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讲】
钦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钦予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所以我们在因地的时候要注意,你的因地会影响到你的结果。你遇到一个你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事,你用什么方式来转你的心,会影响到你未来的果位,是小乘的果位,还是别教的果位,还是圆教的果位,就是影响到你的种性。你看,同样证得空性,小乘的空是完全什么都没有,我们讲孤调的涅盘,孤调,什么都没有,没有任何的妙用。你看大乘,证得空性以后,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到十方世界广成佛事。那么差别在哪里呢?当然,因地的时候,他在观一切法空的时候,他不破坏原来的假相,这个地方是关键点。你用什么去观这个世间,久了你就产生习惯了,习惯了以后,你就改不过来了,就变种性了。所以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同样是在处理问题,但是你的过程、你的止观的方法,会影响到你未来成佛的快慢。这个地方很重要。
弥勒菩萨,“弥勒”这两个字是这个菩萨的姓,叫作慈氏。他的名字其实叫阿逸多,就是无能胜,他的慈悲是没有能够超胜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过去曾经遇到大慈如来,跟大慈如来修习慈悲观,并且发愿,他希望成佛以后能够像大慈如来一样,成就广大平等的悲心,故名慈氏。这是他过去的因缘。他的未来,他成佛的时候是坐菩提树下,这个菩提树形状像一条龙,而且这个龙的中央有一朵莲花的相状,这个树中央像一朵莲花,弥勒菩萨就坐在莲花的中间而成佛。成佛以后,他不像释迦牟尼佛是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弥勒菩萨成佛以后只有三会说法,度无量无边众生就入涅盘了,所以叫龙华三会。
壬六、弥勒观识大
我们看第一百六十一页,讲义的下册。壬六,弥勒观识大。
这个地方是讲他过去的因地的修学。
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这个四大。虚空藏菩萨是从四大当中而观入虚空,最后证入法性,我们讲色即是空。《般若心经》说色即是空,当然这个地方我们也会说。小乘佛法也是观察色即是空,也是灭色取空。但小乘的学者在观察的时候,他把四大之法经过无常、无我的智慧变成空以后,他就没有作用了。他不能够像我们本经所说的,“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乃至于能够放出十种微妙的光明,来流灌十方尽虚空界。或者,他也不能够说把整个诸幢王刹来入到我的色身,我的色身进入诸幢王刹,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为什么?因为小乘佛法的思考是单向的,它能够使令色即是空,但是它不能够使令空即是色。
前面是从有相转成无相,这个地方是小大的没有障碍。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六十页。壬五,虚空藏观空大。
第二段是讲正报能够入于依报,一也能够入于一切。“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我这个色身也能够入于十方的微尘国土,广行弘法利生的佛事,能够成就广大自在随顺的功德。这一段正式说明他的这种色身,内在的色身跟外在的世界能够互相涉入,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
佛陀问我圆通法门,我在因地是观察虚空,就是观察整个四大乃至诸佛国土,皆同虚空一样是无边无际的,而成就了妙力圆明。这个四大的色法跟无边的虚空是互含互摄,是没有障碍的,从这个地方成就圆通的。
第一段是说明依报入于正报,说是一切入于一。一切指的是什么呢?是整个“诸幢王刹”,一切诸佛所教化的世界。这么广大的世界,都能够进入我的大圆镜智之内,都能够涉入我的身心当中,我的身犹如虚空,彼此不相妨碍。这么广大的宝王刹,这个“诸幢王刹”能够涉入我的色身当中。
“虚空藏”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菩萨因地因为修学虚空观,以广大的虚空为所缘境,所以成就的时候能够显现广大无边的色身,所以叫虚空藏。这个时候他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这个“如来”指的是释迦如来,虚空藏菩萨跟释迦如来过去是共同事奉定光佛,定光佛就是指的然灯佛,就是为释迦牟尼佛授记的那一尊佛。当时虚空藏在然灯佛所就已经成就了无边身的功德。
弥勒菩萨这个时候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回忆在往昔经历了微尘劫的时间,有一尊佛出现于世,这一尊佛叫日月灯明如来,我随从彼佛而得剃发出家。出家以后我的内心非常爱乐世俗的名闻跟利养,所以经常游走于政商权贵之家。这个时候,日月灯明佛看到我有这样的一种烦恼障碍,就教我修习唯心识观,来成就大乘的三摩地。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壬五、虚空藏观空
后面的两段就讲到他果地的妙用。
【图一】
