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处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沈处默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晋军到达黄河时,楚郑已经谈和。主将荀林父下令退兵,中军佐先穀则主张迎战。被主将否决后,先穀一意孤行带领部下渡河,誓要与楚军决一生死。楚军见状,召集要员商谈对策。庄王和令尹属意退兵,庄王的爱将伍参坚持要迎战晋军。一时之间,楚王摇摆不定。
“邲之战”时的情形与35年前的“城濮之战”不同——
“崤之战”后,郑国便被推上大国争霸的风口浪尖,成为两个大国争夺的焦点。郑国的得失关系中原霸权成败,双方为此不遗余力。
楚国闻讯,派斗克和屈御寇率领申、息之师戍守鄀都邑县——商密。
“城濮之战”时,宋国是中原争夺的目标。秦国与楚国仍是敌对关系,楚国与晋国争锋,还要顾虑西面的秦国随时偷袭。
灵公在世时,无暇顾及对外事务,国力消耗较大。好在西面的秦国有多次挫败经验,不敢擅自招惹晋国,西线基本无大的战事。南面的楚庄王“一鸣惊人”之后小动作不断,以郑国为首的中原小国不时变节倒向楚国。晋国力挽狂澜却掩饰不住掌控力颓势渐显,霸业可说是日益衰落。
灵公被杀后,无子继位,众臣迎立襄公儿子黑臀为君,史称晋成公。成公继位后努力扭转颓势。郑国一度背楚,重新投向晋国的怀抱。楚国不肯罢手,郑国左右摇摆。两国为争取郑国频频用兵。尤其是孙叔敖被任命为楚国令尹后,楚国实力大增,发展壮大成为中原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这一阶段,晋国与楚国的争斗渐趋频繁。
楚军的议和本就别有用心,中间还派了车右、车左轮流挑衅。魏赵二人违令出战,引起楚军围攻,为营救二人,晋军仓促应战。
说到这场会盟,必须回顾晋楚争霸的历史才能了解它的必要和迫切。
郑国和楚国的动作加剧了晋国内部的分化。主战派如先穀、赵同、赵括坚持己见。主和派也不相让,派出魏锜和赵旃去到楚军营中议和。谁知这两人刚刚遭受升迁挫败,正想给晋军制造混乱泄愤。惟恐天下不乱的两人,去到楚军营中马上变脸,提出应战。
既然已经有人渡河,不可能任由其陷入险境置之不理。荀林父无奈,只得带领大军被动应战;楚庄王仍犹疑不定,只得吩咐驻扎待命。并且,楚王先后派出两组人马去到晋军营地,打着议和的旗号,其实是要刺探对方虚实,看楚国是否有胜算;郑国希望晋楚两国速战,尽快分出高下,郑国也好择强者事之,于是派出人马去晋军营帐劝战。
小战不断,连绵不绝,预示着一场决定中原局势的大战迟早要来——这就是第二次大规模会战爆发前的背景。
这一年,整个晋国政坛最重大的事情就是— —为晋楚讲和努力谋划准备。各方想到达成的会盟,史称“晋楚第一次弭兵之会”。
文公之后,襄公继承父志,抵挡住来自西面秦国的屡次冒犯,维护了晋国的霸权。中原诸侯继续唯晋国马首是瞻。
晋文公继位以来,晋楚共爆发过两次大规模的会战。第一次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这场战役以晋国取胜告终,从而奠定了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晋文公也因此成为历史上公任的“春秋五霸”之一。
当时,秦晋方睦。为取得南下武关之道,秦穆公提出要晋国一道,兴兵攻打楚国附庸——鄀国。晋文公借助秦穆公的兵力才能回到绛都,继承大位,何况两国又是甥舅之国,自然是满口允诺。于是,派出重兵支援秦国。
