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处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沈处默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对,从前爹曾带你来过。”赵武的眼里盛满哀戚,仿佛穿越时空,又回到那段惨痛的岁月。“虽然很少提及此地,它却是我一生难以磨灭的记忆。”
“两位曾叔祖父如此决绝也是有原因的。他们害怕事情败露,这才当机立断。他们的做法......并非完全有错啊。”之前赵成也听说过父亲的这个说法,当时没仔细留心,如今再听就有了自己的想法。
“对。”赵武点头道:“你的两位曾叔祖父也不例外。他们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既可怜又可鄙。”
“与同僚不合,与人言语冲撞,罪不至死,更不至于被灭门屠戮。他们没有谋反,的确是事实。可是,郤氏没有谋反,栾盈也没有蓄意谋反,对吧?”
“记得。”赵成点头说道:“两位曾叔祖父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娘是大大的坏人,罪大恶极——这是我愤而离宫回到大宅与奶奶相依为命时的判定。后来,我又得知,还有人协同诬陷,栾书、郤锜就是怙恶不悛的帮凶。在我的脑海里,叔祖父更是无辜可怜,冤比天大。完全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他们万分不幸,构陷者则罪该万死。”
“这个是重大决策,绝非寻常小事。与对敌是战或是和同样重大,非常考验决策者的智慧勇气。”赵武的神色严肃起来,停顿了好一会才说道:“当时,他们可以跟三叔祖父立个君子协定,令其限期改正。如若不然,褫夺他的家族财产、田地的继承权。当时他还未有子嗣,如果有,也将受影响,不得享受家族荣耀。”
“爹,这不是——”赵成一眼就认出此地。虽然院落已经修整,门楣上的印痕早已不在,大门前的老槐树却茂密依旧。
“当初,三叔祖父被流放前就曾警示过大、二叔祖父,已经有人对赵氏虎视眈眈。他在绛都,三兄弟齐心,料定无人敢犯。一旦他走,他人便知兄弟阋墙,一定会伺机对赵氏不利。为此,他也曾再三保证,一定悔过自新,收敛行为。可是他二人竟一意孤行,没有给自己的兄弟留下改过的机会。最后,自己也没能存活。”
“可是——”赵成迟疑了,他看向赵武,赵武点头示意他说完,他才继续道:“我猜想,两位曾叔祖父应该没有栾氏、郤氏、先氏那么放肆跋扈吧?”赵成听说过许多关于赵家的故事。有父亲说的,母亲讲的,舅舅转述的,经过各方论证,并没有证据表明,赵同赵括兄弟已经嚣张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不错,四十二年前的那场惨案就发生在对面的宅院。很早之前,此处已废弃。听说有冤魂作祟,所以无人来营造屋宇。后来有人提议,将此地作为练兵驻军的校场。一来陈设完整,只要稍加改造便可,省却重新营造之费。二来军士兵器均是至阳之物,不惧阴司厉鬼,一举两得。这个意见被采纳后,此地才一改往日阴森,重新焕发生气。
“栾氏、郤氏、先氏无一不是风光无限,傲视群雄,结果呢?”赵武问赵成,“你可曾想过,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因为我娘的一己之私,亲手断送了几乎整个赵氏的前程。从前我恨命运不公,知道真相后,我把恨意全数算在我娘头上。”
