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想上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鱼想上岸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沈瑶能攒下五十文,还是因为她不怎么花。沈二郎却是每次来县城都想买点吃的。
齐大夫恍然:“原来是农书,看来我们读的书还不够多呀。”
沈瑶叹口气,摇头,就是因为不是用来读书的,所以她才想着找二哥借钱:“这是我想用来挣钱的,学堂不用。”
“我看了一本书,里头说白蒿,天南星,黄精,麦门冬都是冬春之季采收,是对的吗?”
她看了眼齐大夫,若是医书她们自然是争着抢着要买了,但对农书却没什么兴趣,况且这些知识自家药书上也有。
沈瑶想起了今天看到的书,自信满满地点头:“《齐民要术》上写了呀,我记下来了。”
“还不知道呢,”沈瑶已经自己想清楚了,把书放回书架,走出书铺,“我还要去药铺。”
一边两个中年女子正闲着,坐在桌子后面揣手聊天。
沈瑶挠挠脸:“我还没看过呢,回去在村里山上逛一圈,我就知道我认不认得了。”
毕竟在沈家,沈瑶读书是一等大事,沈母知道也不会怪罪他们乱花钱的。
沈二郎也不傻,听了沈瑶和大夫的对话,就知道了:“大宝,你是想挖了草药来卖吗?”
沈二郎则没什么把握:“那山我们又不认识,进去迷路了怎么办?”
等两人离开,沈瑶顺着书架看。她也就来过书铺两次,后一次只是来买书,待的时间不久。
沈瑶正啃着沈二郎给她买的肉包:“是呀,二哥,贵的草药一斤五十文呢,比羊肉还贵。”
但是沈二郎摇头:“最近草编不好卖了,就只有竹球能卖而已,我也没有一百文。”
沈瑶却不怕:“我们就在外面逛一圈,才不会迷路。”
何山水就道:“我们回去也要爬山,就去那座山吧。”
除了几本农书外,沈瑶还在角落里找到一本药书,就三十几页,因为里头带画,所以沈瑶觉得挺有意思的,打开来看。
赵大夫愣了一下,她有说要买吗?
她身边的沈瑶就看到了草根上一粒一粒的小疙瘩:“咦?”
何山水点头,解释道:“我家六七天才来一次县城,先给饭馆送货,然后再给熟客送到家里去,不在街上摆摊。”
她回头和沈瑶兄妹俩介绍道:“这是齐大夫,她经常买我家的豆腐。”
沈瑶也跟着看天,算了下自己的脚程,发现沈二郎说得是对的。
沈瑶扭头去看那丛草,问沈二郎:“二哥,你觉得这草像
何山水高兴地应下来,自家多了生意总是好事。
沈二郎小声问她:“你看完了吗?”
沈瑶心虚,但面上理直气壮:“反正都到这了,带回去,就可以直接用了呀。不然你还要再去山上找。”
沈二郎不明白:“去药铺干嘛,你不去玩了吗?我们一会儿就要回去了。”
何山水也认识这位女子,上前道:“齐大夫,我今天带村里的两个妹妹弟弟来玩。”
沈瑶记下了,满意地对两位大夫笑起来:“我知道了,谢谢大夫。”
齐大夫见是个四五岁模样的女孩,便笑眯眯地问:“哦?有什么问题?”
两个大夫对视一眼,哈哈大笑起来,笑罢,才回答沈瑶:“收,当然收。至于价钱嘛,不同的价钱都不一样,还要看成色,大概在一斤十五文到四五十文这样吧。”
赵大夫笑道:“红枣确实也是药材,你知道如何种枣树?”
沈瑶也不失望,将农书放回原位,只拿了那本药书,看向沈二郎:“二哥,这本一百五十文,我只有五十文,你能不能先帮我付剩下的?以后我挣的钱还你!”
两个大夫是家传医药出身,读书认字都是长辈带的,医书药书倒是知道不少,但其他书嘛:“《齐民要术》是哪本医书,我们竟没听说过?”
