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讲】
钦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钦予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这是针对于菩萨的感应。
其次,“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他那一念大圆镜智的心也相应于一切六道众生,因为六道众生也本具如来藏妙真如性,只是被一切虚妄的相状所遮盖,所以“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菩萨一念的大圆镜智的心中,第一个,它上相应于十方诸佛的本妙觉心。十方诸佛所证的如来藏妙真如性,与十方诸佛的体性是相同的,而产生一种大慈之力来与众生安乐。
以这三种条件为能感,这个时候招感观音菩萨的现前,“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在这个时候我现出佛的身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的佛身,来开导安慰这个菩萨,来开显中道实相之理,使令他能够快速地成就法身菩萨的果位。这个菩萨有这样的一种感应的力量。
看第三段。
蕅益大师在解释这个三十二应身、十四无畏跟四不思议妙德的时候,他觉得这个地方有所差别。老人家说,这三十二应身偏重与乐的成分多,与一切众生安乐;十四无畏是偏重在拔除痛苦这一部分的利益比较强;四不思议妙德是两个都具足,与乐拔苦都具足。
首楞严王三昧的特点跟我们一般修止观有什么差别?就是它刚开始是依止不生灭心为本修因,这是关键。它是站在一个本来就没有烦恼的角度来断烦恼,它是站在一个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功德的角度来修功德,它是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的一个立足点来断惑、来证真。这一点是不共于所有止观的地方。就是,它是先把心带回家以后,然后才开始修学,开始称性起修,这叫“如幻”。能观的智慧也是如梦如幻,所断的烦恼也是如梦如幻,用如梦如幻的智慧来断除如梦如幻的烦恼,这个时候证得如梦如幻的果位,这个就是如幻三摩地。它完全站在无住的角度来生心,这个地方是一个关键点。
金刚!金刚能够破除一切的障碍,但是不为一切障碍所破除。因为一开始就站在一个无住的角度来生心,所以这个地方它的一个特点就是金刚。他依止这样的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十方诸佛而成就同一个无缘大慈之力,使令他的那一念清净法身能够成就三十二应化身,能够入于十方诸佛国土,能够与一切众生种种的安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个地方的阶位,古德对这一段的判教是圆教的初住,别教的初地。蕅益大师解释说,到这个十方圆明的菩萨,到这个地方为止,这个菩萨“六根互用,内外明彻,如净琉璃内含宝月”。他六根相互作用,这个心好像一个清净光明的琉璃,里面放出一个慈悲的月亮的光明,一念清净心当中具足了大慈大悲的妙用。
我们凡夫是这样,在十法界的体性中,我们凡夫的活动范围大概就是在六凡法界。你看有时候你生到天上去,天的体性现前;有时候变人,人的体性现前;有时候变成一只蚂蚁,畜生的体性现前。在本具的十法界当中,我们的活动范围大概都在六凡法界。而身为一个十方圆明的菩萨,他的心却能够自在地在十法界里面活动。他可以依止佛这一部分的法界,给众生无量无边的功德;他也可以依止众生九法界的体性来拔众生的痛苦。这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那么这样子的功德有什么好处呢?
丑一、总明大用所起
寅一、现四圣法界
所以,首楞严王三昧是依心性而修空假中三观,而空假中三观还是在开显心性。你本来是依止一分的心性,你本来是觉悟到一分的心性,生起空假中三观,观察这个相妄性真,最后回到一念心性,变成两分;依止两分的心性,再生起空假中三观,回归到心性,变成三分,产生一个善的循环。称性起修,结果全修又在性,所有的修行还是回归到开显心性,没有功德可得。
这个地方“与佛如来”,“与佛”蕅益大师的解释是这样,他说我们一念心具足十法界的本性,有佛的本性,有菩萨种性,有各式各样的种性,有十法界的种性。十方圆明的这个菩萨,他那一念心在这十法界当中已经证得了等同佛界的体性,这十法界的佛性被他证得了,所以他依止佛性产生了大慈的与乐之力。
看“现四圣法界”,看第一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个地方等于是把整个耳根圆通的修行,所谓的依教修证,说完了。
这个地方先拢总地说明这个利他的妙用到底是怎么生起的。为什么这个菩萨有这么多的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的妙德呢?他的功德是怎么生起的?先说明这件事。
