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历史的王老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讲历史的王老师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大饭店就不同了,《都城纪胜》里记载,在南宋都城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到酒楼里吃顿上档次的饭,都要在五千文以上,合今天4000元。
54 古人一年要交多少税
古人在交易时用剪子剪银子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验证白银的纯度,例如剪开看看里面有没有掺假,看断层是否夹铅等。另外,古代经常花钱的人还会在腰上系一个铜铃形状的东西,里面装有蜡块,用于收集铰下来的银屑。银屑积到一定数量,熔化蜡块就能回收成银子。古人在省钱方面也是绞尽脑汁,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的大手笔。你在穿越前一定要学会熟练使用剪子,否则穿回去不会花钱事小,如果剪掉手指那就赔大了。
历史教科书总说汉朝税赋低,其实低的只是
古代还有类似存钱罐的小型储钱物件,叫作“扑满”。扑满一般为陶制或瓷制,形状像一把没有嘴儿和把手的茶壶,也有动物造型的,跟今天的储钱罐很像。扑满上方有一条短而窄的小孔,用于投币。有的扑满腹部还有一个凸起的环,用于拴绳子以便悬挂在房梁上。之所以叫扑满,意为“满则扑之”,即“装满了就敲碎取用”。扑满在秦朝就已出现,在汉唐时流行。今天的中国台湾地区依然将储钱罐称为扑满,歌曲《孤独北半球》里就唱道:“记得把想念存进扑满。”
武侠里,有很多关于在饭馆吃饭的场景描写。江湖侠客走江湖,吃完饭后经常甩下一锭银子后潇洒而去,找钱都不用!古人真的都这么阔绰吗?
我们再看看其他朝代富裕阶层一顿饭得花多少钱。《红楼梦》里,刘姥姥去荣国府,在大观园吃了一顿螃蟹宴。这顿饭花了二十两银子,令刘姥姥不禁感叹“够我们庄户人家一年的开销了”。《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应该是清朝康熙年间。前面咱们算过,康熙时期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大约相当于今天700元。也就是说,荣国府一顿饭花了今天14000元左右。注意,这还是家宴,这个钱数就等于只是食材的价格。看来荣国府确实很有钱!
上篇说古代下馆子吃饭花不上一锭银子,那吃一顿饭到底能花多少钱呢?接下来咱们就详细算算。
古人在市面上最常用的是碎银子,面值要比银锭小许多。碎银子的重量不是标准化的,有大有小,比较随机。所以古人使用的时候会随身带两样东西:一是剪子,二是戥(děnɡ)子。使用时,用剪子剪下适量的碎银子,用戥子称。这种剪子和一般的剪子不太一样,剪刀口很短,剪柄却很长很粗,这样利用杠杆原理可以更省力。戥子则是一种精确度极高的小秤,据说是宋代时出现的。戥子可以精确到厘,一厘大约是31.25毫克。不仅可以用来称银子,还可以用来称金子或中药等贵重物品。古人交易的时候,需要用多少银子,就用戥子称多少付款。戥子是中国古代花银子时必用的计量工具。法国著名史学家布罗代尔在《15—18世纪物质文明经济资本主义》一书里曾描述古时购物的人“随身带有钢剪,根据所购货物的价格把银锭铰成大小不等的碎块。每个碎块都需秤出重量:买卖双方都使用戥子”。《红楼梦》里也有诸多用戥子的片段,比如第五十一回写道:“于是开了抽屉,才看见一个小簸箩内放着几块银子,倒也有一把戥子。麝月便拿了一块银子,提起戥子来问宝玉:‘哪是一两的星儿?’”
高档一点的,苏轼《东坡志林》里说“那时三两个士大夫小聚一下,通常花个五百文钱”,算下来合今天四百块钱左右。
最便宜的是路边大排档的小吃。《东京梦华录》记载,都城东京汴梁(今开封)街头小吃摊上的煎鱼、鸭子、炒鸡兔、粉羹之类的,每份不过十五文钱。咱们前面算过,宋代一文钱合今天七八毛钱,十五文就是十二元钱。这个价位不算贵,今天在北京买份卤煮也得二十多元钱。
51 古人花银子如何找零
近年,经常有老屋拆迁墙壁发现钱财的新闻。2014年,广东雷州一农村祖屋被台风吹倒,清理断壁残垣时在墙壁夹层里意外发现了29枚清末明初时期的银元,价值数百万。2016年,山东一座老屋拆迁,墙壁夹层发现大量铜钱,价值高达千万。如果你的家中有老宅祖屋,不妨拆开墙壁看看,没准儿你就会一夜暴富!