沈瑶想了想,摇头:“只在书上看过,不过我知道红枣。今年我家还要种枣树呢!”
她把书抽出来,只看看书名,只有看到感兴趣地才翻来看两眼,然后就放回去。沈瑶还记得自己来的目的,是为了找有没有书写怎么挣钱。
沈瑶原本没插话,不知道想到什么,眼睛一亮:“赵大夫,你要是买了那本书,我能不能借来看一下呀?”
沈二郎见了反而犹豫,问她:“这书是不是你读书要用?要是的话,可以先把卖布的钱拿来用,回去告诉娘就好了,娘会把钱补给大哥的。”
沈瑶因为要上学,不能和沈二郎一起去卖草编,所以已经不和他分钱了。最近沈二郎挣的钱除了交工,就都是自己的份,攒了不少。
沈二郎疑惑:“我们不是来找草药的吗?这些村子那些山上都是,干嘛要大老远的从这里扯啊?”
她又将这本书往前翻,粗略地看了一遍,还真看到了一些有趣的,于是便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沈瑶听了,一脸可惜地看了眼书本。
“哦,还能送到家么?”
赵大夫便笑着点头:“原来是何家的豆腐啊,我道是你自家磨得呢,和我吃的都不一样。”
沈瑶没找到教经商的书,但翻出了几本农书。她也很感兴趣,没想到还有书能教人怎么种地。
这本书记载的草药很少,也就十来种,不过用的白话,沈瑶理解起来不困难。她读着读着,觉得自己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忍不住用书捂着脸偷笑两声,再继续看书。
沈二郎觉得听着怎么不靠谱,怀疑地看向沈瑶,他又看看天:“回去已经很晚了,你肯定不能上山了,你明天又要上学。”
沈二郎下意识摸了摸怀里的钱袋。
沈瑶没有奇怪,反而觉得没错,点了点头:“我也没买,太贵了,要九百文呢。”
沈瑶快速地翻阅,看到“种枣”一页,忍不住“咦”了一声,认真看起来。这里头的遣词造句对沈瑶来说还是有难度的,她看得只是半懂,只得半蒙半猜地读下来。
沈二郎扯草习惯在近根处扭断,但何山水却是将草连根拔起,再放在地上砸一砸,把泥土抖掉。
两位大夫有些惊讶地打量了一下沈瑶,斟酌道:“确实如此,小娘子这个年纪就能识字了?”
沈二郎没有想太多,反正一堆草也不重,便和何山水一起将草拔出来。
问完了问题,沈瑶旁观了一会儿药童取药,又见有病人陆续进来,三人便离开了。
沈瑶又问:“那这些药铺收吗?都收多少钱呀?”
沈瑶点头:“我在学堂读书了。”
沈瑶挠头,有些心虚。她不回答沈二郎,干脆在周围逛起来,扯来一根草,仔细看了看,这就是一条长长的草,是她经常扯来做草编的那种。
齐大夫问她:“来玩怎么玩到药铺来了?”
沈瑶纠结了一下,还是摇头:“不玩了,我下次休沐再来玩好了。”
她看了眼地上那一丛,道:“二哥,我们把这些拔了,拿回去编吧。”
沈二郎吓了一跳,连忙拽住她:“你怎么买书啊,娘没给我们钱。”
她总不能说自己认不出草药,想扯点来做草编弥补一下吧。
沈瑶点头,不过人往柜台那边走:“姐姐,这两本书多少钱?”
何山水也不知道,所以回头去看沈瑶。沈瑶便两步跑到前头来,对上两个大夫好奇的目光,主动道:“齐大夫,赵大夫,我叫沈瑶,这是我二哥。是我想来药铺的,我想问一点问题。”
城里只有两家药铺,开在一条街上的对门。沈瑶随便找了一家走进去,这会儿人不多,但也有几个,正在柜台排队等着拿药呢。
要是让娘爹知道他带妹妹进陌生的山,一定会打他的。
齐大夫就替她道:“这书我们应该不买的。”
齐大夫也和同桌的大夫介绍何山水,原来这两位是药铺的坐堂大夫,她还和同事推荐:“这何家的豆腐滋味不错,比别家的都好一些,你上回来我家吃饭,那鱼汤豆腐,便用的她家的。”
沈二郎一想,也心动起来:“那你认得吗?”
