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想上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鱼想上岸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因为贵呗,”沈二郎理所当然地说,“一斤羊肉能买两斤豚肉了,平时家里要吃肉,当然吃豚肉划算。”
这下年货算是备齐了,箩筐也满了。一家子去农贸一条街上找沈母,却发现板车在,筐也在,人却不见了。
姚氏便把箩筐放下,顺便整理了一下摊位,指着板车对三个孩子道:“上去坐一会儿吧,这会儿也累了。”
这动静,瞒得过姚氏,也瞒不过隔壁看得正着的摊主。她含笑对姚氏道:“你家孩子很活泼啊。”
杂货铺这两日生意也很红火,都是来买年货零嘴的,里头小孩子特别多,叽叽喳喳的。
沈瑶偷偷听了下价格,便知道自家人肯定是买不起的,还不如指望着努力一下买整块的羊皮草。
村长夫郎对她点点头,进来就被院子里的壮观景象给惊了一下:“你家这是......”
姚氏把沈二郎提到的零食都买了,这都是每年不能少的,到时候亲戚来拜年,这都是要拿出来待客的。
姚氏拍了他一下:“能买什么,就和去年一样。”
姚氏去张立酒坊买了沈母喜欢的米酒,买了五升,沈瑶见他拿了一串钱出来,已经挣钱的她也知道心疼钱了,忍不住抽抽。酒还真贵呀!
这也确实是碎布头,是修理羊皮草剩下的边角料。
姚氏嘴上谦虚,面上却十分赞同,一副与有荣焉的模样:“哪里哪里,也就耍一些小聪明,在村里闹了不少闲话。过了年就把她送去学堂了,只得要教书先生才管得住她。”
姚氏则带着三个孩子去买年货,临走前,沈母嘱咐他:“要记得买酒,买张立家的。”
姚氏眼睛亮了,沈母笑容更盛:“不错,是一千文。”
沈母摆了摊,竹编很少,主要卖豆干和沈瑶他们的草编,在这会儿也是这两样比较好卖。
三个小孩倒都不累,沈瑶正扒着箩筐闻,最上面放的是零食,她手指蠢蠢欲动,看向沈二郎。
姚氏惊了一下,忙问隔壁摊位的摊主:“这位姐姐,可知道我妻主去哪儿了,她的摊位就在这,板车还在。”
而且看客流,选择买羊肉的更多。姚氏在羊肉摊前挑肉,沈二郎很兴奋,咽着口水和沈瑶说:“羊肉比豚肉好吃。”
姚氏嗔她:“忘不了,还得买年酒呢。”
沈二郎就畅想起来:“馓子,红枣,瓜子,还有饧!爹,我们今年要不要买饧呀!”
摊主满意又自豪地扬起笑容,道:“五十文。”
姚氏笑着,扭头就看到沈瑶偷偷摸摸地啃瓜子,一时无语,在她脑袋上拍了一下:“就你嘴馋,要吃好好吃,偷偷摸摸的像什么样子。”
买了肉,姚氏又往杂货铺去,沈二郎早就迫不及待了:“爹,今年我们买什么?”
用这种羊毛和皮草的碎布头填充衣服,就是大多数百姓冬天的保暖服。有钱一点儿的,就买整块的皮草,保暖效果更好。
因为谈成了一笔大生意,家里买年货的激动都消减了。大概回家收拾一下,就去何家定了豆腐,何山水和张寡夫一样高兴,拍着胸脯保证一定把豆腐赶出来。
摊主点头:“好像是叫这个名字。”
沈瑶没有吃羊肉的记忆:“那家里为什么不吃羊肉?”
