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年少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武陵年少时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说起盖勋对朝廷的尽忠,确实是皇甫嵩比不了的,正是因为如此,其子盖顺近来才风头无两,简在帝心。
董卓势力在京兆三辅被连根拔起,最高兴的莫过于那些袁氏的门生故吏,在初平元年的时候,袁绍举兵叛乱,董卓迁怒于在京的袁氏一族,将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及其家连同襁褓在内五十馀人尽皆杀死。
至于说政治才智,当初董卓初入雒阳,关东四处烽烟,为防当时统兵三万驻守扶风的皇甫嵩、盖勋,与袁绍等人东西呼应。特意征盖勋与皇甫嵩二人入朝,盖勋秘密与皇甫嵩商议起兵,却被皇甫嵩拒绝,奉诏前行,手下长史梁衍劝他对抗,依然被其拒绝。
等到五月初,皇甫嵩率军返回长安,皇帝特意在宣室殿召见了他,殿中有黄门侍郎射坚、侍中杨琦二人作陪。
射坚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知道皇帝这几天对忠臣后代的态度十分优渥,凡是对朝廷立下大功的臣子后裔,无论是在凉州对抗羌乱而殉国的傅燮之子傅干,还是段颎族人,曾经亲附董卓,如今已经表示投诚的中郎将段煨,都受到了皇帝的封赏。
待解决了兵权分割的事情后,王允还未有告辞的意思,他仍坐在宣室,一言不发,似乎在静候皇帝的意思。
最后盖勋因自己兵力弱小,孤掌难鸣,也不得不跟着去雒阳。
到达雒阳后,董卓忌惮皇甫嵩在军中的威望,想借机除掉他,期间被皇甫嵩的儿子以及众人搭救。董卓顾忌军心,徒斩皇甫嵩会引起动荡,于是借坡下驴,将皇甫嵩调任虚职。
这个决议正好与王允心中的预案大致相符,尤其是自己总朝政、以及对吕布的封赏更是让王允满意。
军事谋略这自不用说,无论是平黄巾还是剿羌乱,皇甫嵩毫无疑问是东汉有数的名将。
皇甫嵩这几年来饱受董卓羞辱,听闻董卓被诛,激动的连甲胄都未穿戴整齐便策马奉诏赶往军营,带着杨儒与一千余当年随他镇守关中防备羌乱的老部下,当天就赶往郿坞。
皇帝虽然对射坚亲自去说服皇甫嵩并不看好,但也没有直言拒绝,他缓和了语气说:“当初梁衍劝其起兵反董,他却弃之不用。依我看来,他眼里只有自己的身家性命,心中全无社稷,这不是摄于诏令而屈服退让,实在是内心退怯,如此之忠,又何足贵?盖京兆难道就不爱惜身家吗?但他先于社稷为重,敢面折权臣,不惧一死,而我可有亏待他后人?”
射坚自始至终都坐在宣室里,这时早已坐立不安,他不过是恰好在今天侍奉皇帝,又恰好被皇帝点中给王允传诏,再恰好被皇帝特意安排进殿陪听了一场君臣博弈。
“你去给我带句话给他,就说‘爱身家者未必能保其身家,而不爱其身家者,正是所谓既能善保其身、又能善保其家者也’。”
其时董卓之弟、左将军董旻,侄子、侍中董璜,以及宗族老弱都在郿坞。群龙无首,人心惶惶之际哪能聚齐力量守郿坞?最后被皇甫嵩带兵半日内攻破,族人全部斩杀。
王允瞥见射坚向自己投来的征询的目光,沉着的说道:“臣鄙陋无能,敢受任命!”