沈二郎眼睛一亮,看了一眼书面,但他又不识字:“这书里写了怎么挣钱?”
沈二郎逛够了,才心满意足地回书铺找沈瑶。沈瑶看到她,起来拍拍衣服上的灰,揣了两本书过来。
赵大夫附和:“今晚我们去书铺看看罢。”
沈二郎站在她旁边:“大宝,你说吧,哪些是草药?”
贵的那本是农书,它贵不仅是因为它厚,纸张好,字好,还因为它的内容。便宜的是药书,因为它真的很薄,而且似乎还因为写它的作者没什么名气。
沈瑶眼睛一亮,拍手:“对啊,就去那里。”
两人笑了笑,没说话。
齐大夫看她机灵,又正好没事干,就拉着她说话:“你认得药草?”
沈二郎没话说,只得带着沈瑶去药铺。
沈瑶道:“不是医书,是农书。它还教人怎么种粮食,种菜,种树。”
可惜,理想总比现实美好的。沈瑶明明认真背下了那些草药的特征,但上山放眼望去各种各样的杂草,沈瑶只觉得两眼抹黑。
一个女子看到他们,倒是先认出了何山水,招呼她:“这不是卖豆腐家的山水吗,你怎么来药铺了?”
大夫闻言恍然,倒是高看她一眼。她们自然知道一般读书人启蒙的年纪,不说别人,她们自己的小孩也在读书。
“她不在你家常去的那条街上卖,你要想买,和她说一声,是可以送货上门的。”
赵大夫便道:“那你便加上我这一单,我家在老齐隔壁一条街,第三户姓赵的就是。”
沈瑶没说什么,伙计已经回道:“这本八百八十文,这本一百五十文。”
] 沈瑶能攒下五十文,还是因为她不怎么花。沈二郎却是每次来县城都想买点吃的。
齐大夫恍然:“原来是农书,看来我们读的书还不够多呀。”
沈瑶叹口气,摇头,就是因为不是用来读书的,所以她才想着找二哥借钱:“这是我想用来挣钱的,学堂不用。”
“我看了一本书,里头说白蒿,天南星,黄精,麦门冬都是冬春之季采收,是对的吗?”
她看了眼齐大夫,若是医书她们自然是争着抢着要买了,但对农书却没什么兴趣,况且这些知识自家药书上也有。
沈瑶想起了今天看到的书,自信满满地点头:“《齐民要术》上写了呀,我记下来了。”
“还不知道呢,”沈瑶已经自己想清楚了,把书放回书架,走出书铺,“我还要去药铺。”
一边两个中年女子正闲着,坐在桌子后面揣手聊天。
沈瑶挠挠脸:“我还没看过呢,回去在村里山上逛一圈,我就知道我认不认得了。”
毕竟在沈家,沈瑶读书是一等大事,沈母知道也不会怪罪他们乱花钱的。
沈二郎也不傻,听了沈瑶和大夫的对话,就知道了:“大宝,你是想挖了草药来卖吗?”
沈二郎则没什么把握:“那山我们又不认识,进去迷路了怎么办?”
等两人离开,沈瑶顺着书架看。她也就来过书铺两次,后一次只是来买书,待的时间不久。
沈瑶正啃着沈二郎给她买的肉包:“是呀,二哥,贵的草药一斤五十文呢,比羊肉还贵。”
但是沈二郎摇头:“最近草编不好卖了,就只有竹球能卖而已,我也没有一百文。”
沈瑶却不怕:“我们就在外面逛一圈,才不会迷路。”
何山水就道:“我们回去也要爬山,就去那座山吧。”
除了几本农书外,沈瑶还在角落里找到一本药书,就三十几页,因为里头带画,所以沈瑶觉得挺有意思的,打开来看。
赵大夫愣了一下,她有说要买吗?