而年酒也叫屠苏酒,因为里头还放了药材,所以比普通米酒更贵,沈家只有过年才会买一升,是年货必备。
摊主安抚他:“你是沈姐的夫郎?别急别急,她被叫去谈生意了,你在这等会儿,她说一会儿就回来了。”
沈瑶却不担心:“娘会想好的,而且村长姨母家就算定,也不会很
这是一块带皮肉,四分肥且肥瘦相间。沈瑶不知道怎么看羊肉,就以看猪肉的方式来评价,觉得这块肉肯定好吃。
摊主呵呵地笑:“今天她不是带了新鲜吃食来吗?被一个饭馆采办看上了,被叫去饭馆和掌柜谈呢,是好事。”
沈母道:“掌柜的说,这豆干只干吃和炒着好,烧着煮着都差一点。炒要铁锅,平常人家可没有,我去瞧过了,整锅都是铁,一看就不便宜。掌柜和我商量,二十五和初三各送一批一百斤,后头看销量,再定。”
这时,沈母正好走出来,接待了村长夫郎,沈瑶便小跑着到屋后去找姚氏。
姚氏对此早有估算:“小块杂色就行,来两斤先看看。”
买年货是老百姓难得热闹的时候,家家都爱带着小孩子,沈家也一样,三个小孩都带上,全家一起往县城去。
姚氏将这块纯色皮草折两折收好,和沈瑶说:“爹给你做一个雪帽,到时候上学不会吹着脑袋。”
令沈瑶很奇怪的是,县城的羊肉摊比猪肉摊多,这在乡下是很罕见的,她在红山村的集上就只见过猪肉摊,镇上也是只一家卖羊肉的。
姚氏就算:“一斤五文,一百斤那就是......”
姚氏付了钱,见状笑她:“有什么惊讶的,你常来县城怎么还不知道?”
沈瑶眼珠子一转,快速地将红枣一人一个塞进兄弟俩和自己的嘴里,这才得逞地笑了笑。
酒是粮食酿的,很贵,沈母一年就买四五升,逢节才喝,每次就喝一两碗。
伙计道:“当然有,这位郎公要整块的还是小块的,纯色的还是杂色的,要多少?”
比如姚氏买了五斤羊毛碎布头,犹豫了许久,最后咬咬牙,又买了一块纯色的一臂长的规整皮草,这价格比碎布头贵,但他也付得起。
伙计说,这是这几年才养成活的植物,很难种,所以量很少。只有很有钱的贵人才能用上,当然了,它的保暖效果也特别好,比羊毛还好,而且更轻。
她把之前在镇上遇到村长一家的事告诉了姚氏,姚氏听了,也猜出村长夫郎这一次的目的。
原来是要去买零食了呀,沈瑶听明白了,也跟着期待起来。
姚氏先去了县城的肉摊,先去了猪肉摊,买了两条肥猪肉。然后还去了羊肉摊买羊肉。
三百二十斤的豆腐,能挣两百多文了,这表示何家能过上一个相对不错的好年。
看了眼她手里的瓜子,又道:“这里吃完不准再吃了。”
最后一站是布庄,布庄此时生意很不错,人很多,姚氏紧紧拉着沈二郎和沈二郎的手,又让沈瑶走自己前面时刻看着,叫住一个走过的伙计问:“羊毛还有没有?”
沈瑶是常来县城,但卖玩具只是去住宅区,也不往这边来呀。逛过一两次,也没有注意过价钱。
买了酒,还要买桃符。桃符其实就是桃木做的木板,上头画了门神。沈家的桃符不是每年都换的,家里挂的那副自沈瑶有印象起没换过,墨已经模糊了,所以今年要换。
摊主闻琴声知雅意:“读书可得聪明孩子才行,读出来了那就是当官,当本事人了。”
姚氏点头,沈母便把东西一收,和周围几个摊主打了一声招呼离开了。
姚氏又问:“她可有说去哪儿,谈什么生意吗?”
姚氏则回过身和摊主道:“太调皮了,一时看不住就捣蛋。”
沈二郎跟着算,最近他算数速度变快了许多:“五百文,两次就是一千文。”
而沈二郎说的饧,就是麦芽糖,在这里叫胶牙饧,因为它很黏牙。
沈瑶更惊,还真是贵啊,一斤二十五文,确实能买两斤猪肉了。
这和货郎卖一文钱两个的饴糖差不多,但它更大块,更香,不知道里头加了什么东西,呈深琥珀色,特别漂亮。
沈瑶笑嘻嘻地答应了,三人围在一起啃瓜子。
沈瑶倒是看到布庄里也有卖棉花,但很少,就一筐放在柜台后面,有人要买,伙计就捏一点给客人看。
路上,沈母和姚氏把事情说了一遍:“那采办把豆干带回去给掌柜的尝了,掌柜的便买下我手里剩下的,也没剩多少了,就两斤。拿去后厨做菜来,说炒着合适,味道很好。”
沈瑶惊叹。
但县城里,只两家猪肉,其他全是卖羊肉的。
而这一波激动还没落下,又有生意上门。沈瑶看到门外的村长夫郎,笑着给他开了门:“姨夫,你来啦!”
