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之,郭子仪
鱼炒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鱼炒饭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他说,农耕社会,人口是关键,人口数量代表着生产力。安史之乱8年,唐朝损失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大约是3600万。听着不多吧?但是差不多相当于当时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换算到20世纪差不多4亿人口,而二战死亡人数是5500万。安史之乱可以称得上人类战争史上死亡规模第一的战争期。
他说,在我看来,写《长恨歌》的白居易就是琼瑶。
他说,谨慎,低调。简单一点理解,就是当了省长后依然住廉租房,家里也不请保姆,一家人上下班都坐公交车,吃住都很朴素,不惹同僚恨。在封建官场上,最危险的敌人就是身边同僚,羡慕你就会嫉妒你,嫉妒你就会恨你,羡慕嫉妒恨这5个字是非常准确的。如何才能保护好自己?就是避免别人羡慕自己,时刻照镜子:我身上有没有值得别人羡慕的点?若有?抓紧改!还有一点,越是小人,越不能得罪,反而要积极尊敬。这也是郭子仪心中的一条戒律!
他说,两个点:要么,扩展或收复了疆域;要么,留下了自己的理论系统。若是两者均不沾边,那么历史存在感极低。
我问,他还当过节度使,这是个什么官?
我问,为什么说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我问,杨贵妃、李隆基真有那么恩爱吗?
我问,为什么又很容易平定了呢?
我问,郭子仪是怎么当上官的?
我问,唐朝一共多少个皇帝?
他说,野史里睡了,说他也可以自由出入华清池。
他说,没有。李隆基是唐朝抛物线的顶端,唐朝一共289年的历史,到安史之乱结束才过了145年,安史之乱正好发生在唐朝中段。此后唐朝开始走下坡路,皇帝就跟跑马灯似的换来换去,再也没有像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在任时长时间的天下太平。郭子仪是七朝元老,从侧面反映什么问题?皇帝换的太频繁了。
我说,我做微信群的经验是,只要给一个人高曝光度、高活跃度,他最终一定会收割群里的人,甚至跟群主公开叫板。我在想,这是不是也有点类似安史之乱?群主是李隆基,安禄山在群里很活跃,渐渐有了叫板的实力。
他说,得益于武则天。科举制到武则天时代版本又升级了,武则天推出了武举这个概念,郭子仪就是武举人出身。
他说,找回纥借过兵,差点又成了董卓进京,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一生的污点就是提议回纥借兵。
他说,低估了他,真把他定义成了李家的一条忠心耿耿的狗。而安禄山呢?可以自由出入皇宫,对大唐底细掌握的一清二楚,他知道整个长安防不住自己了,自然而然就反了。自己手握兵权能当皇帝了,凭什么给人当狗?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李隆基不该让安禄山走近自己的生活,因为权威是需要距离感来营造的,近了会暴露自己的弱点,丢掉神化光环。当安禄山真的走近时,发现皇帝不过如此,什么天子?普普通通一个人而已。
我问,安禄山发生叛变,与他有血脉关系的唐朝官员会不会被株连?
他说,杨贵妃死了十多年白居易才出生,他创作《长恨歌》主要是通过民间传说以及艺术想象。
他说,因为属于偶发性,是地方军阀对中央的政变,不是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之类的,基本盘是稳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根基都不牢,内部矛盾也不断,俩人都是内乱而死,都是被儿子杀的。
他说,西安旅游啊。
我说,李隆基没想过安禄山会造反。
他说,论当时的军功,我认为李光弼是核心,李光弼打了全程,郭子仪打了一半。当然在处理后续问题上,李光弼明显不如郭子仪更智慧,从而有了不同的历史评价。应该说安史之乱成就了郭子仪。当时郭子仪已经58岁了,老头了,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我问,郭子仪寿终正寝的秘诀是什么?
他说,肯定会。安禄山有个堂哥叫安思顺,原先是朔方节度使,安史之乱后他被调任长安当兵部尚书,其实就是朝廷剥夺了他的军权,怕他也叛变。实际上,他是忠诚于大唐的,安禄山让他反他没响应。不过他最终也没吃到好果子,被安了个通敌罪给咔嚓了。在政治问题上,不管你是主动还是被动,只要给你定性为对立面,一定会被肃清的。
我问,安史之乱算不算也成就了白居易呢?
他说,爱不爱,不全凭文人一支笔吗?白居易的《长恨歌》你当言情小说看就行了,时间、地点、人物是真的,至于故事情节?都要打个问号。古代皇帝长期宠爱一位妃子的概率极低,因为美色对他而言属于过剩资源。《长恨歌》之所以流传千古只是因为它是歌颂爱情的,而老百姓又最向往这种生离死别级的爱情,特别是帝王的爱情,尤其是那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打动了多少爱人的心。老百姓向往的爱情是专一的,实际上呢,杨贵妃可能是一对一,但李隆基肯定是一对n。
我说,看舞剧里,安禄山抱着杨贵妃单独跳了好久。
我问,安史之乱是郭子仪平定的吗?
