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钦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钦予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有一个年轻人,他跟一个女众相恋了三年,马上就要论及婚嫁,但是突然间这个女众嫁给别人。这个男众非常伤心,没办法接受,就一病不起,病倒了。病倒以后找医生来看,但是心病没办法治。他不是色身,是心病,心病要用心药来治。所以他的母亲就去找了一个出家众来跟他开示。这出家众一看,哦,是这样子。你先睡个觉,没事,先让他睡觉。睡觉以后,这个法师就入了禅定,让年轻人看到一件事情。看到一个大海,广大的大海,突然间这个大海漂出一个死尸,一个女众的尸体。有一个人走过来,看到这个尸体,哎呀,年纪轻轻就死掉了,感到非常不舍,念了几句祝福的话,就走了。走了以后,第二个人又过来了,看到她也觉得很遗憾,不但祝福几句,把他身上的夹克脱掉,盖在这个尸体上给她保暖,也走了。第三个人过来了,看到这个尸体,除了给她祝福以外,挖了一个洞,把这个尸体给埋了,把她盖起来,又念了很多祷告的话祝福她,才走掉。这个年轻人看到这三个人做的这件事,他醒过来。这个法师说,你看到了哦,你就是那第二个人,你的女朋友嫁给第三个人,你说应不应该呢?你过去生就把一件衣服披她身上,她陪了你三年嘛,因缘结束了嘛。她用她后半辈子的日子来偿还过去把她埋葬的这个人的因缘。
尔时就是佛陀讲完整部经的时候,包括空观的安住、包括假观的调伏,这个时候,阿难尊者跟与会的大众,承蒙佛陀如来这种微妙的空假中三观的开示,对自己的身心世界是荡然,荡然就是很清楚,没有一点疑惑地清楚了、了解了,心中也没有任何挂碍、没有任何疑惑了,知道我是从什么地方来,我也知道我将往哪里而去,我也知道我当下要怎么去把握当下这个因缘,对于过去、心中、未来是了然于心。这个是一个简单的描述。
我们看丁二、结属真因。看经文: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
那么最后一个就是本末的究竟等。有最初的本,本就是相,末就是报,这个是彼此相应的。你有这个相状,你就有内在的习性,你就有这样的功能,你就很容易有这样的造作,自然有它过去的因,有现在的缘,有未来的果报。所以,十如是是前后互相呼应的。这个地方当然最重要就是因缘果报这四个。
我们看第二段,丙二、广叙。广述当中有两段,丁一、圆悟真相,丁二、结属真因。先看第一段,对于生命的真相彻底地觉悟了。
这个时候,彻底了然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是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本不生灭。菩萨在这个时候,在流转生命的动荡不安当中找到了生命的歇脚处,有一个歇脚处,找到一个房子住。不像以前是个流浪汉,刮风下雨的时候痛苦,出太阳的时候快乐,完全自己没有办法做主。这个地方讲到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安住。
丙一、略叙。我们从前面的空假中三观,我们大概对人生的整块相貌了解了,那我们做一个总结。我们看看与会的大众对佛陀的《楞严经》的开示是有怎么样的心得。先做一个简略的描述,再做广泛的描述。看第一段,简略描述。