作为一国之国民,就要纳税,古今中外皆如此。那古人一年要交多少税呢?我们将以汉朝为例来计算一下。(友情提示:这篇文章涉及许多基础的数学四则运算,“数残”的朋友请慎重决定是否。)
普通人家没有多少钱,就把少量的铜钱穿成串挂在房梁上,随用随取。古代小偷也被称为梁上君子,为啥小偷爱上房梁呢?因为房梁上有钱!
陆游的《剑南诗稿》里记载“百文钱就能在农村点个菜喝个小酒”,这样算下来,在宋朝的苍蝇小馆吃顿饭也就是七八十块钱。
银锭俗称元宝,一般有十两和五十两两种铸造规格。宋代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合今天人民币七八百元,十两的银锭就是今天七八千元钱,五十两的银锭就接近四万元了!所以银锭主要用于储藏财富和大宗商品付款,很少在市面流通。就像今人在饭馆吃一顿饭很难消费到七八千元,更不会不找零,除非花的不是自己的钱。
古人讲究“财不外露”,可那时候又没有银行能存钱,古人都把钱藏在哪里呢?
古时候也经常发生在老宅里挖出前人储藏钱财的事例,特别是在那些历史悠久的古城。古代没有“挖出文物上交国家”的规定,在自家宅院里挖出来的财物都归个人所有。宋代的洛阳就经常发生因为在宅院里挖出前代遗留的财物而暴富的事,以至于当时洛阳人买房子还要额外交一笔“掘屋钱”,给卖房人作为可能挖出钱财的经济补偿。文献记载:“地内多宿藏,凡置第宅,未经掘者例出掘钱。”
古人埋坛子的时候还会在上面做一番伪装,最搞笑的方法就是在上面立块牌子,写上“此地无银三百两”。还有一种“多层掩埋法”——将装有大量钱财的坛子深埋,再将装有少量钱财的坛子埋在其上方浅层。这样一来,盗贼即便挖掘,往往也只能发现浅层的银子。民国时期的上海名医陈存仁家中分家析产,通过记载得知家里藏了20坛银子,但最初只挖出了8坛。剩下的12坛哪儿去了?家人又扩大挖掘面积,将房前屋后挖了个底朝天,也没能挖到。后来有经验的长辈提醒,在挖出8坛的地方继续往下深挖,最后果真又挖出了埋在深层的12坛银子。看来古人挖储藏的银子,真的要掘地三尺啊!
下馆子花多少钱,关键得看你下什么样的馆子。宋代城市经济发达,民众富裕,下馆子吃饭比较常见,这方面留下的文献记载也较为丰富。咱们先以宋代为例,看看古人下顿馆子的花费。
52 古代下顿馆子多少钱
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也大不相同,收入水平和贫富差距状况更不可同日而语。另外,以米价作为中介,只能衡量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内的购买力,因为古代的米价波动很大,可能会受粮食丰收或歉收的影响,还可能受自然灾害和战乱等影响。所以,我们的计算只能作为一个参照,管窥古代的物价水平,更多则是满足一下我们的好奇心罢了。
前面讲过,银子在宋朝才开始在市面使用,明清时期才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也就是说,宋朝之前到饭馆吃饭,你付银锭都没人敢收,这就跟今天在饭馆付账用支票的感觉一样。即使到了宋朝,饭馆使用银锭的概率也极低,因为银锭的“面值”太大了。
对于土豪家庭,坛子也会不够用,所以又有了坛子的plus版——钱窖。他们选择自家宅院里最安全的地方挖钱窖,窖口狭小隐蔽,内部空间与地窖类似,可存放上吨的钱财。2010年在陕西华县就发现了一个宋代遗留的钱窖,出土了数吨铜钱。钱窖里的钱财怎么还会被遗忘呢?其实历史上这种事并不少见,多是因为政治动荡或家族变故。例如有的大户人家被抄家了,就掩埋了钱窖,想等他日再回来取,但再也没了机会。又比如战乱突袭,举家被迫搬迁,来不及带走的钱财被遗落在钱窖里。陕西发现的这个宋代钱窖,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当年金军南下,主人慌忙南逃,因而最终被历史的沧桑呼啸掩埋。
