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七讲】
钦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钦予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蕅益大师说:佛陀他为什么自在?你看佛陀去厕所,他闻到的味道都是香气;你去毁谤他,进入到佛陀的音声都是美妙的音声。他为什么能够于法自在呢?因为他不随妄转。这地方很重要,你不为它所转,你就能够转它;你要被他所转,那你永远处在被动,他要你怎么样,你就怎么样;你能
这地方是说明修行圆通的正行,不再随外在的六尘而转。
辛三、悬示色阴尽相。
《楞严经》的道场有两个,蕅益大师说:第一个是事相的道场,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你要做一个八角的《楞严坛场》,这是事相的。第二是理体的道场,你在佛堂当中,或者历缘对境当中,你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的心要把方向转过来,回光返照,观照你一念心性当下即空、即假、即中,所以「一念心性」就是我们的道场。
辛一、牒示圆通正行
所谓「真实的力量」,就是我们开始遇境逢缘的时候,我们的心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我们观照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当下即空、即假、即中。所谓的“即空”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在我们一念心性当中是无有少法可得;所谓的“即假”是「观照一念清净的本性」,它本来具足无量的功能德用,等待我们去开发;“即中”就是「空有同时,空有无碍」。所以你一念心性开始不向外攀缘,而开始回光返照,去观照你一念心性的空假中的时候,你内心当中产生一种随顺于真如本性的力量,所以这种力量叫做真实的力量。
佛陀先预先的显示色阴穷尽之相。
己一、明色阴境(分三:庚一、总示阴相。庚二、别明发相。庚三、结过劝示)色阴包括了五根、六尘,内五根跟外六尘。分三段:一、总示阴相。二、别明发相。三、结过劝示。
一个人眼睛打开了,而且他所处的环境是,十方洞开,无复幽黯,他所见的环境是,洞然开明,没有一点的黑暗相。这就是色阴已经穷尽了,前面有说过「动静不移,忆忘如一」,他这时候耳根不为动静二相所障碍,乃至于意根不为生灭二相所障碍,眼根也不随明暗二相所障碍。这就是他色阴穷尽之相,这个人已经不再被六尘境界所转。一个人不被六尘所转,表示他能够掌控六尘。
【五阴魔境】
海公讲一个譬喻说:什么叫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就是一个人住在房子里面,屋子外面是刮风下雨,屋子里面一点动静都没有,你很清楚外面是刮风是在下雨,但是你的心完全不随外境而转,而且房子里面什么风雨都没有,这地方就是「其念若尽」。这时候心中已经能够脱离比较粗重的妄想,已经不被外境所牵动,别人对我们的赞叹、诽谤,各式各样顺逆的境相来刺激我们,我们已经慢慢慢慢跟这个外境,能够慢慢脱离它了,不一定要跟它在一起了,这时候内心一切精明,内心是精纯明了。
这地方正式说明,你一个修行的依止处,首先你要先远离六尘,你不能跟六尘再打交道了。当然我们在过去的修学当中,一个初学者还是假借六尘修学。初学者,你看你要看佛像才能够拜佛,你要创造一个音声你才能够摄心,听自己的音声。但是《楞严经》它不是这个意思,它开始回光返照,脱离六尘,然后慢慢的把心带回家,开始走向回家的道路。这时候内心当中是非常的寂静而明了,明了而寂静,就在这个地方住下去,继续的用功下去。
庚一、总示阴相(分四:辛一、牒示圆通正行。辛二、正示色阴区宇。辛三、悬示色阴尽相。辛四、结示本惟妄想)佛陀先拢总的显示色阴的相状。分四段:一、牒示圆通正行。二、正示色阴区宇。三、悬示色阴尽相。四、结示本惟妄想。
