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山苏东坡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羽山苏东坡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陛下,臣十三年来虽历经些许磨难,但均是无足挂齿之事。臣在大汉之外,又见到了另外一个异域世界,其间山川形胜、风俗人情,均有别于大汉。个中异域珍闻,请容臣一一细禀。”
“大宛国的西北方是康居国,西方是大月氏国,西南方是大夏国,东北方是乌孙国,东方是扜罙国和于窴国。于窴国之西,河水皆向西流,注入西海。于窴国之东,河水皆向东流,注入盐泽。盐泽之水潜行于地下,其南方乃黄河之源,河水向东流入中原。于窴国盛产玉石。楼兰国、姑师国均有城郭,靠近盐泽。盐泽距离长安约五千里。匈奴右翼居住在盐泽以东,一直到陇西长城,南方紧连羌地,阻隔了大汉通往西方之路。”
“臣即以大宛国为中心,向陛下禀报四周之国。大宛国在匈奴的西南方,大汉的正西方,距离大汉万里之遥。当地习俗是定居农耕,种植稻麦,酿造葡萄酒。尤其盛产良马,马出汗如血,其祖先是天马之子。大宛国都城有城郭房屋,附属城邑有七十余座,百姓约有数十万,其军队用弓矛,善骑射。”
等到张骞再次朗声禀告“臣汇报完毕”的时候,汉武帝才从沉醉中惊醒过来。
“准!”汉武帝一语定音。
此时,听得如痴如醉的汉武帝似乎还没有从张骞所描述的另一个异域世界里走出来,其他文武大臣莫不是如此。
“联络过数次,但没有达成夹击匈奴之约!恳请陛下和各位大臣,容臣续禀所见所闻。”张骞继续答道。
“康居国王同样礼送臣至大月氏国。其在大宛国西方约两三千里,居于妫水之北。其南方是大夏国,西方是安息国,北方是康居国。大月氏国同样是游牧之国,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士兵一二十万。以前强大之时,轻视匈奴。及至匈奴冒顿单于即位,打败大月氏国。老上单于之时,斩杀大月氏王,用其头颅作为酒器。大月氏国被迫从敦煌、祁连山西迁,越过大宛国,之后臣服大夏国,在妫水之北建立王庭,立太子为王。因其臣服大夏国而定居下来,土地肥沃,少有贼寇,志在安乐,又自认为远离大汉,遂再无复仇之意。臣往来大月氏国与大夏国一年有余,数次劝说大月氏国王与我大汉一起夹击匈奴,但一直没有得到允诺。”
当晚,汉武帝在恍然就寝之时,竟然梦到了张骞所汇报的另一个异域世界,尤其是一匹汗血宝马踏水而出,凌空跃起,纵横驰骋,扶摇直上,消失在遥远的天际。
“奄蔡国在康居国西北方约两千里,亦是游牧之国,习俗和康居国大多相同。控弦士兵十余万。临近大泽,大泽无边无际,或是传说中的北海。”
“大夏国在大宛国西南方两千余里,妫水之南。习俗是定居,建有城邑,与大宛国同俗。国无大君长,多在城邑设置小君长。其兵弱畏战,善贾市。及至大月氏国西迁,击败大夏国,遂使之臣服。大夏国人口众多,逾百万。其国都曰蓝市城,集市繁荣,商贾云集,货畅南北。大夏国的东南方是身毒国。”
“乌孙国在大宛国的东北方约两千里,乃游牧之国,时常随畜迁徙,与匈奴同俗。控弦之兵有数万,皆勇于作战。乌孙国从前臣服于匈奴,至后来强盛时,仅保持名义上的臣服,不再朝贡匈奴。”
衣衫破旧但眼神炯炯的张骞站在大殿前面,中气十足地答道:
当卫皇后听完汉武帝的解释之后,亦感到万分惊奇。
“臣和随从堂邑父一路西行,餐风露宿,栉雨沐雪,先后到达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国。”
“康居国在大宛国西北方约两千里,也是游牧之国,习俗同于大月氏国。控弦之兵有九万人。国家较小,南面臣服于大月氏国,东面臣服于匈奴。”
“那你西行后可否联络到大月氏国?”汉武帝迫不及待地打断了张骞。其他大臣也随声附和:“可否联络到?”
