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渥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脉脉/渥丹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本人一笔恶书,看到字好的人难免心生羡慕。特别是好字便于阅读,节省时间,真是功德无量的好事。
后来晚了,我们离开餐厅,我决定还是多嘴一句:「我看戴隐芙用了很多言采的信件,这些东西在哪裡?和你舅舅的照片一样,也是你家收著吗?」
「我也不知道……」这是真话。www.cuirong.me我根本不知道言采对于意明和他家人,是个怎麽样的存在。
有些惊讶地盯住意明。意明又补充:「不,我的意思是,我不瞭解他。我小时候有点怕他,因为像一般长辈那样抱一下拍拍我脑袋这样的事情他从来不会做。当然他对我很好,言采对任何人都很好,所以他在圈子裡人缘好,大家都愿意袒护他,应该多少出自真心。那本传记你看完了吧,我不知道,也许我是错的,但是还是觉得戴隐芙根本不知道言采是个什麽人,她觉得她在澄清他,保护他,让更多人消除对他的误解,可你要是真的和他在一起生活过,就知道他根本是个很冷漠的人,冷淡从容地活在自己的空间裡,非常有规律而且理智地安排著自己的生活。除非他自己愿意,要不就是舅舅希望他妥协,不然根本没有什麽能动摇他的轨迹。她怎麽会觉得他不去演电影什麽的是因为舅舅,言采这个人,和无辜这个词一点关系都扯不上。」
抱著试试的念头,我去按门铃,很快就有人来开门。我问这裡是否可以查阅国图馆藏的私人信函,对方看了我一眼,问:「你要查谁的?带了证明身份的证件没有?」
初看言采的信,我乐了,一连几封都是和对方讨论当时在演的新戏,演员如何,导演如何,剧本如何,兴致勃勃的;要是他自己的戏,好像就从来没有见到他满意过,虽然也提,但大多是匆匆一笔带过,看来是对别人来信中礼貌的回复。
他叹了口气,还是说:「我第一次见到舅舅,也就是差不多第一次见到他。不过这个人,我从来都不知道是怎麽回事。」
我没有再问下去。
我喜欢读书信,这其中的乐趣远远多于可以一窥写信人当时的心态和翻找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琐事。但是读陈年书信又是考验人的差事:那些人名地名事件因由,对当事人是再熟悉不过,两三句话彼此心领神会,但放到若干年后,外人看来,熟悉一点倒也罢了,不熟悉的,那就是看侦探小说兼之解谜。
在看完那些片子后,我觉得元气大伤,谁告诉我要瞭解一个演员,先去看他的作品。为什麽看来看去,记下来的都是角色,根本不是言采。这些作品起到的唯一『帮助』,大概就是让我对言采的认知更混吨不清了。
填写完申请查阅的单表,又把身份证交去複印,这时查询结果已经出来,馆员问:「不可外带,不可複印,只能在小阅览室翻阅。我们还有两个小时下班,你看吗?」
后来有一天去图书馆还书,顺带複印了一些自己需要的参考资料。这天馆裡人特别多,常用的影印机前面已经排起了长队,这时正好工作人员过来说在二楼某处还有其他的机器,这就去了楼上。
我从没想到会是这麽容易的事情,喜出望外之馀,一个劲地点头:「看,看,当然看。」
他却不肯说下去,轻描淡写地转开话题:「总之就是这样。我不知道言采这个人。」
激动得过了头,完全没在意人家莫名其妙看著我,直到被带著坐在椅子上还是晕晕乎乎的,还来不及打量一下这个独立的阅览室,那装著信的资料夹,已经非常有效率地摆在我面前了。
看完那本传记之后,我陷入了某种空白期,对于言采其人,我想我大致看见了一个轮廓,但依然迷雾重重:戴隐芙写的是广为人知的言采,再加上传记中必然会出现的联想推论,和一些相对罕见的素材,最后给出定论,这是标准的传记写法;意明告诉我的言采,则更私人化,也情绪化。我相信他们笔下口中的言采,至少是此人真实的一部分,但这不等于,我就真的能看得清楚了。
「没,那些信是言采去世之后他几个朋友收集了平日间的通信往来,整理好捐的图书馆。我们给他们收拾东西的时候找到一些他的笔迹,也跟著送去了。」
那些信已经按照年份归类,又重新整理,夹在厚纸板中便于查阅。言采的字出乎意料的好,信大多是短函,但书面乾淨工整,看得出是习惯写信的人。
可惜眼前没有镜子,意明怎麽也不会知道他说起谢明朗时眼中是怎样的崇拜和怀念,这光芒又是如何在谈起言采的一瞬间熄灭。他大概真的不喜欢言采,只是因为对方的人生和谢明朗的紧密相连,他才试著去接受和理解。