“崤之战”结束后,秦晋两国变友为敌。为了对付晋国,秦穆公向楚国抛出橄榄枝——主动提出释放楚国俘虏,目的在于与楚结盟,联合对抗晋国。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秦楚两国时不时就对晋国来个偷袭。有时单干,有时并肩。正是有了秦国这个忠实盟友,楚国再无后顾之忧。一旦实力允许,就要北上与晋抗衡。
秦军多诈,路经楚邑析地,把自己的役徒捆绑起来冒充析人,装作攻占析地俘获的俘囚。之后,秦晋联军西进商密,趁夜色掩护包围了商密。第二日黄昏,联军押着“俘囚”兵临商密城下。
围绕郑国的归属问题,两个大国爆发了无数恶斗:公元前608年到公元前606年的三年中,晋国四次伐郑,郑服于晋;公元前605年到前598年的八年中,楚七次伐郑,郑国背晋事楚。
公元前597年春,楚庄王亲率军队攻打郑国。楚军包围郑国十七日,郑国人占卜以求和,不吉。后又占卜,得知要在太庙号哭才得吉,于是城里的人们赶往太庙大哭,守城的将士在城上大哭。楚庄王闻言,退兵。
成公去世,景公即位。不久,楚庄王派兵攻打郑国。景公派出中军将郤缺出兵救援,与郑国襄公率领的军队一道,在柳棼击败楚军。
襄公薨逝,幼子灵公继位,朝政由正卿赵盾总理。赵盾对内推行新政,反对势力摩拳擦掌,朝臣内斗激烈。灵公渐长,开始主政,暴虐专制,引起朝中众臣不满。赵盾屡次劝谏未果,灵公决心剪除异己,派人刺杀赵盾。行刺未遂,反被赵穿杀害。
公元前600年,晋成公派出时任中军佐荀林父讨伐楚国的盟国陈国。成公突然离世,晋国只得匆忙撤兵。
此次会战,以楚军大胜,晋军大败告终。荀林父一心求死,幸得士会族人士贞子劝说,晋君不追究,最终官复原职。
“邲之战”时,秦晋反目,宋国正追随楚国,楚国一心一意就是要逼迫郑国倒向它,目标非常明确。此时的楚国,国力上升,与秦国已是盟友。种种迹象表明,形势对楚国非常有利。
之后,郑国人修筑城墙,楚国又进军,再次包围郑国。郑国苦战三个月,被楚国攻破,楚军从皇门昂然而入。郑襄公肉袒牵羊,做投降状,迎接楚庄王。一番催人泪下的卑屈说辞终于打动楚庄王,同意求和。楚军退兵三十里,楚国司马潘尪入郑国结盟,郑国子良到楚国做人质。
随着齐、晋的崛起,受困于地域狭小无法拓展疆域,郑国的霸权渐渐衰落。公元前627年,晋国国君文公薨逝,秦穆公意欲偷袭晋国属国郑国,不料为郑国提前获知,只得作罢。晋国早有准备,派兵在崤山设伏,秦国偷鸡不成蚀把米,被晋军打败。
十年间,两国大小战役无数,以“斐林之战”、“柳棼之战”、“颖北之战”最为著名。“斐林之役”楚军击败晋军,后两次战役则以晋军击败楚军告终。
景公一继位就投入到与楚国的争霸之中,可见两国的矛盾之尖锐。楚国欲要北上争霸的野心暴露无疑,虽屡败却屡战,毫不气馁。可见斗志昂扬,志在必得。
夜幕降临,秦军故弄玄虚,“坎血加书”佯装已经与两位戍守的将军盟誓达成和议。商密人误以为联军已攻占析地,戍守商密的军队也已背叛,于是惊恐万状乖乖投降。秦晋联军取胜,楚国将领斗克和屈御寇被俘。
此役之前八年,秦国与楚国爆发过一次战役。
说起两国的争夺焦点— —郑国,从前可不是等闲之辈。齐桓公还未成为“春秋五霸”,郑国早已是响当当的中原小霸,曾经召集齐国、宋国、鲁国、陈国等国屡次举行会盟。郑庄公在位时,曾与周王室爆发过争斗,并且还打赢了。只是顾及天王的面子,没有进一步追究。郑国的实力,可见一斑。
十年间遭受不下十次攻击,郑国身处大国夹缝,只得艰难求生。为求活命,不得不成为反复小人。最后总结出自己的生存哲学——“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即楚强则服楚,晋强则服晋。
此时的楚国,实力本处下风,又有人质在秦国之手。如果与秦结盟,少了个敌人又多了个盟友,正是求之不得。于是,楚国很爽快的答应结盟。
第二年,楚庄王又派兵伐郑,景公派士会增援郑国。晋楚两军战于颖北,楚军败走,晋遂留军守郑。