“两位叔祖父被灭门,我一度愤恨不已。因为他们是我的长辈,对我疼爱有加。叔叔婶婶和我的爹娘一样亲。我爹去世得早,他们成了我的生存依靠。除此之外,还有一起玩闹的堂弟堂妹,所有这些共同构成我儿时的美好回忆。”
父子俩一路奔驰,很快就进了城。回赵府的路是往东走,赵武却将马头调转往西而去,渐渐接近一处宅院。
“我得出这个结论来自两个事实——”赵武说道:“一是我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全部了解,二是这些年听说的,亲眼目睹的,我国的,他国的类似事件。所以,我下定决心重新审视这件事。不能因为他们是我的至亲,只为他们叫冤,却无视他们的所作所为。”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春播、夏种,秋天才能有所收获。种下善、恶也一样,总要留待时间孵化才能见成果,而非立竿见影,去糠见米。”
赵武引用鲁国的例子就是想说明,如何用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而不是我行我素,快意恩仇。大是大非,轻率处置可能适得其反。
“一夜之间他却失去踪影,闻之令人不寒而栗。是生是死?深埋地下还是沉入水底?栾盈的礼贤下士、乐善好施没有抵偿其父惹下的祸患,他无辜被牵连。最后,他的确谋反,差点得手,事败被灭门,并无冤屈。”
“赵氏在朝中积累有恩,那是对得势者而言。对未得重用者来说,就是积仇。栾书可能就是其中一员。栾盾有功却因与祖父不合一直身居下位,栾书仕途进阶为此大受影响。”
“但是——”赵武话锋一转,说道:“祖父任中军元帅时,赵氏一家独大。六卿过半由他亲自任命,朝中大夫同僚大多深受赵氏恩泽。在这样的情势下,祖父过世,新君继位。可想而知,赵氏立马成为其余各卿和新君在内的众矢之的。差别只在于——亲自动手,还是心怀不满却不方便出手。”
“后来我的看法变了,我曾对你提过,你可记得?”赵武问。
“如果是这样,就会产生一定的威慑力,相信曾叔祖父会改正。”赵成说道。这个惩罚相当重,换成是谁都会畏惧三分,做出让步。
赵武的沉思被打破,他看向儿子,“知道为何又来造访此地?”
“万事有因才有果。两位叔祖父的事迹,我也只是听说。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他们到底得罪栾氏、郤氏到何种程度。”当时赵武年纪小,事后问起韩厥也只了解大概。大约是韩厥受赵氏之恩,有隐恶扬善的自觉,不便多说。
“当年,鲁国庆父作乱,鲁难未已。季子出面与庆父(庆父是季子的哥哥。)谈判,他开出条件——如若庆父再要引兵进犯,定然难抵鲁国三军,一旦兵败,抄家灭族;如若庆父自裁谢罪,家族后人仍可继续享有公室一切爵位用度。最后,庆父选择后者,鲁国内乱平息。”
赵成看向父亲,惊觉他苍老许多,与早上骑射时意气风发的模样判若两人。日头已下移,明亮渐渐萎缩,昏暗愈演愈烈。
“郤氏的风光比我们家族更盛,却败得更彻底。不止郤氏族人,我等旁观者也被惊得目瞪口呆。”回想“三郤”陈尸朝堂的情景,诧异惊骇卷土重来。
“那个时候的赵氏,十二卿占据三席,两位叔祖父已经什么都听不进去了,以为还是祖父呼风唤雨的时代。结果误判形势,被推入死亡之境。”说到这些,赵武不免又是一阵唏嘘。
父亲不说话,他也沉默。两人并肩而立,两马并排。忽然“雪蹄”用鼻子拱拱他的手,他被吓得“啊”的跳起来。
“因为刚才你说,许多人蛮横无理,人人畏惧,似乎无人奈何得了。”赵武说道:“这里就是现身说法的好地方。”
“傲慢自大,不可一世,树敌众多,进而招来杀身之祸。”赵成一气呵成。
赵成摇头。今日明明是趁着天气好出门舒活筋骨的,为何要到如此沉重阴森的地方来?