当天图书馆闭馆前,正好读到一封提及谢明朗的,还恰好是当年和我看见的那个展览有关。上面写:「……吴敏的情况很不好,病情恶化得很快,我去看过他,他自己也不乐观,还竭力在陆修彦面前装出积极的样子。谢明朗前段时间登山摔到了背,伤到筋骨,又不肯停把拍照的事情暂缓(在病情确定后他们请他拍一组照片留念,至今已经两个月)。吴敏的病让他压力很大,情绪也很低落,他又坚持用胶卷,每次都在暗房裡坐很久,这让伤势恢复得更慢。我当初应该坚决劝他不要接手……」
没想到那组照片之后还有这样的故事。现在想想,那照片裡传达出坚定和阳光,哪裡看得出是情绪低落的病人拍的。
「没有。他最知道怎麽不让别人和自己尴尬。」
几周以后我把论文的提纲和成稿的一部分交给老板,请他老人家过目。然后趁著意明出远门,找了言采的几部电影,早中晚期皆有,窝在房间裡看了一个週末。看到最后脚步虚软两眼发直,真是悔不当初。
在仔细查阅之前先大概翻了翻,这都是言采中年之后的信,数量不算太多,一个档盒就够了,收信人就那麽几个,应该是捐出这些书信的人。
这边果然没什麽人。我一边心不在焉地複印,一边四处张望,赫然发现档案室就在对面。过一阵子就有一两个看来也是读者的人出入,看来也不是想像中那样森严。
每个人都告诉我一个不同的言采,而每个人的主观情绪都这麽浓重。www.sichao.me我又问:「他和你家有来往吗,会不会也和你舅舅一起去你家什麽的?」
言采有写信这个习惯是从戴隐芙的那本书裡得知的。当时读到这个细节还甚是诧异了一下:这个年头,愿意亲手写信联络感情表达情绪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放到演艺圈裡,这个比例想来只会更低。
看过传记再来看信,果然省事许多。信中常常见他谈及朋友,措辞都很得体,但亲疏还是一看可知。
也许意明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控情绪,有点无奈地苦笑了一下:「好吧,我是不喜欢他,我也怕他。唯一一次觉得他可怜,是……」
此人是个人精。
我越看越如此认定。
] 本人一笔恶书,看到字好的人难免心生羡慕。特别是好字便于阅读,节省时间,真是功德无量的好事。
后来晚了,我们离开餐厅,我决定还是多嘴一句:「我看戴隐芙用了很多言采的信件,这些东西在哪裡?和你舅舅的照片一样,也是你家收著吗?」
「我也不知道……」这是真话。www.cuirong.me我根本不知道言采对于意明和他家人,是个怎麽样的存在。
有些惊讶地盯住意明。意明又补充:「不,我的意思是,我不瞭解他。我小时候有点怕他,因为像一般长辈那样抱一下拍拍我脑袋这样的事情他从来不会做。当然他对我很好,言采对任何人都很好,所以他在圈子裡人缘好,大家都愿意袒护他,应该多少出自真心。那本传记你看完了吧,我不知道,也许我是错的,但是还是觉得戴隐芙根本不知道言采是个什麽人,她觉得她在澄清他,保护他,让更多人消除对他的误解,可你要是真的和他在一起生活过,就知道他根本是个很冷漠的人,冷淡从容地活在自己的空间裡,非常有规律而且理智地安排著自己的生活。除非他自己愿意,要不就是舅舅希望他妥协,不然根本没有什麽能动摇他的轨迹。她怎麽会觉得他不去演电影什麽的是因为舅舅,言采这个人,和无辜这个词一点关系都扯不上。」
抱著试试的念头,我去按门铃,很快就有人来开门。我问这裡是否可以查阅国图馆藏的私人信函,对方看了我一眼,问:「你要查谁的?带了证明身份的证件没有?」
初看言采的信,我乐了,一连几封都是和对方讨论当时在演的新戏,演员如何,导演如何,剧本如何,兴致勃勃的;要是他自己的戏,好像就从来没有见到他满意过,虽然也提,但大多是匆匆一笔带过,看来是对别人来信中礼貌的回复。
他叹了口气,还是说:「我第一次见到舅舅,也就是差不多第一次见到他。不过这个人,我从来都不知道是怎麽回事。」
我没有再问下去。
我喜欢读书信,这其中的乐趣远远多于可以一窥写信人当时的心态和翻找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琐事。但是读陈年书信又是考验人的差事:那些人名地名事件因由,对当事人是再熟悉不过,两三句话彼此心领神会,但放到若干年后,外人看来,熟悉一点倒也罢了,不熟悉的,那就是看侦探小说兼之解谜。
