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想上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鱼想上岸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沈母无奈,拍拍她的小脑袋:“这是临时决定的,怎么早说?你马上要上学了,那些买卖你就别管了,安心读书。”
沈母懵圈了,没想到买书还有这么多讲究。她哪知道纸张好还是一般呢。她唯一接触过的纸就是上坟烧的纸钱,哦,还有林先生给沈瑶取名时带回来的那张纸,也不知道那纸是一般的,还是好的?
两位母亲也连忙拉着孩子行礼,先生低头看了眼两个孩子,笑着道:“今日便是她们二人入学罢。”,她又多看了一眼沈瑶,“这孩子瞧着年龄不大,不知今年几岁了?”
她转头看向踮脚抬头往柜台看的沈瑶,咬咬牙,既然都让孩子读书了,那便没必要在这里省:“两本都要雕版的。”
她带着沈瑶母女往里走,走过一个院子,院子里有棵大树,现在光秃秃的。只一侧有个大房间,房间门半开着。
从镇上去县城有一条官道,比山路和小路好走很多,走上半个时辰就到了。
沈瑶便趁机道:“姐姐,一般的就行。”
沈瑶走过去,现在女孩身边,悄悄看她,觉得有些眼熟。
小孩听话地闭嘴了,沈瑶也不说话。不过两人眼睛转着,你一眼我一眼地使眼色,不再觉得紧张了。
沈母去书铺买了指定的两本书,伙计拿出几本书来,对她说:“这有手抄和雕刻的,你们要哪种?”
沈瑶可惜:“娘,你应该早点说呀,我拿东西去县城卖。”
两位母亲送上了束脩和拜师礼,先生便让两个孩子进了一个小屋,屋子里没别的东西,只有一个木桌,放着一些香火之物,墙上贴着一副人画。
沈瑶点头,安抚沈母:“我知道娘,我就是先问一下。”
到这里,拜礼也就结束了。先生把两个孩子扶起来道:“我姓林,你们可以叫我林先生,或者老师和先生。”
沈母忙回:“再过两个月便四周岁了,这几年风雨顺,攒了些钱,便想着早些读书好。”
她道:“她们刚启蒙,文房先不急,但《千字文》和《急就篇》这两本是必要买的。你们这两天去县城书铺里,那里便有卖。”
先生也没有让她们等很久,一会儿就从另一道门进来,看到这两对母女,扬起笑容:“久等了,失礼失礼。”
一直到沈瑶要去学堂的日子,沈母才抽出身来,自己穿着一身新,沈瑶也穿着刚出炉的新衣裳,在全家人以及不少凑热闹的村民的目送下,朝蒲阳镇而去。
她和两个大人说:“十七是正式上学的日子,学里是巳初上学,申正下学。你们要让孩子准时到堂。”
两人商定,便去和孩子们通知此事。三兄妹对此没什么意见,沈瑶举手:“娘,大哥有事想说。”
沈母对大儿子的性子还是了解的,便眼含鼓励地道:“没事,你说说罢。”
“手抄是在学的学生们抄的,字迹不算好看,不过店里有筛查过,不会有错字墨点,这种比较便宜。雕版的是用雕印印出来的,字迹端正,排版清晰,不只能来看,练字时还能用来临摹,这就比较贵了。”
她说起另一件事:“我再去问问春枝愿不愿意来,今年你活计要轻些好。”
沈母挑眉,还是认真地想了想:“织布要不少时间,你能织多少?”
沈母看着他,慢慢笑起来:“行,你有成算就好,便做出来试试吧。”
沈母不懂,问:“有什么区别?”
沈瑶眼睛一亮,想起来了,这是自己的客户呀:“是呀是呀,我今年要开始读书了。”
对方也悄悄看过来,同样觉得眼熟。她记起来得快,小声道:“你不是卖蝴蝶和竹球的妹妹吗?你也来学堂呀?”