是年六月,晋军派兵救援。在此之前不久,中军将郤缺去世,荀林父顺位升任中军将。由他率领晋军出兵郑国。晋楚两军对垒于邲地,史称“邲之战”。
] 晋军到达黄河时,楚郑已经谈和。主将荀林父下令退兵,中军佐先穀则主张迎战。被主将否决后,先穀一意孤行带领部下渡河,誓要与楚军决一生死。楚军见状,召集要员商谈对策。庄王和令尹属意退兵,庄王的爱将伍参坚持要迎战晋军。一时之间,楚王摇摆不定。
“邲之战”时的情形与35年前的“城濮之战”不同——
“崤之战”后,郑国便被推上大国争霸的风口浪尖,成为两个大国争夺的焦点。郑国的得失关系中原霸权成败,双方为此不遗余力。
楚国闻讯,派斗克和屈御寇率领申、息之师戍守鄀都邑县——商密。
“城濮之战”时,宋国是中原争夺的目标。秦国与楚国仍是敌对关系,楚国与晋国争锋,还要顾虑西面的秦国随时偷袭。
灵公在世时,无暇顾及对外事务,国力消耗较大。好在西面的秦国有多次挫败经验,不敢擅自招惹晋国,西线基本无大的战事。南面的楚庄王“一鸣惊人”之后小动作不断,以郑国为首的中原小国不时变节倒向楚国。晋国力挽狂澜却掩饰不住掌控力颓势渐显,霸业可说是日益衰落。
灵公被杀后,无子继位,众臣迎立襄公儿子黑臀为君,史称晋成公。成公继位后努力扭转颓势。郑国一度背楚,重新投向晋国的怀抱。楚国不肯罢手,郑国左右摇摆。两国为争取郑国频频用兵。尤其是孙叔敖被任命为楚国令尹后,楚国实力大增,发展壮大成为中原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这一阶段,晋国与楚国的争斗渐趋频繁。
楚军的议和本就别有用心,中间还派了车右、车左轮流挑衅。魏赵二人违令出战,引起楚军围攻,为营救二人,晋军仓促应战。
说到这场会盟,必须回顾晋楚争霸的历史才能了解它的必要和迫切。
郑国和楚国的动作加剧了晋国内部的分化。主战派如先穀、赵同、赵括坚持己见。主和派也不相让,派出魏锜和赵旃去到楚军营中议和。谁知这两人刚刚遭受升迁挫败,正想给晋军制造混乱泄愤。惟恐天下不乱的两人,去到楚军营中马上变脸,提出应战。
既然已经有人渡河,不可能任由其陷入险境置之不理。荀林父无奈,只得带领大军被动应战;楚庄王仍犹疑不定,只得吩咐驻扎待命。并且,楚王先后派出两组人马去到晋军营地,打着议和的旗号,其实是要刺探对方虚实,看楚国是否有胜算;郑国希望晋楚两国速战,尽快分出高下,郑国也好择强者事之,于是派出人马去晋军营帐劝战。
小战不断,连绵不绝,预示着一场决定中原局势的大战迟早要来——这就是第二次大规模会战爆发前的背景。
这一年,整个晋国政坛最重大的事情就是— —为晋楚讲和努力谋划准备。各方想到达成的会盟,史称“晋楚第一次弭兵之会”。
文公之后,襄公继承父志,抵挡住来自西面秦国的屡次冒犯,维护了晋国的霸权。中原诸侯继续唯晋国马首是瞻。
晋文公继位以来,晋楚共爆发过两次大规模的会战。第一次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这场战役以晋国取胜告终,从而奠定了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晋文公也因此成为历史上公任的“春秋五霸”之一。
当时,秦晋方睦。为取得南下武关之道,秦穆公提出要晋国一道,兴兵攻打楚国附庸——鄀国。晋文公借助秦穆公的兵力才能回到绛都,继承大位,何况两国又是甥舅之国,自然是满口允诺。于是,派出重兵支援秦国。
“崤之战”结束后,秦晋两国变友为敌。为了对付晋国,秦穆公向楚国抛出橄榄枝——主动提出释放楚国俘虏,目的在于与楚结盟,联合对抗晋国。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秦楚两国时不时就对晋国来个偷袭。有时单干,有时并肩。正是有了秦国这个忠实盟友,楚国再无后顾之忧。一旦实力允许,就要北上与晋抗衡。
