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讲】
钦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钦予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戒”禁止的意思,主要是戒止我们身口意的淫欲;戒法是能对治,淫欲是所对治。能所双举叫淫戒,也可叫戒淫;一个能对治的法,一个所对治的烦恼。
庚二、详示(分四:辛一、淫戒。辛二、杀戒。辛三、盗戒。辛四、大妄语戒)辛一、淫戒
一个人要堕地狱之前,他善业要先表现出来,善业很强,他必须要把他的福报花光了以后,它后面会说,我这些魔子魔孙福报享尽以后是直堕地狱。他虽然心术不正、邪知邪见,但是他可以是修些福报,所以先到魔道里面去受用福报,等到福报享尽直堕地狱。在末法时代正知正见的善知识少,所以他们就开始出来活动。这是佛陀的预言跟警告。应该怎么办呢?
末法时代最大的问题就是邪正不分,不知道什么是通往涅盘的路,也不知道这是走向魔道的路,也不知道这是走向地狱的路。有人说:欸!为什么这个人造罪这么重,他为什么不直堕地狱呢?为什么先到魔道去呢?因为他福报还在,他福报很强。
一个修行者没有调伏淫欲烦恼的过失。我们修学大乘的三昧,不管你是修耳根圆通或念佛三昧都好,我们刚开始的目标是要脱离三界的烦恼,如果因地没有在止观当中,建立四种清净防护的道场,没有把最初的淫心加以对治,结果是三界的尘劳是不可能出离的。会产生什么结果?「纵有多智禅定现前」。我们在心中听闻佛法产生多闻的智慧,心中能够善巧的分别各式各样的法义,乃至于禅定现前,这地方的禅定应该指的是欲界定跟未到地定,因为初禅以上根本不可能有淫欲的念头。
三学次第
成为魔道,第一个关键就是先起邪见,自己认为淫欲是种功德之相、不障道!他一定是以这样的邪见产生。这地方讲到你因地发心,没有把淫欲的烦恼调伏,结果你整个禅定智慧的加持,反而往魔道的方向去。这是讲到它的过失,这以下佛陀对末法众生提出警告。
三、而下品就变成女众的眷属。彼等魔民魔女,都有他各自的魔子魔孙,自己都认为自己已经成就无上之道。
引律标宗
但是菩萨戒是约内心安立,我们看《梵网经菩萨戒》,佛陀是一时顿制菩萨戒,不必有人犯戒,它超越时空,不管在什么环境之下都是这样制。
佛陀在世的时候曾经预言说:我在的时候当然没问题,什么是功德相,什么是过失相很清楚。但到末法时代有两个问题:一、众生本来就障深慧浅,他也没什么判断力。二、去佛久远,邪见炽盛,造成末法一个魔强法弱的时代,正法的势力已经单薄了,邪知邪见魔法的力量特别的强盛,这时候魔子魔孙就出来活动了,很多很多的魔民、魔女游行于世间。游行于世间,干什么呢?
【图二】
一、必落魔道,在三界当中,魔道就是以淫心为他的根本,魔道以淫欲为根本。有三种的差别:(一)、上品魔王。魔王他有什么特色呢?有三种特色:第一个,欲望炽盛,魔王的贪欲烦恼很重。第二个,福报很强,魔王在因地的时候很喜欢修福报,他做慈善事业、斋僧、盖道场…,他福报特别大。第三个,内心特别灵巧,他很有智慧。以三种的特色而做魔王,当然这种人是福报很大,禅定智慧也特别高,叫「魔王」。
二、中品魔民,他各方面的福德、禅定智慧都次一等的,变成男众魔王的眷属。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
诸佛教诲
佛陀在讲道场之前,先讲以「戒」来当做道场。佛告阿难尊者:你过去应该听过我讲到「毗奈耶」,毗奈耶翻成中文叫毘尼,毗尼翻成中文叫「律」,调伏的意思。佛陀要我们依止律来调伏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而远离过失,叫「毗奈耶」。「毗奈耶」当中有三决定义;“决定”是不可改变的准则。佛陀出世有些准则是因当时环境而改变,有些戒佛陀有制,有些戒佛陀没有制,但是有些原则是不能改变的,过去诸佛如此,现在诸佛也如此,未来诸佛也如此,这就是三种不可改变的原则。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
所为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图一】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广行贪欲。“行”包括它实际的行动,也包括它口业的宣扬。他宣扬淫欲是种功德之法、是助道之法,来鼓动众生心中的贪欲,而且以善知识自称,使令很多众生受到这种邪知邪见的误导,而堕落爱见之火坑,而失掉菩提正念。
其心不淫,是说你内心产生一种观照的对治力,一种防护的道场的力量生起、防护力生起。这个地方的「其心不淫」,其实他是讲出一个目标,后面蕅益大师会解释它的过程,它有三个次第,身业的不淫、意业的不淫,连能对治的心也不可得,最后是觅心了不可得,根本就没有淫欲这个念头生起来。这才叫其心不淫,它是有三个次第。本经在修学淫欲的目标是「其心不淫」。
