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的王老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讲历史的王老师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贝壳慢慢失去了货币的功能,人们开始铸造金属货币。春秋战国时期,金属货币种类庞杂,一国一个样,有刀币、布币、鬼脸钱等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货币的形制统一为圆形方孔钱。圆形方孔钱的形制从秦朝用到了民国初年,以至于古人亲切地将钱代称为“孔方兄”。
钱,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很多人为其奋斗终身。www.boyishuwu.com古人也是如此,司马迁就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至理名言。古代的钱是什么样的呢?
综合以上的计算,宋朝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合今天的七八百元。
古代铜钱的形制是圆形方孔,但不同朝代的铜钱名称却不同。秦朝叫半两钱,汉代叫五铢钱。五铢钱从汉武帝用到唐高祖时期,共铸造了7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历史最久的货币。唐高祖开始,改铸“开元通宝”。开元通宝背面有一个指甲印大小的月牙纹,关于此月牙纹的来历,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最传奇的说法是:后宫一位嫔妃拿开元通宝蜡样观看,不小心在上面留下了指甲痕,工匠们也不敢擅自去除印痕,所以铸出来的开元通宝上都有月牙纹。货币史家彭信威则认为:开元通宝上的月牙纹可能是受了波斯等国钱币上星月纹的影响。唐朝的确是一个受胡人文化影响较大的朝代。从开元通宝开始,后世铜钱都称作“某某通宝”或“某某元宝”,沿袭了1300多年。
黄金在古代一般不作为流通货币,只作为储藏和支付的货币使用。贵族经常用黄金支付,比如皇家赏赐或进贡。使用黄金最土豪的时代当属西汉,史书中关于西汉大手笔用金的记载数不胜数。比如汉武帝一次性就赏给卫青20万斤,合今天大约50吨。而西汉以后,就不见那么多的黄金赏赐了。这是为何呢?一种说法是汉朝的黄金大部分随着皇帝和贵族陪葬埋在地下了。还有种说法是汉朝赏赐的“金”并不都是黄金,有一大部分是铜。
人类最早没有货币,都是以物换物。交换的过程中,有些物品受大家普遍欢迎,而且价值比较好估计,就慢慢演化成了早期的货币。人类文明最早的货币多是贝壳。因为贝壳可以做装饰品,受到大家普遍欢迎。贝壳小巧坚硬,便于携带和保存,也适合做货币。另外,对于地处内陆的早期中国文明来说,贝壳不易获得,具有稀有性,不易贬值。汉字里跟钱有关系的字大多是“贝字边”,原因就在于早期货币为贝壳。
先看看宋朝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宋朝市场上流通的主要是铜钱,一贯铜钱等于一两银子。一枚铜钱为一文,一千文为一贯。因为古人用绳子贯穿一千枚铜钱的中孔后拴在一起,所以叫一贯钱。因此古人用成语“腰缠万贯”形容富有。然而宋朝的一贯钱经常“缺斤短两”,因为一千文太多了,使用时很少有人当面清点。这就使贪婪者有空子可钻,事先偷偷在一贯钱里拿出来一些,以少充多。后来,大家为了避免吃亏,也都跟着这么干。时间长了,就慢慢形成了定制,一贯只剩下七八百文,这就是宋朝的“省陌制”。省陌制的问题学界也在争论,没有定论,咱们姑且还是按照一贯一千文来计算。
从秦朝到清末,中国主要有三种货币形态——铜钱、纸币、银子。
49 古代的“钱”长什么样子
到了近代,我国流行四种硬通货。除了黄金和白银(银元)外,还加入了美元和鸦片。这四样硬通货的颜色不同,也被称为“黄白绿黑”四大硬通货,成为最后的四种“钱”。