这个地方的“无边身”,蕅益大师的注解是说,其实这个“无边身”指的是清净法身,不是一般外道的四空定,那个空无边处定所现的无边身,这不一样。外道在因地的时候,观察无边的虚空,所以他色身变成虚空,显现无边虚空的色身。但是他显现的无边身是没有理观的,完全只是事修而已,没有破妄显真的效果。但是这个虚空藏菩萨的无边身是有理观的,是成就无生法忍所显现的清净法身。这个地方要加以拣别。
唯心识观,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唯心识观就是说,当你遇到了任何外境的时候,你都不要去管外境怎么样,你就观想宇宙的万法其实都是你的心识所变现。宇宙万法是我们的心所变现,从唯识的角度是从两个层次来说: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
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
这一段正式说明他能够转有相的四大而变成无相的虚空,这种神通道力。再看第二段。
所以,大乘佛法是假相保留,但是你观察它没有实体,它只就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你没有必要拿掉这个假相,你就把它的实体空掉。这个时候你能够从空出假,又能够从假入空。所以,大乘佛法在破坏烦恼的时候,是把这个假相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因为你以后还要再回来。所以《般若心经》这个观念很重要,色即是空。你从色法回到空性的时候是怎么回去的?如果你把这个假相破坏了,灭色取空,那糟糕了,你回不来了,你成就以后就只能够在这个寂灭的状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弥勒菩萨在整个宇宙万法当中的观察,他就是观察宇宙万法唯独是我们一念心识所变现,从这个地方去悟入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
这两个都是指他的果地的妙用。
虚空藏菩萨依止空假中三观来观察无边的虚空,从无边的虚空当中而会事入理,证得如来藏妙真如性。
“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前面的大圆镜智是根本智,这个地方是属于后得智。蕅益大师说,“十种微妙宝光”指他能够随众生的因缘,显现十法界的妙用。就像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就能够现何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你欢喜看到出家相他就现出家相,你欢喜看到在家相他就现在家相,他能够显现十法界的种种的相状。这种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它能够灌十方,而且穷尽整个十方虚空的边界,没有时空的障碍。
这种大神通之力,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是怎么来的呢?都是我在因地的时候观察“四大无依”,这个是他的重点。他观察广大的虚空,观察整个虚空当中的色法,这个地水火风,都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的,都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只就是我们一念心的妄想的生灭而有,所谓的心生则种种的四大生起,心灭则种种的四大消灭。但虚空的体性却是无二无别的,乃至于一切的佛国,它们的整个体性都是相同的。在相同的虚空体性当中而证得了无生法忍。
这个地方是说,他为什么能够成就广大的神通,为什么能够成就事事无碍呢?主要是从这种虚空无二当中成就无生法忍而显现出来。我们看总结。
这个地方是正式说明他第一重的果地妙用。尔时,他证得无边身以后,他有什么样的功德呢?“手执四大宝珠”,这个手,指的是他心中的智慧,他能够以心中的智慧来执持地水火风四大宝珠,因为他观察四大本空,犹如宝珠内外透明。这个时候他等于是用我空的智慧来执持四大宝珠。对外来说他能够照明十方微尘的佛刹,这是外在世界的四大。前面是我空,外面的十方微尘佛刹是法空,把内在的四大、外在的四大一一都能够化成无边的虚空,他有这种功德力。
我想我们在因地的智慧很关键,你用什么样的思考来断烦恼,会影响到你未来的果证跟妙用。比方说你看到一个假相,这个假相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法,你非常不喜欢,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把它拿掉,你采取逃避的方式。那么未来你证得空性以后,你完全没有作用,你不能有作用,你只有解脱障碍,但是你不能生起妙用。第二个选择,你看到一个不喜欢的假相,你没有必要破坏它,因为这是你的业力显现,循业发现。
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
最后看他所证的道理。
“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又能够在内心当中显现大圆镜智,因为这个时候他的身心世界四大本空,只有一种光明智慧的显现。这个大圆镜智,蕅益大师说,他是证得随缘不变之体的根本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图二】
第一个,唯识所现。唯识所现指的是阿赖耶识,第八识。我们现在为什么会跟这个人在一起,会遇到这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