假设你在因地没有把淫欲念头调伏,一路的在禅定跟智慧的加持当下,反而助长淫心的势力。然而这样会什么结果呢?有三个结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蕅益大师他讲到淫戒的时候,他把三种关系讲清楚,他说:淫戒首先先断身业的淫慾,但是它主要思想还依止一念心而修学,依止一念心性而修不淫,不淫它也是空假中三观这样观照,它第一个是达到身业的不淫——「摄心为戒」,第二内心的不淫——「定共戒」。
所以在声闻戒的戒定慧是各自独立的,因为它理观跟事修是分开。大乘戒法就不同,它理观当中有它持戒的事修,它持戒的时候也要有理观的帮助。大乘戒法的特色是,三学是互含互摄的。你讲大乘的戒,它一定有大乘的止观的观照在里面,你讲大乘的止观,它一定有大乘的戒法在那个地方防护的。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你要辗转
声闻是从事相上来安立戒法,它所摄受的是偏重身口二业,大乘是从理性上来安立戒法,他偏重在收摄这一念心。声闻戒的安立他从事相上,他为了要令正法久住,所以声闻戒的制戒,他是随犯随制的,有众生犯戒了,佛陀开始制戒,佛陀不能够在众生没有犯戒的情况之下来制戒,因为声闻戒的基本精神就是从事相上安立。每一个地方,佛陀出世的环境不同,当然制戒有所不同,声闻戒佛陀不能够顿制。
己一、总显三学以戒为本
大家要把这观念弄清楚,你才知道以下的杀盗淫妄四种戒法,其实跟声闻戒所说的是完全不同。海公一再强调,你要把这一段的四种清净明诲,跟声闻戒的四重戒法是要区隔出来,完全不同。一个是约心安立,一个是约身口的事相安立。
请大家打开讲义184页,我们讲到,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己二、别示四重以彰无漏(分二:庚一、牒徵。庚二、详示)各别显示大乘的四重戒法,来彰显无漏的功德,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牒徵。第二个详示。
犯戒过失
蕅益大师讲:这叫定共戒,他的摄心当中已经有一专注的禅定,这个禅定是大乘的禅定。第三个是、断性亦无,那就是道共戒。大乘的戒法三学是互含互摄,依止他内心的浅深而安立。大乘戒法它完全是依止一念心,而安立戒定慧,从身业的防护,内心的防护,到最后对治能所。
哪三种原则呢?「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你读到这个地方,你就知道这是大乘戒,三个是有它的次第的。大乘的戒法是「摄心为戒」,小乘的戒法是收摄身口的,大乘是收摄我们放逸散乱之心,叫做「戒」,慢慢的收摄久了以后,我们成就一种专注的禅定,由禅定的寂静中开发心中我空法空的智慧。这是三种成就真实无漏功德的修学的方法,依止三种方法而成就无漏的功德。
持戒的功德。假若在三界中的六道众生,他的内心已经不生起淫欲的念头。有什么功德呢?不随其三界的生死相续。因为三界就是以淫欲为正性命,以淫欲为生死的种子,既然种子消失了,那当然就没有这种果报。说明「其心不淫」:你内心当中不淫欲,不是我们平常住在道场,我们平常在那个地方拜佛静坐,这叫其心不淫,不是这个意思,这叫缘缺不生,没有因缘的刺激,你不生起淫欲,这跟这个地方不太一样。
庚一、牒徵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预记末法
持戒功德
在这两种不同的精神当中,一个是事相的安立,一个是理性上的安立,就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声闻戒当中戒定慧是独立的,你看我们在天台宗,把小乘教叫「三藏教」。为什么叫三藏?三藏就是经律论,这三种教法是独立的,叫「三藏教」。我们在学声闻戒的时候,声闻戒法、声闻的定跟声闻的慧是各自独立的,没有人说你持戒就能产生禅定,那是两码子事;你有禅定就能产生无常、无我的智慧?这也是没有关系的。
这一段是讲到我们在修习《首楞严王三昧》的道场,就是保护我们「止观」正道的一个处所。处所有两个:一、戒法,二、咒语,这二个都是保护止观的处所。这一大段等于开始讲到大乘的戒法。在讲大乘戒法之前,先把大小乘戒法的观念,先作拢总的说明,这你进入到经文你就容易了解。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阿难!在大乘的戒法当中,应该用什么样的戒法来摄持放逸散乱的心呢?如此才可以称为大乘佛法当中真正的持戒?佛陀先提出这样一个徵问,说大乘戒法它是以摄心为本。
] “戒”禁止的意思,主要是戒止我们身口意的淫欲;戒法是能对治,淫欲是所对治。能所双举叫淫戒,也可叫戒淫;一个能对治的法,一个所对治的烦恼。
庚二、详示(分四:辛一、淫戒。辛二、杀戒。辛三、盗戒。辛四、大妄语戒)辛一、淫戒
一个人要堕地狱之前,他善业要先表现出来,善业很强,他必须要把他的福报花光了以后,它后面会说,我这些魔子魔孙福报享尽以后是直堕地狱。他虽然心术不正、邪知邪见,但是他可以是修些福报,所以先到魔道里面去受用福报,等到福报享尽直堕地狱。在末法时代正知正见的善知识少,所以他们就开始出来活动。这是佛陀的预言跟警告。应该怎么办呢?