在宋朝之前,银子基本不在市面上使用。宋朝用银子也少,银子成为市面普遍流通货币得是明朝之后的事了。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明朝之前我国白银的开采量十分有限,想用白银也没有那么多。明朝时,新航路开通,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使白银有条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学者估算,明末100年间,海外流入的白银约有14000吨,是中国自产白银总量的近10倍。其次,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货币用于支付,而白银的购买力远高于铜钱,更适合做大宗交易。最后,国家政策的导向发生了改变。明初时也曾禁用白银而用纸币,但是纸币贬值太快,国家不得不解除白银禁令。张居正主政时实行“一条鞭法”,更是鼓励用白银支付。上述原因导致白银从明朝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并形成了“白银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体系,延续至晚清。明清两朝,是中国货币史上的“白银时代”。
历史学者戴逸在《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中指出:乾隆时期的中等农户,年收入约三十二两银子。我们再来看看今天一户农民家庭的年均收入有多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2元。如果按照一家两个大人计算,2017年一户居民家庭的平均收入在27000元左右。如果清朝的三十二两银子与今天的27000元相当,那清朝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大约合今天的850元。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明朝一两银子的购买力。明朝万历年间,米价维持在半两银子一石。明朝一石等于十斗,考古工作者曾测量出明朝成化年间的铜斗容量为9635毫升,1000毫升米的重量为1.5市斤左右,算下来一石米约为145斤。今天145斤大米500多元,可知明朝一两银子买两石米,相当于今天的1000元多一点。
以上就是通过购买力换算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今天多少钱,宋朝一两银子合700~800元,明朝一两银子合1000元,清朝一两银子合350~700元。
这两种计算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出现了一个较大的差距:用米价衡量,清朝一两银子合今天350元,用农民平均家庭收入来衡量则是850元。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清朝中期人口爆炸,农村人口剧增,而生产力水平又没有质的飞越,人多地少导致米价上涨,农民生活处于贫困状态。所以,乾隆时期农民的财富远不如今天,不能将二者简单等同计算。历史学者张宏杰认为:清朝的乾隆盛世,是一个民众“饥饿的盛世”,人均粮食占有量是秦始皇以来的历代最低水平。康熙年间,米价才0.7两一石,到乾隆年间至少涨了一倍,相当于民众的财富缩水了一半,银子购买力就下降了一半。显然,上面两种计算方式,以米价计算出的“一两银子合今天350元”比较贴近乾隆朝的真实情况。也就是说,清朝一两银子的购买力,随着时代的不同变化较大,在康熙时值700元,到乾隆时就仅值350元了。
50 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
最后我们算算清朝时银子的购买力。清朝乾隆年间,湖广、江西地区一石米的价格在一两半与二两银子之间。清朝的一石和明朝大致相当,大约合今天145斤。按照今天的米价作为衡量中介计算,清朝的一两银子大约合今天350元。
古代也有纸币,例如宋朝时的交子、元明两朝时的宝钞等。但是纸币在古代没有相应的发行储备金,缺乏信用担保,所以用不了多久就形同废纸。清朝政府吸取了元明两朝的教训,对纸币发行非常谨慎,在前期基本没发行纸币;后期,由于围剿太平军和自然灾害导致的财政窘迫,无奈在咸丰年间发行过“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两种纸币。但它们也没逃离迅速贬值的命运,不到十年就停用了。
我们再找几个衡量中介来检验一下。《东京梦华录》是一部记录北宋都城东京汴梁社会生活的文献,书里说东京汴梁的夜市卖一种叫“炒肺”的小吃,一份不过二十文。这个炒肺,应该类似于今天的羊杂汤或卤煮之类的小吃。今天北京街头大排档的这种小吃价格,应该在15元左右。算下来,一两银子合750元左右。这个结果,跟刚才用米价衡量的结果差不多。
