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处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沈处默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说到士会,赵武也陷入了思考。据说他的百日宴,士老将军也出席了的,可惜他太小,没有印象;父亲去世时,士老将军曾来过。他当时已是满地乱跑的娃娃,模糊中还记得他抱起自己,一脸慈爱;他随母亲去往宫中之前一两年,士老将军过府探望奶奶。
赵武虽保得一条性命,勉强维持赵氏继承人的身份。然而,赵家衰败如斯,他的成长注定形单影只。虽衣食不缺,身边却无亲人长辈提点,将来若遇世家大族的权力倾轧,他便是一叶扁舟,不胜微风。
反观赵朔,由于父亲赵盾一度权倾朝野,他虽也是以下军佐入卿,却在短短十年间便提升至中军佐。如果不是患病离世,郤克去世后,他定是中军将的不二人选。纵使郤克与栾书有利益交换,也绝不可能越过赵朔。
“士伯伯过谦。”赵武站起身来对士燮行礼,“晚辈曾听闻‘虎父无犬子’。无缘再聆听士老前辈的教诲,能听士伯伯的教导,武儿倍感三生有幸。”
赵武只是个十五岁的少年,家逢剧变令他比别的世家子弟更成熟世故。他的感激,就算有功利的成份,也是人之常情。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对这份来之不易的关爱的格外珍惜和感动。
三人均相视点头,神情颇为安慰。别过韩厥不提,他与赵氏关系亲密,赵武的心路历程,他多少能够体会得到。另外两人关系相对疏远,见这小小少年有此番志气,不由得替赵家长长舒了口气。庆幸天佑赵氏,遗下一子有不凡之志,赵家有望。
赵武要想振兴家业,仅凭一腔热忱不过是异想天开,他必须借重眼前这三位将军伯伯。没有亲人可倚仗,起码还有与赵家关系亲密,愿意伸出援手的朝中元老推介。如此一来,他的前途就能多添一线光明,路途更是平坦开阔。否则,任你再多努力,耗尽毕生心力也未必能如愿。栾书的升沉便是最好的例证。
“从未认真想过二者之间的关联。”突然被问到,士燮愣了一会,不禁有些失笑。“想不到武儿竟有如此联想,且让我想一想——”他静下心来仔细想了想,说道:“家父从小就教育后辈,以和为贵,不可与人冲突。要谦和礼让,知进退得失之理。在下深以为然,受益良多。至于议和之事,乃是顺天时人心之举。如果家父在世,也会赞同。”
“晚辈求之不得。谢谢三位伯伯,武儿有礼了。”说到动情处,赵武再次站起身来,朝三位将军一一下跪磕头。
“您是说——楚国为何要攻打郑国?”赵武问道。
“郑国内部有人想另立国君,故而专登引楚军而来。”智罃说道。
凭借郤克的提拔,一夜之间竟从下军将跃升至中军将,升迁之神速不知亮瞎多少双眼睛。在此之前,他在下军位一呆就是十二年。他人顺位升迁与他无关,他原地踏步,似乎已被隔绝在升迁之道外。
“智将军又来取笑在下。”士燮笑着摆摆手,看向赵武,“只要是士某力所能及的,一定不吝赐教。只怕能力所限,说不出妙语连珠,让贤侄失望罢了。”
赵朔入卿时,整个晋国的政治格局早已大变。卿族势力崛起,竞争激烈。偏偏天妒良才,赵朔英年早逝,嫡亲一支只得赵武一名幼子。之后,赵氏遭遇重创,少年赵武便如随风落叶般,日暮与秋风起舞,萧萧而鸣,孤立无援。