末法时代最大的问题就是邪正不分,不知道什么是通往涅盘的路,也不知道这是走向魔道的路,也不知道这是走向地狱的路。有人说:欸!为什么这个人造罪这么重,他为什么不直堕地狱呢?为什么先到魔道去呢?因为他福报还在,他福报很强。
一个修行者没有调伏淫欲烦恼的过失。我们修学大乘的三昧,不管你是修耳根圆通或念佛三昧都好,我们刚开始的目标是要脱离三界的烦恼,如果因地没有在止观当中,建立四种清净防护的道场,没有把最初的淫心加以对治,结果是三界的尘劳是不可能出离的。会产生什么结果?「纵有多智禅定现前」。我们在心中听闻佛法产生多闻的智慧,心中能够善巧的分别各式各样的法义,乃至于禅定现前,这地方的禅定应该指的是欲界定跟未到地定,因为初禅以上根本不可能有淫欲的念头。
三学次第
成为魔道,第一个关键就是先起邪见,自己认为淫欲是种功德之相、不障道!他一定是以这样的邪见产生。这地方讲到你因地发心,没有把淫欲的烦恼调伏,结果你整个禅定智慧的加持,反而往魔道的方向去。这是讲到它的过失,这以下佛陀对末法众生提出警告。
三、而下品就变成女众的眷属。彼等魔民魔女,都有他各自的魔子魔孙,自己都认为自己已经成就无上之道。
引律标宗
但是菩萨戒是约内心安立,我们看《梵网经菩萨戒》,佛陀是一时顿制菩萨戒,不必有人犯戒,它超越时空,不管在什么环境之下都是这样制。
佛陀在世的时候曾经预言说:我在的时候当然没问题,什么是功德相,什么是过失相很清楚。但到末法时代有两个问题:一、众生本来就障深慧浅,他也没什么判断力。二、去佛久远,邪见炽盛,造成末法一个魔强法弱的时代,正法的势力已经单薄了,邪知邪见魔法的力量特别的强盛,这时候魔子魔孙就出来活动了,很多很多的魔民、魔女游行于世间。游行于世间,干什么呢?
【图二】
一、必落魔道,在三界当中,魔道就是以淫心为他的根本,魔道以淫欲为根本。有三种的差别:(一)、上品魔王。魔王他有什么特色呢?有三种特色:第一个,欲望炽盛,魔王的贪欲烦恼很重。第二个,福报很强,魔王在因地的时候很喜欢修福报,他做慈善事业、斋僧、盖道场…,他福报特别大。第三个,内心特别灵巧,他很有智慧。以三种的特色而做魔王,当然这种人是福报很大,禅定智慧也特别高,叫「魔王」。
二、中品魔民,他各方面的福德、禅定智慧都次一等的,变成男众魔王的眷属。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
诸佛教诲
佛陀在讲道场之前,先讲以「戒」来当做道场。佛告阿难尊者:你过去应该听过我讲到「毗奈耶」,毗奈耶翻成中文叫毘尼,毗尼翻成中文叫「律」,调伏的意思。佛陀要我们依止律来调伏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而远离过失,叫「毗奈耶」。「毗奈耶」当中有三决定义;“决定”是不可改变的准则。佛陀出世有些准则是因当时环境而改变,有些戒佛陀有制,有些戒佛陀没有制,但是有些原则是不能改变的,过去诸佛如此,现在诸佛也如此,未来诸佛也如此,这就是三种不可改变的原则。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
所为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图一】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广行贪欲。“行”包括它实际的行动,也包括它口业的宣扬。他宣扬淫欲是种功德之法、是助道之法,来鼓动众生心中的贪欲,而且以善知识自称,使令很多众生受到这种邪知邪见的误导,而堕落爱见之火坑,而失掉菩提正念。
其心不淫,是说你内心产生一种观照的对治力,一种防护的道场的力量生起、防护力生起。这个地方的「其心不淫」,其实他是讲出一个目标,后面蕅益大师会解释它的过程,它有三个次第,身业的不淫、意业的不淫,连能对治的心也不可得,最后是觅心了不可得,根本就没有淫欲这个念头生起来。这才叫其心不淫,它是有三个次第。本经在修学淫欲的目标是「其心不淫」。
假设你在因地没有把淫欲念头调伏,一路的在禅定跟智慧的加持当下,反而助长淫心的势力。然而这样会什么结果呢?有三个结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蕅益大师他讲到淫戒的时候,他把三种关系讲清楚,他说:淫戒首先先断身业的淫慾,但是它主要思想还依止一念心而修学,依止一念心性而修不淫,不淫它也是空假中三观这样观照,它第一个是达到身业的不淫——「摄心为戒」,第二内心的不淫——「定共戒」。