成书于明朝中后期的《金瓶梅》记载,西门庆聘请温秀才做秘书,每月工资是三两银子。如果按照前面说的“一两银子合今天1000元略多”来计算,三两银子就是3000多元钱。秀才在古代的考取难度,类似今天的大学毕业生。西门庆所生活的地方是个县城,今天在县城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月薪也就是三四千元。可见,这个计算结果比较靠谱。
古代的度量衡与今天不一样,明清时的一两大约合37克。今天纯银的价格每克约3.5元,仅从银子价格考虑,一两银子大约值今天的130元。然而,这种单纯用银价来衡量的方式是不能反映古代银子的价值的。白银的开采难度古今差距很大,市场投放量和稀有程度也不一样。我们应该衡量的是古代银子在当时作为货币的购买力,而不是单纯的白银价格。衡量购买力,可以找一些古今都有的商品作为衡量中介。
最后咱们得说明一下,用商品作为衡量中介来换算古代银子购买力,并不是十分科学严谨的做法。因为古代的生产力水平和今天差距很大,古今的恩格
宋仁宗时期,米价是六七百文一石。今天我们吃的普通散装大米,超市的价格是三四块钱一斤。宋代的一石约合今天的118.4市斤,一石米在今天值450元左右。也就是说,宋朝的“六七百文”相当于今天的“450元”,算下来一文钱差不多是0.7元,一两银子差不多合700元。
宋朝笔记《青琐高议》记载:庆历年间,“都下(都城)马吉以杀鸡为业,每杀一鸡,得佣钱十文,日有数百钱”。由此可知当时市场上杀一只鸡需要十文钱,今天市场上帮人杀鸡大约是8元钱,这样算下来一两银子合今天800元。
历史上最后一种帝制时代的铜钱是袁世凯称帝时北洋造币厂铸造的“洪宪通宝”。民国时,福建还发行过一种“福建通宝”,为了有别于帝制时代的铜钱,福建通宝采用圆形圆孔形制。古代铜矿开采能力不如今天,而市场对铜钱的需求量又很大,经常出现铜不够用的情况,这就导致了“铜荒”和“钱荒”。“钱荒”严重的时候,政府就会不得不铸造铁钱来补充。铁钱是中国货币史的奇葩,断断续续存在了五六百年的时间,尤其在宋朝曾大量出现。
影视剧里经常有古人花银子的场景,那么一两银子值今天多少钱呢?我们来具体算算。
]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贝壳慢慢失去了货币的功能,人们开始铸造金属货币。春秋战国时期,金属货币种类庞杂,一国一个样,有刀币、布币、鬼脸钱等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货币的形制统一为圆形方孔钱。圆形方孔钱的形制从秦朝用到了民国初年,以至于古人亲切地将钱代称为“孔方兄”。
钱,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很多人为其奋斗终身。www.boyishuwu.com古人也是如此,司马迁就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至理名言。古代的钱是什么样的呢?
综合以上的计算,宋朝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合今天的七八百元。
古代铜钱的形制是圆形方孔,但不同朝代的铜钱名称却不同。秦朝叫半两钱,汉代叫五铢钱。五铢钱从汉武帝用到唐高祖时期,共铸造了7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历史最久的货币。唐高祖开始,改铸“开元通宝”。开元通宝背面有一个指甲印大小的月牙纹,关于此月牙纹的来历,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最传奇的说法是:后宫一位嫔妃拿开元通宝蜡样观看,不小心在上面留下了指甲痕,工匠们也不敢擅自去除印痕,所以铸出来的开元通宝上都有月牙纹。货币史家彭信威则认为:开元通宝上的月牙纹可能是受了波斯等国钱币上星月纹的影响。唐朝的确是一个受胡人文化影响较大的朝代。从开元通宝开始,后世铜钱都称作“某某通宝”或“某某元宝”,沿袭了1300多年。
黄金在古代一般不作为流通货币,只作为储藏和支付的货币使用。贵族经常用黄金支付,比如皇家赏赐或进贡。使用黄金最土豪的时代当属西汉,史书中关于西汉大手笔用金的记载数不胜数。比如汉武帝一次性就赏给卫青20万斤,合今天大约50吨。而西汉以后,就不见那么多的黄金赏赐了。这是为何呢?一种说法是汉朝的黄金大部分随着皇帝和贵族陪葬埋在地下了。还有种说法是汉朝赏赐的“金”并不都是黄金,有一大部分是铜。