我问,白居易见过杨贵妃吗?
他说,也算,毕竟为他提供了写作素材。
我问,大唐打不过他们,会不会学西晋,找外族借兵?
我问,你怎么看《长恨歌》?
他说,平定安史之乱、大器晚成、寿终正寝。历史上,功高盖主的将领很多,但是能寿终正寝的不多,这才是真正的大学问。南怀瑾称郭子仪为“历史上‘福禄寿考’俱全的第一人”。
他说,当皇帝也好,当群主也罢,都要绝对集权。曝光度、影响力,都属于权力的范畴,不要轻易让人借助我们的平台获得信任背书,不能任由一个人壮大。皇帝如何避免握有兵权的人势力过强呢?定期调换节度使,去年你守东北,今年让你守云南,不让你长期盘踞在一个势力范围。
我问,安史之乱后,唐朝很快就灭亡了?
杨贵妃、安禄山三人在高兴地跳舞。
我问,杨贵妃留下了什么?
他说,唐朝中期调整了边疆策略,由攻改为了守,节度使就是驻守边疆的军事主管。安禄山这个大孝子越来越受宠,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大,没几年,他已经是平卢、范阳以及河东三镇的节度使。简单说就是石家庄以北、太原以东,全是他的地盘,差不多是中国地图的鸡头、鸡脖子还要带两块鸡胸肉。
他说,李隆基对安禄山是不设防的,感觉他是个穷孩子,没有家族背景,没有谋反的先决条件。而且安禄山不要脸的技能绝对一流,他比杨贵妃大16岁,拜了杨贵妃当干妈,俩人关系好得不得了。这等于安禄山有了两张皇宫的门禁卡,李隆基给了一张,杨贵妃给了一张。
我问,郭子仪身上有哪些标签?
他说,太多了。最著名的就是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他说,安禄山应该没有那么矫健,他是个大胖子,三百多斤,糖尿病患者。
我问,什么样的大事可以添上一笔?
我问,安史之乱的史是谁?
我问,安禄山睡杨贵妃没?
我问,唐朝那么多诗人,有没有写安史之乱的?
他说,史思明。
他说,21个,其中安史之乱后有14个,这14个皇帝都没留下传世业绩,只能说他们的前辈光芒太耀眼了,使他们黯然失色。换个角度讲,在被称为盛世的唐朝,那么多皇帝都被一笔带过了,更别说普通人,在历史长河中连个涟漪都不会留下的。为什么有些皇帝上任后,一定要干点大事?也是希望能在历史中添上一笔。
] 他说,农耕社会,人口是关键,人口数量代表着生产力。安史之乱8年,唐朝损失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大约是3600万。听着不多吧?但是差不多相当于当时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换算到20世纪差不多4亿人口,而二战死亡人数是5500万。安史之乱可以称得上人类战争史上死亡规模第一的战争期。
他说,在我看来,写《长恨歌》的白居易就是琼瑶。
他说,谨慎,低调。简单一点理解,就是当了省长后依然住廉租房,家里也不请保姆,一家人上下班都坐公交车,吃住都很朴素,不惹同僚恨。在封建官场上,最危险的敌人就是身边同僚,羡慕你就会嫉妒你,嫉妒你就会恨你,羡慕嫉妒恨这5个字是非常准确的。如何才能保护好自己?就是避免别人羡慕自己,时刻照镜子:我身上有没有值得别人羡慕的点?若有?抓紧改!还有一点,越是小人,越不能得罪,反而要积极尊敬。这也是郭子仪心中的一条戒律!
他说,两个点:要么,扩展或收复了疆域;要么,留下了自己的理论系统。若是两者均不沾边,那么历史存在感极低。
我问,他还当过节度使,这是个什么官?
我问,为什么说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我问,杨贵妃、李隆基真有那么恩爱吗?
我问,为什么又很容易平定了呢?
我问,郭子仪是怎么当上官的?
我问,唐朝一共多少个皇帝?
他说,野史里睡了,说他也可以自由出入华清池。
他说,没有。李隆基是唐朝抛物线的顶端,唐朝一共289年的历史,到安史之乱结束才过了145年,安史之乱正好发生在唐朝中段。此后唐朝开始走下坡路,皇帝就跟跑马灯似的换来换去,再也没有像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在任时长时间的天下太平。郭子仪是七朝元老,从侧面反映什么问题?皇帝换的太频繁了。
我说,我做微信群的经验是,只要给一个人高曝光度、高活跃度,他最终一定会收割群里的人,甚至跟群主公开叫板。我在想,这是不是也有点类似安史之乱?群主是李隆基,安禄山在群里很活跃,渐渐有了叫板的实力。
他说,得益于武则天。科举制到武则天时代版本又升级了,武则天推出了武举这个概念,郭子仪就是武举人出身。
他说,找回纥借过兵,差点又成了董卓进京,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一生的污点就是提议回纥借兵。
他说,低估了他,真把他定义成了李家的一条忠心耿耿的狗。而安禄山呢?可以自由出入皇宫,对大唐底细掌握的一清二楚,他知道整个长安防不住自己了,自然而然就反了。自己手握兵权能当皇帝了,凭什么给人当狗?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李隆基不该让安禄山走近自己的生活,因为权威是需要距离感来营造的,近了会暴露自己的弱点,丢掉神化光环。当安禄山真的走近时,发现皇帝不过如此,什么天子?普普通通一个人而已。
我问,安禄山发生叛变,与他有血脉关系的唐朝官员会不会被株连?