对于富裕家庭,家财万贯,扑满显然是装不下的。于是,古人就发明了扑满的plus版——储钱坛子。把钱财装进坛子,封好口,埋在自家院子或附近的隐秘处,等今后需要用大数目钱财时,再挖出坛子支取钱财。扑满相当于“零存整取”,储钱坛子则相当于“定期存款”。
在宋徽宗时期东京汴梁的酒楼,官场宴请一顿饭都要在万文以上,合今天1万元上下了!不过,还有比官场宴请更贵的,那就是富二代追女生。在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里,郭靖请黄蓉吃顿饭,花了大约十九两银子。南宋年间,一两银子能换两千多文钱。十九两银子得折合今天三万多元钱,确实是大手笔!看来,无论在哪个朝代,撩妹子都是个费钱的事。
除了深埋,古人还有许多奇葩的藏钱地方,比如说墙壁的夹层里。《汉书》记载,秦朝焚书坑儒时,孔子的后裔将古籍藏到孔子故居墙壁夹层中才得以保存。后来有钱人就用这个办法来藏钱,一直沿用到晚清民国时期。我还听说过一种清朝时晋商的奇葩存钱方式,就是将银子熔化后灌进地板,这样肯定丢不了。
荣国府吃饭已经够贵了,但还有更贵的,那就是清朝官场上的公款宴请。道光年间,陕西粮道张集馨经常接待各地官员,每次公款宴请的花费都在两千两银子以上。并且他还留下了详细的公款吃喝记载:“每次皆戏两班,上席五桌,中席十四桌。”上席必须有燕窝烧烤,中席必须有鱼翅海参。每席还要有活鱼、白鳝、鹿尾。张道台的职位拿到今天来算,比市长大,比省长小,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副省级官员。这家伙一次公款吃喝就花掉两千两银子,以乾隆年间一两银子合今天350元计算,张道台这一次公款招待就花了人民币70万。70万元吃了19桌饭,算下来一桌要三万多元。嗯,可能是酒比较贵,一桌五瓶茅台,一万块没了!
53 古人如何“存”钱
] 大饭店就不同了,《都城纪胜》里记载,在南宋都城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到酒楼里吃顿上档次的饭,都要在五千文以上,合今天4000元。
54 古人一年要交多少税
古人在交易时用剪子剪银子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验证白银的纯度,例如剪开看看里面有没有掺假,看断层是否夹铅等。另外,古代经常花钱的人还会在腰上系一个铜铃形状的东西,里面装有蜡块,用于收集铰下来的银屑。银屑积到一定数量,熔化蜡块就能回收成银子。古人在省钱方面也是绞尽脑汁,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的大手笔。你在穿越前一定要学会熟练使用剪子,否则穿回去不会花钱事小,如果剪掉手指那就赔大了。
历史教科书总说汉朝税赋低,其实低的只是
古代还有类似存钱罐的小型储钱物件,叫作“扑满”。扑满一般为陶制或瓷制,形状像一把没有嘴儿和把手的茶壶,也有动物造型的,跟今天的储钱罐很像。扑满上方有一条短而窄的小孔,用于投币。有的扑满腹部还有一个凸起的环,用于拴绳子以便悬挂在房梁上。之所以叫扑满,意为“满则扑之”,即“装满了就敲碎取用”。扑满在秦朝就已出现,在汉唐时流行。今天的中国台湾地区依然将储钱罐称为扑满,歌曲《孤独北半球》里就唱道:“记得把想念存进扑满。”
武侠里,有很多关于在饭馆吃饭的场景描写。江湖侠客走江湖,吃完饭后经常甩下一锭银子后潇洒而去,找钱都不用!古人真的都这么阔绰吗?
我们再看看其他朝代富裕阶层一顿饭得花多少钱。《红楼梦》里,刘姥姥去荣国府,在大观园吃了一顿螃蟹宴。这顿饭花了二十两银子,令刘姥姥不禁感叹“够我们庄户人家一年的开销了”。《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应该是清朝康熙年间。前面咱们算过,康熙时期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大约相当于今天700元。也就是说,荣国府一顿饭花了今天14000元左右。注意,这还是家宴,这个钱数就等于只是食材的价格。看来荣国府确实很有钱!