赵盾在位时,栾盾与他不对盘,最终只做到下军将便郁郁而终。荀林父执政,栾书以下军佐入卿。士会、郤克执政初期,他仍是下军佐,毫无起色。赵朔去世后,他才勉强提升一位,做到下军将。
“士老将军真乃百世难遇的大才。”回想起他的风采,智罃和韩厥不约而同的开口齐赞。
且看栾书的升迁之路,便知有无父辈元老提携的差别。
那时,他已经记事。他清楚的记得,士老将军精神矍铄,双目炯炯。他摸着他的头,对他说了不少勉励鼓舞的话。那时,他贪玩,并未上心。后来,家中遭难,他又离开赵府,老将军就在这前后离世。再后来,他重新回到奶奶身边,探望奶奶的已变成老将军的儿子。
“内情?”赵武的好奇心又一次被勾了出来。
“武儿问得好。”韩厥点头赞许。
“士伯伯之所以为晋楚两国议和之事不遗余力,是不是受到士老前辈的影响?”赵武突发奇想,有谦和包容的父亲,便有主张和平的儿子,想起来顺理成章。
“怎么都不说话了?”赵武的一番话令智罃和士燮都陷入了短暂思考。韩厥只得主动出击,说道:“故事还没说完呢。”
这是一位严谨负责的将军对战争的严正看法。他对战争的认识已经超越战争本身,延伸到德行、刑罚、典则、政令、事务、礼仪,囊括政治、经济、民生、礼法等方方面面。
回望人生的十五年,叠加眼前三位伯伯的追忆,他忽然若有所失,似乎曾经与重要的人物擦肩而过,深以为憾。他努力回想,这位大人物对他的寄语,却一无所获。他好后悔,曾经有过的语重心长被他辜负。如果可以,时光倒流,他愿意静下心来聆听他的教诲,可惜——
“记得士老前辈曾对我有过谆谆教诲,可惜,我却记不起。”赵武一脸懊恼。
“说起士老将军,我还听说了一件事。”智罃插话道:“郤克将军出使齐国,返回之后不久,士老将军即向国君告老还乡。是不是预知两国将起战事,所以才激流勇退?”
“武儿想什么如此入神?”赵武一直问题不断,突然沉默不语,韩厥禁不住发问。
“武儿自当勤勉尽力,不敢懈怠。”入座之后,赵武郑重其事的说道。
“在下亦有同感。至今仍觉受益匪浅,难以磨灭。”对这位年长自己二十岁的长辈,韩厥向来仰慕不已。士会对事情的看法高屋建瓴,更难得的是,他对人对事的中正端和,始终如一,都非常人所能及。
赵朔并非赵盾般的强势人物,但是赵盾在世时一家独大,朝中多是赵氏的故旧关联,赵氏余威仍在。栾书绝对不可能一夜之间连升四级,位在赵朔之上。
“武儿快起来。”韩厥一把扶起少年,语重心长道:“三位伯伯只是略尽绵薄之力,赵氏将来如何,一切还要靠你自己的修为。”说完,拍拍他的肩膀,拉他入座。
“原来愁的是这个——”智罃看向士燮,打趣道:“士老前辈虽已仙逝,士伯伯却得他真传。你只要时时缠住士伯伯,他定会给你不少教诲,来日方长,何愁之有?”
战争是他思忖的一个点,由这个点,引发了他对战争对象——楚国的全方位思考。通过深入观察,他推导出不战而退的结论。他的推敲过程是审慎周密的,所以结果值得借鉴,经得起推敲。
“智将军所猜不错。”士燮点点头,“郤克将军几次三番向国君提出讨伐齐国,虽被国君所拒,但家父说,他怨念积深,两国必有一战。这才下定决心,告老退位。”
“是是是,”智罃接过话题,“战争的原因还没说呢。”
“啊?这个人后来被处罚了吗?”赵武又问。
“正是。”智罃说道:“郑国在晋楚之间摇摆不定,已非一日。可是,‘邲之战’之前,半年内,楚国竟对郑国连续发动了两次猛烈的进攻,其实是另有内情。”
“对哦,”赵武的眼睛登时大放异彩,“何必执著已失去的,珍惜眼前便是。”说完,他一脸渴求看向士燮。
