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霞羽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烟霞羽衣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也正是这种操作方式,才使得苏绪在公司被夹在了两位同事之间,顺得姑来失嫂意——难得两全。
“真够辛苦的,绪姐。”寒暄过后,余味说:“找你是有这么一事,我有个合作伙伴最近的一个推广需要一名统稿人,我推荐了你,你看最近时间方便不。”
苏绪主导过多个项目的推广,深知“万紫千红总是春”的道理。相同批次的多篇文章只有从不同角度赋予项目内涵与生命力,才能达到甲方所青睐的与消费者精神情感高度统一的境界。
为了执行这次推广,邱锦华专门建了一个群。彼此打过招呼之后,邱锦华单刀直入,说他们这次选择的全是行业头部自媒体,所以他希望稿件能够做到,在对经济和政策环境进行研究和洞察的基础上,解读项目对国家战略、城市格局、产业规划的预判,以及推动作用。
为了更快地完成工作,她习惯于利用碎片化时间搜集素材和整理思路,而每天通勤路上的这来回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自然不能虚度。
苏绪之前从外地出差回来,到达bj时是早上五六点,却惊讶地发现,地铁里依旧拥挤不堪,不过,穿着校服的学生明显多过上班族。
有时候,退意会在苏绪心底突然萌生出来。虽然她一再安慰自己,世上安得双全法?但她又不想因为顾及了一方而引起另一方的吹毛求疵,被逼在两者之间选择。再加上家里的那些糟心事,苏绪觉得,长此以往,身体累,心理累,她会找不到归途。
周二的时候,邱锦华在群里兴高采烈地说,文章全部顺利通过了审核,首功应该归于苏绪。
在地铁上,苏绪倚靠在一个角落。
下了地铁,苏绪仍旧一边走一边思索着,却被手机铃声打断了她渐渐成熟的思路。拿起手机,她看到是余味的电话。
而且,只要有工作没完成,她就会无法控制地陷入焦虑,而稿件一完成,这种情绪也随之不翼而飞。
虽然和两位同事沟通需求耽搁了一会,这个点的地铁上没有晚高峰时多,但也只是相对而言。
不过是一次合作,至于更多的信息,余味不甚了了,苏绪也无意追问。
因此,苏绪先按照自己的理解,列出了项目的价值点,由此区分出每篇文章的不同角度,分别列出提纲,发在群里,让黄西章返回给大v们做修改。
苏绪微微阖着眼,思维在快速运转,考虑着如何满足那两位同事对于稿件的需求,这样一到家她就能马上开始动手,不然又不知会熬到几点。
手机里传来余味的笑声:“绪姐,这个点应该到家了吧。”
道理不言而喻:如果相同的观点能解决了甲方的需求,人家又何必找多个大v呢?
不过,这次的推广既然是说好的由大v自己撰稿,邱锦华作为公司副总,苏绪不确定他对于具体的执行过程了解多少,便不想自作主张地越俎代庖。
在苏绪所在的媒体公司,找大v们发关于项目的推广软文,本就是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然而,这类文章基本都是由公司内部的专职文案撰稿,几番修改,经过甲方审核后,再交给大v们发表。
苏绪深知,像余味那样连软文都亲自动手写,并且能达到甲方要求的大v其实不多,这也算是他们能够长期保持合作关系的重要的一部分吧。
为了顺利完成推广任务,夹在两者中间的媒体传播公司或者公关公司只能出此下招。
苏绪使用的是修订模式,邱锦华先是感叹苏绪效率之高,又看到了文章被改得面目全非,增加了许多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细细读了每一篇后,则击节赞叹,吩咐黄西章接受全部的修订后,明天发甲方审核。
苏绪捋了一下最近的工作安排,先感谢了余味的好意,然后答应了下来,还特意说明:“得麻烦你和对方说明白,我只能抽周末和晚上的时间来做,所以要麻烦他们把稿件收齐了一并给我,我集中看。”
当邱锦华的助理——黄西章把这批推广文章发在群里时,苏绪打开一看,果然不出所料。这些文章不仅带入产品生硬,而且像冬天枝头被风干的果子一样,干巴巴的,可读性比较差。按照苏绪的经验,这样的文章是不可能在甲方那里通过的。
权当只为了自己不焦虑吧,苏绪从不敢让拖延症左右自己。
在高峰期的地铁上,人群拥挤得如同密不透风的树墙,常有人被挤的脚不沾地,身体架空,丧失了所有的空间感。但即便过了高峰期,地铁上也会常常没有空座位。
苏绪发了个呲牙大笑的表情,说了句“不用客气”,便关了手机,大刀阔斧地修改了起来。
每天,苏绪随着如潮水般涌动和隐退的人群,在5号线、1号线和八通线之间换乘。被挤得最狠的那次,苏绪的眼镜掉在了地上,她戴着裂了几条缝的眼镜,支撑到午休时间,才匆匆在公司附近的眼镜店又加急配了一副。
说了几次之后,邱锦华也有点不胜其烦,他提出:“现在的文章已经比第一稿好了很多,要么明天就先这样提交?”
