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是个小天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你真是个小天才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我掏出兜里的本子,想要记录一些关键词语,在那个初夏的午后,我坐在一间地上满是“故事”的屋子里,听青年说了他的第一段故事:
他的话语里有些强硬,甚至斩钉截铁。
“我的问题并不是抑郁!”
“吃了,但是我知道没有用......”
“没有。”
“我的问题并不是抑郁”这句话在我的脑子里回响了很久,如果假设病人知道自己的病因,那他为什么不治疗呢?这有几种可能性,第一是病人误判了自己的病情,确实是抑郁,只是他性格当中的固执部分让他不能认同别人的看法,那这就需要针对“固执”这种情绪进行治疗;第二种是他知道病因,所以才说不是抑郁,可是他并没有选择治疗。我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查找这个病人的资料,记得刚入院的时候我曾经看见过他的履历,于是想从那里入手,那是一份让我印象深刻的个人履历。
“你看我履历了?”
“我昨天说我不是抑郁,是因为我知道因为什么原因我才变成这个样子,但是如果你想知道,就听我讲几件事情......你帮不上忙,但就算是你总给我做饭的报答......”
有意思的是,等我醒过来的时候,却发现原本都在睡觉的那另外七个床位上的人,都已经不见了。那是上午10点左右。窗户外亮堂起来,你多少可以听见一些车笛声,伴着寒冷的风敲着与我一壁之隔的窗户。
那天的谈话再次告一段落。
“你曾经在北京工作过?”
他明确的说出了那个药物的化学成分名,不夸张的说,我当时是有点尴尬的,心想他过去一定就吃过,这甚至让我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对答。
“我觉得你挺不错......”
一年以后,当我经历同样的干冷冬天时,自己已经坐在了一个温暖的办公室里,背后桌的姐姐会时不时的打开加湿器,我常常会不自觉的盯着那个加湿器看,不断喷出来的水雾总会让我想起一壶刚烧开,从壶嘴不断喷出水蒸汽的热水,那壶热水是我在北京做的第一份工作时,老板总喜欢喝的烧茶水。那过去的一年中,从睡在餐厅阁楼上给人打工,到古董店店员,接着进入机关单位工作,那是一段发生在我身上仍然可以勉力别人的奋斗故事。但如果当时我一直这样稳定的在体制中成长,一直专心的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或许后来很多的变数就不会发生。好与坏,在于从什么角度去看,我做出的一个本能选择,成了一个“多米诺式的蚁穴”,它逐渐摧毁了我辛苦筑起的大坝。但当大坝完全毁掉,我也发现了更多不为人知的东西,大坝挡住的是记忆,那些记忆终归会回来找我。
我总能看到好的一面,这也是我能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画师人很好,但是不谈恋爱,问他为什么?他就给我讲了自己的一段事,他把自己过去的失败恋情,画成了漫画,而这段情伤,也成了他久久不敢谈恋爱的重要原因。于是这种得不到关爱的状况发生了转移,画师出了些问题,因为他开始喜欢男人了。
他并没有回答。
他盯着窗外,想了一下。
“我可以给你开半个小时以内就能入睡的药物,但是我会在你睡前才给你,你需要吗?”
“......我听护士说你每天晚上都失眠?吃药也没有改善吗?”
我到机关单位工作半年多以后,一个深秋的日暮,树上的落叶飘散殆尽,街上没有什么人,那天我和网上聊得很好,也算“认识”的一个人见面,他要感谢我帮他的忙,请我吃饭。他们公司做活动,需要红酒,于是我通过关系找到了一个在中国住了十几年的俄罗斯酒商,还专门和商人到北京的仓库挑了一大堆价廉品高的红酒。当时我在北京没朋友,没有工作以外的关系,可对人真诚这点还一直维持着,也希望因此可以交到朋友,铺好了路,做了前期工作,告诉他去人家那里就好了。分身乏术,心里也比较抗拒见面。总觉得韩国的生活和北京有些区别,但又说不上哪里有区别,人们更喜欢隔着一层屏幕通过网络交流,这失去了太多的真实。但也会有像他这样可以通过网络粉饰自己的人,只是时间长了才知道那些所谓的“阳光与快乐”都是假象,那是一种手段。后来我们成了朋友,由于彼此住的不远,他还经常会到我的家里玩,那感觉就像在韩国读书时,“小眼镜”经常来我这里串门,有种熟悉感。
当时的北京已然高楼林立,水泥丛林和城中村有格局的分布着,当我在北京住得久了,换了很多次房子以后,也了解到原来用100块可以找一个独立单间的宾馆住上一天,只能说一开始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北京的住房环境相对残酷,很多人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聚集到北京,聚集的总要比离开的多,这使得北京的住房总是饱和,面对房租和工资的大幅度等比差,衍生出地下室,群居,合租,平房等等很多租房形式,这是一种无奈,但对于每一个北京人和身在北京的人来说,也都是一种坚持。于我,只身在北京,只是坚持,得到的就仍然比失去的要多。
“你说的某处方药......”