她身边的沈瑶就看到了草根上一粒一粒的小疙瘩:“咦?”
何山水点头,解释道:“我家六七天才来一次县城,先给饭馆送货,然后再给熟客送到家里去,不在街上摆摊。”
她回头和沈瑶兄妹俩介绍道:“这是齐大夫,她经常买我家的豆腐。”
沈瑶也跟着看天,算了下自己的脚程,发现沈二郎说得是对的。
沈瑶扭头去看那丛草,问沈二郎:“二哥,你觉得这草像
何山水高兴地应下来,自家多了生意总是好事。
沈二郎小声问她:“你看完了吗?”
沈瑶心虚,但面上理直气壮:“反正都到这了,带回去,就可以直接用了呀。不然你还要再去山上找。”
沈二郎不明白:“去药铺干嘛,你不去玩了吗?我们一会儿就要回去了。”
何山水也认识这位女子,上前道:“齐大夫,我今天带村里的两个妹妹弟弟来玩。”
沈瑶记下了,满意地对两位大夫笑起来:“我知道了,谢谢大夫。”
齐大夫见是个四五岁模样的女孩,便笑眯眯地问:“哦?有什么问题?”
两个大夫对视一眼,哈哈大笑起来,笑罢,才回答沈瑶:“收,当然收。至于价钱嘛,不同的价钱都不一样,还要看成色,大概在一斤十五文到四五十文这样吧。”
赵大夫笑道:“红枣确实也是药材,你知道如何种枣树?”
沈瑶也不失望,将农书放回原位,只拿了那本药书,看向沈二郎:“二哥,这本一百五十文,我只有五十文,你能不能先帮我付剩下的?以后我挣的钱还你!”
两个大夫是家传医药出身,读书认字都是长辈带的,医书药书倒是知道不少,但其他书嘛:“《齐民要术》是哪本医书,我们竟没听说过?”
沈瑶想了想,摇头:“只在书上看过,不过我知道红枣。今年我家还要种枣树呢!”
她把书抽出来,只看看书名,只有看到感兴趣地才翻来看两眼,然后就放回去。沈瑶还记得自己来的目的,是为了找有没有书写怎么挣钱。
沈瑶原本没插话,不知道想到什么,眼睛一亮:“赵大夫,你要是买了那本书,我能不能借来看一下呀?”
沈二郎见了反而犹豫,问她:“这书是不是你读书要用?要是的话,可以先把卖布的钱拿来用,回去告诉娘就好了,娘会把钱补给大哥的。”
沈瑶因为要上学,不能和沈二郎一起去卖草编,所以已经不和他分钱了。最近沈二郎挣的钱除了交工,就都是自己的份,攒了不少。
沈二郎疑惑:“我们不是来找草药的吗?这些村子那些山上都是,干嘛要大老远的从这里扯啊?”
她又将这本书往前翻,粗略地看了一遍,还真看到了一些有趣的,于是便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沈瑶听了,一脸可惜地看了眼书本。
“哦,还能送到家么?”
赵大夫便笑着点头:“原来是何家的豆腐啊,我道是你自家磨得呢,和我吃的都不一样。”
沈瑶没找到教经商的书,但翻出了几本农书。她也很感兴趣,没想到还有书能教人怎么种地。
这本书记载的草药很少,也就十来种,不过用的白话,沈瑶理解起来不困难。她读着读着,觉得自己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忍不住用书捂着脸偷笑两声,再继续看书。
沈二郎觉得听着怎么不靠谱,怀疑地看向沈瑶,他又看看天:“回去已经很晚了,你肯定不能上山了,你明天又要上学。”
沈二郎下意识摸了摸怀里的钱袋。
沈瑶没有奇怪,反而觉得没错,点了点头:“我也没买,太贵了,要九百文呢。”
沈瑶快速地翻阅,看到“种枣”一页,忍不住“咦”了一声,认真看起来。这里头的遣词造句对沈瑶来说还是有难度的,她看得只是半懂,只得半蒙半猜地读下来。
沈二郎扯草习惯在近根处扭断,但何山水却是将草连根拔起,再放在地上砸一砸,把泥土抖掉。
两位大夫有些惊讶地打量了一下沈瑶,斟酌道:“确实如此,小娘子这个年纪就能识字了?”