所以,苏绪常常一上地铁,就找个角落靠着。因为即便能幸运地找到空位,被周围的人全程虎视眈眈地盯着,她也没法想事,索性也就不去费那个劲了。
苏绪也笑着解释,今天有点工作没处理完,所以走得晚了,不过也快到家了,几分钟的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川流不息的人群,换了一批又一批的乘客,在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中,在喧嚣和不那么喧嚣的更替中,呼啸而过的地铁见证着城市的苏醒和入睡。
在与大v们合作的过程中,碰到要求苛刻的甲方,往复修改数次,文章也不一定能达到甲方要求。而且,修改次数一多,大v们或者不胜其烦,或者觉得面子上挂不住,有些就干脆就撂挑子了。
而且,这批文章看完之后,苏绪发现了更为严重的问题——由于邱锦华没有要求先提交提纲,其中有几篇文章连观点都很类似,这更是甲方的大忌。
对于邱锦华所提及的大v们,虽然跨了行业,没有合作过,但苏绪也经常看他们的文章,对他们的文风并不陌生,知道宏观的分析一向是他们所擅长的。不过,对于他们的软文水平,苏绪并不敢抱太多的期望。
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方式,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些大v们大多是甲方特意指定的合作伙伴,甲方看重的是他们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却没有预估到他们的短板。习惯了对事件本身进行条分缕析的硬性点评,他们中的有些人并不擅长写软文。
临近截稿期的那个周日,经历过几番修改之后,苏绪熟悉的场景又出现了——黄西章反馈,有些大v开始烦躁,不想再配合修改。
苏绪坚决不同意:“大v们输出的是观点,不是文笔。我们提交给甲方的,一定要超过其预期,不要去试探对方的底线。大v们只要观点鲜明就够了,现在看来这些文章基本都做到了,我来改吧。”
邱锦华在群里看到苏绪发出的提纲,很是赞赏,直说一开始就该这么做,让黄西章以后多向苏绪学习。
多年从事文字工作,苏绪习惯于早于截稿日期交稿,从没有过一次延误。不过,也有些同事总是要等到截稿的最后一刻,才怱忙完成稿件,比如仲丽影,说辞就是不到截稿日期,自己一点灵感都没有。
在苏绪的坚持下,邱锦华同意了苏绪的提议,并表示有劳苏绪了。
据余味介绍,邱锦华是一家公司的副总,这次的客户是其所在公司今年的重点服务对象,公司很重视,所以才由他亲自挂帅,主导这次线上推广工作。
忙了一天,苏绪把所有的文章发进群里的时候,已是深夜。
饶是这样,苏绪仍庆幸自己没有介入“决战天通苑,生死西二旗”的混乱战场。
苏绪尊重别人的工作习惯,但她不敢赌。她不确定假如拖到截稿的最后一刻,灵感会不会突然翩翩然从天而降。
] 也正是这种操作方式,才使得苏绪在公司被夹在了两位同事之间,顺得姑来失嫂意——难得两全。
“真够辛苦的,绪姐。”寒暄过后,余味说:“找你是有这么一事,我有个合作伙伴最近的一个推广需要一名统稿人,我推荐了你,你看最近时间方便不。”
苏绪主导过多个项目的推广,深知“万紫千红总是春”的道理。相同批次的多篇文章只有从不同角度赋予项目内涵与生命力,才能达到甲方所青睐的与消费者精神情感高度统一的境界。
为了执行这次推广,邱锦华专门建了一个群。彼此打过招呼之后,邱锦华单刀直入,说他们这次选择的全是行业头部自媒体,所以他希望稿件能够做到,在对经济和政策环境进行研究和洞察的基础上,解读项目对国家战略、城市格局、产业规划的预判,以及推动作用。
