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云谷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古云谷雨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而郑成公伐许,还有着另外一个不为人所知的理由——晋、楚两国此前已经签订了‘弭兵之盟’,而许国算是晋国的盟友(许国对晋楚两国都一视同仁、没有刻意厚此薄彼,这就比郑国强了),却没有派兵参加晋国联军的这一次伐秦之役(即麻隧之战),这就是许国不尊重晋、楚两大霸主;郑国身为晋国的盟友,当然要为盟主抱不平,因此特地前去讨伐许国,以为对许国‘不敬盟主、收留叛臣’的惩罚(好借口!)
但公子騑态度强硬地拒绝了公子班的‘祭祖’请求,还扬言要发兵驱逐公子班;恼羞成怒之下,公子班便率私兵攻击了新郑城内的‘穆族’(即郑穆公的后裔子孙,公子班不是郑国穆族成员)私宅,还杀了七穆成员之中的二人——公子舒(子印)、公子挥(子羽);随后,公子班驻军于新郑的市集之上,准备观望局势、采取下一步的行动。
伐秦大获全胜后,晋厉公得意洋洋地宣布收兵,率领诸侯联军返回了河东(大河以东、不是泾河以东),秦国的河西之地就此被晋国所占领,此后数百年,秦国都没能成功地从晋国(已经三晋)手中重新将河西之地给拿回来。
有关郑、许之战的具体过程、以及因此而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又是怎样的呢?
有关此战的经过,在我之前的文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麻隧之战背后的故事》已经写得非常清楚了,这里就不再重复;需要了解此战前因后果的读者,可以直接去查阅前篇文章;谢谢。
公子班作乱被平定后不久,郑成公就率军从伐秦前线返回了郑国;而得知自己不在时,公子班居然又从许国跑回来做乱,还几乎成功的消息后,郑成公勃然大怒,将造成这场内讧的罪魁和祸因都扣到了收留公子班、截取訾地的许国头上。
有着明显的劣势,而且晋军训练有素、久经战阵,在进行了短暂而激烈的抵抗后,秦军不敌联军的猛攻,最终败下阵来;此战,秦军大将成差及不更(爵名)女父都被联军所俘获,伤亡也接近了三万人,秦桓公败阵后率残军狼狈地从麻隧撤退,放弃了与联军的接触。
六月十七,留守新郑的子驷集中了新郑城内的其他穆族的私兵(以及大部分不肯归附公子班的郑国国人),率领他们一起到郑国祖庙中去盟誓,约定共同出兵,讨伐叛逆宗庙社稷的公子班。
此战结束之后,晋厉公凭借着连续击败齐、秦、狄三方的赫赫武功,成功地压制住了楚国的扩张势头,晋国的国势也大涨,诸侯国对晋国一致敬畏、臣服,到晋都新田朝见晋厉公的诸侯国君车驾络绎不绝;晋国也由此重新成为(当之无愧的)诸侯霸主。
周简王八年(前578年)夏,就在郑成公率军出兵秦国、出外征战之时,之前在执政时擅自更立国君、然后又被国内的‘穆族’发动政变赶出了国外、流亡在许国訾地(此地原是郑国大夫公孙申的封地;公孙申作乱被杀后,訾地无主,因此被许国接收,然后又转给了到许国避难的郑国前任执政公子班)的郑国叛臣公子班,趁着国君在外、新郑无主的机会,突然于当年六月十五半夜,率子弟党羽从訾地偷偷潜回了新郑,并向留守新郑的执政卿士公子騑(即子驷、郑国七穆之一)提出‘请求’——允许自己进入郑国宗庙去祭祀祖宗(公子班就是想以此来试探郑人对自己返回新郑的反应和是否接受的态度)。
郑成公认为——公子班之所以能够聚集私兵回国做乱,还不都是隔壁的世仇许国所收留和纵容的,另外许国还赞助了訾地给公子班做反叛基地呢;虽然之前公孙申的封地就是訾地,但许国接纳了公子班,又顺带接受了是公子班死党的公孙申的封地訾地,那说訾地现在是许国的,一点都没错——郑成公气鼓鼓地大喊!
周简王九年(前577年)八月,为了惩罚许国收留并支持公子班回国作乱,还私自接收郑国叛臣公孙申的封邑,造成郑国国土上的损失,郑成公不顾霸主们(晋、楚)在此之前曾有‘弭兵盟约’的约定,派郑国执政公子喜(子罕)率军强行伐许,以泄私愤。
击败秦军后,晋厉公还不肯罢休,再率联军跟在秦军身后紧追不舍,一直追击到秦国的侯丽(今陕西礼泉)附近才停止了军事行动;而秦军也被联军一路狂追,赶回了国都雍城,秦桓公收缩兵力保卫雍城,不敢轻易出战。
在晋厉公召集诸侯盟友们一起出兵伐秦之时,身为晋国新盟友(新小弟)的郑国,自然也收到了召集令;为了表示对晋国的忠心,郑国国君郑成公更是亲自率军参与了晋国联军的这次伐秦之役;可就在郑成公领兵出外作战的这段时间,郑国又一次发生了内讧动乱。
然后,子驷在祖庙中郑重地烧了盟书,以此向昊天发誓,消灭叛臣;随即,子驷率军杀向市集,一举击败了公子班带来的私兵,当场诛杀了公子班及其弟公子駹并其子侄辈公孙叔、公孙知;这次由流亡公室成员所发起的郑国内讧叛乱,就此被子驷所平定。
] 而郑成公伐许,还有着另外一个不为人所知的理由——晋、楚两国此前已经签订了‘弭兵之盟’,而许国算是晋国的盟友(许国对晋楚两国都一视同仁、没有刻意厚此薄彼,这就比郑国强了),却没有派兵参加晋国联军的这一次伐秦之役(即麻隧之战),这就是许国不尊重晋、楚两大霸主;郑国身为晋国的盟友,当然要为盟主抱不平,因此特地前去讨伐许国,以为对许国‘不敬盟主、收留叛臣’的惩罚(好借口!)