“贤侄言重。”士燮示意赵武坐下,“如今你只得奶奶为伴,父兄叔伯无人在旁。如蒙不弃,我这个伯伯也跟韩将军和荀将军一起,陪伴你成长。如有能帮得上的忙,士某一定尽力而为。”士燮语气诚挚,神情认真。
] 说到士会,赵武也陷入了思考。据说他的百日宴,士老将军也出席了的,可惜他太小,没有印象;父亲去世时,士老将军曾来过。他当时已是满地乱跑的娃娃,模糊中还记得他抱起自己,一脸慈爱;他随母亲去往宫中之前一两年,士老将军过府探望奶奶。
赵武虽保得一条性命,勉强维持赵氏继承人的身份。然而,赵家衰败如斯,他的成长注定形单影只。虽衣食不缺,身边却无亲人长辈提点,将来若遇世家大族的权力倾轧,他便是一叶扁舟,不胜微风。
反观赵朔,由于父亲赵盾一度权倾朝野,他虽也是以下军佐入卿,却在短短十年间便提升至中军佐。如果不是患病离世,郤克去世后,他定是中军将的不二人选。纵使郤克与栾书有利益交换,也绝不可能越过赵朔。
“士伯伯过谦。”赵武站起身来对士燮行礼,“晚辈曾听闻‘虎父无犬子’。无缘再聆听士老前辈的教诲,能听士伯伯的教导,武儿倍感三生有幸。”
赵武只是个十五岁的少年,家逢剧变令他比别的世家子弟更成熟世故。他的感激,就算有功利的成份,也是人之常情。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对这份来之不易的关爱的格外珍惜和感动。
三人均相视点头,神情颇为安慰。别过韩厥不提,他与赵氏关系亲密,赵武的心路历程,他多少能够体会得到。另外两人关系相对疏远,见这小小少年有此番志气,不由得替赵家长长舒了口气。庆幸天佑赵氏,遗下一子有不凡之志,赵家有望。
赵武要想振兴家业,仅凭一腔热忱不过是异想天开,他必须借重眼前这三位将军伯伯。没有亲人可倚仗,起码还有与赵家关系亲密,愿意伸出援手的朝中元老推介。如此一来,他的前途就能多添一线光明,路途更是平坦开阔。否则,任你再多努力,耗尽毕生心力也未必能如愿。栾书的升沉便是最好的例证。
“从未认真想过二者之间的关联。”突然被问到,士燮愣了一会,不禁有些失笑。“想不到武儿竟有如此联想,且让我想一想——”他静下心来仔细想了想,说道:“家父从小就教育后辈,以和为贵,不可与人冲突。要谦和礼让,知进退得失之理。在下深以为然,受益良多。至于议和之事,乃是顺天时人心之举。如果家父在世,也会赞同。”
“晚辈求之不得。谢谢三位伯伯,武儿有礼了。”说到动情处,赵武再次站起身来,朝三位将军一一下跪磕头。
“您是说——楚国为何要攻打郑国?”赵武问道。
“郑国内部有人想另立国君,故而专登引楚军而来。”智罃说道。
凭借郤克的提拔,一夜之间竟从下军将跃升至中军将,升迁之神速不知亮瞎多少双眼睛。在此之前,他在下军位一呆就是十二年。他人顺位升迁与他无关,他原地踏步,似乎已被隔绝在升迁之道外。
“智将军又来取笑在下。”士燮笑着摆摆手,看向赵武,“只要是士某力所能及的,一定不吝赐教。只怕能力所限,说不出妙语连珠,让贤侄失望罢了。”
赵朔入卿时,整个晋国的政治格局早已大变。卿族势力崛起,竞争激烈。偏偏天妒良才,赵朔英年早逝,嫡亲一支只得赵武一名幼子。之后,赵氏遭遇重创,少年赵武便如随风落叶般,日暮与秋风起舞,萧萧而鸣,孤立无援。
赵盾在位时,栾盾与他不对盘,最终只做到下军将便郁郁而终。荀林父执政,栾书以下军佐入卿。士会、郤克执政初期,他仍是下军佐,毫无起色。赵朔去世后,他才勉强提升一位,做到下军将。
“士老将军真乃百世难遇的大才。”回想起他的风采,智罃和韩厥不约而同的开口齐赞。
且看栾书的升迁之路,便知有无父辈元老提携的差别。