为了更快地完成工作,她习惯于利用碎片化时间搜集素材和整理思路,而每天通勤路上的这来回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自然不能虚度。
苏绪之前从外地出差回来,到达bj时是早上五六点,却惊讶地发现,地铁里依旧拥挤不堪,不过,穿着校服的学生明显多过上班族。
有时候,退意会在苏绪心底突然萌生出来。虽然她一再安慰自己,世上安得双全法?但她又不想因为顾及了一方而引起另一方的吹毛求疵,被逼在两者之间选择。再加上家里的那些糟心事,苏绪觉得,长此以往,身体累,心理累,她会找不到归途。
周二的时候,邱锦华在群里兴高采烈地说,文章全部顺利通过了审核,首功应该归于苏绪。
在地铁上,苏绪倚靠在一个角落。
下了地铁,苏绪仍旧一边走一边思索着,却被手机铃声打断了她渐渐成熟的思路。拿起手机,她看到是余味的电话。
而且,只要有工作没完成,她就会无法控制地陷入焦虑,而稿件一完成,这种情绪也随之不翼而飞。
虽然和两位同事沟通需求耽搁了一会,这个点的地铁上没有晚高峰时多,但也只是相对而言。
不过是一次合作,至于更多的信息,余味不甚了了,苏绪也无意追问。
因此,苏绪先按照自己的理解,列出了项目的价值点,由此区分出每篇文章的不同角度,分别列出提纲,发在群里,让黄西章返回给大v们做修改。
苏绪微微阖着眼,思维在快速运转,考虑着如何满足那两位同事对于稿件的需求,这样一到家她就能马上开始动手,不然又不知会熬到几点。
手机里传来余味的笑声:“绪姐,这个点应该到家了吧。”
道理不言而喻:如果相同的观点能解决了甲方的需求,人家又何必找多个大v呢?
不过,这次的推广既然是说好的由大v自己撰稿,邱锦华作为公司副总,苏绪不确定他对于具体的执行过程了解多少,便不想自作主张地越俎代庖。
在苏绪所在的媒体公司,找大v们发关于项目的推广软文,本就是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然而,这类文章基本都是由公司内部的专职文案撰稿,几番修改,经过甲方审核后,再交给大v们发表。
苏绪深知,像余味那样连软文都亲自动手写,并且能达到甲方要求的大v其实不多,这也算是他们能够长期保持合作关系的重要的一部分吧。
为了顺利完成推广任务,夹在两者中间的媒体传播公司或者公关公司只能出此下招。
苏绪使用的是修订模式,邱锦华先是感叹苏绪效率之高,又看到了文章被改得面目全非,增加了许多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细细读了每一篇后,则击节赞叹,吩咐黄西章接受全部的修订后,明天发甲方审核。
苏绪捋了一下最近的工作安排,先感谢了余味的好意,然后答应了下来,还特意说明:“得麻烦你和对方说明白,我只能抽周末和晚上的时间来做,所以要麻烦他们把稿件收齐了一并给我,我集中看。”
当邱锦华的助理——黄西章把这批推广文章发在群里时,苏绪打开一看,果然不出所料。这些文章不仅带入产品生硬,而且像冬天枝头被风干的果子一样,干巴巴的,可读性比较差。按照苏绪的经验,这样的文章是不可能在甲方那里通过的。
权当只为了自己不焦虑吧,苏绪从不敢让拖延症左右自己。
在高峰期的地铁上,人群拥挤得如同密不透风的树墙,常有人被挤的脚不沾地,身体架空,丧失了所有的空间感。但即便过了高峰期,地铁上也会常常没有空座位。
苏绪发了个呲牙大笑的表情,说了句“不用客气”,便关了手机,大刀阔斧地修改了起来。
每天,苏绪随着如潮水般涌动和隐退的人群,在5号线、1号线和八通线之间换乘。被挤得最狠的那次,苏绪的眼镜掉在了地上,她戴着裂了几条缝的眼镜,支撑到午休时间,才匆匆在公司附近的眼镜店又加急配了一副。
说了几次之后,邱锦华也有点不胜其烦,他提出:“现在的文章已经比第一稿好了很多,要么明天就先这样提交?”
