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耳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双耳凹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我们刚才喝的水是不是有蛤蟆尿的尿啊?”
等大家起身离开井口的时候,耳朵比较灵的孩子突然听见井里有蛤蟆叫。
泰山庙的神戏描绘,在我脑子里印象最深的是:过河、冰棍、甜水井,还有一片片桃花树。
站在泰山庙上,能看见喇嘛庙,站在喇嘛庙上,也能看得见泰山庙,这两座庙遥相呼应,分别坐落在葫芦河的两岸,它们存在的共同目的就是为了护佑这一方水土。
眼见为实,这甜井水里竟然有蛤蟆啊。
孩子早有准备,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绳子,大概就两三米长,绑在自己从河岸上好不容易捡到的玻璃瓶嘴上,学着大人从井里往上吊水的样子,缓缓的把瓶子放进去,吊水喝。
费尽周折,男孩子三五成群,女孩子三个成群,一过了河就像是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一样,蹦蹦跳跳地朝着泰山庙走去,还时不时回头再看看河对岸,嘲笑着和自己刚才一样不敢淌河水的孩子。
旁边的大人在最后也会从井里掉一瓶水上来解解渴。
“你看见了没?”
走到泰山庙的甜水井,抬头就能看见在半山腰的泰山庙了,庙的院墙上彩旗招展,戏班子的声音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大。
“我刚才真听见井里有蛤蟆叫着呢。”
井里蛤蟆一看井口有动静,吓的不叫了,“噗通”一声就跳进井水里了。
“我先喝,绳子是我的,瓶子也是我捡的!”吊井水的孩子等瓶子提上来之后大声喊着。
“慢些,慢些,瓶子别掉下去了!”
没大人陪着的孩子,在岸边把自己的裤腿挽起来,不停地把自己的脚丫子伸进河水里,过河的胆量和勇气,需要反复积累。
而镇上的人们,没有忘记在精神世界上去纪念这些曾经改变了人们思想的神仙们。
我也曾经问过我父亲,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口井的水是甜的,他总是笑呵呵地说:“甜是因为有人往里面撒白砂糖了。”
“看见了,看见了,跳水里去了。”
那可不嘛,从镇子出来,一路跟着大人们走路、过河,都快一个多小时了,嘴里干的不停地咽着口水,这时候恐怕就是给他们一杯熬好的草药喝,都觉得是甜的吧。
然后他就又解释说:“井水啊,每个地方的口感都不一样,咱家路口对面的马家巷子,打的井水就苦着,仅仅一路之隔的井水,喝起来就不苦。”
二月二前后,天气变暖,葫芦河里的河水,一天比一天流的快,水量一天比一天大。有大人带着的孩子,趴在大人背上,闭着眼睛吓得一句话都不敢说,等在睁开眼的时候,人已经在和对岸了,要是看见被河水隔在对岸的小伙伴,远远地挥挥手,就好像只有他才能过得了葫芦河。
三娘娘和马桃子,算是镇上两个精神世界最丰富的女人了,当然也是两个极端,更是女人向现实说不的典型代表了。
“你别低头,越低头越容易晕了,看我,头抬起来看着我,别看河水,就不晕了。”
在泰山庙的山脚下,有一口井,可能是因为离葫芦河比较近的缘故,里面的水位特别低,里面的水,特别甜,就像是有人往里面撒了白砂糖一样。去庙会必经过这口井,一到井跟前的时候,大人们已经过河走路有点累了,就坐下来休息一会,然后给孩子们讲这口甜井的故事。
“没,你呢?”