重点在缘,你现在准备怎么做。那么你现在要怎么做,你要看看未来。所以,我们是先发愿。佛法是怎么样?先看过去,再看未来,然后你才有资格讲活在当下。你希望这个因缘来生是变成怎么样子,你这个时候现在才能够处理。所以,佛教的因缘观是过去、现在、未来三块是同时看的。我们现在很多人错用了活在当下。你一个人不知道过去,你没有规划未来,你没有资格谈活在当下。当下的标准在哪里?从未来抉择嘛!所以,我们在看因缘果的时候,先看到因,先求认命;然后,果跟报,你希望你来生变成什么样的因缘,然后你知道你今生的因缘要怎么样操作,是要把这个因缘让它扩大,扩大有扩大的方法;还是你希望把这个因缘加以对治、把它折损。这就是假观,观察缘起的假相,然后从假观当中去开创未来。空观是求安住,假观是开创未来。一个是安住当下,一个是开创未来。空假中是这样操作的。好像是听懂了啊?都保持默然。
第三个、体。体就是你的习性跟你的色蕴,色、心的和合叫作体。那么我们今天的五蕴身心世界里面有很多善恶的功能,这个地方有所谓的力。力就是潜在的功能。潜在的意思就是说,比方说你这个人有布施的功能,但是你没有环境,你没有钱。你不是不想布施,你实在是没有因缘去布施,你自己都生活没办法自保。但是你有力,但是你不一定有作,但是你至少也有这种潜在的功能,就是因缘不具足,但是你那个功能暂时在睡觉,在种子位。作,就是你因缘具足了,你产生现行,这个种子开始活动。
我们看乙三、结劝。
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回事,他要的就是寂静、涅盘寂静。这种人过去生一定修过声闻法。这个是属于声闻种姓。第四个是菩提心。有些人他就是不忍众生苦、不愿圣教衰,那种大悲心特重——菩提心。
所以,智者大师把我们内心的相貌分成四种,第一个、增上恶念,增上善念,出离的心念,第四个是菩提的心念,四种心念。你要很清楚地看到你自己的好的一方面、坏的一方面,你才知道怎么去调整。佛陀灭度以后留下很多的法门,不是所有的法大家都要吃的,不是,你有这个病你才吃嘛。佛陀的药有人是吃对治的,有人要吃常法,常法当然,《楞严经》正念真如,把心带回家,这个是放诸四海皆准的,每一个人都适合吃的。但是在假观当中,有些人是不适合这样做的。比方说你出离心很重的,你要不断地修无常观。出离心太重有两个过失,第一个、忘失大悲,第二个、不乐修善,不喜欢修善。所以,在佛陀灭度以后,你再用这个法门的药你要先了解你自己适合怎么样的体质,就是观你内心的相状。第三个,有些是取其中道。你太那个,佛陀把它调过来。你太偏右边了,调过来。
这段我们把它分成两段来说明。先看第一大段,这是一个总标: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这段是把生命分两块,第一个是我们讲的整体生命,第二个是个别生命。“心遍十方”,当然这个地方讲十方,超越时空的,那当然是一个整体生命。那么他站在整体的一念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一念整体的心性当中,反过来看到我们现前的虚空,虚空当然包括世界、包括依报、正报,我们现前业力所变现的当下的因缘果报,就像观手中的一个小树叶。看现在的人生,就是暂时一个树叶,业力的风一吹,把某一棵树叶飘下来,这个树叶可能长得很庄严、也可能长得不庄严,都不管,反正都是暂时的因缘。这是一个总说,一个整体生命跟个别生命的一个总说。总而言之,他的意思是站在整体生命再来看个别生命,这是总说。
(第二个、如是)性,就是等流习性。这个相状其实它有它过去的习性,是有它一定的等流习性。
这种善恶的功能遇到环境具足的时候,产生造作,这个地方一定有它过去的原因,事出必有因,有它过去的因。第二个,你现在的缘。你事到如今,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把这个相状把它变得更加强大。就是你随顺它,你不断地随顺它,不管善念、恶念,它就是像滚雪球,越滚越大。第二个,你抗拒它,佛法叫作对治它,它就是越来越小,就变成不增长业。这就是缘,你今生的抉择,今生的修持。从过去的因,遇到现在的缘,最后变成未来的果跟报。果是约着心态,报是约着外相。你有内心的等流的善恶的习性,有外在的果报的相状。
