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处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沈处默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训练有素的晋军一上战场,无须国的军士呆愣在原地。他们从没见过这种阵势——全部是步兵,无一辆战车。显然他们也不能接受别具一格的对阵形势,第一个反应就是嘲笑、鄙夷。一个这样的阵形也就百来人,就这些个没有掩护的士兵想跟他们对抗?
“表面上看楚国已经平稳,内部仍是惶惶不安。”赵成说道:“与楚国几位大臣会面时,明显感受到气氛凝滞沉郁,而非缓和庄重。”
“传统的车战也不能确保百战百胜,何况是新式阵法?”魏舒笑着看向面庞年轻的赵成,“有了新的想法总要一试,再多操练都不如一次实战。在试行之前,肯定要与主将分析利弊成败,争取他的支持。再派小股军士上前测试,大军在后增援。实在不行还有退出余地,不至于将我军逼到无路可走。”
“怕是已经上演过夷昧推位让弟之事,无奈季扎坚持不受,兄长也不好勉强吧。”韩起说道:“自我国派出军士扶持吴国以来,四十年间,吴国成长迅速。几任国王都能征惯战,吴楚对峙相互攻伐已成常态。未来随着吴国实力的增长,与楚国的矛盾愈见激烈。”
“日积月累阅历自然就有,无需羡慕。”韩起摆摆手道:“魏将军此番平定归来,为我国西北安宁立下汗马功劳,想来无须国以后定会老实不再就犯了。”
“公子围篡位,可以想见楚国未来会走下坡路,相信诸侯国大多都会做此预测。”韩起说道。
“自他聘问诸侯之后,各国均盼其能为吴国国君。如若如此,则不辜负圣人为君之愿。为此,我还专门请教过前来聘问的使者屈狐庸。”赵武回忆当时的情形,缓缓说道:“我问他,公子季扎可否立为国君?”
“世事难料。”韩起也感叹,“从前齐国曾是雄踞东方的霸主,如今虽有霸主之心,却难有霸主之能。当年桓公九合诸侯,管仲一力辅佐,号令诸侯,何等威风?”
“不无可能。”魏舒笑道:“看来我魏氏跟狄国有不解之缘。”
“晚辈想请教魏将军,不知魏将军何以有此奇思妙想?”赵成一脸崇拜。
“车战转全面步战是开先河的新战术,别说狄国没见识过,老夫也没亲历过。”赵武听得津津有味,听完赞不绝口。
“魏将军定是日有所想,反复研习,认真揣摩才会有此大胆设想,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眼前这位年纪轻轻就与父亲征战沙场的英勇战将,赵武一路看着他成长茁壮。对他,赵武是打心眼的欣赏钦佩。
“正是。”魏舒点头说道:“并无屡试不爽的法宝,只有因时而变,再加地势、人事的配合方可。”
“日后,吴国甚至有可能成长为过问中原事务的强国也未必。”魏舒预言。
“这么说来,一个新的阵法的产生既要有耐心操练,还要有胆量摆上战场接受考验,两者兼具,方可成真。”赵成总结道。
然而好景不长,他们的笑容没有持续太久。他们的阵形还没摆好,晋军已经迫近。一个个大阵扑面而来,虽无坚固战车掩护,人心齐,步伐一致,相互呼应,形成的合力锐不可挡。很快,晋军就把无须国打得落花流水。
“多谢魏将军教诲。”赵成客气的道谢。
“只要日日琢磨,再加多多历练,自然就会。”魏舒笑眯眯的说道:“你聪颖好学,假以时日,定是手到擒来。”
“若论治国之才,魏某远远不及两位将军。不过治军有些经验而已。”魏舒的年纪比赵武、韩起小很多,六卿中三人算是走动得比较频繁的,对他们二位,魏舒向来十分恭敬。“除了日常政事,闲暇之余,在下最爱琢磨的就是行军对阵用兵用计。临阵一看,地势非常特殊,这才提出不能再用战车。”
“齐国有晏婴和田文子一力支撑,将来或有中兴,未尝不是国家之福。”赵武说道。
“游牧民族迁徙频繁,北狄部落众多,兵败之后,其余部落闻风而动往北迁移。一旦我国放松戒备,他们又会不时侵扰。”魏舒说道。
“魏将军过奖。”赵成拱手道:“会面相对容易判断,毕竟有言语、仪程为媒介,言语之外还有神情气色可咨参看。至于会战,晚辈仍不具备此种能力,还请魏将军不吝赐教。”
“不过是些寻常的做事方法,不足为道。”魏舒十分谦虚,“倒是两位将军文武兼备,阅历丰富,在下望尘莫及。”
“毕竟,长子诸樊死于攻巢,次子余祭又为阍人所杀。依其父遗志,国君之位应传于公子季扎方成其心愿。既然二子死于意外,不就预示着要传位于季子?屈狐庸却一口否定。说是三子夷昧德不失民,度不失事,国君之位为其而启,并非为季子而开。”
“纵然从前有过许多设想,在战场上应用仍是首次,不知魏将军可曾有过担忧?”赵成是个爱琢磨的人。设想是一回事,实践又是一回事,需要巨大勇气承担责任。万一失利怎么办?