姚氏听了,这才放下半颗心:“是豆干的事啊...”
沈二郎也扭头看她,相互使了个眼色,他就挪了挪身子,挡在箩筐前。沈瑶就伸手在箩筐缝里掏,虽然她比较馋馓子,但个头太大了不好偷,便退而求其次,掏出来两三个红枣还有一小捧瓜子。
他是有点心动的,但看着这一大堆活,有些不确定:“这两百斤我们也要赶好一阵了,怕是接不下了吧。”
馓子沈瑶知道,是一种炸的面点,微甜,很酥很脆。姚氏买上六七两,就够家里三个孩子吃到元宵了。红枣瓜子都是小东西,也就买个三两足够了。
等这两大头买完,才是买吃的。
就有人从后头拿了一个筐来,沈瑶探头一看,里头全是羊毛,有一团团乱糟糟的毛绒,也有毛皮。颜色很杂乱,多以灰白为主。毛皮最大的有脑袋大,最小的只有指头大。形状千奇百怪,像碎布头一样。
闲聊着,沈家人终于等到了沈母。姚氏有些担心地站起来,远远瞧见了她脸上的笑容,才跟着笑起来:“怎么样?有没有事?”
摊主下刀又快又准,哐哐两下切出一块肉来,丢给旁边帮忙的女儿,一秤,两斤不多不少。
沈瑶嘻嘻一笑:“我家要做好多豆干,家里正赶呢。”
沈瑶看着姚氏选了一块肉,对摊主道:“这块肉来两斤。”
摊主倒是认识沈瑶的,毕竟她在这里做过几次生意:“我倒觉得是机灵,这个年纪就懂得做生意的可不多,县城里也就见她一个。”
沈母摆摆手:“能有什么事,好得很。东西买齐了吗?”
] “因为贵呗,”沈二郎理所当然地说,“一斤羊肉能买两斤豚肉了,平时家里要吃肉,当然吃豚肉划算。”
这下年货算是备齐了,箩筐也满了。一家子去农贸一条街上找沈母,却发现板车在,筐也在,人却不见了。
姚氏便把箩筐放下,顺便整理了一下摊位,指着板车对三个孩子道:“上去坐一会儿吧,这会儿也累了。”
这动静,瞒得过姚氏,也瞒不过隔壁看得正着的摊主。她含笑对姚氏道:“你家孩子很活泼啊。”
杂货铺这两日生意也很红火,都是来买年货零嘴的,里头小孩子特别多,叽叽喳喳的。
沈瑶偷偷听了下价格,便知道自家人肯定是买不起的,还不如指望着努力一下买整块的羊皮草。
村长夫郎对她点点头,进来就被院子里的壮观景象给惊了一下:“你家这是......”
姚氏把沈二郎提到的零食都买了,这都是每年不能少的,到时候亲戚来拜年,这都是要拿出来待客的。
姚氏拍了他一下:“能买什么,就和去年一样。”
姚氏去张立酒坊买了沈母喜欢的米酒,买了五升,沈瑶见他拿了一串钱出来,已经挣钱的她也知道心疼钱了,忍不住抽抽。酒还真贵呀!
这也确实是碎布头,是修理羊皮草剩下的边角料。
姚氏嘴上谦虚,面上却十分赞同,一副与有荣焉的模样:“哪里哪里,也就耍一些小聪明,在村里闹了不少闲话。过了年就把她送去学堂了,只得要教书先生才管得住她。”
姚氏则带着三个孩子去买年货,临走前,沈母嘱咐他:“要记得买酒,买张立家的。”
姚氏眼睛亮了,沈母笑容更盛:“不错,是一千文。”
沈母摆了摊,竹编很少,主要卖豆干和沈瑶他们的草编,在这会儿也是这两样比较好卖。
三个小孩倒都不累,沈瑶正扒着箩筐闻,最上面放的是零食,她手指蠢蠢欲动,看向沈二郎。
姚氏惊了一下,忙问隔壁摊位的摊主:“这位姐姐,可知道我妻主去哪儿了,她的摊位就在这,板车还在。”
而且看客流,选择买羊肉的更多。姚氏在羊肉摊前挑肉,沈二郎很兴奋,咽着口水和沈瑶说:“羊肉比豚肉好吃。”
姚氏嗔她:“忘不了,还得买年酒呢。”
沈二郎就畅想起来:“馓子,红枣,瓜子,还有饧!爹,我们今年要不要买饧呀!”
