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云谷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古云谷雨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八月二十六,以礼亲王代善为首,清朝诸宗室王公大臣们簇拥着六岁的皇九子福临,在盛京皇宫大政殿内登基称帝,以明年为顺治元年;福临即清世祖顺治帝。
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帝改兴京陵所在的尼雅满山岗为“启运山”,顺治十年(1653年),兴京陵修建享殿、配殿、方城门墙。顺治十二年(1655年),肇祖、兴祖的神功圣德碑建碑亭落成。
大明崇祯十六年、清崇德八年(1643年)十月,顺治帝(其实是摄政王以及其他宗室大臣)为先帝(皇太极)上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后加谥为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上庙号‘太宗’。随即,顺治帝再下诏为先帝在盛京以北约十里处修建陵墓。
所以昭陵在顺治元年(1644年)定名,顺治八年(1651年)建成后,就没有再大动干戈地扩建过,只是在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对其作了若干的改建和修缮工程,以保持陵寝的仪制完整和安全上的维护工程。
顺治五年(1648年),顺治帝再追尊泽、庆、昌、福四王——泽王孟特穆为肇祖原皇帝、庆王福满为兴祖直皇帝、昌王觉昌安为景祖翼皇帝、福王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四王的嫡妻则分别为尊为肇祖原皇后、兴祖直皇后、景祖翼皇后、显祖宣皇后。
以上三陵——‘永陵’、‘福陵’、‘昭陵’,就是清朝初立、尚未入关时,在辽东旧地修建的三座皇陵,分别安葬着清朝的四位远祖(永陵)、太祖努尔哈赤(福陵)、太宗皇太极(昭陵),号称‘盛京三陵’。至于一度被清朝当做祖陵对待的辽阳‘东京陵’,因为肇祖、兴祖、景祖、显祖四位祖先的陵墓被先后迁走,只剩下庄亲王(舒尔哈齐)、广略贝勒(褚英)等人的墓地在此,所以就不再被视为清朝皇陵之一了。
大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大明中枢朝廷被农民军推翻,之后清军入关击败农民军,天下易主;八月,顺治帝在即将从盛京入关前往京师(北京)前,亲自为太宗在盛京的陵寝命名为‘昭陵’。
而清朝第二座皇陵——努尔哈赤的‘福陵’,于顺治七年(1650年)增设石象生、望柱、擎天柱等 石质构件 。顺治八年(1651年),福陵的享殿扩建工程完工。顺治十六年(1659年),福陵的角楼、护卫衙门、大红门两侧的掖门全部扩建完成,石象生增设须弥座,方城修缮完工。
大明崇祯十六年、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当了十年大汗、七年皇帝的皇太极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猝死于盛京(沈阳)皇宫,时年五十二岁;八月十六,清最高权力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在盛京皇宫的崇政殿中召开;经过又一次跌宕起伏的激烈权力争斗后,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意外地被推选为新帝,继承了皇太极所留下的皇位(有关此事,诸多影视文学作品已经不厌其烦地重复重复再重复描述了,这里不再展开)。
福陵的寝殿则在康熙二年(1663年)动工。次年完工,加立努尔哈赤的谥号碑,方城上修建了明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福陵神功圣德碑落成,这标志着福陵的帝王仪制也全部完成。
顺治十六年(1659年),顺治帝将兴京陵正式更名为‘永陵’,意在祈愿‘江山永固、帝业长存’。顺治十八年(1661年),永陵享殿命名为“启运殿”,方城城门则命名为“启运门”,加立景祖、显祖的神功圣德碑碑亭。
木儿)为泽王;高祖父福满为庆王;曾祖父觉昌安为昌王;祖父塔克世为福王(皇太极六世祖董山、五世祖锡宝齐篇古没有被追尊);同时,还为四王在太庙内设立祭祝牌位。另外,皇太极又在‘兴京陵’的庆王(福满)陵墓后设立了泽王(孟特穆)的衣冠冢,称为“二祖陵”。
因感觉东京陵的风水不如兴京陵的好,所以顺治帝在顺治十五年(1658年)又将改葬在东京陵的景祖、显祖二陵及武功郡王(礼敦)、恪恭贝勒(塔察篇古)二墓迁回了兴京陵,安葬于肇祖、兴祖陵前(东京陵则继续安葬着舒尔哈齐、褚英等人)。
至此,清朝第一座皇陵——‘永陵’的仪制全部完成。
顺治帝登基后,以堂叔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之侄)、叔父睿亲王多尔衮为摄政王,协助自己治理国政(其实都是诸王公大臣商议后自行决定的,顺治帝一个六岁幼儿知道什么);而顺治帝继位后第一件时,就是为去世的皇太极上尊号、建陵寝。
清朝第三座皇陵——皇太极的‘昭陵’,因为皇太极在生前已经称帝,所以他的陵墓是按照皇帝的标准完完整整的建造的,这也省去了清朝的后世嗣皇帝们要给他不断重新增设、加修陵墓仪制的繁琐之事(比如像永陵和福陵一样,多次翻修增设符合仪制的殿阁、石像)。
