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处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沈处默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老夫也想明白了。”三人都看向自己,赵武明白,大家都想知道他的态度。“既有对狄大捷在前,与楚又相安无事。放眼各国,内乱四起,我国内外承平,何必杞人忧天?”
在座的都明白,他说的主谋是谁,包括赵成。这些家族恩怨,在他行冠礼之后,父亲已对他说得清清楚楚。在赵武看来,这是家族的历史,必须要讲给后人听。真相就是真相,并非一味遮掩它就不存在。相反,让他知道还能惊醒他,避免重蹈覆辙。
众人都沉默了好一会,韩起说道:“不必担心国政被落下,我们一干人不正是为君分忧的?何况还有勤勉的执政大人引领众卿,何惧之有?”
“正是。众人齐心协力,问心无愧就好。”魏舒也持这样的主张,“世事岂能尽如人意?为君者自知其责,为人臣者亦知其事,各安其分便是。”
“韩将军太谦。”魏舒赶忙说道:“韩老将军老成持重,一生历仕五朝。治军严明,铁面无私,待人宽和,远见卓识,岂可说无文武之才?韩将军更不必说。当年您推位让贤,朝野上下无人不敬佩赞叹。又加善待军士,主张内政宽缓,岂非善政?”
“执政大人不欠栾盈的,因为栾氏本就愧对赵氏。”魏舒说道:“虽是陈年往事,栾氏手上沾着赵氏的血却是不争的事实。执政大人不作为已是器度不凡,换成旁人,恐怕要落井下石甚至拍手叫好。”
“强将手下无弱兵,成儿将来要多多向魏将军请教。我赵氏难出武将,一切全靠魏将军了。”说着,赵武对魏舒抱拳致意。
“说得好。”魏舒用力点头。
赵武看向韩起,缓缓说道:“栾盈被杀,因为他真的参与作乱,攻打宫室,他是咎由自取。然而在此之前,他的所作所为,与其祖、其父截然不同。坦白说,我很欣赏他,只是习惯性的没有与栾氏有任何公开热烈的来往。”
“老夫全数收下。”韩起笑完又摆手道:“今日才知,威猛四方的魏将军竟也口若悬河能言善辩,老夫受教了!”
“未曾得见。”魏舒摇摇头道:“前日正要拜见,近侍说君主狩猎不慎扭伤脚踝,要卧床休养,不方便见客。”
“不知魏将军得胜归来后可曾与国君会面?”赵武当然知道魏舒被国君封赏,他们都在现场,他想问的是单独会面。
“你是大人有大量,换成我一定不依不饶。”韩起曾为此义愤填膺。
晋献公执政时,韩氏的韩简何等风光。谁能料到,文公继位后,韩厥已沦为赵氏家臣,寄居在赵家;魏氏的魏犨虽有陪同晋文公流亡之功,只因心怀不满,妒贤嫉能,拒执行军令,差点被杀。到悼公朝,后裔才得入卿;赵氏不用说,赵同、赵括兄弟的“被谋反”,差点把嫡系拖累至万劫不复的境地。
“成儿如能学得魏将军的半副武艺,吾心甚慰。”韩起说道:“想我韩氏似乎文武均无出众之辈,惭愧。”
“享受祖业荫庇,必得承受祖上作恶的余孽。”韩起说道:“我等莫不如此。”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魏舒说道:“能与楚国议和乃是利国利民之大事,仅凭此事,执政大人便可名垂青史。”
“不!”魏舒摇头道:“栾盈为人纯良,并非其父那般霸道强势。正因为如此,至今我仍耿耿于怀。如果他是胆大包天的无耻之徒,我亦不会与他为友,更不会遗憾至今。”
当然,他与赵武分列将佐,赵武几次劝谏国君,他也不得不见缝插针的旁敲侧击。自认为已经尽心尽力,问心无愧。国君时而听,时而不听,听了也就听听而已,不久又故态复萌。他总不能时时刻刻守在一旁监督吧?