这个“世尊”是指的释迦世尊,观音菩萨就称呼了老人家,世尊。说,由于我过去曾经供养古观音如来,而且也承蒙观音如来教授我修学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如幻”这两个字,如幻三昧,我们前面说过如幻三摩地,其实整个首楞严王三昧的特色,一言以蔽之,就是如幻三昧。
丑二、别明应说之相 分二:寅一、现四圣法界;寅二、现六凡法界这以下各别说明菩萨应身跟说法的种种差别相状。这个地方也分两段:一,现四圣法界;二,现六凡法界。当然,他的现身不同,所说的法也就不同,应机说法。
前面是独觉,他是生长在没有佛的
癸三、由证起用 分三:子一、明三十二应;子二、明十四无畏;子三、明四不思议无作妙德修证成功以后,他有什么样的利他的妙用呢?这个“证”就是证得。证得了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妙真如性以后,他有什么利他的妙用呢?这个地方有三段:一,明三十二应;二,明十四无畏;三,明四不思议无作妙德。有三十二应身,有十四种无所畏惧,有四种不思议的无作妙德现前。
什么叫无漏之法呢?当然小乘的无漏是偏空涅盘,偏空的真理,大乘的无漏是中道实相。他在禅定当中思惟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实相,这个时候“胜解现圆”,他那个智慧即将现前。这个时候,他的因位已满,果位即将现前,即将进入解脱道;但是他还有一点身心的障碍,将成未成。这三种条件。
这个如幻三昧为什么叫如幻呢?简单一句话,就是蕅益大师说的,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名之为如幻。也就是说,他在修行的时候,虽然是有修行,但事实上没有能修跟所修可得;他在断烦恼的时候,也没有真实的能断跟所断可得,这个就是如幻三摩地。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再看第二段。
?这个地方讲出两种功德。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假设是有一个独觉,有学的独觉,他修学独觉之法。他怎么修呢?寂静妙明。“妙明”就是他观照的智慧,“寂静”是他所观的无生之理。独觉一般都是生长在没有佛出世的地方,换句话,这人世间已经没有佛法流布了,所以他不能透过语言文字的学习,那怎么办呢?他是靠“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看大自然的环境变化。哦,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秋天一到,那种肃杀之气,整个花叶掉落。他看到整个外在环境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就了解这个世间上相状是无常败坏,从这个地方悟入无生之理。这个独觉在这种情况之下“胜妙现圆”,他这种无生的智慧即将成就,但是还没有成就。这个是独觉的能感。这个菩萨的感应,这个时候菩萨就在这个独觉之前现前,他“现独觉身”来演说诸法无生的真理,使令他快速地证得独觉的果位。
“与诸众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菩萨同时证得十法界的佛性,也证得十法界当中那个九界的众生之性。前面,他依止佛的这个觉性去产生大慈力,这个地方他依止他所证的九法界的众生之性而产生大悲的拔苦的力量。他依止佛性产生与乐的功德,依止众生性而产生拔苦的力量,所以他整个十法界的体性全部证得,完全没有障碍。
这个地方是一个总说,如幻三摩地是总说,开出来就是两个:一个闻熏,一个闻修。闻熏是约着始觉智慧来说,依止本觉的闻性而生起始觉的观照,也就是依止本觉的不生灭心而生起空假中的三观的智慧。所以闻熏是约着观照智慧来说。闻修是约着本觉的理性,它还是依止始觉智慧,还照于本觉的闻性。所以,前面的闻熏是指称性起修,依止不生灭性而生起空假中三观;闻修是讲全修在性,所有的观照还是在开显一念不生灭的本性。
第一段我们讲感应道交。现在看能感的。一个菩萨是用什么样的因缘来招感观世音菩萨现前?看能感。说“若诸菩萨”,有一个人发了菩提心,也具足了菩萨种性,这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他要入三摩地。他不断地精进修习止观,已经成就禅定的功德,也就是说这个菩萨是一个加行位的菩萨。那么他就在三昧当中,“进修无漏,胜解现圆”。他有三个条件:第一个,他发了菩提心;第二个,他成就了三昧的禅定;第三个,在禅定当中修学无漏之法。
子一、明三十二应 分三:丑一、总明大用所起;丑二、别明应说之相;丑三、结明功由三昧首先我们看第一段的明三十二应。三十二应当中有三段:一,总明大用所起;二,别明应说之相;三,结明功由三昧。
这个地方是讲到,破除了六结以后,他的一念心有两种功德,上齐诸佛,也下应于十方六道的众生。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修首楞严王三昧,它的观念是什么?它的人生观只有一个,就是把自己心性的功德开显出来。它不再攀缘外在的人事,它觉得外在的境界都是他历练的对象而已。它为什么能够坚固不可破坏?因为它跟外境完全脱离,它把外境当作一个历练的对象,就是如幻三摩地。依止如幻三摩地,产生一种修德跟性德,叫闻熏闻修。