人类最早没有货币,都是以物换物。交换的过程中,有些物品受大家普遍欢迎,而且价值比较好估计,就慢慢演化成了早期的货币。人类文明最早的货币多是贝壳。因为贝壳可以做装饰品,受到大家普遍欢迎。贝壳小巧坚硬,便于携带和保存,也适合做货币。另外,对于地处内陆的早期中国文明来说,贝壳不易获得,具有稀有性,不易贬值。汉字里跟钱有关系的字大多是“贝字边”,原因就在于早期货币为贝壳。
先看看宋朝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宋朝市场上流通的主要是铜钱,一贯铜钱等于一两银子。一枚铜钱为一文,一千文为一贯。因为古人用绳子贯穿一千枚铜钱的中孔后拴在一起,所以叫一贯钱。因此古人用成语“腰缠万贯”形容富有。然而宋朝的一贯钱经常“缺斤短两”,因为一千文太多了,使用时很少有人当面清点。这就使贪婪者有空子可钻,事先偷偷在一贯钱里拿出来一些,以少充多。后来,大家为了避免吃亏,也都跟着这么干。时间长了,就慢慢形成了定制,一贯只剩下七八百文,这就是宋朝的“省陌制”。省陌制的问题学界也在争论,没有定论,咱们姑且还是按照一贯一千文来计算。
从秦朝到清末,中国主要有三种货币形态——铜钱、纸币、银子。
49 古代的“钱”长什么样子
到了近代,我国流行四种硬通货。除了黄金和白银(银元)外,还加入了美元和鸦片。这四样硬通货的颜色不同,也被称为“黄白绿黑”四大硬通货,成为最后的四种“钱”。
在宋朝之前,银子基本不在市面上使用。宋朝用银子也少,银子成为市面普遍流通货币得是明朝之后的事了。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明朝之前我国白银的开采量十分有限,想用白银也没有那么多。明朝时,新航路开通,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使白银有条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学者估算,明末100年间,海外流入的白银约有14000吨,是中国自产白银总量的近10倍。其次,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货币用于支付,而白银的购买力远高于铜钱,更适合做大宗交易。最后,国家政策的导向发生了改变。明初时也曾禁用白银而用纸币,但是纸币贬值太快,国家不得不解除白银禁令。张居正主政时实行“一条鞭法”,更是鼓励用白银支付。上述原因导致白银从明朝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并形成了“白银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体系,延续至晚清。明清两朝,是中国货币史上的“白银时代”。
历史学者戴逸在《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中指出:乾隆时期的中等农户,年收入约三十二两银子。我们再来看看今天一户农民家庭的年均收入有多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2元。如果按照一家两个大人计算,2017年一户居民家庭的平均收入在27000元左右。如果清朝的三十二两银子与今天的27000元相当,那清朝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大约合今天的850元。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明朝一两银子的购买力。明朝万历年间,米价维持在半两银子一石。明朝一石等于十斗,考古工作者曾测量出明朝成化年间的铜斗容量为9635毫升,1000毫升米的重量为1.5市斤左右,算下来一石米约为145斤。今天145斤大米500多元,可知明朝一两银子买两石米,相当于今天的1000元多一点。
以上就是通过购买力换算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今天多少钱,宋朝一两银子合700~800元,明朝一两银子合1000元,清朝一两银子合350~700元。