所以,苏绪常常一上地铁,就找个角落靠着。因为即便能幸运地找到空位,被周围的人全程虎视眈眈地盯着,她也没法想事,索性也就不去费那个劲了。
苏绪也笑着解释,今天有点工作没处理完,所以走得晚了,不过也快到家了,几分钟的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川流不息的人群,换了一批又一批的乘客,在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中,在喧嚣和不那么喧嚣的更替中,呼啸而过的地铁见证着城市的苏醒和入睡。
在与大v们合作的过程中,碰到要求苛刻的甲方,往复修改数次,文章也不一定能达到甲方要求。而且,修改次数一多,大v们或者不胜其烦,或者觉得面子上挂不住,有些就干脆就撂挑子了。
而且,这批文章看完之后,苏绪发现了更为严重的问题——由于邱锦华没有要求先提交提纲,其中有几篇文章连观点都很类似,这更是甲方的大忌。
对于邱锦华所提及的大v们,虽然跨了行业,没有合作过,但苏绪也经常看他们的文章,对他们的文风并不陌生,知道宏观的分析一向是他们所擅长的。不过,对于他们的软文水平,苏绪并不敢抱太多的期望。
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方式,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些大v们大多是甲方特意指定的合作伙伴,甲方看重的是他们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却没有预估到他们的短板。习惯了对事件本身进行条分缕析的硬性点评,他们中的有些人并不擅长写软文。
临近截稿期的那个周日,经历过几番修改之后,苏绪熟悉的场景又出现了——黄西章反馈,有些大v开始烦躁,不想再配合修改。
苏绪坚决不同意:“大v们输出的是观点,不是文笔。我们提交给甲方的,一定要超过其预期,不要去试探对方的底线。大v们只要观点鲜明就够了,现在看来这些文章基本都做到了,我来改吧。”
邱锦华在群里看到苏绪发出的提纲,很是赞赏,直说一开始就该这么做,让黄西章以后多向苏绪学习。
多年从事文字工作,苏绪习惯于早于截稿日期交稿,从没有过一次延误。不过,也有些同事总是要等到截稿的最后一刻,才怱忙完成稿件,比如仲丽影,说辞就是不到截稿日期,自己一点灵感都没有。
在苏绪的坚持下,邱锦华同意了苏绪的提议,并表示有劳苏绪了。
据余味介绍,邱锦华是一家公司的副总,这次的客户是其所在公司今年的重点服务对象,公司很重视,所以才由他亲自挂帅,主导这次线上推广工作。
忙了一天,苏绪把所有的文章发进群里的时候,已是深夜。
饶是这样,苏绪仍庆幸自己没有介入“决战天通苑,生死西二旗”的混乱战场。
苏绪尊重别人的工作习惯,但她不敢赌。她不确定假如拖到截稿的最后一刻,灵感会不会突然翩翩然从天而降。
暂未分类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