“当时形势逼人,怪得不魏将军,实在是士氏父子太过强横。”回想当时的情景,赵武仍记忆犹新,“从始至终,我都不认可士鞅对栾盈谋反的认定。但是士鞅一口咬定,士匄又一力支持,他又是中军元帅,又是栾盈的外祖父,他如此决绝,我——”停顿片刻,赵武叹气道:“如果说心有愧疚,我也愧对栾盈,我没有坚持我的主张。”
“执政大人似乎仍有不甘,其实大可不必。舒与在座各位都是好友。当年栾盈曾要我出兵相助,我本已应承,终究没有出手,造成终生遗憾,常常为之追悔不已。然仔细一想,世上又无几人没有无奈懊悔?”
恐怕还未等到他监督出效果,君臣早已不欢而散。他不怕死,可韩氏总不能在他手上断送了吧?何况如今的境况,人人都有劝过,并非有谁故意视而不见。可是没奈何,屡劝无效,只得作罢。就连一向最执着的赵武也败下阵来,可见已是无计可施。
韩、赵、魏三家也好,栾氏、郤氏也罢,任你再显赫的家世都逃不脱兴衰浮沉。投胎在名门望族固然已算技高一筹,投在何时还需拿捏分寸。投在家道中落时为下,投在家道刚起则是上,投在如日中天则为中,毕竟日中则昃,未来晦暗。
“执政大人如此想最好。”韩起松了口气,“为人臣者,能遇和平光景已属不易。回想从前,不是奔波在救郑的路上就是讨伐齐楚,戎马倥偬,疲于奔命。我等之外,百姓民生也受波及,军赋提高,怨声载道。无战就是休养民生,已是难得的和乐局面。”
“魏将军所说,晚辈深以为然。”赵成兴奋的起身说道:“如为外敌敲开国门,国家不保,势必要迎敌卫国。如能不战而退敌则为上上之选。如若不能,则速战速决,以最少代价退敌则算圆满。”
韩起是乐观主义者。事情总会解决,拖到最后总有人收拾。君主兴修宫殿储美人,放到哪个朝代哪个诸侯国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他不会为此为难自己,更不会因此担忧不能成眠。
“诸多溢美之辞,武受之有愧,唉——”赵武长叹一声。
“若非魏将军主动提起,我等绝不敢提及此事。”韩起说道:“事情过去十余年,应该早就释怀了吧?”
“今日有幸得知执政大人的心事,在下替栾盈欣慰不已。”赵武所说令魏舒十分动容,“栾氏的声誉,累积到栾书时尚有节余,到栾黡时已消耗殆尽,栾盈不得不吞食众叛亲离的恶果。”
“魏将军过誉。”赵武说道:“老夫任执政以来,一味保守,以不劳民不兴兵为己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今日成儿也在此,正好。”赵武看向三人,最后把目光停留在赵成身上。“我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提过对栾氏的观感,并非我没有想过,而是一直埋藏在心底。栾书失踪之后,我想了许多。他与郤锜联手,充其量不过是帮凶。我连主谋都原谅了,为何不能放过帮凶?”
“当年韩伯伯对赵氏伸出援手,目的就是为了赵家后继有人。保有田地爵位也是为了给赵氏留点希望,将来还能东山再起。我想,他的全部恩情里应该不包括我带着仇恨过一世吧?”
韩起的一句话令在座之人陷入沉思……
晋平公受伤已近十日。大夫诊断之后也开了药,其实伤并不重,应该好得差不多了。只是他似乎铁了心赖在床上,理所当然的对政事不理不问。他既说痛,谁人敢说他已经好了还在装病?只能由得他。
“在下并非刻意奉承。”魏舒说道:“魏氏一门,世代习武,自小舒便舞枪弄棍。父亲从小便训示,战为不战——战争的最终目的是消灭战争,而非助长屠杀暴虐。无须用兵又可维持和平局面,此乃上上之选,比兴师动武强上百倍。”
] “老夫也想明白了。”三人都看向自己,赵武明白,大家都想知道他的态度。“既有对狄大捷在前,与楚又相安无事。放眼各国,内乱四起,我国内外承平,何必杞人忧天?”