他是一名画师,为了求生,他有了很多“让别人看起来自己很不错”的技能,当然在我这里,更想称其为“手段”,画师高高瘦瘦,为人很随和,他也是我在北京写作的第一本书的插画师,虽然即使到现在都没给他稿费,而他也没问我要过,那时我们的心照不宣,似乎也是一种“若无相欠哪来怀念”的记忆。他是我那段记忆中,非常珍贵的一个人。北京的生活,和韩国并不一样,那些关系,和与同学相处也不一样,也许原本的期许,很多都不会按照你的想法发展,但这说不好也正是锻炼人的所在。
我没有住处,没有工作,甚至就连那个床位都是用一天100块的现金换来临时,群居的“家”,那让我很孤独,并且没有安全感。想到去北京是自己做出的选择,于是又不能回头,我相信那并不是一段一开始就打算要离开的旅行。
某一天他对我说:
这段故事我从北京讲起,因为太久远的,我已经忘记了很多......
第二天,看他吃完饭我找了个时间便问:
你知道我以前在韩国上学,从韩国毕业以后就去了北京。那是一个刚下过大雪的冬天,一出北京站,就会感到寒风如刀子一样,深深扎进你并没有裹在衣服里,不经意露在外面的皮肤。我举目四望,没有一个认识的人,或是因为还没有天亮,我根本就看不清他们的面容,只是通过他们的动作,看出他们行色匆匆。当时,是早上5点。
“......你每天的药都按时吃了吗?”
我拿着手里的地址,这是我唯一的一个地址,在扑面的寒风中专注的沿街走着,除了在意马路上不断增多的汽车,我不会太留意行人,好像这样做,可以让我觉得不会慌张。走到了黎明的曙光不知从哪里开始照射大地时,我终于寻觅到一个小区里的一个居民楼,那上面的门牌号和我手中的地址一样,衬着天没有完全亮,我上了楼。
四通八达的马路旁种植着规矩的树木,奇怪的是在我印象中从没有太多注意拥挤的交通,或许是因为司机很少通过鸣笛来制造噪音污染,而我也醉心于自己的各项事务。记得是在奥运会那年,我在韩国组织留学生护火炬游行,自那年,我也开始从媒体上关注起北京又扩大了的地铁线路建设,地下的承载能力更大了,目的是为了缓解陆上交通的压力,但即使如此,后来北京仍然被称为第二个“雾都”,那个称呼保留了很长时间,这令人遗憾,但也是无奈。
可当我再次翻找出他的履历,想找一些对他治疗有帮助的线索时,浏览一遍,竟然替他有些遗憾。那是一份可以说是“闪着光的”履历。于是我越发的带着很多好奇,开始尝试更深入的了解他。
就是在这些“衣食住行”的基础上,开始了我在北京的生活,那是我在北京的第一个冬天,一个干冷的冬天,那个冬天也很少下雪。
那是居民楼内的一户住宅改造成的宿舍,一个房间有8个床位,总共有4,5个房间,我还记得我当时很害怕,进到屋子里谁也不认识,窗户上盖了一层薄薄的纱,那是窗外清晨淡淡的雾气,透过这昏沉的光,我可以看到屋子里很凌乱,衣服四处乱丢,各种味道混杂在一起,鞋子也是到处都有。我刚进去的时候,唯一的想法,就是赶快睡一觉,这样,可以让我尽快逃避掉这个陌生的环境。
“大夫你可能治不了我的病......”
这件事发生在他接受吃饭以后的一个月,而我也因此开始渐渐了解他,还有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
“......你知道,失眠也是抑郁症的一个主要成因。”
......
我一贯在吃,穿上比较没有追求,不爱扔东西,也不爱买东西,很多衣服都是从刚去韩国的时候就带着,最早的,是从上初中学校时就穿,又从韩国穿到北京,然后穿到现在,并且不知道还会穿多久,我甚至有一种“可以穿一辈子”的执念。可我一直相信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品格。我有几支自己的餐具,同样陪了我十几年,钢制的筷子和两条钢制的勺子,一长一短,都是在韩国买的,用它们吃饭会有踏实的感觉,这事我还挺骄傲。吃饭没有追求这个状况,直到工作稳定以后,才勉励自己改善,因为那时要吃单位的食堂了,也就规律了。当时我还总有些小小的夙愿,其实看别人吃自己做的饭,比自己吃自己做的饭更有成就感,这源自过去家庭的记忆,但相对自己而言,也就成了过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因为做饭的人,总有一份被品评的责任心在。
“是......”