秦军多诈,路经楚邑析地,把自己的役徒捆绑起来冒充析人,装作攻占析地俘获的俘囚。之后,秦晋联军西进商密,趁夜色掩护包围了商密。第二日黄昏,联军押着“俘囚”兵临商密城下。
围绕郑国的归属问题,两个大国爆发了无数恶斗:公元前608年到公元前606年的三年中,晋国四次伐郑,郑服于晋;公元前605年到前598年的八年中,楚七次伐郑,郑国背晋事楚。
公元前597年春,楚庄王亲率军队攻打郑国。楚军包围郑国十七日,郑国人占卜以求和,不吉。后又占卜,得知要在太庙号哭才得吉,于是城里的人们赶往太庙大哭,守城的将士在城上大哭。楚庄王闻言,退兵。
成公去世,景公即位。不久,楚庄王派兵攻打郑国。景公派出中军将郤缺出兵救援,与郑国襄公率领的军队一道,在柳棼击败楚军。
襄公薨逝,幼子灵公继位,朝政由正卿赵盾总理。赵盾对内推行新政,反对势力摩拳擦掌,朝臣内斗激烈。灵公渐长,开始主政,暴虐专制,引起朝中众臣不满。赵盾屡次劝谏未果,灵公决心剪除异己,派人刺杀赵盾。行刺未遂,反被赵穿杀害。
公元前600年,晋成公派出时任中军佐荀林父讨伐楚国的盟国陈国。成公突然离世,晋国只得匆忙撤兵。
此次会战,以楚军大胜,晋军大败告终。荀林父一心求死,幸得士会族人士贞子劝说,晋君不追究,最终官复原职。
“邲之战”时,秦晋反目,宋国正追随楚国,楚国一心一意就是要逼迫郑国倒向它,目标非常明确。此时的楚国,国力上升,与秦国已是盟友。种种迹象表明,形势对楚国非常有利。
之后,郑国人修筑城墙,楚国又进军,再次包围郑国。郑国苦战三个月,被楚国攻破,楚军从皇门昂然而入。郑襄公肉袒牵羊,做投降状,迎接楚庄王。一番催人泪下的卑屈说辞终于打动楚庄王,同意求和。楚军退兵三十里,楚国司马潘尪入郑国结盟,郑国子良到楚国做人质。
随着齐、晋的崛起,受困于地域狭小无法拓展疆域,郑国的霸权渐渐衰落。公元前627年,晋国国君文公薨逝,秦穆公意欲偷袭晋国属国郑国,不料为郑国提前获知,只得作罢。晋国早有准备,派兵在崤山设伏,秦国偷鸡不成蚀把米,被晋军打败。
十年间,两国大小战役无数,以“斐林之战”、“柳棼之战”、“颖北之战”最为著名。“斐林之役”楚军击败晋军,后两次战役则以晋军击败楚军告终。
景公一继位就投入到与楚国的争霸之中,可见两国的矛盾之尖锐。楚国欲要北上争霸的野心暴露无疑,虽屡败却屡战,毫不气馁。可见斗志昂扬,志在必得。
夜幕降临,秦军故弄玄虚,“坎血加书”佯装已经与两位戍守的将军盟誓达成和议。商密人误以为联军已攻占析地,戍守商密的军队也已背叛,于是惊恐万状乖乖投降。秦晋联军取胜,楚国将领斗克和屈御寇被俘。
此役之前八年,秦国与楚国爆发过一次战役。
说起两国的争夺焦点— —郑国,从前可不是等闲之辈。齐桓公还未成为“春秋五霸”,郑国早已是响当当的中原小霸,曾经召集齐国、宋国、鲁国、陈国等国屡次举行会盟。郑庄公在位时,曾与周王室爆发过争斗,并且还打赢了。只是顾及天王的面子,没有进一步追究。郑国的实力,可见一斑。
十年间遭受不下十次攻击,郑国身处大国夹缝,只得艰难求生。为求活命,不得不成为反复小人。最后总结出自己的生存哲学——“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即楚强则服楚,晋强则服晋。
此时的楚国,实力本处下风,又有人质在秦国之手。如果与秦结盟,少了个敌人又多了个盟友,正是求之不得。于是,楚国很爽快的答应结盟。
第二年,楚庄王又派兵伐郑,景公派士会增援郑国。晋楚两军战于颖北,楚军败走,晋遂留军守郑。
是年六月,晋军派兵救援。在此之前不久,中军将郤缺去世,荀林父顺位升任中军将。由他率领晋军出兵郑国。晋楚两军对垒于邲地,史称“邲之战”。
历史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