“唯!臣在。”射坚猛地回过神,大声的回道。
这些门生故吏在董卓活着的时候敢怒不敢言,董卓一死,便个个跳脱了起来。不仅将袁氏一族改葬重新发殡,场面盛大隆重,还将董氏全族的尸身在袁氏墓前挫骨扬灰,祭告亡灵。
王允对董卓势力的清算在皇帝的全力支持下正式开始了,他先是派遣谒者张种作为使者前往关东宣慰各地诸侯,宣告董卓已死的消息,希望各路诸侯安分边境,共奉天子。
这放在今日之前,完全是难以想象的。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这么多恰好加起来,那就不是恰好,是刻意为之了。射坚慌乱之下并没有细究这个,反倒是战战兢兢,为自己听到了不该听的而后怕不已。
正所谓‘君子不禽二毛’,汉代以孝治国,对高龄老人一向优待,哪怕是犯了罪,该夷三族也应是从轻发落。皇甫嵩不分老幼尽皆处死,可以说是假公济私,虽然皇帝不在乎这一条看不见的人命,但还是从心底鄙夷皇甫嵩的人品。
皇帝点了点头,于是吩咐射坚:“莫要愣着了,赶紧下去传诏。另外,今日的朝贺取消,具体什么时候,过两天再说。”
不然的话,皇帝在提前亲政的路上必然困难重重,那些大臣都想斗倒王允掌握朝政,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会乐意见到皇帝掌权。
皇帝略一扬眉,似乎有些惊异射坚回复声音太大,就连王允都忍不住看向射坚,这让射坚更为慌张。
皇甫嵩字义真,凉州安定人,前度辽将军皇甫规的侄子。曾以郎将持节,讨平黄巾,为汉室立下汗马功劳,后与董卓西征羌乱,率大军镇守三辅。
而在皇甫嵩这里,皇帝却是第一次品尝到了挫败的滋味。不过皇甫嵩拒绝投向皇帝,并不代表他会投向王允,恪守中立,是目前皇帝退求其次的一个结果了。
直到王允杀死董卓,让皇甫嵩带兵族灭董氏,他才得以报仇雪恨,将董氏百余口人全部处死,就连董卓九十多岁的母亲在当时走至坞门求绕过一命都被斩首。
在董卓伏诛以后,该派谁来稳定朝中局势,是皇帝亲临政务,还是另选大臣。抑或是对诛董功臣的一应封赏又该如何,对朝局有什么想法,王允都需要知道皇帝的态度。
“国家息怒,皇甫嵩于朝廷之忠心,昭彰可鉴。只是多年蹉跎,才逐渐消磨了当年锐气,国家如若不嫌,臣愿为前去,以忠义激其奋发,为国家效命。”黄门侍郎射坚的弟弟射援与皇甫嵩的女儿订立过婚约,两家同气连枝。他虽然支持皇甫嵩在皇帝与王允之间保持谨慎,不肯站队的做法,但并不代表他就愿意见到皇甫嵩遭到皇帝的不满和猜忌。
何况让王允一家独大也正是皇帝心中早有的打算,他正是要借王允功成后固执刚正的性格,将朝中一大批不服他的人逼得人怨沸腾,然后他再出手收拾局面。
此人给皇帝的印象最初来自于三国演义中征讨黄巾的三大将,但在这一世听杨琦等人细说之后,才知道皇甫嵩不过是一流的军事谋略,二流的政治才智,三流的人品。
若是皇甫嵩当初听从谋士之言,发兵东向,又何至于有今日?但他也足够能忍,跟盖勋刚直耿介,与董卓硬刚不同。皇甫嵩在董卓面前装了三年孙子,就连董卓回长安让他率众臣跪迎,这样的侮辱他都能以笑迎合。
皇甫嵩在诏对时与皇帝虚与委蛇,绝不表态,让皇帝十分无奈,想他接连说服杨琦、王斌、士孙瑞都是申明大义,剖析利益关系后,各人无不臣服。
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就连皇帝都不由得侧目,不仅仅是作为后世人不习惯这些行径,而是这些曾被董卓残虐过的世家豪族对董卓的报复之酷,让皇帝忌惮不已。
除了派遣使者以外,又拜御史中丞皇甫嵩为征西将军,带兵千余,与护羌校尉杨儒前往郿坞招降纳叛,奉诏夷灭董卓三族。
奈何皇甫嵩经历事故,多次政坛跌宕起伏,从死亡边缘走出来的他早已习惯了服软认怂,哪还能硬起气来帮一个看似无权无势的小皇帝对抗权势滔天的王允?
