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云谷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古云谷雨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同一天,朱瞻基进入北京城。
朱瞻基满月时,朱棣第一次见到这个长孙,说这个孙子“英气溢面”,跟我的梦境完全相符。自此,朱瞻基就离开父母,由祖父母抚养,着意栽培。
对于朱瞻基而言,一方面他的教养和统治能力全部来自于祖父朱棣,另一方面他又在父亲朱高炽的短暂统治后继位,当他登上帝位的那一天,他已经意识到自己面临着两条道路的选择:到底是继承祖父的扩张路线,还是父亲的收缩路线?
朱高炽画像
在平定朱高煦之乱后,明朝的藩王纷纷向明宣宗朱瞻基交出兵权。权力巩固了的朱瞻基,才能以其他形象被历史铭记。
父、汉王朱高煦。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按捺不住的朱高煦终于起兵反叛了。
朱棣画像
在明成祖朱棣的调教下,朱瞻基能文能武,颇具人君气象。朱瞻基15岁时,朱棣命他对对子,上联曰:“万方玉帛风云会。”朱瞻基不假思索,跪下叩头,说:“一统江山日月明。”朱棣大喜。这种格局,确实是大明未来帝王的最佳人选。
《朱瞻基行乐图》局部
01
但是,开拓难,守成也难。朱瞻基最终选择了继承父亲的政治道路,实际上也背负着巨大的道德和舆论压力。
所幸朱瞻基行动迅速,朱高煦在山东派人伏击皇太子的计划才宣告落空,史书说,“高煦谋伏兵邀于道,仓促不果”。
在派兵埋伏击杀朱瞻基未果,而朱瞻基顺利登上帝位之后,朱高煦加紧谋划发动属于他的“靖难之役”。由于手中的兵力有限,他甚至砸开州县监狱大门,放出里面的死囚,给这些人优待,训练他们习武打仗。同时,他还招募无赖子弟和社会流氓编入军队。可以说,为了发动夺位战争,无所不用其极。
永乐年间,朱棣多次北征,每次出征,要么令朱瞻基随行,让他历练战争;要么命他留守,培养处理政务的能力。朱棣在立朱高炽为太子的情况下,立朱瞻基为皇太孙,一方面表达他对朱瞻基的喜爱,另一方面是通过皇太孙对在南京监国的太子形成牵制。
而朱瞻基则表现得像他死去的父亲一样柔弱,对朱高煦有求必应。朱高煦为了试探新天子的分量,不断提出一些过分要求,没想到朱瞻基均一一予以满足。这让朱高煦更加肆意妄为,以为这个侄子并没有那么聪明和可怕。事实上,朱瞻基按兵不动,是想让朱高煦自我暴露,自我作死,从而争取道义和舆论支持。
然而,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不到十个月就病重去世,此时大明帝国的局面在虎视眈眈的朱高煦眼里,多么像当年朱棣面对侄子皇帝朱允炆的情况。朱高煦想让靖难之役的历史重演,而他的侄子朱瞻基,也想证明自己不是朱允炆。
朱瞻基统治下的明朝,在史书中被标记为“仁宣之治”。史书对朱瞻基的评价都很高,可谓好评如潮。比如《明史》,是这样评价他的:
但朝廷内外,熟悉汉王朱高煦为人的人,都知道他绝不会就此罢手,他一定会继续作妖。
有一次,朱棣就接班人问题征求大才子解缙等人的意见。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朱棣不说话,解缙又补充了一句说:“好皇孙。”这句话终于打动了朱棣,因为朱棣一直很喜欢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
但,就在签署命令的第二天,朱瞻基秘密召集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共商安南局势。在正式谈话