] 所以我们在因地的时候要注意,你的因地会影响到你的结果。你遇到一个你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事,你用什么方式来转你的心,会影响到你未来的果位,是小乘的果位,还是别教的果位,还是圆教的果位,就是影响到你的种性。你看,同样证得空性,小乘的空是完全什么都没有,我们讲孤调的涅盘,孤调,什么都没有,没有任何的妙用。你看大乘,证得空性以后,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到十方世界广成佛事。那么差别在哪里呢?当然,因地的时候,他在观一切法空的时候,他不破坏原来的假相,这个地方是关键点。你用什么去观这个世间,久了你就产生习惯了,习惯了以后,你就改不过来了,就变种性了。所以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同样是在处理问题,但是你的过程、你的止观的方法,会影响到你未来成佛的快慢。这个地方很重要。
弥勒菩萨,“弥勒”这两个字是这个菩萨的姓,叫作慈氏。他的名字其实叫阿逸多,就是无能胜,他的慈悲是没有能够超胜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过去曾经遇到大慈如来,跟大慈如来修习慈悲观,并且发愿,他希望成佛以后能够像大慈如来一样,成就广大平等的悲心,故名慈氏。这是他过去的因缘。他的未来,他成佛的时候是坐菩提树下,这个菩提树形状像一条龙,而且这个龙的中央有一朵莲花的相状,这个树中央像一朵莲花,弥勒菩萨就坐在莲花的中间而成佛。成佛以后,他不像释迦牟尼佛是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弥勒菩萨成佛以后只有三会说法,度无量无边众生就入涅盘了,所以叫龙华三会。
壬六、弥勒观识大
我们看第一百六十一页,讲义的下册。壬六,弥勒观识大。
这个地方是讲他过去的因地的修学。
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这个四大。虚空藏菩萨是从四大当中而观入虚空,最后证入法性,我们讲色即是空。《般若心经》说色即是空,当然这个地方我们也会说。小乘佛法也是观察色即是空,也是灭色取空。但小乘的学者在观察的时候,他把四大之法经过无常、无我的智慧变成空以后,他就没有作用了。他不能够像我们本经所说的,“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乃至于能够放出十种微妙的光明,来流灌十方尽虚空界。或者,他也不能够说把整个诸幢王刹来入到我的色身,我的色身进入诸幢王刹,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为什么?因为小乘佛法的思考是单向的,它能够使令色即是空,但是它不能够使令空即是色。
前面是从有相转成无相,这个地方是小大的没有障碍。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六十页。壬五,虚空藏观空大。
第二段是讲正报能够入于依报,一也能够入于一切。“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我这个色身也能够入于十方的微尘国土,广行弘法利生的佛事,能够成就广大自在随顺的功德。这一段正式说明他的这种色身,内在的色身跟外在的世界能够互相涉入,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
佛陀问我圆通法门,我在因地是观察虚空,就是观察整个四大乃至诸佛国土,皆同虚空一样是无边无际的,而成就了妙力圆明。这个四大的色法跟无边的虚空是互含互摄,是没有障碍的,从这个地方成就圆通的。
第一段是说明依报入于正报,说是一切入于一。一切指的是什么呢?是整个“诸幢王刹”,一切诸佛所教化的世界。这么广大的世界,都能够进入我的大圆镜智之内,都能够涉入我的身心当中,我的身犹如虚空,彼此不相妨碍。这么广大的宝王刹,这个“诸幢王刹”能够涉入我的色身当中。
“虚空藏”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菩萨因地因为修学虚空观,以广大的虚空为所缘境,所以成就的时候能够显现广大无边的色身,所以叫虚空藏。这个时候他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这个“如来”指的是释迦如来,虚空藏菩萨跟释迦如来过去是共同事奉定光佛,定光佛就是指的然灯佛,就是为释迦牟尼佛授记的那一尊佛。当时虚空藏在然灯佛所就已经成就了无边身的功德。
弥勒菩萨这个时候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回忆在往昔经历了微尘劫的时间,有一尊佛出现于世,这一尊佛叫日月灯明如来,我随从彼佛而得剃发出家。出家以后我的内心非常爱乐世俗的名闻跟利养,所以经常游走于政商权贵之家。这个时候,日月灯明佛看到我有这样的一种烦恼障碍,就教我修习唯心识观,来成就大乘的三摩地。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壬五、虚空藏观空
后面的两段就讲到他果地的妙用。
【图一】
这个地方的“无边身”,蕅益大师的注解是说,其实这个“无边身”指的是清净法身,不是一般外道的四空定,那个空无边处定所现的无边身,这不一样。外道在因地的时候,观察无边的虚空,所以他色身变成虚空,显现无边虚空的色身。但是他显现的无边身是没有理观的,完全只是事修而已,没有破妄显真的效果。但是这个虚空藏菩萨的无边身是有理观的,是成就无生法忍所显现的清净法身。这个地方要加以拣别。