这些封赏不是皇帝不愿就能不给的,如今王允身负大功,哪怕皇帝不给,也自会有人上奏‘请’皇帝给。所以倒不如顺水推舟,一并给了,顺便夹带私货,扶植士孙瑞等人来掣肘王允。
王允还未表态,射坚心里畏惧,不敢接话。
又得到王允的默许,将董卓暴尸于东市,这几日天气转热,董卓素来壮硕肥胖,身上的脂肪被太阳暴晒后流了出来。在晚上的时候更被守尸吏当做蜡烛在肚脐处点了灯,种种事迹,可见董卓民怨之大。
同样是凉州三明的亲族后人,皇甫嵩成名还比段煨还早,身家比段煨还清白,为什么就不能得到皇帝的青睐呢?射坚出于自己和皇甫嵩的利益考虑,深感不值。
要不是皇甫嵩唯诏命是从,效忠朝廷,有不争权夺利的本性,十分符合皇帝心中对后世职业军人的印象,皇帝还真不一定会对这个政治低能的名将万般拉拢。
射坚忙不迭的领命告退。
不过皇帝并未因此怪罪:“你还愣在这里做什么,去尚书台传诏,司徒王允为国诛贼,扶持汉室于危乱,立有大功,前既已封温侯,今特增食邑二千户,并前所封共四千户,使录尚书事,总朝政。尚书仆射士孙瑞拜尚书令,尚书杨瓒迁仆射,中郎将吕布拜奋武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廉颇也有老的时候啊。”皇甫嵩走后,皇帝对侍立左右的杨琦、射坚二人说道:“当年黄巾蛾贼被剿灭之后,皇甫嵩领冀州,为民请命,上表陈辞、劝谏共达五百多次,都对朝廷有所补益,还奏请蠲免冀州田租,以赡养饥民。中常侍赵忠家宅规格逾制,仍不惧权势,奏疏弹劾,抄没其宅。这是何其忠直,何其贤能!而你们看看他现在,像什么样子!”
皇帝心里不悦,强打笑容,说道:“诛董的后续事宜,也一并交由司徒处置。不知司徒意下如何?”
“射坚?”
] 说起盖勋对朝廷的尽忠,确实是皇甫嵩比不了的,正是因为如此,其子盖顺近来才风头无两,简在帝心。
董卓势力在京兆三辅被连根拔起,最高兴的莫过于那些袁氏的门生故吏,在初平元年的时候,袁绍举兵叛乱,董卓迁怒于在京的袁氏一族,将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及其家连同襁褓在内五十馀人尽皆杀死。
至于说政治才智,当初董卓初入雒阳,关东四处烽烟,为防当时统兵三万驻守扶风的皇甫嵩、盖勋,与袁绍等人东西呼应。特意征盖勋与皇甫嵩二人入朝,盖勋秘密与皇甫嵩商议起兵,却被皇甫嵩拒绝,奉诏前行,手下长史梁衍劝他对抗,依然被其拒绝。
等到五月初,皇甫嵩率军返回长安,皇帝特意在宣室殿召见了他,殿中有黄门侍郎射坚、侍中杨琦二人作陪。
射坚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知道皇帝这几天对忠臣后代的态度十分优渥,凡是对朝廷立下大功的臣子后裔,无论是在凉州对抗羌乱而殉国的傅燮之子傅干,还是段颎族人,曾经亲附董卓,如今已经表示投诚的中郎将段煨,都受到了皇帝的封赏。
待解决了兵权分割的事情后,王允还未有告辞的意思,他仍坐在宣室,一言不发,似乎在静候皇帝的意思。
最后盖勋因自己兵力弱小,孤掌难鸣,也不得不跟着去雒阳。
到达雒阳后,董卓忌惮皇甫嵩在军中的威望,想借机除掉他,期间被皇甫嵩的儿子以及众人搭救。董卓顾忌军心,徒斩皇甫嵩会引起动荡,于是借坡下驴,将皇甫嵩调任虚职。
这个决议正好与王允心中的预案大致相符,尤其是自己总朝政、以及对吕布的封赏更是让王允满意。
军事谋略这自不用说,无论是平黄巾还是剿羌乱,皇甫嵩毫无疑问是东汉有数的名将。
皇甫嵩这几年来饱受董卓羞辱,听闻董卓被诛,激动的连甲胄都未穿戴整齐便策马奉诏赶往军营,带着杨儒与一千余当年随他镇守关中防备羌乱的老部下,当天就赶往郿坞。
皇帝虽然对射坚亲自去说服皇甫嵩并不看好,但也没有直言拒绝,他缓和了语气说:“当初梁衍劝其起兵反董,他却弃之不用。依我看来,他眼里只有自己的身家性命,心中全无社稷,这不是摄于诏令而屈服退让,实在是内心退怯,如此之忠,又何足贵?盖京兆难道就不爱惜身家吗?但他先于社稷为重,敢面折权臣,不惧一死,而我可有亏待他后人?”
