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跃0831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陈跃0831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陈悦说:“小时候听我妈妈讲过。”
张茵坐在旁边时,陈悦会不时地拉拉她的
赵容打趣道:“那我离你远点。”
两人晚上在实验室时,赵容又坐到了陈悦的身边。
在陈家最穷困的时候,母亲学校的校办小工厂接到了一批录音磁带加工的订单,小工厂只有一位专职人员,学校的教工可以在下班后到小工厂干活,工钱另算。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母亲和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教工下班后就到小工厂去组装磁带,她瞒着陈悦姐弟以免他们担心,直到小工厂再也接不到订单后,陈悦姐弟才知道情况。
1977年,由于“十年内乱”的冲击而中断了10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高考可以为国家遴选人才,也令每一个莘莘学子都有机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那个时代,大学还没有扩招、招生的人数很少,高考无疑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成了“天之骄子”的代名词,虽然如此,很多人开始将高考视作改变命运的重要跳板。当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同时《数理化自学丛书》的重版发行令到全国范围内洛阳纸贵,人们排长队争相购买,谁家能拥有完整一套17册的《数理化自学丛书》,在当时无疑是一种贵族般的享受,也会羡煞左邻右舍。人们日常谈论得最多的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和《数理化自学丛书》,这种情况在中学更甚,因为中学就站在高考的风口浪尖上。
赵容笑道:“那就好。很多人认为,小孩子应该学‘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样浅显易懂的诗,但叶先生却说:骆宾王写这首诗的时候,本身就是个小孩子,这样的诗怎么可能是好诗?我很认同她的说法,小孩子要入门,就要用最好的诗来引领,例如《唐诗三百首》中的诗。”
父亲的话很快就得到了验证,他高中学立体几何时,不少同学觉得难懂他却觉得不难;到了大一学机械制图时,他的美术基础对他的帮助就更大了……
陈悦瞬间有所感悟:“如果我不勤奋读书,又如何能得到我的‘颜如玉’啊?”
父亲平反后,母亲也得以回到市内原任教的中学工作,这样一家人终于可以天天在一起了,可惜的是父亲的身体更差了,母亲回到市内工作最主要也是为了方便照顾父亲。“十年内乱”已成过眼烟云,留给父亲的创伤、特别是身体的伤害却难以抚平。虽然如此,从父母的口中,陈悦姐弟听不到他们有过半句怨言,他们好像从来没有意识到社会和某些人对于他们的不公。父亲虽然身体差,但他很会说笑话,总是令到家里笑声不断。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他也只能有此办法,将夫爱、父爱传递给家人,为这个家增添温暖。陈悦或许多多少少继承了父亲幽默的基因,或许是父亲爱说笑对他的影响也深入到了骨髓。
陈悦点点头:“我看过她的诗,但都不会背。”
陈迪从小比陈悦懂事,初三毕业后就考入了广州一师,争取早日出来工作分担母亲的重荷。家庭的变故虽然让陈悦变得懂事,但画画这件事总是萦绕着他,他又不忍心跟母亲讲,只是偶尔用钢笔或铅笔在自己的笔记本内画一幅。自从要学好数理化之后,陈悦的读书一直浑浑噩噩,直到高二下学期才醒悟过来,方摆脱内心想画画的窠臼,奋起直追,最终他的高考成绩和钟其一样只考上了中专。现有一说,1992年前考上中专不比现在考上985大学的难度低,虽然夸张但说明一点点的问题。
来广州后,父亲曾对陈悦说:虽然妈妈受社会影响,要你学好数理化,我觉得你妈妈分析得有道理,当时我也赞同她的决定,希望我们的决定是对的。但是,学书习画一直以来都是古人陶冶情操、涵养素质的重要部分,清代画家王昱先生讲过一句话: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我觉得很有道理,所以画画你可以做为一个业余爱好,而且我希望你能够保持画画这个爱好,别丢弃了。以前电视机我们想都不敢想,现在出现在家庭里了,我想相机也会如此。摄影除了用光的技术之外,它和画画都是讲究构图的,所以有美术基础的人摄影也会胜人一筹。总之,我相信画画这个爱好对你以后的学习、工作或者生活都会有帮助的。
生画竹的典故。母亲又说:“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先生一生爱竹,他种竹、赏竹、画竹和咏竹,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板桥先生写过一副书斋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下联写他爱竹,对于竹爱到了“直似儿孙”的程度。母亲当时还幽默地说:我们湛江是甘蔗的产地,甘蔗挺直、有节、内心很甜,爸爸当时不画竹而是画蔗就好了,看那些“坏人”还有什么借口?