沈大郎踌躇了一下,还是说出来:“去年做花布球的时候,我觉着花布挺好看的,便想着能不能单单卖花布,这也算有花纹,说不定能好卖些。”
两大人应下,表示记住了。
先生又问她们两个的名字,沈瑶便知道了这位新朋友的名字叫于安,很巧,也是先生给起的名。
沈大郎得了支持,高兴起来:“是,谢谢娘。”
沈瑶惊讶,虽然没有想象中一个银子一本书,但也够贵的了。五百多文,要卖五百多斤的豆干才能挣回来呀。
这是大事,姚氏点头应下,道:“见先生还要带什么,要买些礼吗?”
姚氏高兴道:“这也算家里一个进项,两百斤不少了。”
不过对方拉了拉孩子的手:“先生院子里不要吵,乖一些。”
沈母上前敲敲门,似乎门边早就有人侯着一样,门应声而开,一个中年女子看到她们,道:“是来拜师的?”
沈母思索片刻:“那,再找个男孩儿来?或者找个嫁人的夫郎,这样闲话少些。”
两个女孩照做,上了香后,她们还要给这位先生行礼,先生坐在椅子上,受了她们的拜礼,又说了一堆文绉绉的话,别说两个孩子了,两个母亲也听不太懂。
先生听说两位都是找自己起的名,虽然已经不记得了,毕竟找她取名的人不少,这两个字也不是很罕见,但还是满意地点点头:“那也是我与两个孩子的缘分了。”
沈母也觉得贵,但还是爽快付了钱。将两本书用包袱皮包好,放在怀里。
沈母连忙点头:“是,我是长涧村沈家的,初五那天曾来问过束脩的事。”
沈母安慰他:“放心吧,能挣不少了。我怀孕,也有些不便,还要让春枝帮我推车去县城呢。”
她打算离开了,沈瑶却还不想。她还扒着柜台边缘,问伙计:“姐姐,我想问一下,文房要多少钱?”
先生也明白,所以说完这一段,喝了一口茶,又把这段话以白话说了一遍:“进了学堂后,你们要潜心向学,上课认真听讲,课业认真并及时完成,有问题主动问,与同窗同学友好相处。迟到早退,在学堂里调皮捣蛋,打架斗殴,顶撞师长都是不好的事。自今日起,为师便是你们的先生,有教导你们的责任,若是做了不好的事,为师也会严厉处罚。可听明白了?”
她们继续往前走,穿过一道门,这头还有个小院子,只有那头院子的一半不到。
“我也是,我今年七岁了,要来学堂读书。我姨家的姐姐也是。”
姚氏这下不敢说什么反对的话,连连点头:“是啊是啊,你可得小心着,还没三个月,还危险着呢。”
沈母一愣,轻声道:“大宝,林先生说文房先不急着买。”
沈瑶嘟嘟嘴。
中年女子想了想,记起来:“是你们啊,进来吧。”
沈瑶好奇往里看了一眼,由于门窗都掩着,里面光线昏暗,她只看到靠近门口的几张矮桌,矮桌色深,还有几道年岁的痕迹,让人觉出一种肃静的气氛。
沈母想了想:“等明天我去镇上打听打听。”
伙计见沈母没反对,便选出两本来:“《千字文》是二百一十文,《急就篇》是三百五十文。一共五百六十文。”
这时天还早,沈母便打算直接去县城把书买了。
沈大郎对此还是有点成算的:“织一匹要一个多月,加上绣花样的时间,便是两个月。”
这下两个母亲听懂了,连忙示意两个孩子。沈瑶便跟着行礼一拜:“学生听明白了。”
沈大郎道:“我想着先做出几尺去城里问价,要是能卖,再做出来来卖。今年二郎也要学织布了,我们和爹轮流来,去县城卖也不会耽搁时间。”
母女俩来到一座房子前,房子是镇上常见的民宅,或许大一点,但没有太大的区别。
妻主体贴他,姚氏当然不会说什么,不过他比较在意大儿子的事:“春枝毕竟不是家里人,几天没什么,这长时间在家里干活,怕外头有闲话吧。”
姚家的事,沈瑶是不知道了。她跟着家人回村,赶在太阳下山之前到家,一家人也累了,便不煮饭,只是拿出姚家给的几个饼,烧了火热一热,再煮一碗热汤,便把晚饭对付过去。
初三之后,沈母去县城送了第二批货,并带回来一个好消息:“饭馆的管事说,第一批豆干卖得很好,想再跟我们订一些,先订两个月,每五天送两百斤。”
沈母看过去,沈大郎连忙摆手:“不是,我只是和大宝说着玩儿......”