镇上的人要去泰山庙,有两条路,一条是从中学的路口下去,直接过河去对面的泰山庙。还有一条路,不用过河,是过桥,镇上唯一连接着葫芦河畔东西两岸的桥,但是路实在是太远了。
“你就是个笨怂,你把瓶子提起来,猛的放下去,瓶子有冲击力了,就一头钻进水里了!”稍微大一点的孩子,骂骂咧咧地出着主意。
冒泡停了,手里攥着绳子的孩子就开始缓缓地往上提瓶子了。
还没走远的孩子有折回头围在井边,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总会有一个胆大的孩子愿意第一个尝试,等小心翼翼地从河里趟过去之后,站在对岸就开始当指挥,在这边的孩子,一看,就着急了,人家都过了,自己再过不去,也太丢人了,于是克服着心理的恐惧,硬着头皮,一步一步地朝着河对岸走去。
“这么说,井水甜,可能就是蛤蟆尿是甜的啊。”
只听瓶子激起井水的声音,慢慢地沉了下去,围在井口的孩子们一看见井水“咕噜咕噜”冒着泡泡就知道瓶子里已经有水了。
……
阵阵春分把喇嘛庙上唱戏的声音送到镇子上,秦腔雄浑粗矿的声音,就好像在召唤镇上的人们,是时候去看庙会了。
“我,我,我害怕!”已经过了一半河的孩子颤颤巍巍地说。
还没等话音落下,手快的孩子已经把悬在井口的的玻璃瓶抓在手里,“咣当咣当”喝了起来。然后一个传一个的喝,都觉得这水是真的太甜了。
“完了,完了,井里有蛤蟆!”这孩子大叫。
“会不会也有蛤蟆粑的屎啊?”
“快点啊!快点过来啊,不然等我们到了,冰棍早就没了!”过了河的孩子喊着。
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阴屲山上的泰山庙要唱戏;五月五的时候,就轮到了北关的喇嘛庙了。周边的其他的镇子,也会选个日子,给自己镇上的土地爷也唱唱戏。
“瓶子到井水上了,可是浮在上面,灌不上谁啊!”
大家越是猜想,胃里就越隐隐作呕。
站在远处看河畔两岸,泰山庙会让葫芦河多了一丝烟火气息。
戏班子的吹拉弹唱,戏子的歇斯底里、九曲十拐的唱腔,就在河畔两岸弥漫着。
“走了,上山去庙会了!”大人们吆喝着。
一到了周末,天气都晌午的时候,领着孩子去泰山庙上逛庙会的人就络绎不绝了。甚至一些常年不出门的人,也会选择在庙会期间去凑个热闹。
] “我们刚才喝的水是不是有蛤蟆尿的尿啊?”
等大家起身离开井口的时候,耳朵比较灵的孩子突然听见井里有蛤蟆叫。
泰山庙的神戏描绘,在我脑子里印象最深的是:过河、冰棍、甜水井,还有一片片桃花树。
站在泰山庙上,能看见喇嘛庙,站在喇嘛庙上,也能看得见泰山庙,这两座庙遥相呼应,分别坐落在葫芦河的两岸,它们存在的共同目的就是为了护佑这一方水土。
眼见为实,这甜井水里竟然有蛤蟆啊。
孩子早有准备,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绳子,大概就两三米长,绑在自己从河岸上好不容易捡到的玻璃瓶嘴上,学着大人从井里往上吊水的样子,缓缓的把瓶子放进去,吊水喝。
费尽周折,男孩子三五成群,女孩子三个成群,一过了河就像是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一样,蹦蹦跳跳地朝着泰山庙走去,还时不时回头再看看河对岸,嘲笑着和自己刚才一样不敢淌河水的孩子。
旁边的大人在最后也会从井里掉一瓶水上来解解渴。
“你看见了没?”
走到泰山庙的甜水井,抬头就能看见在半山腰的泰山庙了,庙的院墙上彩旗招展,戏班子的声音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大。
“我刚才真听见井里有蛤蟆叫着呢。”
井里蛤蟆一看井口有动静,吓的不叫了,“噗通”一声就跳进井水里了。
“我先喝,绳子是我的,瓶子也是我捡的!”吊井水的孩子等瓶子提上来之后大声喊着。
“慢些,慢些,瓶子别掉下去了!”