陈悦开心地笑了起来,每次被赵容称赞他总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这种感觉与读书时被老师表扬是完全不一样的。
因为父亲长期治病,陈家的收入左支右绌、入不敷出,近乎家徒四壁,父母依然乐观面对、对泣牛衣。一年多后,父亲撒手人寰,家里经济就更加窘迫了。母亲一直把亲情看得很重,却视物质、钱财很轻。虽然家庭经济状况如此,虽然母亲瘦骨如柴,岁月和困苦在她脸上刻上了符号,母亲依然豁达乐天,从不自怨自艾。她很清楚自己的精气神会影响到陈悦姐弟的情绪,从来不在他们面前流露出有半点困难的表情和片语,经常会说“天无绝人之路”、“车到山前必有路”。母亲用她羸弱的肩膀为这个家撑起了一片天,遮风挡雨。陈悦姐弟为家里捉襟见肘的收入担忧时,母亲说:东晋诗人陶渊明先生有讲: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意思是说,不要为贫贱而忧愁,不要急于富贵发达。而且我们家现在还不至于使到妈妈我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所以你们姐弟俩不用担心。慢慢来,我们一切会好的。母亲还教了他们姐弟两首古诗:一首是道出穷人可以悠闲的、明朝唐伯虎先生写的《桃花庵歌》,一首是唐朝孟郊先生写的令人心酸但作者却乐观的《借车》。
赵容点点头,问道:“你有没有听过‘韦编三绝’的典故?”
赵容感叹道:“你的成长也不容易啊!”
———
陈悦“金戈铁马”,赵容“纵横疆场”。两人如胶似漆地在实验室各忙各的,只有吃饭时卿卿我我一下,两人经常谈论的是各自的见闻和看过的书。他们并没有像陈悦和张茵那样经常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好像彼此都知道未来是如何的一样。
79年初,为了父亲能得到更好的治疗,父母调到了广州工作,母亲为了能进广州,从中学老师“屈尊”到了小学教书。母亲对古文、特别是对古诗词的修为其实更适合教中学,对她而言有点屈才。
陈悦幸运的是,广州学院开始招生。然而,广院的自费和不包分配又让陈悦望而却步,不想增加家里的负担。他跟母亲说自己读中专也挺好的,爱子心切、重视教育的陈妈妈说服了他报考。进了广院,自费这一心理负担令到陈悦读书非常刻苦……
陈悦有点不好意思了:“哇,在你这位才女面前我哪敢说读书啊。”
一次,陈悦笑着说:“小容,你坐在旁边,我感觉我又在做毕业设计了。所以,我应该再叫回你老师。”
母亲天天受到了这种思潮的影响。父亲的身体不好,已少有能力关心到陈悦的画画问题。母亲回城后,陈悦既失去小学那位恩师的美术指导,也失去了恩师可以开导母亲让他继续学好画画的机会,因此母亲开始落入俗套,要求他学好数理化,从小就听话的他不敢违拗母亲的意愿,他的画画开始慢慢地荒废。
“韦编三绝可以用来赞你。难怪你书读得这么好,现在又这么努力挣钱。”赵容夸奖道。
“各人的际遇不同而已。”赵容平静地说,倏然她突发奇想:“你如果画画的话肯定就不来广院了,看来我要感谢你的好妈妈……”她无法想到的是,陈妈妈“支走”张茵将陈悦“留给”了她,更是她应该感激的。当然,陈悦也没有想到。
“错!不是才女,是美女!!”赵容抗议道,并挺了挺胸。陈悦羞涩了,赶紧低下了头,喏喏地说:“对,对!是美女,是美女!”