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
蕅益大师说:在末法时代,我们应该以「理体」道场为根本,因为事相是很难具足的,这《楞严坛场》是不容易具足的,但是要以理体的道场为本。就是你现在应该要把你本具的那一念清净的本性把它现出来,然后在那个地方安住,这个就是「汝坐道场」,不要跟随无明妄想而转。安住道场以后做什么事呢?「销落诸念」,你要慢慢从无明妄想的心,把心带回家,安住在一念心性以后,开始慢慢的修“空假中”三观,来销亡谢落诸多的妄念。
在解释「圆通正行」之前,佛陀讲了一句:阿难当知!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古德说:这一句话有警告的意思;也就是在整个修学当中,你要非常的小心谨慎。所以「当知」就是有提醒,你要特别的小心谨慎。在什么时候小心谨慎呢?当然我们平常散乱的时候,也就没有所谓的谨慎这一件事,这是特别是在「汝坐道场」,就是你现在把妄缘放下了,开始安住在修道的道场。
正式说明,我们所要破的障碍是什么。佛陀在这段经文是用譬喻的方式来开显,说是:如明目人,这个人眼睛打开,这个人已经是大开圆解,他已经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他不是像过去他的那一念心随别人的嘴巴转,别人赞叹他,他就欢喜,别人呵责他,他就痛苦,他的心永远是跟着外境在动。「如明目人」就是说,他开始慢慢慢慢,开始勉强自己不要再跟外境在一起了,这个人已经产生观照的智慧,眼睛打开了。
请大家打开讲义263面,戊二、别明境发之相。
辛二、正示色阴区宇
其次就是我们过去的无明妄想,这当中有两种的差别:一、迷真起妄,前面经文说过,我们因为迷失真如本性的平等法界,而在生命当中产生了对立,我跟你是不一样的,你跟我也不一样,产生能所对立,这是一种愚痴的心所,这是比较微细的。二、心随妄转,迷真起妄以后再心随妄转,在对立当中又产生了爱取烦恼,就开始造业,然后流转生死。
前面是指能观的智慧,空假中三观,来观照现前一念的明了精纯的心性,然后不断的观进去,越观越深。这以下是讲到所观之境,你所破的是什么?就是“色阴”。色阴这区宇,区宇怎么说呢?是一种局限。一个人他本来自由自在,但是被关在房子里面,四边有墙壁,上面有屋顶,这个人就跑不出去了;比喻我们这一念心性,无始劫来被根尘识所障碍。因为你的心识已经产生执着了,有我法二执,所以我们一定要依止“根”去攀缘六尘,才够产生了别的识。那现在我们要把这根尘识破坏掉,把这“区宇”对我们一念心性的障碍破坏掉,这就是「色阴区宇」。这种障碍我们看经文就清楚。
是什么相貌呢?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动静不移,是约着耳根来说,耳根不再攀缘外在的动静二相,乃至于意根,不再攀缘生灭二相。“生”就是忆念,我们想到过去的快乐痛苦,“忘”就是忘掉了种种的因缘;不管你想起什么事,不管你忘记什么事,这个意根完全是如如不动,因为六根已经慢慢脱离六尘的系缚。当然这个时候内心当中,当住此处入三摩地。什么叫“此处”?是前面所说的「则诸离念一切精明」,他已经慢慢远离跟外境攀缘的妄念,内心精纯明了。你就在这一念,精纯明了之心,就在这个地方,云何应住?就在这一念心住下去,继续的用功下去。
当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力量,第一个是一种真实的力量,第二个是一种虚妄的力量,这两种力量都会产生出来。
眼睛虽然打开,但是「处大幽暗」,理观虽成,但事修未究,事相的障碍还是在。因为他眼睛打开了,但是他还是处在一个非常黑暗,什么都看不到的房间当中。这就比喻一个修学过程,他在回家的路当中,他已经打开了眼睛,但是旁边处处的障碍还没有消灭。所以说,精性妙净,心未发光,他六根的精妙之性(根性),也就是我们说的,真如本性,还是被色阴所障碍,而不能生起种种广大的妙用,这是「色阴区宇」。