所以我们看到一件事情,我们感到痛苦,因为为什么?我们佛教的人生观啊,现在、过去、未来,要同时看。当我们只看今生,我们跟过去切割的时候,很多事情你会觉得愤愤不平,但是你把过去的因缘打开的时候,你觉得本来就应该如此,诸法因缘生嘛,现在是从过去来的。所以当我们看到因缘的时候,一定要思惟:事出必有因。我们不能做定量分析,起码我们要做定性,我们理论上要知道,这件事情会这样子出现,他为什么会跟你在一起、在一起多久,他为什么会对你这样子,肯定是有原因的。我要告诉大家一件事情,没有一件事情是无缘无故出现的,不可能有这种事情。那你就推翻佛教的根本理论、诸法因缘生的理论喽!有一件事情是无因缘就可以出现,那整个佛法的思想就全部推翻了。所以,每一件事情在你生命中出现,一定有它过去的原因,就是——如是因。
我们看别示。别示,先看与会大众对整体生命的理解。一切世间所有的人事的因缘都是我们菩提心性显现出来的。我们的一念心性当下是心精遍圆,是精纯的,是不夹杂的,是普遍十方的,是圆满的,是含裹十方世界、没有任何欠缺的,这个地方是在讲清净心。那么一念清净心当中,随着过去的因缘再看,这个是讲空观,空观是把心带回家。假观,面对当下的生命。反观父母所生之身,就好像在十方虚空当中一个小小的灰尘,风一吹,把地上的灰尘吹起来了,若存若亡,上下飘荡,若有若无;又好像说大海当中吹起一个小水泡,刹那刹那的生灭,起灭无从。所以,我们从一念的心性的整体生命再来看现在的生命,好像虚空中的灰尘,又好像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泡,是这样的一个人生观。当然这个小水泡也很重要,因为你要利用这个水泡去创造一个更好的来生水泡。这个我们前面讲过了,如是因、缘、果、报。
《楞严经》主要的思想就是我们必须从生命当中化被动为主动。因为我们以前没有找到安住的时候,我们老是在因缘假相打转,完全被业力控制了,生命完全是被动的,完全由阿赖耶识做主,它要丢出善业你就快乐,它丢出恶业你就痛苦。修《楞严经》的人他不是。化被动为主动,我要靠我第六意识的想象来主导我的未来
] 有一个年轻人,他跟一个女众相恋了三年,马上就要论及婚嫁,但是突然间这个女众嫁给别人。这个男众非常伤心,没办法接受,就一病不起,病倒了。病倒以后找医生来看,但是心病没办法治。他不是色身,是心病,心病要用心药来治。所以他的母亲就去找了一个出家众来跟他开示。这出家众一看,哦,是这样子。你先睡个觉,没事,先让他睡觉。睡觉以后,这个法师就入了禅定,让年轻人看到一件事情。看到一个大海,广大的大海,突然间这个大海漂出一个死尸,一个女众的尸体。有一个人走过来,看到这个尸体,哎呀,年纪轻轻就死掉了,感到非常不舍,念了几句祝福的话,就走了。走了以后,第二个人又过来了,看到她也觉得很遗憾,不但祝福几句,把他身上的夹克脱掉,盖在这个尸体上给她保暖,也走了。第三个人过来了,看到这个尸体,除了给她祝福以外,挖了一个洞,把这个尸体给埋了,把她盖起来,又念了很多祷告的话祝福她,才走掉。这个年轻人看到这三个人做的这件事,他醒过来。这个法师说,你看到了哦,你就是那第二个人,你的女朋友嫁给第三个人,你说应不应该呢?你过去生就把一件衣服披她身上,她陪了你三年嘛,因缘结束了嘛。她用她后半辈子的日子来偿还过去把她埋葬的这个人的因缘。
尔时就是佛陀讲完整部经的时候,包括空观的安住、包括假观的调伏,这个时候,阿难尊者跟与会的大众,承蒙佛陀如来这种微妙的空假中三观的开示,对自己的身心世界是荡然,荡然就是很清楚,没有一点疑惑地清楚了、了解了,心中也没有任何挂碍、没有任何疑惑了,知道我是从什么地方来,我也知道我将往哪里而去,我也知道我当下要怎么去把握当下这个因缘,对于过去、心中、未来是了然于心。这个是一个简单的描述。
我们看丁二、结属真因。看经文: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挂碍。