沈母点头:“过几天我要带大宝去学堂见先生了,我从县城买了点好布,你给大宝做一套新衣裳。”
俩孩子叽叽喳喳地说起话来,俩母亲见孩子们认识,相视一笑。
沈母小心翼翼地打开书来看了两眼,她看不懂字,不过放在一起对比,还是知道雕版的书好很多。
小院子里站着个两个人,看样子也是对母女,见到沈瑶母女,笑了笑,便算是打招呼了。
先生道:“这位是先师,天下学子皆以她为师,你们跪下,对她行三叩礼,上一炷香。”
这个速度不算慢了,一匹有足足十丈,能给全家人做两套衣服还能剩。这也是全村织布的平均时间。
今年冬天没有下雪,但下过几场雨,天气一暖和,土地没有那么硬了,大家就抓着时间开始翻地,查看春肥。
中年女子便指着她们,道:“她们也是来拜师的,你就与她们一起等一等,先生马上就来。”
伙计听到了,知道对方不买,也没有刚刚那么高兴,但还是耐心地回答了:“文房至少四件,上到八件,笔墨砚一般是一两到五两不等,上好的,便上不封顶了。纸更说不准了,一刀纸五十文左右,这东西耗费,买的多
有了企盼,时间咻忽一下就过去了。初十之后,天气明显暖和一些,农民早就开始下地干活了。
姚氏犹豫:“这点活,招两个人会不会太多了,工钱不少呢。”
伙计笑了笑:“好嘞,那纸张想要好的,还是一般的?”
] 沈母无奈,拍拍她的小脑袋:“这是临时决定的,怎么早说?你马上要上学了,那些买卖你就别管了,安心读书。”
沈母懵圈了,没想到买书还有这么多讲究。她哪知道纸张好还是一般呢。她唯一接触过的纸就是上坟烧的纸钱,哦,还有林先生给沈瑶取名时带回来的那张纸,也不知道那纸是一般的,还是好的?
两位母亲也连忙拉着孩子行礼,先生低头看了眼两个孩子,笑着道:“今日便是她们二人入学罢。”,她又多看了一眼沈瑶,“这孩子瞧着年龄不大,不知今年几岁了?”
她转头看向踮脚抬头往柜台看的沈瑶,咬咬牙,既然都让孩子读书了,那便没必要在这里省:“两本都要雕版的。”
她带着沈瑶母女往里走,走过一个院子,院子里有棵大树,现在光秃秃的。只一侧有个大房间,房间门半开着。
从镇上去县城有一条官道,比山路和小路好走很多,走上半个时辰就到了。
沈瑶便趁机道:“姐姐,一般的就行。”
沈瑶走过去,现在女孩身边,悄悄看她,觉得有些眼熟。
小孩听话地闭嘴了,沈瑶也不说话。不过两人眼睛转着,你一眼我一眼地使眼色,不再觉得紧张了。
沈母去书铺买了指定的两本书,伙计拿出几本书来,对她说:“这有手抄和雕刻的,你们要哪种?”