「销落诸念」这一句话,圆瑛老法师他说:这个地方指的是「脱尘」。我们的根尘识,最外一层是尘,先脱尘,再脱根,最后再脱识,根尘识都脱了以后,这时候「迥脱根尘,灵光独耀,真如现前。」所以这地方特别指的是,初学者你先不要管外境的变化,「销落诸念」就是你的心,不管外境是生灭的、动荡的、是寂静的,你完全把外境放下。「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这地方指的是一种功德之相,前面的「销落诸念」是指它修行的过程,这以下「其念若尽」是讲它的功德。什么功德呢?以耳根来说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妄念已经穷尽了。
虚妄的力量,第一个是愚痴,第二个是爱取,真实的功德跟虚妄的力量接触的时候,真妄交攻。什么叫真妄交攻呢?就是真实的力量它会去逼迫虚妄的力量,当然虚妄的力量它也不会放过你,它也会去逼迫你在正念真如的过程当中真实的力量,真妄彼此互相的逼迫,这时候就会产生五阴魔境出来了。假设我们这当中不能产生觉察,可能就会产生很大的过失,轻者破坏你止观的功德,严重的话就堕入魔道,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谨慎小心。所以佛陀在这个地方是「别明境发之相」戊二、别明境发之相(分五:己一、明色阴境。己二、明受阴境。己三、明想阴境。己四、明行阴境。己五、明识阴境)如来各别的说明,五阴魔境显发的相状,分五段:一、明色阴境。二、明受阴境。三、明想阴境。四、明行阴境。五、明识阴境。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地。
色阴主要是六尘跟五根。什么叫做“区宇”?比方说,我们这一念心本来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是无障碍的,但是我们习惯性老是跟外境在一起,以眼睛来说,我们就会被明暗相所障碍,我们光明的时候看不到黑暗,黑暗的时候也看不到光明,我们的六根永远活在对立。这地方就是说,他虽然修止观了,但是他的障碍犹存,所以他必须要等待它慢慢的破除。
佛陀先牒起指示,修学圆通它的正行。圆通是怎么修学的,先把它的内涵标出来。
] 蕅益大师说:佛陀他为什么自在?你看佛陀去厕所,他闻到的味道都是香气;你去毁谤他,进入到佛陀的音声都是美妙的音声。他为什么能够于法自在呢?因为他不随妄转。这地方很重要,你不为它所转,你就能够转它;你要被他所转,那你永远处在被动,他要你怎么样,你就怎么样;你能
这地方是说明修行圆通的正行,不再随外在的六尘而转。
辛三、悬示色阴尽相。
《楞严经》的道场有两个,蕅益大师说:第一个是事相的道场,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你要做一个八角的《楞严坛场》,这是事相的。第二是理体的道场,你在佛堂当中,或者历缘对境当中,你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的心要把方向转过来,回光返照,观照你一念心性当下即空、即假、即中,所以「一念心性」就是我们的道场。
辛一、牒示圆通正行
所谓「真实的力量」,就是我们开始遇境逢缘的时候,我们的心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我们观照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当下即空、即假、即中。所谓的“即空”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在我们一念心性当中是无有少法可得;所谓的“即假”是「观照一念清净的本性」,它本来具足无量的功能德用,等待我们去开发;“即中”就是「空有同时,空有无碍」。所以你一念心性开始不向外攀缘,而开始回光返照,去观照你一念心性的空假中的时候,你内心当中产生一种随顺于真如本性的力量,所以这种力量叫做真实的力量。
佛陀先预先的显示色阴穷尽之相。
己一、明色阴境(分三:庚一、总示阴相。庚二、别明发相。庚三、结过劝示)色阴包括了五根、六尘,内五根跟外六尘。分三段:一、总示阴相。二、别明发相。三、结过劝示。