那时,他已经记事。他清楚的记得,士老将军精神矍铄,双目炯炯。他摸着他的头,对他说了不少勉励鼓舞的话。那时,他贪玩,并未上心。后来,家中遭难,他又离开赵府,老将军就在这前后离世。再后来,他重新回到奶奶身边,探望奶奶的已变成老将军的儿子。
“内情?”赵武的好奇心又一次被勾了出来。
“武儿问得好。”韩厥点头赞许。
“士伯伯之所以为晋楚两国议和之事不遗余力,是不是受到士老前辈的影响?”赵武突发奇想,有谦和包容的父亲,便有主张和平的儿子,想起来顺理成章。
“怎么都不说话了?”赵武的一番话令智罃和士燮都陷入了短暂思考。韩厥只得主动出击,说道:“故事还没说完呢。”
这是一位严谨负责的将军对战争的严正看法。他对战争的认识已经超越战争本身,延伸到德行、刑罚、典则、政令、事务、礼仪,囊括政治、经济、民生、礼法等方方面面。
回望人生的十五年,叠加眼前三位伯伯的追忆,他忽然若有所失,似乎曾经与重要的人物擦肩而过,深以为憾。他努力回想,这位大人物对他的寄语,却一无所获。他好后悔,曾经有过的语重心长被他辜负。如果可以,时光倒流,他愿意静下心来聆听他的教诲,可惜——
“记得士老前辈曾对我有过谆谆教诲,可惜,我却记不起。”赵武一脸懊恼。
“说起士老将军,我还听说了一件事。”智罃插话道:“郤克将军出使齐国,返回之后不久,士老将军即向国君告老还乡。是不是预知两国将起战事,所以才激流勇退?”
“武儿想什么如此入神?”赵武一直问题不断,突然沉默不语,韩厥禁不住发问。
“武儿自当勤勉尽力,不敢懈怠。”入座之后,赵武郑重其事的说道。
“在下亦有同感。至今仍觉受益匪浅,难以磨灭。”对这位年长自己二十岁的长辈,韩厥向来仰慕不已。士会对事情的看法高屋建瓴,更难得的是,他对人对事的中正端和,始终如一,都非常人所能及。
赵朔并非赵盾般的强势人物,但是赵盾在世时一家独大,朝中多是赵氏的故旧关联,赵氏余威仍在。栾书绝对不可能一夜之间连升四级,位在赵朔之上。
“武儿快起来。”韩厥一把扶起少年,语重心长道:“三位伯伯只是略尽绵薄之力,赵氏将来如何,一切还要靠你自己的修为。”说完,拍拍他的肩膀,拉他入座。
“原来愁的是这个——”智罃看向士燮,打趣道:“士老前辈虽已仙逝,士伯伯却得他真传。你只要时时缠住士伯伯,他定会给你不少教诲,来日方长,何愁之有?”
战争是他思忖的一个点,由这个点,引发了他对战争对象——楚国的全方位思考。通过深入观察,他推导出不战而退的结论。他的推敲过程是审慎周密的,所以结果值得借鉴,经得起推敲。
“智将军所猜不错。”士燮点点头,“郤克将军几次三番向国君提出讨伐齐国,虽被国君所拒,但家父说,他怨念积深,两国必有一战。这才下定决心,告老退位。”
“是是是,”智罃接过话题,“战争的原因还没说呢。”
“啊?这个人后来被处罚了吗?”赵武又问。
“正是。”智罃说道:“郑国在晋楚之间摇摆不定,已非一日。可是,‘邲之战’之前,半年内,楚国竟对郑国连续发动了两次猛烈的进攻,其实是另有内情。”
“对哦,”赵武的眼睛登时大放异彩,“何必执著已失去的,珍惜眼前便是。”说完,他一脸渴求看向士燮。
“贤侄言重。”士燮示意赵武坐下,“如今你只得奶奶为伴,父兄叔伯无人在旁。如蒙不弃,我这个伯伯也跟韩将军和荀将军一起,陪伴你成长。如有能帮得上的忙,士某一定尽力而为。”士燮语气诚挚,神情认真。
历史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