赵容笑道:“你妈妈教你的第一首诗幸亏不是神童骆宾王的《咏鹅》。当代有一位女性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她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你听说过吧?”
陈悦笑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过,我觉得我和大部分人家的小孩差不多吧,没什么特别。”
陈悦求饶了:“不,不,我只是喜欢那时的感觉而已。”他心里想,如果从那时开始就和赵容在一起情况会如何?但他并不后悔和张茵的恋爱,他爱得无怨、痛得无悔。
赵容笑道:“我父母教我的第一首诗词是赵恒的《励学篇》。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
赵容嘴角微扬,问道:“我们祖国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你还记不记得你父母教你的第一首诗词是什么?”
赵容安心了,工作之余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考PET上,她既要暗暗地证明给金林看自己也能出国,又真心实意地想为她和陈悦的爱情创造美好的明天。赵容没事就到陈悦实验室来复习,实验室有课时则在小办公室里看书,有陈悦冲的茶提神醒脑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而陈悦工作之余也全力以赴烘槽项目的编程。
陈悦和赵容恋爱后,两人都住在校内,又有单板机室这一良好的条件,他们本可以耳鬓厮磨、赌书泼茶的,但他们都没有“浮生长恨欢娱少”享受爱情的意识,各自的忙、为结婚后的幸福生活打下良好基础的愿望,使到他们没有沉浸在爱海的缠绵中,而是开启了“毕业设计”升级版。
赵容又笑道:“算你有点悟性。”
陈悦忍俊不禁,赞叹道:“不愧是扫眉才子,真是才思敏捷!”
“我记得,是汪洙先生《神童诗》的一小部分,最难忘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人人都会。可惜这首诗并没有令我成为神童。”陈悦笑着说,“小容,你呢?”
] 陈悦说:“小时候听我妈妈讲过。”
张茵坐在旁边时,陈悦会不时地拉拉她的
赵容打趣道:“那我离你远点。”
两人晚上在实验室时,赵容又坐到了陈悦的身边。
在陈家最穷困的时候,母亲学校的校办小工厂接到了一批录音磁带加工的订单,小工厂只有一位专职人员,学校的教工可以在下班后到小工厂干活,工钱另算。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母亲和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教工下班后就到小工厂去组装磁带,她瞒着陈悦姐弟以免他们担心,直到小工厂再也接不到订单后,陈悦姐弟才知道情况。
1977年,由于“十年内乱”的冲击而中断了10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高考可以为国家遴选人才,也令每一个莘莘学子都有机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那个时代,大学还没有扩招、招生的人数很少,高考无疑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成了“天之骄子”的代名词,虽然如此,很多人开始将高考视作改变命运的重要跳板。当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同时《数理化自学丛书》的重版发行令到全国范围内洛阳纸贵,人们排长队争相购买,谁家能拥有完整一套17册的《数理化自学丛书》,在当时无疑是一种贵族般的享受,也会羡煞左邻右舍。人们日常谈论得最多的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和《数理化自学丛书》,这种情况在中学更甚,因为中学就站在高考的风口浪尖上。
赵容笑道:“那就好。很多人认为,小孩子应该学‘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样浅显易懂的诗,但叶先生却说:骆宾王写这首诗的时候,本身就是个小孩子,这样的诗怎么可能是好诗?我很认同她的说法,小孩子要入门,就要用最好的诗来引领,例如《唐诗三百首》中的诗。”
父亲的话很快就得到了验证,他高中学立体几何时,不少同学觉得难懂他却觉得不难;到了大一学机械制图时,他的美术基础对他的帮助就更大了……
陈悦瞬间有所感悟:“如果我不勤奋读书,又如何能得到我的‘颜如玉’啊?”