摊主满意又自豪地扬起笑容,道:“五十文。”
姚氏笑着,扭头就看到沈瑶偷偷摸摸地啃瓜子,一时无语,在她脑袋上拍了一下:“就你嘴馋,要吃好好吃,偷偷摸摸的像什么样子。”
买了肉,姚氏又往杂货铺去,沈二郎早就迫不及待了:“爹,今年我们买什么?”
用这种羊毛和皮草的碎布头填充衣服,就是大多数百姓冬天的保暖服。有钱一点儿的,就买整块的皮草,保暖效果更好。
因为谈成了一笔大生意,家里买年货的激动都消减了。大概回家收拾一下,就去何家定了豆腐,何山水和张寡夫一样高兴,拍着胸脯保证一定把豆腐赶出来。
摊主点头:“好像是叫这个名字。”
沈瑶没有吃羊肉的记忆:“那家里为什么不吃羊肉?”
而年酒也叫屠苏酒,因为里头还放了药材,所以比普通米酒更贵,沈家只有过年才会买一升,是年货必备。
摊主安抚他:“你是沈姐的夫郎?别急别急,她被叫去谈生意了,你在这等会儿,她说一会儿就回来了。”
沈瑶却不担心:“娘会想好的,而且村长姨母家就算定,也不会很
这是一块带皮肉,四分肥且肥瘦相间。沈瑶不知道怎么看羊肉,就以看猪肉的方式来评价,觉得这块肉肯定好吃。
摊主呵呵地笑:“今天她不是带了新鲜吃食来吗?被一个饭馆采办看上了,被叫去饭馆和掌柜谈呢,是好事。”
沈母道:“掌柜的说,这豆干只干吃和炒着好,烧着煮着都差一点。炒要铁锅,平常人家可没有,我去瞧过了,整锅都是铁,一看就不便宜。掌柜和我商量,二十五和初三各送一批一百斤,后头看销量,再定。”
这时,沈母正好走出来,接待了村长夫郎,沈瑶便小跑着到屋后去找姚氏。
姚氏对此早有估算:“小块杂色就行,来两斤先看看。”
买年货是老百姓难得热闹的时候,家家都爱带着小孩子,沈家也一样,三个小孩都带上,全家一起往县城去。
姚氏将这块纯色皮草折两折收好,和沈瑶说:“爹给你做一个雪帽,到时候上学不会吹着脑袋。”
令沈瑶很奇怪的是,县城的羊肉摊比猪肉摊多,这在乡下是很罕见的,她在红山村的集上就只见过猪肉摊,镇上也是只一家卖羊肉的。
姚氏就算:“一斤五文,一百斤那就是......”
姚氏付了钱,见状笑她:“有什么惊讶的,你常来县城怎么还不知道?”
沈瑶眼珠子一转,快速地将红枣一人一个塞进兄弟俩和自己的嘴里,这才得逞地笑了笑。
酒是粮食酿的,很贵,沈母一年就买四五升,逢节才喝,每次就喝一两碗。
伙计道:“当然有,这位郎公要整块的还是小块的,纯色的还是杂色的,要多少?”
比如姚氏买了五斤羊毛碎布头,犹豫了许久,最后咬咬牙,又买了一块纯色的一臂长的规整皮草,这价格比碎布头贵,但他也付得起。
伙计说,这是这几年才养成活的植物,很难种,所以量很少。只有很有钱的贵人才能用上,当然了,它的保暖效果也特别好,比羊毛还好,而且更轻。
她把之前在镇上遇到村长一家的事告诉了姚氏,姚氏听了,也猜出村长夫郎这一次的目的。
原来是要去买零食了呀,沈瑶听明白了,也跟着期待起来。
姚氏先去了县城的肉摊,先去了猪肉摊,买了两条肥猪肉。然后还去了羊肉摊买羊肉。
三百二十斤的豆腐,能挣两百多文了,这表示何家能过上一个相对不错的好年。
看了眼她手里的瓜子,又道:“这里吃完不准再吃了。”
最后一站是布庄,布庄此时生意很不错,人很多,姚氏紧紧拉着沈二郎和沈二郎的手,又让沈瑶走自己前面时刻看着,叫住一个走过的伙计问:“羊毛还有没有?”