所以在声闻戒的戒定慧是各自独立的,因为它理观跟事修是分开。大乘戒法就不同,它理观当中有它持戒的事修,它持戒的时候也要有理观的帮助。大乘戒法的特色是,三学是互含互摄的。你讲大乘的戒,它一定有大乘的止观的观照在里面,你讲大乘的止观,它一定有大乘的戒法在那个地方防护的。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你要辗转
声闻是从事相上来安立戒法,它所摄受的是偏重身口二业,大乘是从理性上来安立戒法,他偏重在收摄这一念心。声闻戒的安立他从事相上,他为了要令正法久住,所以声闻戒的制戒,他是随犯随制的,有众生犯戒了,佛陀开始制戒,佛陀不能够在众生没有犯戒的情况之下来制戒,因为声闻戒的基本精神就是从事相上安立。每一个地方,佛陀出世的环境不同,当然制戒有所不同,声闻戒佛陀不能够顿制。
己一、总显三学以戒为本
大家要把这观念弄清楚,你才知道以下的杀盗淫妄四种戒法,其实跟声闻戒所说的是完全不同。海公一再强调,你要把这一段的四种清净明诲,跟声闻戒的四重戒法是要区隔出来,完全不同。一个是约心安立,一个是约身口的事相安立。
请大家打开讲义184页,我们讲到,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己二、别示四重以彰无漏(分二:庚一、牒徵。庚二、详示)各别显示大乘的四重戒法,来彰显无漏的功德,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牒徵。第二个详示。
犯戒过失
蕅益大师讲:这叫定共戒,他的摄心当中已经有一专注的禅定,这个禅定是大乘的禅定。第三个是、断性亦无,那就是道共戒。大乘的戒法三学是互含互摄,依止他内心的浅深而安立。大乘戒法它完全是依止一念心,而安立戒定慧,从身业的防护,内心的防护,到最后对治能所。
哪三种原则呢?「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你读到这个地方,你就知道这是大乘戒,三个是有它的次第的。大乘的戒法是「摄心为戒」,小乘的戒法是收摄身口的,大乘是收摄我们放逸散乱之心,叫做「戒」,慢慢的收摄久了以后,我们成就一种专注的禅定,由禅定的寂静中开发心中我空法空的智慧。这是三种成就真实无漏功德的修学的方法,依止三种方法而成就无漏的功德。
持戒的功德。假若在三界中的六道众生,他的内心已经不生起淫欲的念头。有什么功德呢?不随其三界的生死相续。因为三界就是以淫欲为正性命,以淫欲为生死的种子,既然种子消失了,那当然就没有这种果报。说明「其心不淫」:你内心当中不淫欲,不是我们平常住在道场,我们平常在那个地方拜佛静坐,这叫其心不淫,不是这个意思,这叫缘缺不生,没有因缘的刺激,你不生起淫欲,这跟这个地方不太一样。
庚一、牒徵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预记末法
持戒功德
在这两种不同的精神当中,一个是事相的安立,一个是理性上的安立,就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声闻戒当中戒定慧是独立的,你看我们在天台宗,把小乘教叫「三藏教」。为什么叫三藏?三藏就是经律论,这三种教法是独立的,叫「三藏教」。我们在学声闻戒的时候,声闻戒法、声闻的定跟声闻的慧是各自独立的,没有人说你持戒就能产生禅定,那是两码子事;你有禅定就能产生无常、无我的智慧?这也是没有关系的。
这一段是讲到我们在修习《首楞严王三昧》的道场,就是保护我们「止观」正道的一个处所。处所有两个:一、戒法,二、咒语,这二个都是保护止观的处所。这一大段等于开始讲到大乘的戒法。在讲大乘戒法之前,先把大小乘戒法的观念,先作拢总的说明,这你进入到经文你就容易了解。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阿难!在大乘的戒法当中,应该用什么样的戒法来摄持放逸散乱的心呢?如此才可以称为大乘佛法当中真正的持戒?佛陀先提出这样一个徵问,说大乘戒法它是以摄心为本。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钦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