一个人眼睛打开了,而且他所处的环境是,十方洞开,无复幽黯,他所见的环境是,洞然开明,没有一点的黑暗相。这就是色阴已经穷尽了,前面有说过「动静不移,忆忘如一」,他这时候耳根不为动静二相所障碍,乃至于意根不为生灭二相所障碍,眼根也不随明暗二相所障碍。这就是他色阴穷尽之相,这个人已经不再被六尘境界所转。一个人不被六尘所转,表示他能够掌控六尘。
【五阴魔境】
海公讲一个譬喻说:什么叫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就是一个人住在房子里面,屋子外面是刮风下雨,屋子里面一点动静都没有,你很清楚外面是刮风是在下雨,但是你的心完全不随外境而转,而且房子里面什么风雨都没有,这地方就是「其念若尽」。这时候心中已经能够脱离比较粗重的妄想,已经不被外境所牵动,别人对我们的赞叹、诽谤,各式各样顺逆的境相来刺激我们,我们已经慢慢慢慢跟这个外境,能够慢慢脱离它了,不一定要跟它在一起了,这时候内心一切精明,内心是精纯明了。
这地方正式说明,你一个修行的依止处,首先你要先远离六尘,你不能跟六尘再打交道了。当然我们在过去的修学当中,一个初学者还是假借六尘修学。初学者,你看你要看佛像才能够拜佛,你要创造一个音声你才能够摄心,听自己的音声。但是《楞严经》它不是这个意思,它开始回光返照,脱离六尘,然后慢慢的把心带回家,开始走向回家的道路。这时候内心当中是非常的寂静而明了,明了而寂静,就在这个地方住下去,继续的用功下去。
庚一、总示阴相(分四:辛一、牒示圆通正行。辛二、正示色阴区宇。辛三、悬示色阴尽相。辛四、结示本惟妄想)佛陀先拢总的显示色阴的相状。分四段:一、牒示圆通正行。二、正示色阴区宇。三、悬示色阴尽相。四、结示本惟妄想。
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
蕅益大师说:在末法时代,我们应该以「理体」道场为根本,因为事相是很难具足的,这《楞严坛场》是不容易具足的,但是要以理体的道场为本。就是你现在应该要把你本具的那一念清净的本性把它现出来,然后在那个地方安住,这个就是「汝坐道场」,不要跟随无明妄想而转。安住道场以后做什么事呢?「销落诸念」,你要慢慢从无明妄想的心,把心带回家,安住在一念心性以后,开始慢慢的修“空假中”三观,来销亡谢落诸多的妄念。
在解释「圆通正行」之前,佛陀讲了一句:阿难当知!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古德说:这一句话有警告的意思;也就是在整个修学当中,你要非常的小心谨慎。所以「当知」就是有提醒,你要特别的小心谨慎。在什么时候小心谨慎呢?当然我们平常散乱的时候,也就没有所谓的谨慎这一件事,这是特别是在「汝坐道场」,就是你现在把妄缘放下了,开始安住在修道的道场。
正式说明,我们所要破的障碍是什么。佛陀在这段经文是用譬喻的方式来开显,说是:如明目人,这个人眼睛打开,这个人已经是大开圆解,他已经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他不是像过去他的那一念心随别人的嘴巴转,别人赞叹他,他就欢喜,别人呵责他,他就痛苦,他的心永远是跟着外境在动。「如明目人」就是说,他开始慢慢慢慢,开始勉强自己不要再跟外境在一起了,这个人已经产生观照的智慧,眼睛打开了。
请大家打开讲义263面,戊二、别明境发之相。
辛二、正示色阴区宇
其次就是我们过去的无明妄想,这当中有两种的差别:一、迷真起妄,前面经文说过,我们因为迷失真如本性的平等法界,而在生命当中产生了对立,我跟你是不一样的,你跟我也不一样,产生能所对立,这是一种愚痴的心所,这是比较微细的。二、心随妄转,迷真起妄以后再心随妄转,在对立当中又产生了爱取烦恼,就开始造业,然后流转生死。
前面是指能观的智慧,空假中三观,来观照现前一念的明了精纯的心性,然后不断的观进去,越观越深。这以下是讲到所观之境,你所破的是什么?就是“色阴”。色阴这区宇,区宇怎么说呢?是一种局限。一个人他本来自由自在,但是被关在房子里面,四边有墙壁,上面有屋顶,这个人就跑不出去了;比喻我们这一念心性,无始劫来被根尘识所障碍。因为你的心识已经产生执着了,有我法二执,所以我们一定要依止“根”去攀缘六尘,才够产生了别的识。那现在我们要把这根尘识破坏掉,把这“区宇”对我们一念心性的障碍破坏掉,这就是「色阴区宇」。这种障碍我们看经文就清楚。