父亲平反后,母亲也得以回到市内原任教的中学工作,这样一家人终于可以天天在一起了,可惜的是父亲的身体更差了,母亲回到市内工作最主要也是为了方便照顾父亲。“十年内乱”已成过眼烟云,留给父亲的创伤、特别是身体的伤害却难以抚平。虽然如此,从父母的口中,陈悦姐弟听不到他们有过半句怨言,他们好像从来没有意识到社会和某些人对于他们的不公。父亲虽然身体差,但他很会说笑话,总是令到家里笑声不断。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他也只能有此办法,将夫爱、父爱传递给家人,为这个家增添温暖。陈悦或许多多少少继承了父亲幽默的基因,或许是父亲爱说笑对他的影响也深入到了骨髓。
陈悦点点头:“我看过她的诗,但都不会背。”
陈迪从小比陈悦懂事,初三毕业后就考入了广州一师,争取早日出来工作分担母亲的重荷。家庭的变故虽然让陈悦变得懂事,但画画这件事总是萦绕着他,他又不忍心跟母亲讲,只是偶尔用钢笔或铅笔在自己的笔记本内画一幅。自从要学好数理化之后,陈悦的读书一直浑浑噩噩,直到高二下学期才醒悟过来,方摆脱内心想画画的窠臼,奋起直追,最终他的高考成绩和钟其一样只考上了中专。现有一说,1992年前考上中专不比现在考上985大学的难度低,虽然夸张但说明一点点的问题。
来广州后,父亲曾对陈悦说:虽然妈妈受社会影响,要你学好数理化,我觉得你妈妈分析得有道理,当时我也赞同她的决定,希望我们的决定是对的。但是,学书习画一直以来都是古人陶冶情操、涵养素质的重要部分,清代画家王昱先生讲过一句话: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我觉得很有道理,所以画画你可以做为一个业余爱好,而且我希望你能够保持画画这个爱好,别丢弃了。以前电视机我们想都不敢想,现在出现在家庭里了,我想相机也会如此。摄影除了用光的技术之外,它和画画都是讲究构图的,所以有美术基础的人摄影也会胜人一筹。总之,我相信画画这个爱好对你以后的学习、工作或者生活都会有帮助的。
生画竹的典故。母亲又说:“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先生一生爱竹,他种竹、赏竹、画竹和咏竹,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板桥先生写过一副书斋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下联写他爱竹,对于竹爱到了“直似儿孙”的程度。母亲当时还幽默地说:我们湛江是甘蔗的产地,甘蔗挺直、有节、内心很甜,爸爸当时不画竹而是画蔗就好了,看那些“坏人”还有什么借口?
陈悦开心地笑了起来,每次被赵容称赞他总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这种感觉与读书时被老师表扬是完全不一样的。
因为父亲长期治病,陈家的收入左支右绌、入不敷出,近乎家徒四壁,父母依然乐观面对、对泣牛衣。一年多后,父亲撒手人寰,家里经济就更加窘迫了。母亲一直把亲情看得很重,却视物质、钱财很轻。虽然家庭经济状况如此,虽然母亲瘦骨如柴,岁月和困苦在她脸上刻上了符号,母亲依然豁达乐天,从不自怨自艾。她很清楚自己的精气神会影响到陈悦姐弟的情绪,从来不在他们面前流露出有半点困难的表情和片语,经常会说“天无绝人之路”、“车到山前必有路”。母亲用她羸弱的肩膀为这个家撑起了一片天,遮风挡雨。陈悦姐弟为家里捉襟见肘的收入担忧时,母亲说:东晋诗人陶渊明先生有讲: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意思是说,不要为贫贱而忧愁,不要急于富贵发达。而且我们家现在还不至于使到妈妈我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所以你们姐弟俩不用担心。慢慢来,我们一切会好的。母亲还教了他们姐弟两首古诗:一首是道出穷人可以悠闲的、明朝唐伯虎先生写的《桃花庵歌》,一首是唐朝孟郊先生写的令人心酸但作者却乐观的《借车》。
赵容点点头,问道:“你有没有听过‘韦编三绝’的典故?”