上篇说古代下馆子吃饭花不上一锭银子,那吃一顿饭到底能花多少钱呢?接下来咱们就详细算算。
古人在市面上最常用的是碎银子,面值要比银锭小许多。碎银子的重量不是标准化的,有大有小,比较随机。所以古人使用的时候会随身带两样东西:一是剪子,二是戥(děnɡ)子。使用时,用剪子剪下适量的碎银子,用戥子称。这种剪子和一般的剪子不太一样,剪刀口很短,剪柄却很长很粗,这样利用杠杆原理可以更省力。戥子则是一种精确度极高的小秤,据说是宋代时出现的。戥子可以精确到厘,一厘大约是31.25毫克。不仅可以用来称银子,还可以用来称金子或中药等贵重物品。古人交易的时候,需要用多少银子,就用戥子称多少付款。戥子是中国古代花银子时必用的计量工具。法国著名史学家布罗代尔在《15—18世纪物质文明经济资本主义》一书里曾描述古时购物的人“随身带有钢剪,根据所购货物的价格把银锭铰成大小不等的碎块。每个碎块都需秤出重量:买卖双方都使用戥子”。《红楼梦》里也有诸多用戥子的片段,比如第五十一回写道:“于是开了抽屉,才看见一个小簸箩内放着几块银子,倒也有一把戥子。麝月便拿了一块银子,提起戥子来问宝玉:‘哪是一两的星儿?’”
高档一点的,苏轼《东坡志林》里说“那时三两个士大夫小聚一下,通常花个五百文钱”,算下来合今天四百块钱左右。
最便宜的是路边大排档的小吃。《东京梦华录》记载,都城东京汴梁(今开封)街头小吃摊上的煎鱼、鸭子、炒鸡兔、粉羹之类的,每份不过十五文钱。咱们前面算过,宋代一文钱合今天七八毛钱,十五文就是十二元钱。这个价位不算贵,今天在北京买份卤煮也得二十多元钱。
51 古人花银子如何找零
近年,经常有老屋拆迁墙壁发现钱财的新闻。2014年,广东雷州一农村祖屋被台风吹倒,清理断壁残垣时在墙壁夹层里意外发现了29枚清末明初时期的银元,价值数百万。2016年,山东一座老屋拆迁,墙壁夹层发现大量铜钱,价值高达千万。如果你的家中有老宅祖屋,不妨拆开墙壁看看,没准儿你就会一夜暴富!
作为一国之国民,就要纳税,古今中外皆如此。那古人一年要交多少税呢?我们将以汉朝为例来计算一下。(友情提示:这篇文章涉及许多基础的数学四则运算,“数残”的朋友请慎重决定是否。)
普通人家没有多少钱,就把少量的铜钱穿成串挂在房梁上,随用随取。古代小偷也被称为梁上君子,为啥小偷爱上房梁呢?因为房梁上有钱!
陆游的《剑南诗稿》里记载“百文钱就能在农村点个菜喝个小酒”,这样算下来,在宋朝的苍蝇小馆吃顿饭也就是七八十块钱。
银锭俗称元宝,一般有十两和五十两两种铸造规格。宋代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合今天人民币七八百元,十两的银锭就是今天七八千元钱,五十两的银锭就接近四万元了!所以银锭主要用于储藏财富和大宗商品付款,很少在市面流通。就像今人在饭馆吃一顿饭很难消费到七八千元,更不会不找零,除非花的不是自己的钱。
古人讲究“财不外露”,可那时候又没有银行能存钱,古人都把钱藏在哪里呢?
古时候也经常发生在老宅里挖出前人储藏钱财的事例,特别是在那些历史悠久的古城。古代没有“挖出文物上交国家”的规定,在自家宅院里挖出来的财物都归个人所有。宋代的洛阳就经常发生因为在宅院里挖出前代遗留的财物而暴富的事,以至于当时洛阳人买房子还要额外交一笔“掘屋钱”,给卖房人作为可能挖出钱财的经济补偿。文献记载:“地内多宿藏,凡置第宅,未经掘者例出掘钱。”
古人埋坛子的时候还会在上面做一番伪装,最搞笑的方法就是在上面立块牌子,写上“此地无银三百两”。还有一种“多层掩埋法”——将装有大量钱财的坛子深埋,再将装有少量钱财的坛子埋在其上方浅层。这样一来,盗贼即便挖掘,往往也只能发现浅层的银子。民国时期的上海名医陈存仁家中分家析产,通过记载得知家里藏了20坛银子,但最初只挖出了8坛。剩下的12坛哪儿去了?家人又扩大挖掘面积,将房前屋后挖了个底朝天,也没能挖到。后来有经验的长辈提醒,在挖出8坛的地方继续往下深挖,最后果真又挖出了埋在深层的12坛银子。看来古人挖储藏的银子,真的要掘地三尺啊!