在看完那些片子后,我觉得元气大伤,谁告诉我要瞭解一个演员,先去看他的作品。为什麽看来看去,记下来的都是角色,根本不是言采。这些作品起到的唯一『帮助』,大概就是让我对言采的认知更混吨不清了。
填写完申请查阅的单表,又把身份证交去複印,这时查询结果已经出来,馆员问:「不可外带,不可複印,只能在小阅览室翻阅。我们还有两个小时下班,你看吗?」
后来有一天去图书馆还书,顺带複印了一些自己需要的参考资料。这天馆裡人特别多,常用的影印机前面已经排起了长队,这时正好工作人员过来说在二楼某处还有其他的机器,这就去了楼上。
我从没想到会是这麽容易的事情,喜出望外之馀,一个劲地点头:「看,看,当然看。」
他却不肯说下去,轻描淡写地转开话题:「总之就是这样。我不知道言采这个人。」
激动得过了头,完全没在意人家莫名其妙看著我,直到被带著坐在椅子上还是晕晕乎乎的,还来不及打量一下这个独立的阅览室,那装著信的资料夹,已经非常有效率地摆在我面前了。
看完那本传记之后,我陷入了某种空白期,对于言采其人,我想我大致看见了一个轮廓,但依然迷雾重重:戴隐芙写的是广为人知的言采,再加上传记中必然会出现的联想推论,和一些相对罕见的素材,最后给出定论,这是标准的传记写法;意明告诉我的言采,则更私人化,也情绪化。我相信他们笔下口中的言采,至少是此人真实的一部分,但这不等于,我就真的能看得清楚了。
「没,那些信是言采去世之后他几个朋友收集了平日间的通信往来,整理好捐的图书馆。我们给他们收拾东西的时候找到一些他的笔迹,也跟著送去了。」
那些信已经按照年份归类,又重新整理,夹在厚纸板中便于查阅。言采的字出乎意料的好,信大多是短函,但书面乾淨工整,看得出是习惯写信的人。
可惜眼前没有镜子,意明怎麽也不会知道他说起谢明朗时眼中是怎样的崇拜和怀念,这光芒又是如何在谈起言采的一瞬间熄灭。他大概真的不喜欢言采,只是因为对方的人生和谢明朗的紧密相连,他才试著去接受和理解。
当天图书馆闭馆前,正好读到一封提及谢明朗的,还恰好是当年和我看见的那个展览有关。上面写:「……吴敏的情况很不好,病情恶化得很快,我去看过他,他自己也不乐观,还竭力在陆修彦面前装出积极的样子。谢明朗前段时间登山摔到了背,伤到筋骨,又不肯停把拍照的事情暂缓(在病情确定后他们请他拍一组照片留念,至今已经两个月)。吴敏的病让他压力很大,情绪也很低落,他又坚持用胶卷,每次都在暗房裡坐很久,这让伤势恢复得更慢。我当初应该坚决劝他不要接手……」
没想到那组照片之后还有这样的故事。现在想想,那照片裡传达出坚定和阳光,哪裡看得出是情绪低落的病人拍的。
「没有。他最知道怎麽不让别人和自己尴尬。」
几周以后我把论文的提纲和成稿的一部分交给老板,请他老人家过目。然后趁著意明出远门,找了言采的几部电影,早中晚期皆有,窝在房间裡看了一个週末。看到最后脚步虚软两眼发直,真是悔不当初。
在仔细查阅之前先大概翻了翻,这都是言采中年之后的信,数量不算太多,一个档盒就够了,收信人就那麽几个,应该是捐出这些书信的人。
这边果然没什麽人。我一边心不在焉地複印,一边四处张望,赫然发现档案室就在对面。过一阵子就有一两个看来也是读者的人出入,看来也不是想像中那样森严。
每个人都告诉我一个不同的言采,而每个人的主观情绪都这麽浓重。www.sichao.me我又问:「他和你家有来往吗,会不会也和你舅舅一起去你家什麽的?」
言采有写信这个习惯是从戴隐芙的那本书裡得知的。当时读到这个细节还甚是诧异了一下:这个年头,愿意亲手写信联络感情表达情绪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放到演艺圈裡,这个比例想来只会更低。
看过传记再来看信,果然省事许多。信中常常见他谈及朋友,措辞都很得体,但亲疏还是一看可知。
也许意明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控情绪,有点无奈地苦笑了一下:「好吧,我是不喜欢他,我也怕他。唯一一次觉得他可怜,是……」
此人是个人精。
我越看越如此认定。
暂未分类相关阅读More+
浮光[原版]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脉脉/渥丹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浮光[原版]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