“国与国的关系变幻莫测,我国与楚国不亦如此?”赵武说道:“从前,楚国热情招待我流亡先君文公,两国约好,他日交战,我国‘退避三舍’。文公得政不久,两国爆发冲突。从此攻伐不断,历经五十载。之后两国议和,不久又重燃战火。三十年后又握手言和。”
“吴军的作战能力有目共睹,吴人勇猛嗜血也不假。只是吴国地处偏僻,要到中原,必先过楚国一关。要将楚国彻底征服并非易事,不知魏将军何以有此推断?”赵成虚心请教道。
“的确如此。”赵武点头道:“不过,此役一定令他们心生畏惧,边境又可维持一段安定,已经足够。”
“傲慢骄横的人去到高位,除了劳民伤财,穷奢极欲,还能有什么?”赵武摇头道:“如今之情势,众人皆看在眼里,惟有静侯变化及时应对。”
“虎父无犬子。”韩起赞道:“魏老将军也是骁勇善战,文武双全。”
“我国与无须国,从前是敌对,之后又是盟友。如今又敌对,指不定哪天又结为友邦也未必。”魏舒猜测道。
“魏氏多武将,果真名不虚传。”韩起也竖起大拇指。
“若论贤人能者,一定少不了某人。”赵成插嘴道:“我爹时常挂在耳边之人,我也耳濡目染其人其事。”
“不用说,定是吴国公子季扎。”说着,魏舒看向赵武,见他点点头,他感慨道:“舒幸得一睹风采,至今难忘。公子举止谈吐不凡,超然物外。对功名孜孜以求的凡夫俗子与之并肩,只能自惭形秽。”
“吴国要将势力扩张到中原必经楚地不假。两国交战,比拼的是经济、军事实力。新任楚王是什么人,大家都心知肚明。吴国国君继位后,一直安抚百姓,休养民生。两相对比,将来吴国实力很大可能会超越楚国。”魏舒说道:“当然,吴国要到中原并非一朝一夕,也要日后的国君励精图治方可。”
“那倒是。”韩起说道:“此一时彼一时。上一次议和的是魏老将军,这次打胜仗的是魏少将军,不定下次结盟时就是魏小将军了。”
“看来此行受益颇多啊。”魏舒拍拍赵成的肩膀,感叹道:“两国会战,也有此说法——战场上阵势一排开,立马就能感受到哪一方勇猛,哪一方怯场。甚至还有听击鼓之声,辨军士气势高低者。”
] 训练有素的晋军一上战场,无须国的军士呆愣在原地。他们从没见过这种阵势——全部是步兵,无一辆战车。显然他们也不能接受别具一格的对阵形势,第一个反应就是嘲笑、鄙夷。一个这样的阵形也就百来人,就这些个没有掩护的士兵想跟他们对抗?
“表面上看楚国已经平稳,内部仍是惶惶不安。”赵成说道:“与楚国几位大臣会面时,明显感受到气氛凝滞沉郁,而非缓和庄重。”
“传统的车战也不能确保百战百胜,何况是新式阵法?”魏舒笑着看向面庞年轻的赵成,“有了新的想法总要一试,再多操练都不如一次实战。在试行之前,肯定要与主将分析利弊成败,争取他的支持。再派小股军士上前测试,大军在后增援。实在不行还有退出余地,不至于将我军逼到无路可走。”
“怕是已经上演过夷昧推位让弟之事,无奈季扎坚持不受,兄长也不好勉强吧。”韩起说道:“自我国派出军士扶持吴国以来,四十年间,吴国成长迅速。几任国王都能征惯战,吴楚对峙相互攻伐已成常态。未来随着吴国实力的增长,与楚国的矛盾愈见激烈。”
“日积月累阅历自然就有,无需羡慕。”韩起摆摆手道:“魏将军此番平定归来,为我国西北安宁立下汗马功劳,想来无须国以后定会老实不再就犯了。”
“公子围篡位,可以想见楚国未来会走下坡路,相信诸侯国大多都会做此预测。”韩起说道。
“自他聘问诸侯之后,各国均盼其能为吴国国君。如若如此,则不辜负圣人为君之愿。为此,我还专门请教过前来聘问的使者屈狐庸。”赵武回忆当时的情形,缓缓说道:“我问他,公子季扎可否立为国君?”
“世事难料。”韩起也感叹,“从前齐国曾是雄踞东方的霸主,如今虽有霸主之心,却难有霸主之能。当年桓公九合诸侯,管仲一力辅佐,号令诸侯,何等威风?”