但公子騑态度强硬地拒绝了公子班的‘祭祖’请求,还扬言要发兵驱逐公子班;恼羞成怒之下,公子班便率私兵攻击了新郑城内的‘穆族’(即郑穆公的后裔子孙,公子班不是郑国穆族成员)私宅,还杀了七穆成员之中的二人——公子舒(子印)、公子挥(子羽);随后,公子班驻军于新郑的市集之上,准备观望局势、采取下一步的行动。
伐秦大获全胜后,晋厉公得意洋洋地宣布收兵,率领诸侯联军返回了河东(大河以东、不是泾河以东),秦国的河西之地就此被晋国所占领,此后数百年,秦国都没能成功地从晋国(已经三晋)手中重新将河西之地给拿回来。
有关郑、许之战的具体过程、以及因此而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又是怎样的呢?
有关此战的经过,在我之前的文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麻隧之战背后的故事》已经写得非常清楚了,这里就不再重复;需要了解此战前因后果的读者,可以直接去查阅前篇文章;谢谢。
公子班作乱被平定后不久,郑成公就率军从伐秦前线返回了郑国;而得知自己不在时,公子班居然又从许国跑回来做乱,还几乎成功的消息后,郑成公勃然大怒,将造成这场内讧的罪魁和祸因都扣到了收留公子班、截取訾地的许国头上。
有着明显的劣势,而且晋军训练有素、久经战阵,在进行了短暂而激烈的抵抗后,秦军不敌联军的猛攻,最终败下阵来;此战,秦军大将成差及不更(爵名)女父都被联军所俘获,伤亡也接近了三万人,秦桓公败阵后率残军狼狈地从麻隧撤退,放弃了与联军的接触。
六月十七,留守新郑的子驷集中了新郑城内的其他穆族的私兵(以及大部分不肯归附公子班的郑国国人),率领他们一起到郑国祖庙中去盟誓,约定共同出兵,讨伐叛逆宗庙社稷的公子班。
此战结束之后,晋厉公凭借着连续击败齐、秦、狄三方的赫赫武功,成功地压制住了楚国的扩张势头,晋国的国势也大涨,诸侯国对晋国一致敬畏、臣服,到晋都新田朝见晋厉公的诸侯国君车驾络绎不绝;晋国也由此重新成为(当之无愧的)诸侯霸主。
周简王八年(前578年)夏,就在郑成公率军出兵秦国、出外征战之时,之前在执政时擅自更立国君、然后又被国内的‘穆族’发动政变赶出了国外、流亡在许国訾地(此地原是郑国大夫公孙申的封地;公孙申作乱被杀后,訾地无主,因此被许国接收,然后又转给了到许国避难的郑国前任执政公子班)的郑国叛臣公子班,趁着国君在外、新郑无主的机会,突然于当年六月十五半夜,率子弟党羽从訾地偷偷潜回了新郑,并向留守新郑的执政卿士公子騑(即子驷、郑国七穆之一)提出‘请求’——允许自己进入郑国宗庙去祭祀祖宗(公子班就是想以此来试探郑人对自己返回新郑的反应和是否接受的态度)。
郑成公认为——公子班之所以能够聚集私兵回国做乱,还不都是隔壁的世仇许国所收留和纵容的,另外许国还赞助了訾地给公子班做反叛基地呢;虽然之前公孙申的封地就是訾地,但许国接纳了公子班,又顺带接受了是公子班死党的公孙申的封地訾地,那说訾地现在是许国的,一点都没错——郑成公气鼓鼓地大喊!
周简王九年(前577年)八月,为了惩罚许国收留并支持公子班回国作乱,还私自接收郑国叛臣公孙申的封邑,造成郑国国土上的损失,郑成公不顾霸主们(晋、楚)在此之前曾有‘弭兵盟约’的约定,派郑国执政公子喜(子罕)率军强行伐许,以泄私愤。
击败秦军后,晋厉公还不肯罢休,再率联军跟在秦军身后紧追不舍,一直追击到秦国的侯丽(今陕西礼泉)附近才停止了军事行动;而秦军也被联军一路狂追,赶回了国都雍城,秦桓公收缩兵力保卫雍城,不敢轻易出战。
在晋厉公召集诸侯盟友们一起出兵伐秦之时,身为晋国新盟友(新小弟)的郑国,自然也收到了召集令;为了表示对晋国的忠心,郑国国君郑成公更是亲自率军参与了晋国联军的这次伐秦之役;可就在郑成公领兵出外作战的这段时间,郑国又一次发生了内讧动乱。
然后,子驷在祖庙中郑重地烧了盟书,以此向昊天发誓,消灭叛臣;随即,子驷率军杀向市集,一举击败了公子班带来的私兵,当场诛杀了公子班及其弟公子駹并其子侄辈公孙叔、公孙知;这次由流亡公室成员所发起的郑国内讧叛乱,就此被子驷所平定。
历史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