“大宛国王早就听闻我大汉物产富饶,欲通不得。及至见臣为汉使之后,欣喜万分。嗣经臣晓之以利,析之以势。大宛国王期待我大汉馈赠的不可胜言之财,遂派遣向导和翻译,礼送臣至康居国。”
散朝之后,汉武帝仍然沉浸在张骞所描述的另一个异域世界里。
“安息国在大月氏国西方约数千里。当地习俗也是定居农耕,种植稻麦,盛产葡萄酒。都城如同大宛国,附属城邑数百,地方数千里,是最大之国。临近妫水,集市繁华,百姓商贾驾车行船,行走于周边国家,或达数千里。以银为钱,钱如其王面。先王薨逝后则更换钱币,模仿新王之面。文字书于皮革之上作为记载。安息国的西方是条枝国,北方是奄蔡国和黎轩国。”
“张骞,此行果然不虚!尽管大月氏国暂未联络成功,但是卿言诸国山川异域,真是让朕大开眼界!想不到我大汉之外,竟有闻所未闻的如此世界!若是我大汉馈送重礼,必可让诸国来朝!若是以道义感化,则可广地万里,威服四海!”汉武帝忍不住地连连赞许。
卫皇后不解地问:“陛下何出此言?”
“条枝国在安息国西方数千里,临近西海。气候炎热潮湿,习俗亦是定居农耕,种植水稻。国有大鸟,其卵如瓮。人口众多,精通幻术,但却役属于安息国。安息长老传闻条枝国有弱水、西王母,可是从未见过。”
“愿闻其详!”汉武帝沉静地说。
待到椒房殿时,汉武帝兴奋地对皇后卫子夫说:“皇后,今天朕可以给据儿讲讲大汉之外的异域世界了!”
“张骞,朕望穿秋水了十三年,你走了十三年,朕就盼了十三年。快给朕说说,你这十三年的风雨险阻是怎样挺过来的?”
张骞顿了顿说:“十三年前,臣端赖陛下恩准,衔命前往西域联络大月氏国,以夹击匈奴,期冀断匈奴右臂。不料途径河西走廊时,竟被匈奴所扣,由单于派人监视,直到十多年后监视松懈之时,才寻机西行。”
张骞高声答道:“谢陛下!”
“张骞,朕要封赏你!拟诏:诏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随时备朕出使诸国!”
“臣在大夏国之时,曾见邛竹杖、蜀布。据大夏国商人所言,是从身毒国所买。身毒国在大夏国东南方数千里,其习俗是定居,大体与大夏国同俗,地势低下,气候潮湿炎热。其民乘象作战,其国临近大河。以臣之推测,大夏国距离大汉一万两千里,居大汉西南方。而身毒国又居大夏国东南数千里,有蜀地的物产,其距离蜀地应不远。如今出使大夏国,若是从羌地经过,地势险要,则羌人恶之。若是稍稍往北出行,则会被匈奴所获。而从蜀地直走,则无寇。臣汇报完毕。”
] “陛下,臣十三年来虽历经些许磨难,但均是无足挂齿之事。臣在大汉之外,又见到了另外一个异域世界,其间山川形胜、风俗人情,均有别于大汉。个中异域珍闻,请容臣一一细禀。”
“大宛国的西北方是康居国,西方是大月氏国,西南方是大夏国,东北方是乌孙国,东方是扜罙国和于窴国。于窴国之西,河水皆向西流,注入西海。于窴国之东,河水皆向东流,注入盐泽。盐泽之水潜行于地下,其南方乃黄河之源,河水向东流入中原。于窴国盛产玉石。楼兰国、姑师国均有城郭,靠近盐泽。盐泽距离长安约五千里。匈奴右翼居住在盐泽以东,一直到陇西长城,南方紧连羌地,阻隔了大汉通往西方之路。”
“臣即以大宛国为中心,向陛下禀报四周之国。大宛国在匈奴的西南方,大汉的正西方,距离大汉万里之遥。当地习俗是定居农耕,种植稻麦,酿造葡萄酒。尤其盛产良马,马出汗如血,其祖先是天马之子。大宛国都城有城郭房屋,附属城邑有七十余座,百姓约有数十万,其军队用弓矛,善骑射。”
等到张骞再次朗声禀告“臣汇报完毕”的时候,汉武帝才从沉醉中惊醒过来。
“准!”汉武帝一语定音。
此时,听得如痴如醉的汉武帝似乎还没有从张骞所描述的另一个异域世界里走出来,其他文武大臣莫不是如此。
“联络过数次,但没有达成夹击匈奴之约!恳请陛下和各位大臣,容臣续禀所见所闻。”张骞继续答道。
“康居国王同样礼送臣至大月氏国。其在大宛国西方约两三千里,居于妫水之北。其南方是大夏国,西方是安息国,北方是康居国。大月氏国同样是游牧之国,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士兵一二十万。以前强大之时,轻视匈奴。及至匈奴冒顿单于即位,打败大月氏国。老上单于之时,斩杀大月氏王,用其头颅作为酒器。大月氏国被迫从敦煌、祁连山西迁,越过大宛国,之后臣服大夏国,在妫水之北建立王庭,立太子为王。因其臣服大夏国而定居下来,土地肥沃,少有贼寇,志在安乐,又自认为远离大汉,遂再无复仇之意。臣往来大月氏国与大夏国一年有余,数次劝说大月氏国王与我大汉一起夹击匈奴,但一直没有得到允诺。”