唯心识观,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唯心识观就是说,当你遇到了任何外境的时候,你都不要去管外境怎么样,你就观想宇宙的万法其实都是你的心识所变现。宇宙万法是我们的心所变现,从唯识的角度是从两个层次来说: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
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
这一段正式说明他能够转有相的四大而变成无相的虚空,这种神通道力。再看第二段。
所以,大乘佛法是假相保留,但是你观察它没有实体,它只就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你没有必要拿掉这个假相,你就把它的实体空掉。这个时候你能够从空出假,又能够从假入空。所以,大乘佛法在破坏烦恼的时候,是把这个假相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因为你以后还要再回来。所以《般若心经》这个观念很重要,色即是空。你从色法回到空性的时候是怎么回去的?如果你把这个假相破坏了,灭色取空,那糟糕了,你回不来了,你成就以后就只能够在这个寂灭的状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弥勒菩萨在整个宇宙万法当中的观察,他就是观察宇宙万法唯独是我们一念心识所变现,从这个地方去悟入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
这两个都是指他的果地的妙用。
虚空藏菩萨依止空假中三观来观察无边的虚空,从无边的虚空当中而会事入理,证得如来藏妙真如性。
“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前面的大圆镜智是根本智,这个地方是属于后得智。蕅益大师说,“十种微妙宝光”指他能够随众生的因缘,显现十法界的妙用。就像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就能够现何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你欢喜看到出家相他就现出家相,你欢喜看到在家相他就现在家相,他能够显现十法界的种种的相状。这种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它能够灌十方,而且穷尽整个十方虚空的边界,没有时空的障碍。
这种大神通之力,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是怎么来的呢?都是我在因地的时候观察“四大无依”,这个是他的重点。他观察广大的虚空,观察整个虚空当中的色法,这个地水火风,都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的,都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只就是我们一念心的妄想的生灭而有,所谓的心生则种种的四大生起,心灭则种种的四大消灭。但虚空的体性却是无二无别的,乃至于一切的佛国,它们的整个体性都是相同的。在相同的虚空体性当中而证得了无生法忍。
这个地方是说,他为什么能够成就广大的神通,为什么能够成就事事无碍呢?主要是从这种虚空无二当中成就无生法忍而显现出来。我们看总结。
这个地方是正式说明他第一重的果地妙用。尔时,他证得无边身以后,他有什么样的功德呢?“手执四大宝珠”,这个手,指的是他心中的智慧,他能够以心中的智慧来执持地水火风四大宝珠,因为他观察四大本空,犹如宝珠内外透明。这个时候他等于是用我空的智慧来执持四大宝珠。对外来说他能够照明十方微尘的佛刹,这是外在世界的四大。前面是我空,外面的十方微尘佛刹是法空,把内在的四大、外在的四大一一都能够化成无边的虚空,他有这种功德力。
我想我们在因地的智慧很关键,你用什么样的思考来断烦恼,会影响到你未来的果证跟妙用。比方说你看到一个假相,这个假相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法,你非常不喜欢,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把它拿掉,你采取逃避的方式。那么未来你证得空性以后,你完全没有作用,你不能有作用,你只有解脱障碍,但是你不能生起妙用。第二个选择,你看到一个不喜欢的假相,你没有必要破坏它,因为这是你的业力显现,循业发现。
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
最后看他所证的道理。
“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又能够在内心当中显现大圆镜智,因为这个时候他的身心世界四大本空,只有一种光明智慧的显现。这个大圆镜智,蕅益大师说,他是证得随缘不变之体的根本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图二】
第一个,唯识所现。唯识所现指的是阿赖耶识,第八识。我们现在为什么会跟这个人在一起,会遇到这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More+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钦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