“不无可能。”魏舒笑道:“看来我魏氏跟狄国有不解之缘。”
“晚辈想请教魏将军,不知魏将军何以有此奇思妙想?”赵成一脸崇拜。
“车战转全面步战是开先河的新战术,别说狄国没见识过,老夫也没亲历过。”赵武听得津津有味,听完赞不绝口。
“魏将军定是日有所想,反复研习,认真揣摩才会有此大胆设想,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眼前这位年纪轻轻就与父亲征战沙场的英勇战将,赵武一路看着他成长茁壮。对他,赵武是打心眼的欣赏钦佩。
“正是。”魏舒点头说道:“并无屡试不爽的法宝,只有因时而变,再加地势、人事的配合方可。”
“日后,吴国甚至有可能成长为过问中原事务的强国也未必。”魏舒预言。
“这么说来,一个新的阵法的产生既要有耐心操练,还要有胆量摆上战场接受考验,两者兼具,方可成真。”赵成总结道。
然而好景不长,他们的笑容没有持续太久。他们的阵形还没摆好,晋军已经迫近。一个个大阵扑面而来,虽无坚固战车掩护,人心齐,步伐一致,相互呼应,形成的合力锐不可挡。很快,晋军就把无须国打得落花流水。
“多谢魏将军教诲。”赵成客气的道谢。
“只要日日琢磨,再加多多历练,自然就会。”魏舒笑眯眯的说道:“你聪颖好学,假以时日,定是手到擒来。”
“若论治国之才,魏某远远不及两位将军。不过治军有些经验而已。”魏舒的年纪比赵武、韩起小很多,六卿中三人算是走动得比较频繁的,对他们二位,魏舒向来十分恭敬。“除了日常政事,闲暇之余,在下最爱琢磨的就是行军对阵用兵用计。临阵一看,地势非常特殊,这才提出不能再用战车。”
“齐国有晏婴和田文子一力支撑,将来或有中兴,未尝不是国家之福。”赵武说道。
“游牧民族迁徙频繁,北狄部落众多,兵败之后,其余部落闻风而动往北迁移。一旦我国放松戒备,他们又会不时侵扰。”魏舒说道。
“魏将军过奖。”赵成拱手道:“会面相对容易判断,毕竟有言语、仪程为媒介,言语之外还有神情气色可咨参看。至于会战,晚辈仍不具备此种能力,还请魏将军不吝赐教。”
“不过是些寻常的做事方法,不足为道。”魏舒十分谦虚,“倒是两位将军文武兼备,阅历丰富,在下望尘莫及。”
“毕竟,长子诸樊死于攻巢,次子余祭又为阍人所杀。依其父遗志,国君之位应传于公子季扎方成其心愿。既然二子死于意外,不就预示着要传位于季子?屈狐庸却一口否定。说是三子夷昧德不失民,度不失事,国君之位为其而启,并非为季子而开。”
“纵然从前有过许多设想,在战场上应用仍是首次,不知魏将军可曾有过担忧?”赵成是个爱琢磨的人。设想是一回事,实践又是一回事,需要巨大勇气承担责任。万一失利怎么办?
“国与国的关系变幻莫测,我国与楚国不亦如此?”赵武说道:“从前,楚国热情招待我流亡先君文公,两国约好,他日交战,我国‘退避三舍’。文公得政不久,两国爆发冲突。从此攻伐不断,历经五十载。之后两国议和,不久又重燃战火。三十年后又握手言和。”
“吴军的作战能力有目共睹,吴人勇猛嗜血也不假。只是吴国地处偏僻,要到中原,必先过楚国一关。要将楚国彻底征服并非易事,不知魏将军何以有此推断?”赵成虚心请教道。
“的确如此。”赵武点头道:“不过,此役一定令他们心生畏惧,边境又可维持一段安定,已经足够。”
“傲慢骄横的人去到高位,除了劳民伤财,穷奢极欲,还能有什么?”赵武摇头道:“如今之情势,众人皆看在眼里,惟有静侯变化及时应对。”
“虎父无犬子。”韩起赞道:“魏老将军也是骁勇善战,文武双全。”
“我国与无须国,从前是敌对,之后又是盟友。如今又敌对,指不定哪天又结为友邦也未必。”魏舒猜测道。
“魏氏多武将,果真名不虚传。”韩起也竖起大拇指。
“若论贤人能者,一定少不了某人。”赵成插嘴道:“我爹时常挂在耳边之人,我也耳濡目染其人其事。”
“不用说,定是吴国公子季扎。”说着,魏舒看向赵武,见他点点头,他感慨道:“舒幸得一睹风采,至今难忘。公子举止谈吐不凡,超然物外。对功名孜孜以求的凡夫俗子与之并肩,只能自惭形秽。”
“吴国要将势力扩张到中原必经楚地不假。两国交战,比拼的是经济、军事实力。新任楚王是什么人,大家都心知肚明。吴国国君继位后,一直安抚百姓,休养民生。两相对比,将来吴国实力很大可能会超越楚国。”魏舒说道:“当然,吴国要到中原并非一朝一夕,也要日后的国君励精图治方可。”
“那倒是。”韩起说道:“此一时彼一时。上一次议和的是魏老将军,这次打胜仗的是魏少将军,不定下次结盟时就是魏小将军了。”
“看来此行受益颇多啊。”魏舒拍拍赵成的肩膀,感叹道:“两国会战,也有此说法——战场上阵势一排开,立马就能感受到哪一方勇猛,哪一方怯场。甚至还有听击鼓之声,辨军士气势高低者。”
历史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