不过,朱瞻基自小深知父亲朱高炽处在极度危险的政治环境中,因而一直极力维护父亲的形象,并不想成为打压自己父亲的一颗棋子。
六月十二日,在朱高炽死后整整一个月后,朱瞻基正式登基继位,是为宣德皇帝。
对于那个野心勃勃想取代太子之位的叔父朱高煦,朱瞻基很早就跟他杠上了。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朱瞻基的存在,才使得朱高煦离帝国皇位继承人的身份越来越远。一次,朱棣命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与长孙朱瞻基一同拜谒孝陵。朱高炽因体胖,又是瘸子而失足跌倒,朱高煦随即在他身后挖苦道:“前人失跌,后人知警。”朱瞻基听到后,立即回击:“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煦回头,看着这个侄子,语塞不敢接茬。
六月初三,朱瞻基顺利抵达北京附近的良乡。夏原吉等人这才公开宣布了洪熙皇帝朱高炽的死讯,此时距离朱高炽驾崩的日子,已经过去了20天。
朱瞻基兵不血刃,平定了朱高煦之乱,消除了一场潜在的“靖难之役”,巩固了他作为新天子的权威。
(朱瞻基)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强藩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
不可否认,朱棣在位期间的扩张国策,具有积极意义,但国力消耗也是空前的。尤其是几大工程并举,使永乐朝后期的大明帝国处于严重的国力超负荷状态。不仅如此,朱棣为政酷虐,曾大肆诛杀建文朝遗臣,后来又借故大肆弑杀太子的官属,使朝中笼罩着一种血腥的恐怖氛围。
史书记载,朱瞻基出生时,皮肤燥裂,像条烤鱼一样。尽管长相不讨喜,但祖父朱棣却很喜欢这个黑娃。据说,建文元年(1399年),朱瞻基出生前夕,朱棣恰好做了一个梦,梦到朱元璋把象征皇权的大圭送给了朱棣,并对朱棣说:“传之子孙,永世其昌。”梦醒后,就传来了朱瞻基降生的消息,朱棣若有所悟。可能是这个祥瑞之梦,进一步刺激了朱棣夺取侄子朱允炆的江山的欲望。
一场皇位继承危机,总算暂时得到了缓解。
02
明宣宗朱瞻基本想令武将率兵征讨,但“内阁三杨”之一的杨荣提醒他说,朱高煦已经料到您刚继位,是不可能御驾亲征的,“今出不意,以天威临之,事无不济”。另一名重臣夏原吉也以靖难之役中南军主帅李景隆最终叛投朱棣的往事,劝告朱瞻基一定要亲征,否则征讨军主帅一旦被朱高煦搞定,就真的要重演靖难故事了。
永乐四年(1406年)十月,因为安南内乱,朱棣命令出兵,用八个月时间占领了安南,随后设立交趾郡,把安南完全纳入明朝版图。但安南并未因此安静,各种抗明复国的武装起义此起彼伏,使明朝在当地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朱高炽继位后,开始通过一些柔性的安抚措施,企图缓和安南人的反明情绪,稳定地区秩序。安南起义头领黎利,在与明军的对抗与周旋中逐步坐大。朱瞻基继位后,得知前线明军多次溃败,立即签署了对安南采取强硬措施的诏令。
这个选择,对于明朝帝国的走向至关重要。
朱瞻基因此下定决心,御驾亲征,在声势下一下子就压倒了叛军。之前跟朱高煦一起约定起兵的几路兵马,都不敢轻举妄动。朱瞻基的军队将乐安围得水泄不通,部将请求攻城,朱瞻基不许,只是在城外放炮秀肌肉,震慑叛军。很快,叛军士气瓦解,朱高煦在强大的压力下出城投降。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性凶悍,善骑射。早年跟着朱棣起兵靖难,屡立战功,几次帮助朱棣转危为安。朱棣也认为,朱高煦“类己”,曾经流露出将他立为皇位继承人的意向。仗着军功和父皇的宠爱,朱高煦颇为骄恣,常常把自己比作唐太宗:“我英武,岂不类秦王世民乎?”