【图一】
] 这是针对于菩萨的感应。
其次,“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他那一念大圆镜智的心也相应于一切六道众生,因为六道众生也本具如来藏妙真如性,只是被一切虚妄的相状所遮盖,所以“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菩萨一念的大圆镜智的心中,第一个,它上相应于十方诸佛的本妙觉心。十方诸佛所证的如来藏妙真如性,与十方诸佛的体性是相同的,而产生一种大慈之力来与众生安乐。
以这三种条件为能感,这个时候招感观音菩萨的现前,“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在这个时候我现出佛的身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的佛身,来开导安慰这个菩萨,来开显中道实相之理,使令他能够快速地成就法身菩萨的果位。这个菩萨有这样的一种感应的力量。
看第三段。
蕅益大师在解释这个三十二应身、十四无畏跟四不思议妙德的时候,他觉得这个地方有所差别。老人家说,这三十二应身偏重与乐的成分多,与一切众生安乐;十四无畏是偏重在拔除痛苦这一部分的利益比较强;四不思议妙德是两个都具足,与乐拔苦都具足。
首楞严王三昧的特点跟我们一般修止观有什么差别?就是它刚开始是依止不生灭心为本修因,这是关键。它是站在一个本来就没有烦恼的角度来断烦恼,它是站在一个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功德的角度来修功德,它是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的一个立足点来断惑、来证真。这一点是不共于所有止观的地方。就是,它是先把心带回家以后,然后才开始修学,开始称性起修,这叫“如幻”。能观的智慧也是如梦如幻,所断的烦恼也是如梦如幻,用如梦如幻的智慧来断除如梦如幻的烦恼,这个时候证得如梦如幻的果位,这个就是如幻三摩地。它完全站在无住的角度来生心,这个地方是一个关键点。
金刚!金刚能够破除一切的障碍,但是不为一切障碍所破除。因为一开始就站在一个无住的角度来生心,所以这个地方它的一个特点就是金刚。他依止这样的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十方诸佛而成就同一个无缘大慈之力,使令他的那一念清净法身能够成就三十二应化身,能够入于十方诸佛国土,能够与一切众生种种的安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个地方的阶位,古德对这一段的判教是圆教的初住,别教的初地。蕅益大师解释说,到这个十方圆明的菩萨,到这个地方为止,这个菩萨“六根互用,内外明彻,如净琉璃内含宝月”。他六根相互作用,这个心好像一个清净光明的琉璃,里面放出一个慈悲的月亮的光明,一念清净心当中具足了大慈大悲的妙用。
我们凡夫是这样,在十法界的体性中,我们凡夫的活动范围大概就是在六凡法界。你看有时候你生到天上去,天的体性现前;有时候变人,人的体性现前;有时候变成一只蚂蚁,畜生的体性现前。在本具的十法界当中,我们的活动范围大概都在六凡法界。而身为一个十方圆明的菩萨,他的心却能够自在地在十法界里面活动。他可以依止佛这一部分的法界,给众生无量无边的功德;他也可以依止众生九法界的体性来拔众生的痛苦。这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那么这样子的功德有什么好处呢?
丑一、总明大用所起
寅一、现四圣法界
所以,首楞严王三昧是依心性而修空假中三观,而空假中三观还是在开显心性。你本来是依止一分的心性,你本来是觉悟到一分的心性,生起空假中三观,观察这个相妄性真,最后回到一念心性,变成两分;依止两分的心性,再生起空假中三观,回归到心性,变成三分,产生一个善的循环。称性起修,结果全修又在性,所有的修行还是回归到开显心性,没有功德可得。
这个地方“与佛如来”,“与佛”蕅益大师的解释是这样,他说我们一念心具足十法界的本性,有佛的本性,有菩萨种性,有各式各样的种性,有十法界的种性。十方圆明的这个菩萨,他那一念心在这十法界当中已经证得了等同佛界的体性,这十法界的佛性被他证得了,所以他依止佛性产生了大慈的与乐之力。
看“现四圣法界”,看第一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个地方等于是把整个耳根圆通的修行,所谓的依教修证,说完了。
这个地方先拢总地说明这个利他的妙用到底是怎么生起的。为什么这个菩萨有这么多的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的妙德呢?他的功德是怎么生起的?先说明这件事。
这个“世尊”是指的释迦世尊,观音菩萨就称呼了老人家,世尊。说,由于我过去曾经供养古观音如来,而且也承蒙观音如来教授我修学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如幻”这两个字,如幻三昧,我们前面说过如幻三摩地,其实整个首楞严王三昧的特色,一言以蔽之,就是如幻三昧。