沈瑶可惜:“娘,你应该早点说呀,我拿东西去县城卖。”
两位母亲送上了束脩和拜师礼,先生便让两个孩子进了一个小屋,屋子里没别的东西,只有一个木桌,放着一些香火之物,墙上贴着一副人画。
沈瑶点头,安抚沈母:“我知道娘,我就是先问一下。”
到这里,拜礼也就结束了。先生把两个孩子扶起来道:“我姓林,你们可以叫我林先生,或者老师和先生。”
沈母忙回:“再过两个月便四周岁了,这几年风雨顺,攒了些钱,便想着早些读书好。”
她道:“她们刚启蒙,文房先不急,但《千字文》和《急就篇》这两本是必要买的。你们这两天去县城书铺里,那里便有卖。”
先生也没有让她们等很久,一会儿就从另一道门进来,看到这两对母女,扬起笑容:“久等了,失礼失礼。”
一直到沈瑶要去学堂的日子,沈母才抽出身来,自己穿着一身新,沈瑶也穿着刚出炉的新衣裳,在全家人以及不少凑热闹的村民的目送下,朝蒲阳镇而去。
她和两个大人说:“十七是正式上学的日子,学里是巳初上学,申正下学。你们要让孩子准时到堂。”
两人商定,便去和孩子们通知此事。三兄妹对此没什么意见,沈瑶举手:“娘,大哥有事想说。”
沈母对大儿子的性子还是了解的,便眼含鼓励地道:“没事,你说说罢。”
“手抄是在学的学生们抄的,字迹不算好看,不过店里有筛查过,不会有错字墨点,这种比较便宜。雕版的是用雕印印出来的,字迹端正,排版清晰,不只能来看,练字时还能用来临摹,这就比较贵了。”
她说起另一件事:“我再去问问春枝愿不愿意来,今年你活计要轻些好。”
沈母挑眉,还是认真地想了想:“织布要不少时间,你能织多少?”
沈母看着他,慢慢笑起来:“行,你有成算就好,便做出来试试吧。”
沈母不懂,问:“有什么区别?”
沈瑶眼睛一亮,想起来了,这是自己的客户呀:“是呀是呀,我今年要开始读书了。”
对方也悄悄看过来,同样觉得眼熟。她记起来得快,小声道:“你不是卖蝴蝶和竹球的妹妹吗?你也来学堂呀?”
沈大郎踌躇了一下,还是说出来:“去年做花布球的时候,我觉着花布挺好看的,便想着能不能单单卖花布,这也算有花纹,说不定能好卖些。”
两大人应下,表示记住了。
先生又问她们两个的名字,沈瑶便知道了这位新朋友的名字叫于安,很巧,也是先生给起的名。
沈大郎得了支持,高兴起来:“是,谢谢娘。”
沈瑶惊讶,虽然没有想象中一个银子一本书,但也够贵的了。五百多文,要卖五百多斤的豆干才能挣回来呀。
这是大事,姚氏点头应下,道:“见先生还要带什么,要买些礼吗?”
姚氏高兴道:“这也算家里一个进项,两百斤不少了。”
不过对方拉了拉孩子的手:“先生院子里不要吵,乖一些。”
沈母上前敲敲门,似乎门边早就有人侯着一样,门应声而开,一个中年女子看到她们,道:“是来拜师的?”
沈母思索片刻:“那,再找个男孩儿来?或者找个嫁人的夫郎,这样闲话少些。”
两个女孩照做,上了香后,她们还要给这位先生行礼,先生坐在椅子上,受了她们的拜礼,又说了一堆文绉绉的话,别说两个孩子了,两个母亲也听不太懂。
先生听说两位都是找自己起的名,虽然已经不记得了,毕竟找她取名的人不少,这两个字也不是很罕见,但还是满意地点点头:“那也是我与两个孩子的缘分了。”
沈母也觉得贵,但还是爽快付了钱。将两本书用包袱皮包好,放在怀里。
沈母连忙点头:“是,我是长涧村沈家的,初五那天曾来问过束脩的事。”
沈母安慰他:“放心吧,能挣不少了。我怀孕,也有些不便,还要让春枝帮我推车去县城呢。”
她打算离开了,沈瑶却还不想。她还扒着柜台边缘,问伙计:“姐姐,我想问一下,文房要多少钱?”
先生也明白,所以说完这一段,喝了一口茶,又把这段话以白话说了一遍:“进了学堂后,你们要潜心向学,上课认真听讲,课业认真并及时完成,有问题主动问,与同窗同学友好相处。迟到早退,在学堂里调皮捣蛋,打架斗殴,顶撞师长都是不好的事。自今日起,为师便是你们的先生,有教导你们的责任,若是做了不好的事,为师也会严厉处罚。可听明白了?”