沈瑶是常来县城,但卖玩具只是去住宅区,也不往这边来呀。逛过一两次,也没有注意过价钱。
买了酒,还要买桃符。桃符其实就是桃木做的木板,上头画了门神。沈家的桃符不是每年都换的,家里挂的那副自沈瑶有印象起没换过,墨已经模糊了,所以今年要换。
摊主闻琴声知雅意:“读书可得聪明孩子才行,读出来了那就是当官,当本事人了。”
姚氏点头,沈母便把东西一收,和周围几个摊主打了一声招呼离开了。
姚氏又问:“她可有说去哪儿,谈什么生意吗?”
姚氏则回过身和摊主道:“太调皮了,一时看不住就捣蛋。”
沈二郎跟着算,最近他算数速度变快了许多:“五百文,两次就是一千文。”
而沈二郎说的饧,就是麦芽糖,在这里叫胶牙饧,因为它很黏牙。
沈瑶更惊,还真是贵啊,一斤二十五文,确实能买两斤猪肉了。
这和货郎卖一文钱两个的饴糖差不多,但它更大块,更香,不知道里头加了什么东西,呈深琥珀色,特别漂亮。
沈瑶笑嘻嘻地答应了,三人围在一起啃瓜子。
沈瑶倒是看到布庄里也有卖棉花,但很少,就一筐放在柜台后面,有人要买,伙计就捏一点给客人看。
路上,沈母和姚氏把事情说了一遍:“那采办把豆干带回去给掌柜的尝了,掌柜的便买下我手里剩下的,也没剩多少了,就两斤。拿去后厨做菜来,说炒着合适,味道很好。”
沈瑶惊叹。
但县城里,只两家猪肉,其他全是卖羊肉的。
而这一波激动还没落下,又有生意上门。沈瑶看到门外的村长夫郎,笑着给他开了门:“姨夫,你来啦!”
姚氏听了,这才放下半颗心:“是豆干的事啊...”
沈二郎也扭头看她,相互使了个眼色,他就挪了挪身子,挡在箩筐前。沈瑶就伸手在箩筐缝里掏,虽然她比较馋馓子,但个头太大了不好偷,便退而求其次,掏出来两三个红枣还有一小捧瓜子。
他是有点心动的,但看着这一大堆活,有些不确定:“这两百斤我们也要赶好一阵了,怕是接不下了吧。”
馓子沈瑶知道,是一种炸的面点,微甜,很酥很脆。姚氏买上六七两,就够家里三个孩子吃到元宵了。红枣瓜子都是小东西,也就买个三两足够了。
等这两大头买完,才是买吃的。
就有人从后头拿了一个筐来,沈瑶探头一看,里头全是羊毛,有一团团乱糟糟的毛绒,也有毛皮。颜色很杂乱,多以灰白为主。毛皮最大的有脑袋大,最小的只有指头大。形状千奇百怪,像碎布头一样。
闲聊着,沈家人终于等到了沈母。姚氏有些担心地站起来,远远瞧见了她脸上的笑容,才跟着笑起来:“怎么样?有没有事?”
摊主下刀又快又准,哐哐两下切出一块肉来,丢给旁边帮忙的女儿,一秤,两斤不多不少。
沈瑶嘻嘻一笑:“我家要做好多豆干,家里正赶呢。”
沈瑶看着姚氏选了一块肉,对摊主道:“这块肉来两斤。”
摊主倒是认识沈瑶的,毕竟她在这里做过几次生意:“我倒觉得是机灵,这个年纪就懂得做生意的可不多,县城里也就见她一个。”
沈母摆摆手:“能有什么事,好得很。东西买齐了吗?”
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
女尊之农女发家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鱼想上岸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女尊之农女发家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