] 我掏出兜里的本子,想要记录一些关键词语,在那个初夏的午后,我坐在一间地上满是“故事”的屋子里,听青年说了他的第一段故事:
他的话语里有些强硬,甚至斩钉截铁。
“我的问题并不是抑郁!”
“吃了,但是我知道没有用......”
“没有。”
“我的问题并不是抑郁”这句话在我的脑子里回响了很久,如果假设病人知道自己的病因,那他为什么不治疗呢?这有几种可能性,第一是病人误判了自己的病情,确实是抑郁,只是他性格当中的固执部分让他不能认同别人的看法,那这就需要针对“固执”这种情绪进行治疗;第二种是他知道病因,所以才说不是抑郁,可是他并没有选择治疗。我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查找这个病人的资料,记得刚入院的时候我曾经看见过他的履历,于是想从那里入手,那是一份让我印象深刻的个人履历。
“你看我履历了?”
“我昨天说我不是抑郁,是因为我知道因为什么原因我才变成这个样子,但是如果你想知道,就听我讲几件事情......你帮不上忙,但就算是你总给我做饭的报答......”
有意思的是,等我醒过来的时候,却发现原本都在睡觉的那另外七个床位上的人,都已经不见了。那是上午10点左右。窗户外亮堂起来,你多少可以听见一些车笛声,伴着寒冷的风敲着与我一壁之隔的窗户。
那天的谈话再次告一段落。
“你曾经在北京工作过?”
他明确的说出了那个药物的化学成分名,不夸张的说,我当时是有点尴尬的,心想他过去一定就吃过,这甚至让我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对答。
“我觉得你挺不错......”
一年以后,当我经历同样的干冷冬天时,自己已经坐在了一个温暖的办公室里,背后桌的姐姐会时不时的打开加湿器,我常常会不自觉的盯着那个加湿器看,不断喷出来的水雾总会让我想起一壶刚烧开,从壶嘴不断喷出水蒸汽的热水,那壶热水是我在北京做的第一份工作时,老板总喜欢喝的烧茶水。那过去的一年中,从睡在餐厅阁楼上给人打工,到古董店店员,接着进入机关单位工作,那是一段发生在我身上仍然可以勉力别人的奋斗故事。但如果当时我一直这样稳定的在体制中成长,一直专心的把工作放在第一位,或许后来很多的变数就不会发生。好与坏,在于从什么角度去看,我做出的一个本能选择,成了一个“多米诺式的蚁穴”,它逐渐摧毁了我辛苦筑起的大坝。但当大坝完全毁掉,我也发现了更多不为人知的东西,大坝挡住的是记忆,那些记忆终归会回来找我。
我总能看到好的一面,这也是我能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画师人很好,但是不谈恋爱,问他为什么?他就给我讲了自己的一段事,他把自己过去的失败恋情,画成了漫画,而这段情伤,也成了他久久不敢谈恋爱的重要原因。于是这种得不到关爱的状况发生了转移,画师出了些问题,因为他开始喜欢男人了。
他并没有回答。
他盯着窗外,想了一下。
“我可以给你开半个小时以内就能入睡的药物,但是我会在你睡前才给你,你需要吗?”
“......我听护士说你每天晚上都失眠?吃药也没有改善吗?”
我到机关单位工作半年多以后,一个深秋的日暮,树上的落叶飘散殆尽,街上没有什么人,那天我和网上聊得很好,也算“认识”的一个人见面,他要感谢我帮他的忙,请我吃饭。他们公司做活动,需要红酒,于是我通过关系找到了一个在中国住了十几年的俄罗斯酒商,还专门和商人到北京的仓库挑了一大堆价廉品高的红酒。当时我在北京没朋友,没有工作以外的关系,可对人真诚这点还一直维持着,也希望因此可以交到朋友,铺好了路,做了前期工作,告诉他去人家那里就好了。分身乏术,心里也比较抗拒见面。总觉得韩国的生活和北京有些区别,但又说不上哪里有区别,人们更喜欢隔着一层屏幕通过网络交流,这失去了太多的真实。但也会有像他这样可以通过网络粉饰自己的人,只是时间长了才知道那些所谓的“阳光与快乐”都是假象,那是一种手段。后来我们成了朋友,由于彼此住的不远,他还经常会到我的家里玩,那感觉就像在韩国读书时,“小眼镜”经常来我这里串门,有种熟悉感。
当时的北京已然高楼林立,水泥丛林和城中村有格局的分布着,当我在北京住得久了,换了很多次房子以后,也了解到原来用100块可以找一个独立单间的宾馆住上一天,只能说一开始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北京的住房环境相对残酷,很多人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聚集到北京,聚集的总要比离开的多,这使得北京的住房总是饱和,面对房租和工资的大幅度等比差,衍生出地下室,群居,合租,平房等等很多租房形式,这是一种无奈,但对于每一个北京人和身在北京的人来说,也都是一种坚持。于我,只身在北京,只是坚持,得到的就仍然比失去的要多。
“你说的某处方药......”