没大人陪着的孩子,在岸边把自己的裤腿挽起来,不停地把自己的脚丫子伸进河水里,过河的胆量和勇气,需要反复积累。
而镇上的人们,没有忘记在精神世界上去纪念这些曾经改变了人们思想的神仙们。
我也曾经问过我父亲,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口井的水是甜的,他总是笑呵呵地说:“甜是因为有人往里面撒白砂糖了。”
“看见了,看见了,跳水里去了。”
那可不嘛,从镇子出来,一路跟着大人们走路、过河,都快一个多小时了,嘴里干的不停地咽着口水,这时候恐怕就是给他们一杯熬好的草药喝,都觉得是甜的吧。
然后他就又解释说:“井水啊,每个地方的口感都不一样,咱家路口对面的马家巷子,打的井水就苦着,仅仅一路之隔的井水,喝起来就不苦。”
二月二前后,天气变暖,葫芦河里的河水,一天比一天流的快,水量一天比一天大。有大人带着的孩子,趴在大人背上,闭着眼睛吓得一句话都不敢说,等在睁开眼的时候,人已经在和对岸了,要是看见被河水隔在对岸的小伙伴,远远地挥挥手,就好像只有他才能过得了葫芦河。
三娘娘和马桃子,算是镇上两个精神世界最丰富的女人了,当然也是两个极端,更是女人向现实说不的典型代表了。
“你别低头,越低头越容易晕了,看我,头抬起来看着我,别看河水,就不晕了。”
在泰山庙的山脚下,有一口井,可能是因为离葫芦河比较近的缘故,里面的水位特别低,里面的水,特别甜,就像是有人往里面撒了白砂糖一样。去庙会必经过这口井,一到井跟前的时候,大人们已经过河走路有点累了,就坐下来休息一会,然后给孩子们讲这口甜井的故事。
“没,你呢?”
镇上的人要去泰山庙,有两条路,一条是从中学的路口下去,直接过河去对面的泰山庙。还有一条路,不用过河,是过桥,镇上唯一连接着葫芦河畔东西两岸的桥,但是路实在是太远了。
“你就是个笨怂,你把瓶子提起来,猛的放下去,瓶子有冲击力了,就一头钻进水里了!”稍微大一点的孩子,骂骂咧咧地出着主意。
冒泡停了,手里攥着绳子的孩子就开始缓缓地往上提瓶子了。
还没走远的孩子有折回头围在井边,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总会有一个胆大的孩子愿意第一个尝试,等小心翼翼地从河里趟过去之后,站在对岸就开始当指挥,在这边的孩子,一看,就着急了,人家都过了,自己再过不去,也太丢人了,于是克服着心理的恐惧,硬着头皮,一步一步地朝着河对岸走去。
“这么说,井水甜,可能就是蛤蟆尿是甜的啊。”
只听瓶子激起井水的声音,慢慢地沉了下去,围在井口的孩子们一看见井水“咕噜咕噜”冒着泡泡就知道瓶子里已经有水了。
……
阵阵春分把喇嘛庙上唱戏的声音送到镇子上,秦腔雄浑粗矿的声音,就好像在召唤镇上的人们,是时候去看庙会了。
“我,我,我害怕!”已经过了一半河的孩子颤颤巍巍地说。
还没等话音落下,手快的孩子已经把悬在井口的的玻璃瓶抓在手里,“咣当咣当”喝了起来。然后一个传一个的喝,都觉得这水是真的太甜了。
“完了,完了,井里有蛤蟆!”这孩子大叫。
“会不会也有蛤蟆粑的屎啊?”
“快点啊!快点过来啊,不然等我们到了,冰棍早就没了!”过了河的孩子喊着。
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阴屲山上的泰山庙要唱戏;五月五的时候,就轮到了北关的喇嘛庙了。周边的其他的镇子,也会选个日子,给自己镇上的土地爷也唱唱戏。
“瓶子到井水上了,可是浮在上面,灌不上谁啊!”
大家越是猜想,胃里就越隐隐作呕。
站在远处看河畔两岸,泰山庙会让葫芦河多了一丝烟火气息。
戏班子的吹拉弹唱,戏子的歇斯底里、九曲十拐的唱腔,就在河畔两岸弥漫着。
“走了,上山去庙会了!”大人们吆喝着。
一到了周末,天气都晌午的时候,领着孩子去泰山庙上逛庙会的人就络绎不绝了。甚至一些常年不出门的人,也会选择在庙会期间去凑个热闹。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