射坚自始至终都坐在宣室里,这时早已坐立不安,他不过是恰好在今天侍奉皇帝,又恰好被皇帝点中给王允传诏,再恰好被皇帝特意安排进殿陪听了一场君臣博弈。
“你去给我带句话给他,就说‘爱身家者未必能保其身家,而不爱其身家者,正是所谓既能善保其身、又能善保其家者也’。”
其时董卓之弟、左将军董旻,侄子、侍中董璜,以及宗族老弱都在郿坞。群龙无首,人心惶惶之际哪能聚齐力量守郿坞?最后被皇甫嵩带兵半日内攻破,族人全部斩杀。
王允瞥见射坚向自己投来的征询的目光,沉着的说道:“臣鄙陋无能,敢受任命!”
“唯!臣在。”射坚猛地回过神,大声的回道。
这些门生故吏在董卓活着的时候敢怒不敢言,董卓一死,便个个跳脱了起来。不仅将袁氏一族改葬重新发殡,场面盛大隆重,还将董氏全族的尸身在袁氏墓前挫骨扬灰,祭告亡灵。
王允对董卓势力的清算在皇帝的全力支持下正式开始了,他先是派遣谒者张种作为使者前往关东宣慰各地诸侯,宣告董卓已死的消息,希望各路诸侯安分边境,共奉天子。
这放在今日之前,完全是难以想象的。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这么多恰好加起来,那就不是恰好,是刻意为之了。射坚慌乱之下并没有细究这个,反倒是战战兢兢,为自己听到了不该听的而后怕不已。
正所谓‘君子不禽二毛’,汉代以孝治国,对高龄老人一向优待,哪怕是犯了罪,该夷三族也应是从轻发落。皇甫嵩不分老幼尽皆处死,可以说是假公济私,虽然皇帝不在乎这一条看不见的人命,但还是从心底鄙夷皇甫嵩的人品。
皇帝点了点头,于是吩咐射坚:“莫要愣着了,赶紧下去传诏。另外,今日的朝贺取消,具体什么时候,过两天再说。”
不然的话,皇帝在提前亲政的路上必然困难重重,那些大臣都想斗倒王允掌握朝政,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会乐意见到皇帝掌权。
皇帝略一扬眉,似乎有些惊异射坚回复声音太大,就连王允都忍不住看向射坚,这让射坚更为慌张。
皇甫嵩字义真,凉州安定人,前度辽将军皇甫规的侄子。曾以郎将持节,讨平黄巾,为汉室立下汗马功劳,后与董卓西征羌乱,率大军镇守三辅。
而在皇甫嵩这里,皇帝却是第一次品尝到了挫败的滋味。不过皇甫嵩拒绝投向皇帝,并不代表他会投向王允,恪守中立,是目前皇帝退求其次的一个结果了。
直到王允杀死董卓,让皇甫嵩带兵族灭董氏,他才得以报仇雪恨,将董氏百余口人全部处死,就连董卓九十多岁的母亲在当时走至坞门求绕过一命都被斩首。
在董卓伏诛以后,该派谁来稳定朝中局势,是皇帝亲临政务,还是另选大臣。抑或是对诛董功臣的一应封赏又该如何,对朝局有什么想法,王允都需要知道皇帝的态度。
“国家息怒,皇甫嵩于朝廷之忠心,昭彰可鉴。只是多年蹉跎,才逐渐消磨了当年锐气,国家如若不嫌,臣愿为前去,以忠义激其奋发,为国家效命。”黄门侍郎射坚的弟弟射援与皇甫嵩的女儿订立过婚约,两家同气连枝。他虽然支持皇甫嵩在皇帝与王允之间保持谨慎,不肯站队的做法,但并不代表他就愿意见到皇甫嵩遭到皇帝的不满和猜忌。