赵容感叹道:“你的成长也不容易啊!”
———
陈悦“金戈铁马”,赵容“纵横疆场”。两人如胶似漆地在实验室各忙各的,只有吃饭时卿卿我我一下,两人经常谈论的是各自的见闻和看过的书。他们并没有像陈悦和张茵那样经常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好像彼此都知道未来是如何的一样。
79年初,为了父亲能得到更好的治疗,父母调到了广州工作,母亲为了能进广州,从中学老师“屈尊”到了小学教书。母亲对古文、特别是对古诗词的修为其实更适合教中学,对她而言有点屈才。
陈悦幸运的是,广州学院开始招生。然而,广院的自费和不包分配又让陈悦望而却步,不想增加家里的负担。他跟母亲说自己读中专也挺好的,爱子心切、重视教育的陈妈妈说服了他报考。进了广院,自费这一心理负担令到陈悦读书非常刻苦……
陈悦有点不好意思了:“哇,在你这位才女面前我哪敢说读书啊。”
一次,陈悦笑着说:“小容,你坐在旁边,我感觉我又在做毕业设计了。所以,我应该再叫回你老师。”
母亲天天受到了这种思潮的影响。父亲的身体不好,已少有能力关心到陈悦的画画问题。母亲回城后,陈悦既失去小学那位恩师的美术指导,也失去了恩师可以开导母亲让他继续学好画画的机会,因此母亲开始落入俗套,要求他学好数理化,从小就听话的他不敢违拗母亲的意愿,他的画画开始慢慢地荒废。
“韦编三绝可以用来赞你。难怪你书读得这么好,现在又这么努力挣钱。”赵容夸奖道。
“各人的际遇不同而已。”赵容平静地说,倏然她突发奇想:“你如果画画的话肯定就不来广院了,看来我要感谢你的好妈妈……”她无法想到的是,陈妈妈“支走”张茵将陈悦“留给”了她,更是她应该感激的。当然,陈悦也没有想到。
“错!不是才女,是美女!!”赵容抗议道,并挺了挺胸。陈悦羞涩了,赶紧低下了头,喏喏地说:“对,对!是美女,是美女!”
赵容笑道:“你妈妈教你的第一首诗幸亏不是神童骆宾王的《咏鹅》。当代有一位女性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她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你听说过吧?”
陈悦笑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过,我觉得我和大部分人家的小孩差不多吧,没什么特别。”
陈悦求饶了:“不,不,我只是喜欢那时的感觉而已。”他心里想,如果从那时开始就和赵容在一起情况会如何?但他并不后悔和张茵的恋爱,他爱得无怨、痛得无悔。
赵容笑道:“我父母教我的第一首诗词是赵恒的《励学篇》。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
赵容嘴角微扬,问道:“我们祖国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你还记不记得你父母教你的第一首诗词是什么?”
赵容安心了,工作之余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考PET上,她既要暗暗地证明给金林看自己也能出国,又真心实意地想为她和陈悦的爱情创造美好的明天。赵容没事就到陈悦实验室来复习,实验室有课时则在小办公室里看书,有陈悦冲的茶提神醒脑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而陈悦工作之余也全力以赴烘槽项目的编程。
陈悦和赵容恋爱后,两人都住在校内,又有单板机室这一良好的条件,他们本可以耳鬓厮磨、赌书泼茶的,但他们都没有“浮生长恨欢娱少”享受爱情的意识,各自的忙、为结婚后的幸福生活打下良好基础的愿望,使到他们没有沉浸在爱海的缠绵中,而是开启了“毕业设计”升级版。
赵容又笑道:“算你有点悟性。”
陈悦忍俊不禁,赞叹道:“不愧是扫眉才子,真是才思敏捷!”
“我记得,是汪洙先生《神童诗》的一小部分,最难忘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人人都会。可惜这首诗并没有令我成为神童。”陈悦笑着说,“小容,你呢?”
暂未分类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