朱高炽、朱瞻基父子在位期间,结束了恐怖政治,代之以仁政统治,稳定并收复了民心,使明朝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史家把这一时期比作西汉的文景之治。
《大明风华》截屏,靖难之役后,朱棣对朱瞻基如此说
由于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时间很短,还不到十个月,所以通常认为“仁宣之治”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功劳。但实际上,朱高炽在几个月之内,已经改变了永乐朝的许多政策导向。要知道,朱棣前半生为了得到皇位而战,后半生则为了皇位的正统性和合法性而战,所以发起了许多“大制作”,比如迁都北京、出兵安南、五次亲征漠北、派郑和大型舰队下西洋等等。这些政策都具有扩张性帝国的特征,但又极其消耗民力和帝国力量。朱高炽继位后,几乎尽反朱棣的扩张政策,转而从恤民、收缩、守成的角度,去重新调整帝国的统治政策。
朱瞻基不想落得个杀叔父的骂名,最终只是褫夺了朱高煦的爵位。一些野史记载,三年后,宣德四年(1429年),朱瞻基去看看这个跋扈惯了的叔叔现在怎么样了。没想到,朱高煦突然伸出一脚,将朱瞻基勾倒在地,然后仰天哈哈大笑。朱瞻基怒不可遏,当场命护卫用一口重300斤的大铜缸将朱高煦罩住。但朱高煦力气很大,顶缸而起。朱瞻基遂下令在铜缸周围堆起木柴,点火烤炙,朱高煦被活活烤死。
宣德皇帝朱瞻基
朱瞻基在位十年(1425—1435年),恰好处在一个王朝开国的60年至80年之间。史学家分析,历朝历代开国60年至80年之间,都会遭遇一个发展瓶颈,这个瓶颈被命名为王朝中期病。突破这个瓶颈,克服王朝中期病,帝国就能迎来治世,否则则会使社会陷入动荡,严重者甚至影响王朝的生死存亡。
朱棣在位后期,为了防止儿子间流血权斗,对一向骄横的朱高煦进行制裁,从永乐十五年(1417年)起将他封到山东乐安,并削弱了他的护卫力量。这样,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驾崩后,朱高炽才能在朝中重臣的辅佐下顺利继位。
相比之下,朱棣的长子朱高炽痴肥,为人仁厚,并不太受朱棣待见。朱棣传达出来的暧昧态度,助长了朱高煦夺嫡的念头,使他加快了夺嫡的步伐。朝臣们由此分成两派,朱棣也十分矛盾。
任何朝代,扩张-收缩政策应该有一个度。不顾国力,一味扩张,穷兵黩武,或者用大工程压垮民力,结局可能会像秦、隋两朝一样短命。明朝仁、宣两个皇帝,能够把父祖的江山延续下去,很大程度上是他们掌握了国力承受的这个“度”。
] 同一天,朱瞻基进入北京城。
朱瞻基满月时,朱棣第一次见到这个长孙,说这个孙子“英气溢面”,跟我的梦境完全相符。自此,朱瞻基就离开父母,由祖父母抚养,着意栽培。
对于朱瞻基而言,一方面他的教养和统治能力全部来自于祖父朱棣,另一方面他又在父亲朱高炽的短暂统治后继位,当他登上帝位的那一天,他已经意识到自己面临着两条道路的选择:到底是继承祖父的扩张路线,还是父亲的收缩路线?
朱高炽画像
在平定朱高煦之乱后,明朝的藩王纷纷向明宣宗朱瞻基交出兵权。权力巩固了的朱瞻基,才能以其他形象被历史铭记。
父、汉王朱高煦。
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按捺不住的朱高煦终于起兵反叛了。
朱棣画像
在明成祖朱棣的调教下,朱瞻基能文能武,颇具人君气象。朱瞻基15岁时,朱棣命他对对子,上联曰:“万方玉帛风云会。”朱瞻基不假思索,跪下叩头,说:“一统江山日月明。”朱棣大喜。这种格局,确实是大明未来帝王的最佳人选。
《朱瞻基行乐图》局部
01
但是,开拓难,守成也难。朱瞻基最终选择了继承父亲的政治道路,实际上也背负着巨大的道德和舆论压力。
所幸朱瞻基行动迅速,朱高煦在山东派人伏击皇太子的计划才宣告落空,史书说,“高煦谋伏兵邀于道,仓促不果”。
在派兵埋伏击杀朱瞻基未果,而朱瞻基顺利登上帝位之后,朱高煦加紧谋划发动属于他的“靖难之役”。由于手中的兵力有限,他甚至砸开州县监狱大门,放出里面的死囚,给这些人优待,训练他们习武打仗。同时,他还招募无赖子弟和社会流氓编入军队。可以说,为了发动夺位战争,无所不用其极。