在座的都明白,他说的主谋是谁,包括赵成。这些家族恩怨,在他行冠礼之后,父亲已对他说得清清楚楚。在赵武看来,这是家族的历史,必须要讲给后人听。真相就是真相,并非一味遮掩它就不存在。相反,让他知道还能惊醒他,避免重蹈覆辙。
众人都沉默了好一会,韩起说道:“不必担心国政被落下,我们一干人不正是为君分忧的?何况还有勤勉的执政大人引领众卿,何惧之有?”
“正是。众人齐心协力,问心无愧就好。”魏舒也持这样的主张,“世事岂能尽如人意?为君者自知其责,为人臣者亦知其事,各安其分便是。”
“韩将军太谦。”魏舒赶忙说道:“韩老将军老成持重,一生历仕五朝。治军严明,铁面无私,待人宽和,远见卓识,岂可说无文武之才?韩将军更不必说。当年您推位让贤,朝野上下无人不敬佩赞叹。又加善待军士,主张内政宽缓,岂非善政?”
“执政大人不欠栾盈的,因为栾氏本就愧对赵氏。”魏舒说道:“虽是陈年往事,栾氏手上沾着赵氏的血却是不争的事实。执政大人不作为已是器度不凡,换成旁人,恐怕要落井下石甚至拍手叫好。”
“强将手下无弱兵,成儿将来要多多向魏将军请教。我赵氏难出武将,一切全靠魏将军了。”说着,赵武对魏舒抱拳致意。
“说得好。”魏舒用力点头。
赵武看向韩起,缓缓说道:“栾盈被杀,因为他真的参与作乱,攻打宫室,他是咎由自取。然而在此之前,他的所作所为,与其祖、其父截然不同。坦白说,我很欣赏他,只是习惯性的没有与栾氏有任何公开热烈的来往。”
“老夫全数收下。”韩起笑完又摆手道:“今日才知,威猛四方的魏将军竟也口若悬河能言善辩,老夫受教了!”
“未曾得见。”魏舒摇摇头道:“前日正要拜见,近侍说君主狩猎不慎扭伤脚踝,要卧床休养,不方便见客。”
“不知魏将军得胜归来后可曾与国君会面?”赵武当然知道魏舒被国君封赏,他们都在现场,他想问的是单独会面。
“你是大人有大量,换成我一定不依不饶。”韩起曾为此义愤填膺。
晋献公执政时,韩氏的韩简何等风光。谁能料到,文公继位后,韩厥已沦为赵氏家臣,寄居在赵家;魏氏的魏犨虽有陪同晋文公流亡之功,只因心怀不满,妒贤嫉能,拒执行军令,差点被杀。到悼公朝,后裔才得入卿;赵氏不用说,赵同、赵括兄弟的“被谋反”,差点把嫡系拖累至万劫不复的境地。
“成儿如能学得魏将军的半副武艺,吾心甚慰。”韩起说道:“想我韩氏似乎文武均无出众之辈,惭愧。”
“享受祖业荫庇,必得承受祖上作恶的余孽。”韩起说道:“我等莫不如此。”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魏舒说道:“能与楚国议和乃是利国利民之大事,仅凭此事,执政大人便可名垂青史。”
“不!”魏舒摇头道:“栾盈为人纯良,并非其父那般霸道强势。正因为如此,至今我仍耿耿于怀。如果他是胆大包天的无耻之徒,我亦不会与他为友,更不会遗憾至今。”
当然,他与赵武分列将佐,赵武几次劝谏国君,他也不得不见缝插针的旁敲侧击。自认为已经尽心尽力,问心无愧。国君时而听,时而不听,听了也就听听而已,不久又故态复萌。他总不能时时刻刻守在一旁监督吧?