她们继续往前走,穿过一道门,这头还有个小院子,只有那头院子的一半不到。
“我也是,我今年七岁了,要来学堂读书。我姨家的姐姐也是。”
姚氏这下不敢说什么反对的话,连连点头:“是啊是啊,你可得小心着,还没三个月,还危险着呢。”
沈母一愣,轻声道:“大宝,林先生说文房先不急着买。”
沈瑶嘟嘟嘴。
中年女子想了想,记起来:“是你们啊,进来吧。”
沈瑶好奇往里看了一眼,由于门窗都掩着,里面光线昏暗,她只看到靠近门口的几张矮桌,矮桌色深,还有几道年岁的痕迹,让人觉出一种肃静的气氛。
沈母想了想:“等明天我去镇上打听打听。”
伙计见沈母没反对,便选出两本来:“《千字文》是二百一十文,《急就篇》是三百五十文。一共五百六十文。”
这时天还早,沈母便打算直接去县城把书买了。
沈大郎对此还是有点成算的:“织一匹要一个多月,加上绣花样的时间,便是两个月。”
这下两个母亲听懂了,连忙示意两个孩子。沈瑶便跟着行礼一拜:“学生听明白了。”
沈大郎道:“我想着先做出几尺去城里问价,要是能卖,再做出来来卖。今年二郎也要学织布了,我们和爹轮流来,去县城卖也不会耽搁时间。”
母女俩来到一座房子前,房子是镇上常见的民宅,或许大一点,但没有太大的区别。
妻主体贴他,姚氏当然不会说什么,不过他比较在意大儿子的事:“春枝毕竟不是家里人,几天没什么,这长时间在家里干活,怕外头有闲话吧。”
姚家的事,沈瑶是不知道了。她跟着家人回村,赶在太阳下山之前到家,一家人也累了,便不煮饭,只是拿出姚家给的几个饼,烧了火热一热,再煮一碗热汤,便把晚饭对付过去。
初三之后,沈母去县城送了第二批货,并带回来一个好消息:“饭馆的管事说,第一批豆干卖得很好,想再跟我们订一些,先订两个月,每五天送两百斤。”
沈母看过去,沈大郎连忙摆手:“不是,我只是和大宝说着玩儿......”
沈母点头:“过几天我要带大宝去学堂见先生了,我从县城买了点好布,你给大宝做一套新衣裳。”
俩孩子叽叽喳喳地说起话来,俩母亲见孩子们认识,相视一笑。
沈母小心翼翼地打开书来看了两眼,她看不懂字,不过放在一起对比,还是知道雕版的书好很多。
小院子里站着个两个人,看样子也是对母女,见到沈瑶母女,笑了笑,便算是打招呼了。
先生道:“这位是先师,天下学子皆以她为师,你们跪下,对她行三叩礼,上一炷香。”
这个速度不算慢了,一匹有足足十丈,能给全家人做两套衣服还能剩。这也是全村织布的平均时间。
今年冬天没有下雪,但下过几场雨,天气一暖和,土地没有那么硬了,大家就抓着时间开始翻地,查看春肥。
中年女子便指着她们,道:“她们也是来拜师的,你就与她们一起等一等,先生马上就来。”
伙计听到了,知道对方不买,也没有刚刚那么高兴,但还是耐心地回答了:“文房至少四件,上到八件,笔墨砚一般是一两到五两不等,上好的,便上不封顶了。纸更说不准了,一刀纸五十文左右,这东西耗费,买的多
有了企盼,时间咻忽一下就过去了。初十之后,天气明显暖和一些,农民早就开始下地干活了。
姚氏犹豫:“这点活,招两个人会不会太多了,工钱不少呢。”
伙计笑了笑:“好嘞,那纸张想要好的,还是一般的?”
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
女尊之农女发家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鱼想上岸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女尊之农女发家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