丑二、别明应说之相 分二:寅一、现四圣法界;寅二、现六凡法界这以下各别说明菩萨应身跟说法的种种差别相状。这个地方也分两段:一,现四圣法界;二,现六凡法界。当然,他的现身不同,所说的法也就不同,应机说法。
前面是独觉,他是生长在没有佛的
癸三、由证起用 分三:子一、明三十二应;子二、明十四无畏;子三、明四不思议无作妙德修证成功以后,他有什么样的利他的妙用呢?这个“证”就是证得。证得了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妙真如性以后,他有什么利他的妙用呢?这个地方有三段:一,明三十二应;二,明十四无畏;三,明四不思议无作妙德。有三十二应身,有十四种无所畏惧,有四种不思议的无作妙德现前。
什么叫无漏之法呢?当然小乘的无漏是偏空涅盘,偏空的真理,大乘的无漏是中道实相。他在禅定当中思惟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实相,这个时候“胜解现圆”,他那个智慧即将现前。这个时候,他的因位已满,果位即将现前,即将进入解脱道;但是他还有一点身心的障碍,将成未成。这三种条件。
这个如幻三昧为什么叫如幻呢?简单一句话,就是蕅益大师说的,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名之为如幻。也就是说,他在修行的时候,虽然是有修行,但事实上没有能修跟所修可得;他在断烦恼的时候,也没有真实的能断跟所断可得,这个就是如幻三摩地。
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
再看第二段。
?这个地方讲出两种功德。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假设是有一个独觉,有学的独觉,他修学独觉之法。他怎么修呢?寂静妙明。“妙明”就是他观照的智慧,“寂静”是他所观的无生之理。独觉一般都是生长在没有佛出世的地方,换句话,这人世间已经没有佛法流布了,所以他不能透过语言文字的学习,那怎么办呢?他是靠“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看大自然的环境变化。哦,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秋天一到,那种肃杀之气,整个花叶掉落。他看到整个外在环境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就了解这个世间上相状是无常败坏,从这个地方悟入无生之理。这个独觉在这种情况之下“胜妙现圆”,他这种无生的智慧即将成就,但是还没有成就。这个是独觉的能感。这个菩萨的感应,这个时候菩萨就在这个独觉之前现前,他“现独觉身”来演说诸法无生的真理,使令他快速地证得独觉的果位。
“与诸众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菩萨同时证得十法界的佛性,也证得十法界当中那个九界的众生之性。前面,他依止佛的这个觉性去产生大慈力,这个地方他依止他所证的九法界的众生之性而产生大悲的拔苦的力量。他依止佛性产生与乐的功德,依止众生性而产生拔苦的力量,所以他整个十法界的体性全部证得,完全没有障碍。
这个地方是一个总说,如幻三摩地是总说,开出来就是两个:一个闻熏,一个闻修。闻熏是约着始觉智慧来说,依止本觉的闻性而生起始觉的观照,也就是依止本觉的不生灭心而生起空假中的三观的智慧。所以闻熏是约着观照智慧来说。闻修是约着本觉的理性,它还是依止始觉智慧,还照于本觉的闻性。所以,前面的闻熏是指称性起修,依止不生灭性而生起空假中三观;闻修是讲全修在性,所有的观照还是在开显一念不生灭的本性。
第一段我们讲感应道交。现在看能感的。一个菩萨是用什么样的因缘来招感观世音菩萨现前?看能感。说“若诸菩萨”,有一个人发了菩提心,也具足了菩萨种性,这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他要入三摩地。他不断地精进修习止观,已经成就禅定的功德,也就是说这个菩萨是一个加行位的菩萨。那么他就在三昧当中,“进修无漏,胜解现圆”。他有三个条件:第一个,他发了菩提心;第二个,他成就了三昧的禅定;第三个,在禅定当中修学无漏之法。
子一、明三十二应 分三:丑一、总明大用所起;丑二、别明应说之相;丑三、结明功由三昧首先我们看第一段的明三十二应。三十二应当中有三段:一,总明大用所起;二,别明应说之相;三,结明功由三昧。
这个地方是讲到,破除了六结以后,他的一念心有两种功德,上齐诸佛,也下应于十方六道的众生。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修首楞严王三昧,它的观念是什么?它的人生观只有一个,就是把自己心性的功德开显出来。它不再攀缘外在的人事,它觉得外在的境界都是他历练的对象而已。它为什么能够坚固不可破坏?因为它跟外境完全脱离,它把外境当作一个历练的对象,就是如幻三摩地。依止如幻三摩地,产生一种修德跟性德,叫闻熏闻修。
【图一】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钦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