“栾氏的遭遇更是曲折复杂。栾书凭借阴险狠毒屡屡得手,清除异己、杀死国君、报复宠臣,却迟迟不见报复。似乎他已逃过惩罚,成就恶人之名。迎立新君本是大功一件,本以为可以将功抵过。可是——”
在赵成的印象中,此地一直是赵氏上下避讳的话题,每个人都很自觉的避开。他唯一来过一次是在加冠礼前一日,父亲亲自带他前来。
] “对,从前爹曾带你来过。”赵武的眼里盛满哀戚,仿佛穿越时空,又回到那段惨痛的岁月。“虽然很少提及此地,它却是我一生难以磨灭的记忆。”
“两位曾叔祖父如此决绝也是有原因的。他们害怕事情败露,这才当机立断。他们的做法......并非完全有错啊。”之前赵成也听说过父亲的这个说法,当时没仔细留心,如今再听就有了自己的想法。
“对。”赵武点头道:“你的两位曾叔祖父也不例外。他们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既可怜又可鄙。”
“与同僚不合,与人言语冲撞,罪不至死,更不至于被灭门屠戮。他们没有谋反,的确是事实。可是,郤氏没有谋反,栾盈也没有蓄意谋反,对吧?”
“记得。”赵成点头说道:“两位曾叔祖父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娘是大大的坏人,罪大恶极——这是我愤而离宫回到大宅与奶奶相依为命时的判定。后来,我又得知,还有人协同诬陷,栾书、郤锜就是怙恶不悛的帮凶。在我的脑海里,叔祖父更是无辜可怜,冤比天大。完全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他们万分不幸,构陷者则罪该万死。”
“这个是重大决策,绝非寻常小事。与对敌是战或是和同样重大,非常考验决策者的智慧勇气。”赵武的神色严肃起来,停顿了好一会才说道:“当时,他们可以跟三叔祖父立个君子协定,令其限期改正。如若不然,褫夺他的家族财产、田地的继承权。当时他还未有子嗣,如果有,也将受影响,不得享受家族荣耀。”
“爹,这不是——”赵成一眼就认出此地。虽然院落已经修整,门楣上的印痕早已不在,大门前的老槐树却茂密依旧。
“当初,三叔祖父被流放前就曾警示过大、二叔祖父,已经有人对赵氏虎视眈眈。他在绛都,三兄弟齐心,料定无人敢犯。一旦他走,他人便知兄弟阋墙,一定会伺机对赵氏不利。为此,他也曾再三保证,一定悔过自新,收敛行为。可是他二人竟一意孤行,没有给自己的兄弟留下改过的机会。最后,自己也没能存活。”
“可是——”赵成迟疑了,他看向赵武,赵武点头示意他说完,他才继续道:“我猜想,两位曾叔祖父应该没有栾氏、郤氏、先氏那么放肆跋扈吧?”赵成听说过许多关于赵家的故事。有父亲说的,母亲讲的,舅舅转述的,经过各方论证,并没有证据表明,赵同赵括兄弟已经嚣张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不错,四十二年前的那场惨案就发生在对面的宅院。很早之前,此处已废弃。听说有冤魂作祟,所以无人来营造屋宇。后来有人提议,将此地作为练兵驻军的校场。一来陈设完整,只要稍加改造便可,省却重新营造之费。二来军士兵器均是至阳之物,不惧阴司厉鬼,一举两得。这个意见被采纳后,此地才一改往日阴森,重新焕发生气。
“栾氏、郤氏、先氏无一不是风光无限,傲视群雄,结果呢?”赵武问赵成,“你可曾想过,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因为我娘的一己之私,亲手断送了几乎整个赵氏的前程。从前我恨命运不公,知道真相后,我把恨意全数算在我娘头上。”
“两位叔祖父被灭门,我一度愤恨不已。因为他们是我的长辈,对我疼爱有加。叔叔婶婶和我的爹娘一样亲。我爹去世得早,他们成了我的生存依靠。除此之外,还有一起玩闹的堂弟堂妹,所有这些共同构成我儿时的美好回忆。”