他是一名画师,为了求生,他有了很多“让别人看起来自己很不错”的技能,当然在我这里,更想称其为“手段”,画师高高瘦瘦,为人很随和,他也是我在北京写作的第一本书的插画师,虽然即使到现在都没给他稿费,而他也没问我要过,那时我们的心照不宣,似乎也是一种“若无相欠哪来怀念”的记忆。他是我那段记忆中,非常珍贵的一个人。北京的生活,和韩国并不一样,那些关系,和与同学相处也不一样,也许原本的期许,很多都不会按照你的想法发展,但这说不好也正是锻炼人的所在。
我没有住处,没有工作,甚至就连那个床位都是用一天100块的现金换来临时,群居的“家”,那让我很孤独,并且没有安全感。想到去北京是自己做出的选择,于是又不能回头,我相信那并不是一段一开始就打算要离开的旅行。
某一天他对我说:
这段故事我从北京讲起,因为太久远的,我已经忘记了很多......
第二天,看他吃完饭我找了个时间便问:
你知道我以前在韩国上学,从韩国毕业以后就去了北京。那是一个刚下过大雪的冬天,一出北京站,就会感到寒风如刀子一样,深深扎进你并没有裹在衣服里,不经意露在外面的皮肤。我举目四望,没有一个认识的人,或是因为还没有天亮,我根本就看不清他们的面容,只是通过他们的动作,看出他们行色匆匆。当时,是早上5点。
“......你每天的药都按时吃了吗?”
我拿着手里的地址,这是我唯一的一个地址,在扑面的寒风中专注的沿街走着,除了在意马路上不断增多的汽车,我不会太留意行人,好像这样做,可以让我觉得不会慌张。走到了黎明的曙光不知从哪里开始照射大地时,我终于寻觅到一个小区里的一个居民楼,那上面的门牌号和我手中的地址一样,衬着天没有完全亮,我上了楼。
四通八达的马路旁种植着规矩的树木,奇怪的是在我印象中从没有太多注意拥挤的交通,或许是因为司机很少通过鸣笛来制造噪音污染,而我也醉心于自己的各项事务。记得是在奥运会那年,我在韩国组织留学生护火炬游行,自那年,我也开始从媒体上关注起北京又扩大了的地铁线路建设,地下的承载能力更大了,目的是为了缓解陆上交通的压力,但即使如此,后来北京仍然被称为第二个“雾都”,那个称呼保留了很长时间,这令人遗憾,但也是无奈。
可当我再次翻找出他的履历,想找一些对他治疗有帮助的线索时,浏览一遍,竟然替他有些遗憾。那是一份可以说是“闪着光的”履历。于是我越发的带着很多好奇,开始尝试更深入的了解他。
就是在这些“衣食住行”的基础上,开始了我在北京的生活,那是我在北京的第一个冬天,一个干冷的冬天,那个冬天也很少下雪。
那是居民楼内的一户住宅改造成的宿舍,一个房间有8个床位,总共有4,5个房间,我还记得我当时很害怕,进到屋子里谁也不认识,窗户上盖了一层薄薄的纱,那是窗外清晨淡淡的雾气,透过这昏沉的光,我可以看到屋子里很凌乱,衣服四处乱丢,各种味道混杂在一起,鞋子也是到处都有。我刚进去的时候,唯一的想法,就是赶快睡一觉,这样,可以让我尽快逃避掉这个陌生的环境。
“大夫你可能治不了我的病......”
这件事发生在他接受吃饭以后的一个月,而我也因此开始渐渐了解他,还有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
“......你知道,失眠也是抑郁症的一个主要成因。”
......
我一贯在吃,穿上比较没有追求,不爱扔东西,也不爱买东西,很多衣服都是从刚去韩国的时候就带着,最早的,是从上初中学校时就穿,又从韩国穿到北京,然后穿到现在,并且不知道还会穿多久,我甚至有一种“可以穿一辈子”的执念。可我一直相信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品格。我有几支自己的餐具,同样陪了我十几年,钢制的筷子和两条钢制的勺子,一长一短,都是在韩国买的,用它们吃饭会有踏实的感觉,这事我还挺骄傲。吃饭没有追求这个状况,直到工作稳定以后,才勉励自己改善,因为那时要吃单位的食堂了,也就规律了。当时我还总有些小小的夙愿,其实看别人吃自己做的饭,比自己吃自己做的饭更有成就感,这源自过去家庭的记忆,但相对自己而言,也就成了过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因为做饭的人,总有一份被品评的责任心在。
“是......”
暂未分类相关阅读More+
夜空中的太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你真是个小天才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夜空中的太阳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