永乐年间,朱棣多次北征,每次出征,要么令朱瞻基随行,让他历练战争;要么命他留守,培养处理政务的能力。朱棣在立朱高炽为太子的情况下,立朱瞻基为皇太孙,一方面表达他对朱瞻基的喜爱,另一方面是通过皇太孙对在南京监国的太子形成牵制。
而朱瞻基则表现得像他死去的父亲一样柔弱,对朱高煦有求必应。朱高煦为了试探新天子的分量,不断提出一些过分要求,没想到朱瞻基均一一予以满足。这让朱高煦更加肆意妄为,以为这个侄子并没有那么聪明和可怕。事实上,朱瞻基按兵不动,是想让朱高煦自我暴露,自我作死,从而争取道义和舆论支持。
然而,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不到十个月就病重去世,此时大明帝国的局面在虎视眈眈的朱高煦眼里,多么像当年朱棣面对侄子皇帝朱允炆的情况。朱高煦想让靖难之役的历史重演,而他的侄子朱瞻基,也想证明自己不是朱允炆。
朱瞻基统治下的明朝,在史书中被标记为“仁宣之治”。史书对朱瞻基的评价都很高,可谓好评如潮。比如《明史》,是这样评价他的:
但朝廷内外,熟悉汉王朱高煦为人的人,都知道他绝不会就此罢手,他一定会继续作妖。
有一次,朱棣就接班人问题征求大才子解缙等人的意见。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朱棣不说话,解缙又补充了一句说:“好皇孙。”这句话终于打动了朱棣,因为朱棣一直很喜欢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
但,就在签署命令的第二天,朱瞻基秘密召集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共商安南局势。在正式谈话
不过,朱瞻基自小深知父亲朱高炽处在极度危险的政治环境中,因而一直极力维护父亲的形象,并不想成为打压自己父亲的一颗棋子。
六月十二日,在朱高炽死后整整一个月后,朱瞻基正式登基继位,是为宣德皇帝。
对于那个野心勃勃想取代太子之位的叔父朱高煦,朱瞻基很早就跟他杠上了。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朱瞻基的存在,才使得朱高煦离帝国皇位继承人的身份越来越远。一次,朱棣命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与长孙朱瞻基一同拜谒孝陵。朱高炽因体胖,又是瘸子而失足跌倒,朱高煦随即在他身后挖苦道:“前人失跌,后人知警。”朱瞻基听到后,立即回击:“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煦回头,看着这个侄子,语塞不敢接茬。
六月初三,朱瞻基顺利抵达北京附近的良乡。夏原吉等人这才公开宣布了洪熙皇帝朱高炽的死讯,此时距离朱高炽驾崩的日子,已经过去了20天。
朱瞻基兵不血刃,平定了朱高煦之乱,消除了一场潜在的“靖难之役”,巩固了他作为新天子的权威。
(朱瞻基)即位以后,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强藩猝起,旋即削平,扫荡边尘,狡寇震慑,帝之英姿睿略,庶几克绳祖武者欤。
不可否认,朱棣在位期间的扩张国策,具有积极意义,但国力消耗也是空前的。尤其是几大工程并举,使永乐朝后期的大明帝国处于严重的国力超负荷状态。不仅如此,朱棣为政酷虐,曾大肆诛杀建文朝遗臣,后来又借故大肆弑杀太子的官属,使朝中笼罩着一种血腥的恐怖氛围。
史书记载,朱瞻基出生时,皮肤燥裂,像条烤鱼一样。尽管长相不讨喜,但祖父朱棣却很喜欢这个黑娃。据说,建文元年(1399年),朱瞻基出生前夕,朱棣恰好做了一个梦,梦到朱元璋把象征皇权的大圭送给了朱棣,并对朱棣说:“传之子孙,永世其昌。”梦醒后,就传来了朱瞻基降生的消息,朱棣若有所悟。可能是这个祥瑞之梦,进一步刺激了朱棣夺取侄子朱允炆的江山的欲望。
一场皇位继承危机,总算暂时得到了缓解。
02