何况让王允一家独大也正是皇帝心中早有的打算,他正是要借王允功成后固执刚正的性格,将朝中一大批不服他的人逼得人怨沸腾,然后他再出手收拾局面。
此人给皇帝的印象最初来自于三国演义中征讨黄巾的三大将,但在这一世听杨琦等人细说之后,才知道皇甫嵩不过是一流的军事谋略,二流的政治才智,三流的人品。
若是皇甫嵩当初听从谋士之言,发兵东向,又何至于有今日?但他也足够能忍,跟盖勋刚直耿介,与董卓硬刚不同。皇甫嵩在董卓面前装了三年孙子,就连董卓回长安让他率众臣跪迎,这样的侮辱他都能以笑迎合。
皇甫嵩在诏对时与皇帝虚与委蛇,绝不表态,让皇帝十分无奈,想他接连说服杨琦、王斌、士孙瑞都是申明大义,剖析利益关系后,各人无不臣服。
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就连皇帝都不由得侧目,不仅仅是作为后世人不习惯这些行径,而是这些曾被董卓残虐过的世家豪族对董卓的报复之酷,让皇帝忌惮不已。
除了派遣使者以外,又拜御史中丞皇甫嵩为征西将军,带兵千余,与护羌校尉杨儒前往郿坞招降纳叛,奉诏夷灭董卓三族。
奈何皇甫嵩经历事故,多次政坛跌宕起伏,从死亡边缘走出来的他早已习惯了服软认怂,哪还能硬起气来帮一个看似无权无势的小皇帝对抗权势滔天的王允?
这些封赏不是皇帝不愿就能不给的,如今王允身负大功,哪怕皇帝不给,也自会有人上奏‘请’皇帝给。所以倒不如顺水推舟,一并给了,顺便夹带私货,扶植士孙瑞等人来掣肘王允。
王允还未表态,射坚心里畏惧,不敢接话。
又得到王允的默许,将董卓暴尸于东市,这几日天气转热,董卓素来壮硕肥胖,身上的脂肪被太阳暴晒后流了出来。在晚上的时候更被守尸吏当做蜡烛在肚脐处点了灯,种种事迹,可见董卓民怨之大。
同样是凉州三明的亲族后人,皇甫嵩成名还比段煨还早,身家比段煨还清白,为什么就不能得到皇帝的青睐呢?射坚出于自己和皇甫嵩的利益考虑,深感不值。
要不是皇甫嵩唯诏命是从,效忠朝廷,有不争权夺利的本性,十分符合皇帝心中对后世职业军人的印象,皇帝还真不一定会对这个政治低能的名将万般拉拢。
射坚忙不迭的领命告退。
不过皇帝并未因此怪罪:“你还愣在这里做什么,去尚书台传诏,司徒王允为国诛贼,扶持汉室于危乱,立有大功,前既已封温侯,今特增食邑二千户,并前所封共四千户,使录尚书事,总朝政。尚书仆射士孙瑞拜尚书令,尚书杨瓒迁仆射,中郎将吕布拜奋武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廉颇也有老的时候啊。”皇甫嵩走后,皇帝对侍立左右的杨琦、射坚二人说道:“当年黄巾蛾贼被剿灭之后,皇甫嵩领冀州,为民请命,上表陈辞、劝谏共达五百多次,都对朝廷有所补益,还奏请蠲免冀州田租,以赡养饥民。中常侍赵忠家宅规格逾制,仍不惧权势,奏疏弹劾,抄没其宅。这是何其忠直,何其贤能!而你们看看他现在,像什么样子!”
皇帝心里不悦,强打笑容,说道:“诛董的后续事宜,也一并交由司徒处置。不知司徒意下如何?”
“射坚?”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