,一个个都说:吴局长回来了。吴局长见了人也很客气,一个个敬烟。三花跟在大国后边,三婶二大娘叫着,一一给村人问好。大国回村后,自然看见了那些挂在寿材红布上的军功章,看后大吃一惊!在村里生活了这多年,竟不知老姑父居然还是个功臣。说起来,这也是民政局该管的事。于是他当晚就赶回了县里,给书记、县长汇报去了。
这时候,最让人感慨的是,那停在村街里的棺木上,突然又蒙上了一块红布,红布上别着老姑父十几枚军功章!这是老二蔡苇秀收拾屋子时,从她娘床下的一双大头棉鞋(军用的)的鞋窠舀儿里找出来的。这东西藏了很多年了,大概是早就遗忘了的……蔡思凡接过一看,立刻吩咐人找一块大红布,把军功章一一别上,挂在了棺木的前面。一时,全村都去看了,一个个感叹不已!那军功章一共十七枚:一枚是“辽沈战役军功章”,一枚是“平津战役军功章”,一枚是“中南战役军功章”,一枚是“抗美援朝军功章”……还有“特等功臣”奖状一份,余下一等、二等、三等功……共十二份。人人看了,都说:这老姑父穷了一辈子,原来还是个大功臣呢!
尔后一路都有黑布棚罩着,这也叫“打黑伞”。老姑父如今是阴间的人,不能见阳光……那一日,开棺后,蔡思凡一脸肃然,说:五叔,三婶,下去吧,下去验验,看我爸的头在不在?!还有你,丢哥,你也下去,做个见证!
按蔡思凡的本意,是要谢过众人,把收上来的那一万零八十块钱一一退回去。可老太太们执意不肯,也就罢了。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