他说,杨贵妃死了十多年白居易才出生,他创作《长恨歌》主要是通过民间传说以及艺术想象。
他说,因为属于偶发性,是地方军阀对中央的政变,不是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之类的,基本盘是稳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根基都不牢,内部矛盾也不断,俩人都是内乱而死,都是被儿子杀的。
他说,西安旅游啊。
我说,李隆基没想过安禄山会造反。
他说,论当时的军功,我认为李光弼是核心,李光弼打了全程,郭子仪打了一半。当然在处理后续问题上,李光弼明显不如郭子仪更智慧,从而有了不同的历史评价。应该说安史之乱成就了郭子仪。当时郭子仪已经58岁了,老头了,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我问,郭子仪寿终正寝的秘诀是什么?
他说,肯定会。安禄山有个堂哥叫安思顺,原先是朔方节度使,安史之乱后他被调任长安当兵部尚书,其实就是朝廷剥夺了他的军权,怕他也叛变。实际上,他是忠诚于大唐的,安禄山让他反他没响应。不过他最终也没吃到好果子,被安了个通敌罪给咔嚓了。在政治问题上,不管你是主动还是被动,只要给你定性为对立面,一定会被肃清的。
我问,安史之乱算不算也成就了白居易呢?
他说,爱不爱,不全凭文人一支笔吗?白居易的《长恨歌》你当言情小说看就行了,时间、地点、人物是真的,至于故事情节?都要打个问号。古代皇帝长期宠爱一位妃子的概率极低,因为美色对他而言属于过剩资源。《长恨歌》之所以流传千古只是因为它是歌颂爱情的,而老百姓又最向往这种生离死别级的爱情,特别是帝王的爱情,尤其是那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打动了多少爱人的心。老百姓向往的爱情是专一的,实际上呢,杨贵妃可能是一对一,但李隆基肯定是一对n。
我说,看舞剧里,安禄山抱着杨贵妃单独跳了好久。
我问,安史之乱是郭子仪平定的吗?
我问,白居易见过杨贵妃吗?
他说,也算,毕竟为他提供了写作素材。
我问,大唐打不过他们,会不会学西晋,找外族借兵?
我问,你怎么看《长恨歌》?
他说,平定安史之乱、大器晚成、寿终正寝。历史上,功高盖主的将领很多,但是能寿终正寝的不多,这才是真正的大学问。南怀瑾称郭子仪为“历史上‘福禄寿考’俱全的第一人”。
他说,当皇帝也好,当群主也罢,都要绝对集权。曝光度、影响力,都属于权力的范畴,不要轻易让人借助我们的平台获得信任背书,不能任由一个人壮大。皇帝如何避免握有兵权的人势力过强呢?定期调换节度使,去年你守东北,今年让你守云南,不让你长期盘踞在一个势力范围。
我问,安史之乱后,唐朝很快就灭亡了?
杨贵妃、安禄山三人在高兴地跳舞。
我问,杨贵妃留下了什么?
他说,唐朝中期调整了边疆策略,由攻改为了守,节度使就是驻守边疆的军事主管。安禄山这个大孝子越来越受宠,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大,没几年,他已经是平卢、范阳以及河东三镇的节度使。简单说就是石家庄以北、太原以东,全是他的地盘,差不多是中国地图的鸡头、鸡脖子还要带两块鸡胸肉。
他说,李隆基对安禄山是不设防的,感觉他是个穷孩子,没有家族背景,没有谋反的先决条件。而且安禄山不要脸的技能绝对一流,他比杨贵妃大16岁,拜了杨贵妃当干妈,俩人关系好得不得了。这等于安禄山有了两张皇宫的门禁卡,李隆基给了一张,杨贵妃给了一张。
我问,郭子仪身上有哪些标签?
他说,太多了。最著名的就是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他说,安禄山应该没有那么矫健,他是个大胖子,三百多斤,糖尿病患者。
我问,什么样的大事可以添上一笔?
我问,安史之乱的史是谁?
我问,安禄山睡杨贵妃没?
我问,唐朝那么多诗人,有没有写安史之乱的?
他说,史思明。
他说,21个,其中安史之乱后有14个,这14个皇帝都没留下传世业绩,只能说他们的前辈光芒太耀眼了,使他们黯然失色。换个角度讲,在被称为盛世的唐朝,那么多皇帝都被一笔带过了,更别说普通人,在历史长河中连个涟漪都不会留下的。为什么有些皇帝上任后,一定要干点大事?也是希望能在历史中添上一笔。
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
我与秦汉第一谋士聊历史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鱼炒饭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我与秦汉第一谋士聊历史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