] 八月二十六,以礼亲王代善为首,清朝诸宗室王公大臣们簇拥着六岁的皇九子福临,在盛京皇宫大政殿内登基称帝,以明年为顺治元年;福临即清世祖顺治帝。
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帝改兴京陵所在的尼雅满山岗为“启运山”,顺治十年(1653年),兴京陵修建享殿、配殿、方城门墙。顺治十二年(1655年),肇祖、兴祖的神功圣德碑建碑亭落成。
大明崇祯十六年、清崇德八年(1643年)十月,顺治帝(其实是摄政王以及其他宗室大臣)为先帝(皇太极)上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后加谥为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上庙号‘太宗’。随即,顺治帝再下诏为先帝在盛京以北约十里处修建陵墓。
所以昭陵在顺治元年(1644年)定名,顺治八年(1651年)建成后,就没有再大动干戈地扩建过,只是在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对其作了若干的改建和修缮工程,以保持陵寝的仪制完整和安全上的维护工程。
顺治五年(1648年),顺治帝再追尊泽、庆、昌、福四王——泽王孟特穆为肇祖原皇帝、庆王福满为兴祖直皇帝、昌王觉昌安为景祖翼皇帝、福王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四王的嫡妻则分别为尊为肇祖原皇后、兴祖直皇后、景祖翼皇后、显祖宣皇后。
以上三陵——‘永陵’、‘福陵’、‘昭陵’,就是清朝初立、尚未入关时,在辽东旧地修建的三座皇陵,分别安葬着清朝的四位远祖(永陵)、太祖努尔哈赤(福陵)、太宗皇太极(昭陵),号称‘盛京三陵’。至于一度被清朝当做祖陵对待的辽阳‘东京陵’,因为肇祖、兴祖、景祖、显祖四位祖先的陵墓被先后迁走,只剩下庄亲王(舒尔哈齐)、广略贝勒(褚英)等人的墓地在此,所以就不再被视为清朝皇陵之一了。
大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大明中枢朝廷被农民军推翻,之后清军入关击败农民军,天下易主;八月,顺治帝在即将从盛京入关前往京师(北京)前,亲自为太宗在盛京的陵寝命名为‘昭陵’。
而清朝第二座皇陵——努尔哈赤的‘福陵’,于顺治七年(1650年)增设石象生、望柱、擎天柱等 石质构件 。顺治八年(1651年),福陵的享殿扩建工程完工。顺治十六年(1659年),福陵的角楼、护卫衙门、大红门两侧的掖门全部扩建完成,石象生增设须弥座,方城修缮完工。
大明崇祯十六年、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当了十年大汗、七年皇帝的皇太极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猝死于盛京(沈阳)皇宫,时年五十二岁;八月十六,清最高权力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在盛京皇宫的崇政殿中召开;经过又一次跌宕起伏的激烈权力争斗后,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意外地被推选为新帝,继承了皇太极所留下的皇位(有关此事,诸多影视文学作品已经不厌其烦地重复重复再重复描述了,这里不再展开)。
福陵的寝殿则在康熙二年(1663年)动工。次年完工,加立努尔哈赤的谥号碑,方城上修建了明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福陵神功圣德碑落成,这标志着福陵的帝王仪制也全部完成。
顺治十六年(1659年),顺治帝将兴京陵正式更名为‘永陵’,意在祈愿‘江山永固、帝业长存’。顺治十八年(1661年),永陵享殿命名为“启运殿”,方城城门则命名为“启运门”,加立景祖、显祖的神功圣德碑碑亭。
木儿)为泽王;高祖父福满为庆王;曾祖父觉昌安为昌王;祖父塔克世为福王(皇太极六世祖董山、五世祖锡宝齐篇古没有被追尊);同时,还为四王在太庙内设立祭祝牌位。另外,皇太极又在‘兴京陵’的庆王(福满)陵墓后设立了泽王(孟特穆)的衣冠冢,称为“二祖陵”。
因感觉东京陵的风水不如兴京陵的好,所以顺治帝在顺治十五年(1658年)又将改葬在东京陵的景祖、显祖二陵及武功郡王(礼敦)、恪恭贝勒(塔察篇古)二墓迁回了兴京陵,安葬于肇祖、兴祖陵前(东京陵则继续安葬着舒尔哈齐、褚英等人)。
至此,清朝第一座皇陵——‘永陵’的仪制全部完成。
顺治帝登基后,以堂叔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之侄)、叔父睿亲王多尔衮为摄政王,协助自己治理国政(其实都是诸王公大臣商议后自行决定的,顺治帝一个六岁幼儿知道什么);而顺治帝继位后第一件时,就是为去世的皇太极上尊号、建陵寝。
清朝第三座皇陵——皇太极的‘昭陵’,因为皇太极在生前已经称帝,所以他的陵墓是按照皇帝的标准完完整整的建造的,这也省去了清朝的后世嗣皇帝们要给他不断重新增设、加修陵墓仪制的繁琐之事(比如像永陵和福陵一样,多次翻修增设符合仪制的殿阁、石像)。
历史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