是什么相貌呢?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动静不移,是约着耳根来说,耳根不再攀缘外在的动静二相,乃至于意根,不再攀缘生灭二相。“生”就是忆念,我们想到过去的快乐痛苦,“忘”就是忘掉了种种的因缘;不管你想起什么事,不管你忘记什么事,这个意根完全是如如不动,因为六根已经慢慢脱离六尘的系缚。当然这个时候内心当中,当住此处入三摩地。什么叫“此处”?是前面所说的「则诸离念一切精明」,他已经慢慢远离跟外境攀缘的妄念,内心精纯明了。你就在这一念,精纯明了之心,就在这个地方,云何应住?就在这一念心住下去,继续的用功下去。
当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我们的内心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力量,第一个是一种真实的力量,第二个是一种虚妄的力量,这两种力量都会产生出来。
眼睛虽然打开,但是「处大幽暗」,理观虽成,但事修未究,事相的障碍还是在。因为他眼睛打开了,但是他还是处在一个非常黑暗,什么都看不到的房间当中。这就比喻一个修学过程,他在回家的路当中,他已经打开了眼睛,但是旁边处处的障碍还没有消灭。所以说,精性妙净,心未发光,他六根的精妙之性(根性),也就是我们说的,真如本性,还是被色阴所障碍,而不能生起种种广大的妙用,这是「色阴区宇」。
「销落诸念」这一句话,圆瑛老法师他说:这个地方指的是「脱尘」。我们的根尘识,最外一层是尘,先脱尘,再脱根,最后再脱识,根尘识都脱了以后,这时候「迥脱根尘,灵光独耀,真如现前。」所以这地方特别指的是,初学者你先不要管外境的变化,「销落诸念」就是你的心,不管外境是生灭的、动荡的、是寂静的,你完全把外境放下。「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这地方指的是一种功德之相,前面的「销落诸念」是指它修行的过程,这以下「其念若尽」是讲它的功德。什么功德呢?以耳根来说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妄念已经穷尽了。
虚妄的力量,第一个是愚痴,第二个是爱取,真实的功德跟虚妄的力量接触的时候,真妄交攻。什么叫真妄交攻呢?就是真实的力量它会去逼迫虚妄的力量,当然虚妄的力量它也不会放过你,它也会去逼迫你在正念真如的过程当中真实的力量,真妄彼此互相的逼迫,这时候就会产生五阴魔境出来了。假设我们这当中不能产生觉察,可能就会产生很大的过失,轻者破坏你止观的功德,严重的话就堕入魔道,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谨慎小心。所以佛陀在这个地方是「别明境发之相」戊二、别明境发之相(分五:己一、明色阴境。己二、明受阴境。己三、明想阴境。己四、明行阴境。己五、明识阴境)如来各别的说明,五阴魔境显发的相状,分五段:一、明色阴境。二、明受阴境。三、明想阴境。四、明行阴境。五、明识阴境。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地。
色阴主要是六尘跟五根。什么叫做“区宇”?比方说,我们这一念心本来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是无障碍的,但是我们习惯性老是跟外境在一起,以眼睛来说,我们就会被明暗相所障碍,我们光明的时候看不到黑暗,黑暗的时候也看不到光明,我们的六根永远活在对立。这地方就是说,他虽然修止观了,但是他的障碍犹存,所以他必须要等待它慢慢的破除。
佛陀先牒起指示,修学圆通它的正行。圆通是怎么修学的,先把它的内涵标出来。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钦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