那么最后一个就是本末的究竟等。有最初的本,本就是相,末就是报,这个是彼此相应的。你有这个相状,你就有内在的习性,你就有这样的功能,你就很容易有这样的造作,自然有它过去的因,有现在的缘,有未来的果报。所以,十如是是前后互相呼应的。这个地方当然最重要就是因缘果报这四个。
我们看第二段,丙二、广叙。广述当中有两段,丁一、圆悟真相,丁二、结属真因。先看第一段,对于生命的真相彻底地觉悟了。
这个时候,彻底了然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是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本不生灭。菩萨在这个时候,在流转生命的动荡不安当中找到了生命的歇脚处,有一个歇脚处,找到一个房子住。不像以前是个流浪汉,刮风下雨的时候痛苦,出太阳的时候快乐,完全自己没有办法做主。这个地方讲到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如实地安住。
丙一、略叙。我们从前面的空假中三观,我们大概对人生的整块相貌了解了,那我们做一个总结。我们看看与会的大众对佛陀的《楞严经》的开示是有怎么样的心得。先做一个简略的描述,再做广泛的描述。看第一段,简略描述。
重点在缘,你现在准备怎么做。那么你现在要怎么做,你要看看未来。所以,我们是先发愿。佛法是怎么样?先看过去,再看未来,然后你才有资格讲活在当下。你希望这个因缘来生是变成怎么样子,你这个时候现在才能够处理。所以,佛教的因缘观是过去、现在、未来三块是同时看的。我们现在很多人错用了活在当下。你一个人不知道过去,你没有规划未来,你没有资格谈活在当下。当下的标准在哪里?从未来抉择嘛!所以,我们在看因缘果的时候,先看到因,先求认命;然后,果跟报,你希望你来生变成什么样的因缘,然后你知道你今生的因缘要怎么样操作,是要把这个因缘让它扩大,扩大有扩大的方法;还是你希望把这个因缘加以对治、把它折损。这就是假观,观察缘起的假相,然后从假观当中去开创未来。空观是求安住,假观是开创未来。一个是安住当下,一个是开创未来。空假中是这样操作的。好像是听懂了啊?都保持默然。
第三个、体。体就是你的习性跟你的色蕴,色、心的和合叫作体。那么我们今天的五蕴身心世界里面有很多善恶的功能,这个地方有所谓的力。力就是潜在的功能。潜在的意思就是说,比方说你这个人有布施的功能,但是你没有环境,你没有钱。你不是不想布施,你实在是没有因缘去布施,你自己都生活没办法自保。但是你有力,但是你不一定有作,但是你至少也有这种潜在的功能,就是因缘不具足,但是你那个功能暂时在睡觉,在种子位。作,就是你因缘具足了,你产生现行,这个种子开始活动。
我们看乙三、结劝。
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回事,他要的就是寂静、涅盘寂静。这种人过去生一定修过声闻法。这个是属于声闻种姓。第四个是菩提心。有些人他就是不忍众生苦、不愿圣教衰,那种大悲心特重——菩提心。
所以,智者大师把我们内心的相貌分成四种,第一个、增上恶念,增上善念,出离的心念,第四个是菩提的心念,四种心念。你要很清楚地看到你自己的好的一方面、坏的一方面,你才知道怎么去调整。佛陀灭度以后留下很多的法门,不是所有的法大家都要吃的,不是,你有这个病你才吃嘛。佛陀的药有人是吃对治的,有人要吃常法,常法当然,《楞严经》正念真如,把心带回家,这个是放诸四海皆准的,每一个人都适合吃的。但是在假观当中,有些人是不适合这样做的。比方说你出离心很重的,你要不断地修无常观。出离心太重有两个过失,第一个、忘失大悲,第二个、不乐修善,不喜欢修善。所以,在佛陀灭度以后,你再用这个法门的药你要先了解你自己适合怎么样的体质,就是观你内心的相状。第三个,有些是取其中道。你太那个,佛陀把它调过来。你太偏右边了,调过来。