“当时形势逼人,怪得不魏将军,实在是士氏父子太过强横。”回想当时的情景,赵武仍记忆犹新,“从始至终,我都不认可士鞅对栾盈谋反的认定。但是士鞅一口咬定,士匄又一力支持,他又是中军元帅,又是栾盈的外祖父,他如此决绝,我——”停顿片刻,赵武叹气道:“如果说心有愧疚,我也愧对栾盈,我没有坚持我的主张。”
“执政大人似乎仍有不甘,其实大可不必。舒与在座各位都是好友。当年栾盈曾要我出兵相助,我本已应承,终究没有出手,造成终生遗憾,常常为之追悔不已。然仔细一想,世上又无几人没有无奈懊悔?”
恐怕还未等到他监督出效果,君臣早已不欢而散。他不怕死,可韩氏总不能在他手上断送了吧?何况如今的境况,人人都有劝过,并非有谁故意视而不见。可是没奈何,屡劝无效,只得作罢。就连一向最执着的赵武也败下阵来,可见已是无计可施。
韩、赵、魏三家也好,栾氏、郤氏也罢,任你再显赫的家世都逃不脱兴衰浮沉。投胎在名门望族固然已算技高一筹,投在何时还需拿捏分寸。投在家道中落时为下,投在家道刚起则是上,投在如日中天则为中,毕竟日中则昃,未来晦暗。
“执政大人如此想最好。”韩起松了口气,“为人臣者,能遇和平光景已属不易。回想从前,不是奔波在救郑的路上就是讨伐齐楚,戎马倥偬,疲于奔命。我等之外,百姓民生也受波及,军赋提高,怨声载道。无战就是休养民生,已是难得的和乐局面。”
“魏将军所说,晚辈深以为然。”赵成兴奋的起身说道:“如为外敌敲开国门,国家不保,势必要迎敌卫国。如能不战而退敌则为上上之选。如若不能,则速战速决,以最少代价退敌则算圆满。”
韩起是乐观主义者。事情总会解决,拖到最后总有人收拾。君主兴修宫殿储美人,放到哪个朝代哪个诸侯国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他不会为此为难自己,更不会因此担忧不能成眠。
“诸多溢美之辞,武受之有愧,唉——”赵武长叹一声。
“若非魏将军主动提起,我等绝不敢提及此事。”韩起说道:“事情过去十余年,应该早就释怀了吧?”
“今日有幸得知执政大人的心事,在下替栾盈欣慰不已。”赵武所说令魏舒十分动容,“栾氏的声誉,累积到栾书时尚有节余,到栾黡时已消耗殆尽,栾盈不得不吞食众叛亲离的恶果。”
“魏将军过誉。”赵武说道:“老夫任执政以来,一味保守,以不劳民不兴兵为己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今日成儿也在此,正好。”赵武看向三人,最后把目光停留在赵成身上。“我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提过对栾氏的观感,并非我没有想过,而是一直埋藏在心底。栾书失踪之后,我想了许多。他与郤锜联手,充其量不过是帮凶。我连主谋都原谅了,为何不能放过帮凶?”
“当年韩伯伯对赵氏伸出援手,目的就是为了赵家后继有人。保有田地爵位也是为了给赵氏留点希望,将来还能东山再起。我想,他的全部恩情里应该不包括我带着仇恨过一世吧?”
韩起的一句话令在座之人陷入沉思……
晋平公受伤已近十日。大夫诊断之后也开了药,其实伤并不重,应该好得差不多了。只是他似乎铁了心赖在床上,理所当然的对政事不理不问。他既说痛,谁人敢说他已经好了还在装病?只能由得他。
“在下并非刻意奉承。”魏舒说道:“魏氏一门,世代习武,自小舒便舞枪弄棍。父亲从小便训示,战为不战——战争的最终目的是消灭战争,而非助长屠杀暴虐。无须用兵又可维持和平局面,此乃上上之选,比兴师动武强上百倍。”
历史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