沈二郎没有想太多,反正一堆草也不重,便和何山水一起将草拔出来。
问完了问题,沈瑶旁观了一会儿药童取药,又见有病人陆续进来,三人便离开了。
沈瑶又问:“那这些药铺收吗?都收多少钱呀?”
沈瑶点头:“我在学堂读书了。”
沈瑶挠头,有些心虚。她不回答沈二郎,干脆在周围逛起来,扯来一根草,仔细看了看,这就是一条长长的草,是她经常扯来做草编的那种。
齐大夫问她:“来玩怎么玩到药铺来了?”
沈瑶纠结了一下,还是摇头:“不玩了,我下次休沐再来玩好了。”
她看了眼地上那一丛,道:“二哥,我们把这些拔了,拿回去编吧。”
沈二郎吓了一跳,连忙拽住她:“你怎么买书啊,娘没给我们钱。”
她总不能说自己认不出草药,想扯点来做草编弥补一下吧。
沈瑶点头,不过人往柜台那边走:“姐姐,这两本书多少钱?”
何山水也不知道,所以回头去看沈瑶。沈瑶便两步跑到前头来,对上两个大夫好奇的目光,主动道:“齐大夫,赵大夫,我叫沈瑶,这是我二哥。是我想来药铺的,我想问一点问题。”
城里只有两家药铺,开在一条街上的对门。沈瑶随便找了一家走进去,这会儿人不多,但也有几个,正在柜台排队等着拿药呢。
要是让娘爹知道他带妹妹进陌生的山,一定会打他的。
齐大夫就替她道:“这书我们应该不买的。”
齐大夫也和同桌的大夫介绍何山水,原来这两位是药铺的坐堂大夫,她还和同事推荐:“这何家的豆腐滋味不错,比别家的都好一些,你上回来我家吃饭,那鱼汤豆腐,便用的她家的。”
沈二郎一想,也心动起来:“那你认得吗?”
沈二郎眼睛一亮,看了一眼书面,但他又不识字:“这书里写了怎么挣钱?”
沈二郎逛够了,才心满意足地回书铺找沈瑶。沈瑶看到她,起来拍拍衣服上的灰,揣了两本书过来。
赵大夫附和:“今晚我们去书铺看看罢。”
沈二郎站在她旁边:“大宝,你说吧,哪些是草药?”
贵的那本是农书,它贵不仅是因为它厚,纸张好,字好,还因为它的内容。便宜的是药书,因为它真的很薄,而且似乎还因为写它的作者没什么名气。
沈瑶眼睛一亮,拍手:“对啊,就去那里。”
两人笑了笑,没说话。
齐大夫看她机灵,又正好没事干,就拉着她说话:“你认得药草?”
沈二郎没话说,只得带着沈瑶去药铺。
沈瑶道:“不是医书,是农书。它还教人怎么种粮食,种菜,种树。”
可惜,理想总比现实美好的。沈瑶明明认真背下了那些草药的特征,但上山放眼望去各种各样的杂草,沈瑶只觉得两眼抹黑。
一个女子看到他们,倒是先认出了何山水,招呼她:“这不是卖豆腐家的山水吗,你怎么来药铺了?”
大夫闻言恍然,倒是高看她一眼。她们自然知道一般读书人启蒙的年纪,不说别人,她们自己的小孩也在读书。
“她不在你家常去的那条街上卖,你要想买,和她说一声,是可以送货上门的。”
赵大夫便道:“那你便加上我这一单,我家在老齐隔壁一条街,第三户姓赵的就是。”
沈瑶没说什么,伙计已经回道:“这本八百八十文,这本一百五十文。”
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
女尊之农女发家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鱼想上岸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女尊之农女发家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