这段我们把它分成两段来说明。先看第一大段,这是一个总标: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这段是把生命分两块,第一个是我们讲的整体生命,第二个是个别生命。“心遍十方”,当然这个地方讲十方,超越时空的,那当然是一个整体生命。那么他站在整体的一念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一念整体的心性当中,反过来看到我们现前的虚空,虚空当然包括世界、包括依报、正报,我们现前业力所变现的当下的因缘果报,就像观手中的一个小树叶。看现在的人生,就是暂时一个树叶,业力的风一吹,把某一棵树叶飘下来,这个树叶可能长得很庄严、也可能长得不庄严,都不管,反正都是暂时的因缘。这是一个总说,一个整体生命跟个别生命的一个总说。总而言之,他的意思是站在整体生命再来看个别生命,这是总说。
(第二个、如是)性,就是等流习性。这个相状其实它有它过去的习性,是有它一定的等流习性。
这种善恶的功能遇到环境具足的时候,产生造作,这个地方一定有它过去的原因,事出必有因,有它过去的因。第二个,你现在的缘。你事到如今,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把这个相状把它变得更加强大。就是你随顺它,你不断地随顺它,不管善念、恶念,它就是像滚雪球,越滚越大。第二个,你抗拒它,佛法叫作对治它,它就是越来越小,就变成不增长业。这就是缘,你今生的抉择,今生的修持。从过去的因,遇到现在的缘,最后变成未来的果跟报。果是约着心态,报是约着外相。你有内心的等流的善恶的习性,有外在的果报的相状。
所以我们看到一件事情,我们感到痛苦,因为为什么?我们佛教的人生观啊,现在、过去、未来,要同时看。当我们只看今生,我们跟过去切割的时候,很多事情你会觉得愤愤不平,但是你把过去的因缘打开的时候,你觉得本来就应该如此,诸法因缘生嘛,现在是从过去来的。所以当我们看到因缘的时候,一定要思惟:事出必有因。我们不能做定量分析,起码我们要做定性,我们理论上要知道,这件事情会这样子出现,他为什么会跟你在一起、在一起多久,他为什么会对你这样子,肯定是有原因的。我要告诉大家一件事情,没有一件事情是无缘无故出现的,不可能有这种事情。那你就推翻佛教的根本理论、诸法因缘生的理论喽!有一件事情是无因缘就可以出现,那整个佛法的思想就全部推翻了。所以,每一件事情在你生命中出现,一定有它过去的原因,就是——如是因。
我们看别示。别示,先看与会大众对整体生命的理解。一切世间所有的人事的因缘都是我们菩提心性显现出来的。我们的一念心性当下是心精遍圆,是精纯的,是不夹杂的,是普遍十方的,是圆满的,是含裹十方世界、没有任何欠缺的,这个地方是在讲清净心。那么一念清净心当中,随着过去的因缘再看,这个是讲空观,空观是把心带回家。假观,面对当下的生命。反观父母所生之身,就好像在十方虚空当中一个小小的灰尘,风一吹,把地上的灰尘吹起来了,若存若亡,上下飘荡,若有若无;又好像说大海当中吹起一个小水泡,刹那刹那的生灭,起灭无从。所以,我们从一念的心性的整体生命再来看现在的生命,好像虚空中的灰尘,又好像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泡,是这样的一个人生观。当然这个小水泡也很重要,因为你要利用这个水泡去创造一个更好的来生水泡。这个我们前面讲过了,如是因、缘、果、报。
《楞严经》主要的思想就是我们必须从生命当中化被动为主动。因为我们以前没有找到安住的时候,我们老是在因缘假相打转,完全被业力控制了,生命完全是被动的,完全由阿赖耶识做主,它要丢出善业你就快乐,它丢出恶业你就痛苦。修《楞严经》的人他不是。化被动为主动,我要靠我第六意识的想象来主导我的未来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钦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