这两种计算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出现了一个较大的差距:用米价衡量,清朝一两银子合今天350元,用农民平均家庭收入来衡量则是850元。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清朝中期人口爆炸,农村人口剧增,而生产力水平又没有质的飞越,人多地少导致米价上涨,农民生活处于贫困状态。所以,乾隆时期农民的财富远不如今天,不能将二者简单等同计算。历史学者张宏杰认为:清朝的乾隆盛世,是一个民众“饥饿的盛世”,人均粮食占有量是秦始皇以来的历代最低水平。康熙年间,米价才0.7两一石,到乾隆年间至少涨了一倍,相当于民众的财富缩水了一半,银子购买力就下降了一半。显然,上面两种计算方式,以米价计算出的“一两银子合今天350元”比较贴近乾隆朝的真实情况。也就是说,清朝一两银子的购买力,随着时代的不同变化较大,在康熙时值700元,到乾隆时就仅值350元了。
50 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
最后我们算算清朝时银子的购买力。清朝乾隆年间,湖广、江西地区一石米的价格在一两半与二两银子之间。清朝的一石和明朝大致相当,大约合今天145斤。按照今天的米价作为衡量中介计算,清朝的一两银子大约合今天350元。
古代也有纸币,例如宋朝时的交子、元明两朝时的宝钞等。但是纸币在古代没有相应的发行储备金,缺乏信用担保,所以用不了多久就形同废纸。清朝政府吸取了元明两朝的教训,对纸币发行非常谨慎,在前期基本没发行纸币;后期,由于围剿太平军和自然灾害导致的财政窘迫,无奈在咸丰年间发行过“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两种纸币。但它们也没逃离迅速贬值的命运,不到十年就停用了。
我们再找几个衡量中介来检验一下。《东京梦华录》是一部记录北宋都城东京汴梁社会生活的文献,书里说东京汴梁的夜市卖一种叫“炒肺”的小吃,一份不过二十文。这个炒肺,应该类似于今天的羊杂汤或卤煮之类的小吃。今天北京街头大排档的这种小吃价格,应该在15元左右。算下来,一两银子合750元左右。这个结果,跟刚才用米价衡量的结果差不多。
成书于明朝中后期的《金瓶梅》记载,西门庆聘请温秀才做秘书,每月工资是三两银子。如果按照前面说的“一两银子合今天1000元略多”来计算,三两银子就是3000多元钱。秀才在古代的考取难度,类似今天的大学毕业生。西门庆所生活的地方是个县城,今天在县城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月薪也就是三四千元。可见,这个计算结果比较靠谱。
古代的度量衡与今天不一样,明清时的一两大约合37克。今天纯银的价格每克约3.5元,仅从银子价格考虑,一两银子大约值今天的130元。然而,这种单纯用银价来衡量的方式是不能反映古代银子的价值的。白银的开采难度古今差距很大,市场投放量和稀有程度也不一样。我们应该衡量的是古代银子在当时作为货币的购买力,而不是单纯的白银价格。衡量购买力,可以找一些古今都有的商品作为衡量中介。
最后咱们得说明一下,用商品作为衡量中介来换算古代银子购买力,并不是十分科学严谨的做法。因为古代的生产力水平和今天差距很大,古今的恩格
宋仁宗时期,米价是六七百文一石。今天我们吃的普通散装大米,超市的价格是三四块钱一斤。宋代的一石约合今天的118.4市斤,一石米在今天值450元左右。也就是说,宋朝的“六七百文”相当于今天的“450元”,算下来一文钱差不多是0.7元,一两银子差不多合700元。
宋朝笔记《青琐高议》记载:庆历年间,“都下(都城)马吉以杀鸡为业,每杀一鸡,得佣钱十文,日有数百钱”。由此可知当时市场上杀一只鸡需要十文钱,今天市场上帮人杀鸡大约是8元钱,这样算下来一两银子合今天800元。
历史上最后一种帝制时代的铜钱是袁世凯称帝时北洋造币厂铸造的“洪宪通宝”。民国时,福建还发行过一种“福建通宝”,为了有别于帝制时代的铜钱,福建通宝采用圆形圆孔形制。古代铜矿开采能力不如今天,而市场对铜钱的需求量又很大,经常出现铜不够用的情况,这就导致了“铜荒”和“钱荒”。“钱荒”严重的时候,政府就会不得不铸造铁钱来补充。铁钱是中国货币史的奇葩,断断续续存在了五六百年的时间,尤其在宋朝曾大量出现。
影视剧里经常有古人花银子的场景,那么一两银子值今天多少钱呢?我们来具体算算。
网游小说相关阅读More+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讲历史的王老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