明宣宗朱瞻基本想令武将率兵征讨,但“内阁三杨”之一的杨荣提醒他说,朱高煦已经料到您刚继位,是不可能御驾亲征的,“今出不意,以天威临之,事无不济”。另一名重臣夏原吉也以靖难之役中南军主帅李景隆最终叛投朱棣的往事,劝告朱瞻基一定要亲征,否则征讨军主帅一旦被朱高煦搞定,就真的要重演靖难故事了。
永乐四年(1406年)十月,因为安南内乱,朱棣命令出兵,用八个月时间占领了安南,随后设立交趾郡,把安南完全纳入明朝版图。但安南并未因此安静,各种抗明复国的武装起义此起彼伏,使明朝在当地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朱高炽继位后,开始通过一些柔性的安抚措施,企图缓和安南人的反明情绪,稳定地区秩序。安南起义头领黎利,在与明军的对抗与周旋中逐步坐大。朱瞻基继位后,得知前线明军多次溃败,立即签署了对安南采取强硬措施的诏令。
这个选择,对于明朝帝国的走向至关重要。
朱瞻基因此下定决心,御驾亲征,在声势下一下子就压倒了叛军。之前跟朱高煦一起约定起兵的几路兵马,都不敢轻举妄动。朱瞻基的军队将乐安围得水泄不通,部将请求攻城,朱瞻基不许,只是在城外放炮秀肌肉,震慑叛军。很快,叛军士气瓦解,朱高煦在强大的压力下出城投降。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性凶悍,善骑射。早年跟着朱棣起兵靖难,屡立战功,几次帮助朱棣转危为安。朱棣也认为,朱高煦“类己”,曾经流露出将他立为皇位继承人的意向。仗着军功和父皇的宠爱,朱高煦颇为骄恣,常常把自己比作唐太宗:“我英武,岂不类秦王世民乎?”
朱高炽、朱瞻基父子在位期间,结束了恐怖政治,代之以仁政统治,稳定并收复了民心,使明朝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史家把这一时期比作西汉的文景之治。
《大明风华》截屏,靖难之役后,朱棣对朱瞻基如此说
由于明仁宗朱高炽在位时间很短,还不到十个月,所以通常认为“仁宣之治”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功劳。但实际上,朱高炽在几个月之内,已经改变了永乐朝的许多政策导向。要知道,朱棣前半生为了得到皇位而战,后半生则为了皇位的正统性和合法性而战,所以发起了许多“大制作”,比如迁都北京、出兵安南、五次亲征漠北、派郑和大型舰队下西洋等等。这些政策都具有扩张性帝国的特征,但又极其消耗民力和帝国力量。朱高炽继位后,几乎尽反朱棣的扩张政策,转而从恤民、收缩、守成的角度,去重新调整帝国的统治政策。
朱瞻基不想落得个杀叔父的骂名,最终只是褫夺了朱高煦的爵位。一些野史记载,三年后,宣德四年(1429年),朱瞻基去看看这个跋扈惯了的叔叔现在怎么样了。没想到,朱高煦突然伸出一脚,将朱瞻基勾倒在地,然后仰天哈哈大笑。朱瞻基怒不可遏,当场命护卫用一口重300斤的大铜缸将朱高煦罩住。但朱高煦力气很大,顶缸而起。朱瞻基遂下令在铜缸周围堆起木柴,点火烤炙,朱高煦被活活烤死。
宣德皇帝朱瞻基
朱瞻基在位十年(1425—1435年),恰好处在一个王朝开国的60年至80年之间。史学家分析,历朝历代开国60年至80年之间,都会遭遇一个发展瓶颈,这个瓶颈被命名为王朝中期病。突破这个瓶颈,克服王朝中期病,帝国就能迎来治世,否则则会使社会陷入动荡,严重者甚至影响王朝的生死存亡。
朱棣在位后期,为了防止儿子间流血权斗,对一向骄横的朱高煦进行制裁,从永乐十五年(1417年)起将他封到山东乐安,并削弱了他的护卫力量。这样,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驾崩后,朱高炽才能在朝中重臣的辅佐下顺利继位。
相比之下,朱棣的长子朱高炽痴肥,为人仁厚,并不太受朱棣待见。朱棣传达出来的暧昧态度,助长了朱高煦夺嫡的念头,使他加快了夺嫡的步伐。朝臣们由此分成两派,朱棣也十分矛盾。
任何朝代,扩张-收缩政策应该有一个度。不顾国力,一味扩张,穷兵黩武,或者用大工程压垮民力,结局可能会像秦、隋两朝一样短命。明朝仁、宣两个皇帝,能够把父祖的江山延续下去,很大程度上是他们掌握了国力承受的这个“度”。
历史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