当晚,汉武帝在恍然就寝之时,竟然梦到了张骞所汇报的另一个异域世界,尤其是一匹汗血宝马踏水而出,凌空跃起,纵横驰骋,扶摇直上,消失在遥远的天际。
“奄蔡国在康居国西北方约两千里,亦是游牧之国,习俗和康居国大多相同。控弦士兵十余万。临近大泽,大泽无边无际,或是传说中的北海。”
“大夏国在大宛国西南方两千余里,妫水之南。习俗是定居,建有城邑,与大宛国同俗。国无大君长,多在城邑设置小君长。其兵弱畏战,善贾市。及至大月氏国西迁,击败大夏国,遂使之臣服。大夏国人口众多,逾百万。其国都曰蓝市城,集市繁荣,商贾云集,货畅南北。大夏国的东南方是身毒国。”
“乌孙国在大宛国的东北方约两千里,乃游牧之国,时常随畜迁徙,与匈奴同俗。控弦之兵有数万,皆勇于作战。乌孙国从前臣服于匈奴,至后来强盛时,仅保持名义上的臣服,不再朝贡匈奴。”
衣衫破旧但眼神炯炯的张骞站在大殿前面,中气十足地答道:
当卫皇后听完汉武帝的解释之后,亦感到万分惊奇。
“臣和随从堂邑父一路西行,餐风露宿,栉雨沐雪,先后到达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国。”
“康居国在大宛国西北方约两千里,也是游牧之国,习俗同于大月氏国。控弦之兵有九万人。国家较小,南面臣服于大月氏国,东面臣服于匈奴。”
“那你西行后可否联络到大月氏国?”汉武帝迫不及待地打断了张骞。其他大臣也随声附和:“可否联络到?”
“大宛国王早就听闻我大汉物产富饶,欲通不得。及至见臣为汉使之后,欣喜万分。嗣经臣晓之以利,析之以势。大宛国王期待我大汉馈赠的不可胜言之财,遂派遣向导和翻译,礼送臣至康居国。”
散朝之后,汉武帝仍然沉浸在张骞所描述的另一个异域世界里。
“安息国在大月氏国西方约数千里。当地习俗也是定居农耕,种植稻麦,盛产葡萄酒。都城如同大宛国,附属城邑数百,地方数千里,是最大之国。临近妫水,集市繁华,百姓商贾驾车行船,行走于周边国家,或达数千里。以银为钱,钱如其王面。先王薨逝后则更换钱币,模仿新王之面。文字书于皮革之上作为记载。安息国的西方是条枝国,北方是奄蔡国和黎轩国。”
“张骞,此行果然不虚!尽管大月氏国暂未联络成功,但是卿言诸国山川异域,真是让朕大开眼界!想不到我大汉之外,竟有闻所未闻的如此世界!若是我大汉馈送重礼,必可让诸国来朝!若是以道义感化,则可广地万里,威服四海!”汉武帝忍不住地连连赞许。
卫皇后不解地问:“陛下何出此言?”
“条枝国在安息国西方数千里,临近西海。气候炎热潮湿,习俗亦是定居农耕,种植水稻。国有大鸟,其卵如瓮。人口众多,精通幻术,但却役属于安息国。安息长老传闻条枝国有弱水、西王母,可是从未见过。”
“愿闻其详!”汉武帝沉静地说。
待到椒房殿时,汉武帝兴奋地对皇后卫子夫说:“皇后,今天朕可以给据儿讲讲大汉之外的异域世界了!”
“张骞,朕望穿秋水了十三年,你走了十三年,朕就盼了十三年。快给朕说说,你这十三年的风雨险阻是怎样挺过来的?”
张骞顿了顿说:“十三年前,臣端赖陛下恩准,衔命前往西域联络大月氏国,以夹击匈奴,期冀断匈奴右臂。不料途径河西走廊时,竟被匈奴所扣,由单于派人监视,直到十多年后监视松懈之时,才寻机西行。”
张骞高声答道:“谢陛下!”
“张骞,朕要封赏你!拟诏:诏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随时备朕出使诸国!”
“臣在大夏国之时,曾见邛竹杖、蜀布。据大夏国商人所言,是从身毒国所买。身毒国在大夏国东南方数千里,其习俗是定居,大体与大夏国同俗,地势低下,气候潮湿炎热。其民乘象作战,其国临近大河。以臣之推测,大夏国距离大汉一万两千里,居大汉西南方。而身毒国又居大夏国东南数千里,有蜀地的物产,其距离蜀地应不远。如今出使大夏国,若是从羌地经过,地势险要,则羌人恶之。若是稍稍往北出行,则会被匈奴所获。而从蜀地直走,则无寇。臣汇报完毕。”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