下馆子花多少钱,关键得看你下什么样的馆子。宋代城市经济发达,民众富裕,下馆子吃饭比较常见,这方面留下的文献记载也较为丰富。咱们先以宋代为例,看看古人下顿馆子的花费。
52 古代下顿馆子多少钱
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也大不相同,收入水平和贫富差距状况更不可同日而语。另外,以米价作为中介,只能衡量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内的购买力,因为古代的米价波动很大,可能会受粮食丰收或歉收的影响,还可能受自然灾害和战乱等影响。所以,我们的计算只能作为一个参照,管窥古代的物价水平,更多则是满足一下我们的好奇心罢了。
前面讲过,银子在宋朝才开始在市面使用,明清时期才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也就是说,宋朝之前到饭馆吃饭,你付银锭都没人敢收,这就跟今天在饭馆付账用支票的感觉一样。即使到了宋朝,饭馆使用银锭的概率也极低,因为银锭的“面值”太大了。
对于土豪家庭,坛子也会不够用,所以又有了坛子的plus版——钱窖。他们选择自家宅院里最安全的地方挖钱窖,窖口狭小隐蔽,内部空间与地窖类似,可存放上吨的钱财。2010年在陕西华县就发现了一个宋代遗留的钱窖,出土了数吨铜钱。钱窖里的钱财怎么还会被遗忘呢?其实历史上这种事并不少见,多是因为政治动荡或家族变故。例如有的大户人家被抄家了,就掩埋了钱窖,想等他日再回来取,但再也没了机会。又比如战乱突袭,举家被迫搬迁,来不及带走的钱财被遗落在钱窖里。陕西发现的这个宋代钱窖,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当年金军南下,主人慌忙南逃,因而最终被历史的沧桑呼啸掩埋。
对于富裕家庭,家财万贯,扑满显然是装不下的。于是,古人就发明了扑满的plus版——储钱坛子。把钱财装进坛子,封好口,埋在自家院子或附近的隐秘处,等今后需要用大数目钱财时,再挖出坛子支取钱财。扑满相当于“零存整取”,储钱坛子则相当于“定期存款”。
在宋徽宗时期东京汴梁的酒楼,官场宴请一顿饭都要在万文以上,合今天1万元上下了!不过,还有比官场宴请更贵的,那就是富二代追女生。在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里,郭靖请黄蓉吃顿饭,花了大约十九两银子。南宋年间,一两银子能换两千多文钱。十九两银子得折合今天三万多元钱,确实是大手笔!看来,无论在哪个朝代,撩妹子都是个费钱的事。
除了深埋,古人还有许多奇葩的藏钱地方,比如说墙壁的夹层里。《汉书》记载,秦朝焚书坑儒时,孔子的后裔将古籍藏到孔子故居墙壁夹层中才得以保存。后来有钱人就用这个办法来藏钱,一直沿用到晚清民国时期。我还听说过一种清朝时晋商的奇葩存钱方式,就是将银子熔化后灌进地板,这样肯定丢不了。
荣国府吃饭已经够贵了,但还有更贵的,那就是清朝官场上的公款宴请。道光年间,陕西粮道张集馨经常接待各地官员,每次公款宴请的花费都在两千两银子以上。并且他还留下了详细的公款吃喝记载:“每次皆戏两班,上席五桌,中席十四桌。”上席必须有燕窝烧烤,中席必须有鱼翅海参。每席还要有活鱼、白鳝、鹿尾。张道台的职位拿到今天来算,比市长大,比省长小,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副省级官员。这家伙一次公款吃喝就花掉两千两银子,以乾隆年间一两银子合今天350元计算,张道台这一次公款招待就花了人民币70万。70万元吃了19桌饭,算下来一桌要三万多元。嗯,可能是酒比较贵,一桌五瓶茅台,一万块没了!
53 古人如何“存”钱
网游小说相关阅读More+
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讲历史的王老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