父子俩一路奔驰,很快就进了城。回赵府的路是往东走,赵武却将马头调转往西而去,渐渐接近一处宅院。
“我得出这个结论来自两个事实——”赵武说道:“一是我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全部了解,二是这些年听说的,亲眼目睹的,我国的,他国的类似事件。所以,我下定决心重新审视这件事。不能因为他们是我的至亲,只为他们叫冤,却无视他们的所作所为。”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春播、夏种,秋天才能有所收获。种下善、恶也一样,总要留待时间孵化才能见成果,而非立竿见影,去糠见米。”
赵武引用鲁国的例子就是想说明,如何用最小的代价解决问题。而不是我行我素,快意恩仇。大是大非,轻率处置可能适得其反。
“一夜之间他却失去踪影,闻之令人不寒而栗。是生是死?深埋地下还是沉入水底?栾盈的礼贤下士、乐善好施没有抵偿其父惹下的祸患,他无辜被牵连。最后,他的确谋反,差点得手,事败被灭门,并无冤屈。”
“赵氏在朝中积累有恩,那是对得势者而言。对未得重用者来说,就是积仇。栾书可能就是其中一员。栾盾有功却因与祖父不合一直身居下位,栾书仕途进阶为此大受影响。”
“但是——”赵武话锋一转,说道:“祖父任中军元帅时,赵氏一家独大。六卿过半由他亲自任命,朝中大夫同僚大多深受赵氏恩泽。在这样的情势下,祖父过世,新君继位。可想而知,赵氏立马成为其余各卿和新君在内的众矢之的。差别只在于——亲自动手,还是心怀不满却不方便出手。”
“后来我的看法变了,我曾对你提过,你可记得?”赵武问。
“如果是这样,就会产生一定的威慑力,相信曾叔祖父会改正。”赵成说道。这个惩罚相当重,换成是谁都会畏惧三分,做出让步。
赵武的沉思被打破,他看向儿子,“知道为何又来造访此地?”
“万事有因才有果。两位叔祖父的事迹,我也只是听说。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他们到底得罪栾氏、郤氏到何种程度。”当时赵武年纪小,事后问起韩厥也只了解大概。大约是韩厥受赵氏之恩,有隐恶扬善的自觉,不便多说。
“当年,鲁国庆父作乱,鲁难未已。季子出面与庆父(庆父是季子的哥哥。)谈判,他开出条件——如若庆父再要引兵进犯,定然难抵鲁国三军,一旦兵败,抄家灭族;如若庆父自裁谢罪,家族后人仍可继续享有公室一切爵位用度。最后,庆父选择后者,鲁国内乱平息。”
赵成看向父亲,惊觉他苍老许多,与早上骑射时意气风发的模样判若两人。日头已下移,明亮渐渐萎缩,昏暗愈演愈烈。
“郤氏的风光比我们家族更盛,却败得更彻底。不止郤氏族人,我等旁观者也被惊得目瞪口呆。”回想“三郤”陈尸朝堂的情景,诧异惊骇卷土重来。
“那个时候的赵氏,十二卿占据三席,两位叔祖父已经什么都听不进去了,以为还是祖父呼风唤雨的时代。结果误判形势,被推入死亡之境。”说到这些,赵武不免又是一阵唏嘘。
父亲不说话,他也沉默。两人并肩而立,两马并排。忽然“雪蹄”用鼻子拱拱他的手,他被吓得“啊”的跳起来。
“因为刚才你说,许多人蛮横无理,人人畏惧,似乎无人奈何得了。”赵武说道:“这里就是现身说法的好地方。”
“傲慢自大,不可一世,树敌众多,进而招来杀身之祸。”赵成一气呵成。
赵成摇头。今日明明是趁着天气好出门舒活筋骨的,为何要到如此沉重阴森的地方来?
“栾氏的遭遇更是曲折复杂。栾书凭借阴险狠毒屡屡得手,清除异己、杀死国君、报复宠臣,却迟迟不见报复。似乎他已逃过惩罚,成就恶人之名。迎立新君本是大功一件,本以为可以将功抵过。可是——”
在赵成的印象中,此地一直是赵氏上下避讳的话题,每个人都很自觉的避开。他唯一来过一次是在加冠礼前一日,父亲亲自带他前来。
历史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