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葫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归云文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 【作者碧葫芦提示:如果章节内容错乱的话,关掉阅读模式,关闭广告拦截即可正常】
] “她倒是有诚意,来了两次,见你不醒,还陪着姨娘哭了会儿子。四姑娘给姑娘送了十来张自己绣的帕子,我都让木香收着呢。”
甘妈妈吃了两碗热酒,换过衣裳,嚼了两口茶叶,闻得身上没有酒菜味了,才往五姑娘屋里走去。
甘妈妈手上还摆弄着那几个窗花样子:“有呢,大姑娘现在帮着太太打理家里年节的礼,没有亲自来,让嬷嬷送了匹胭脂红的缎子来,说让姑娘好了就做条喜庆的裙子穿穿。”
她喝了口茶,只觉得岁月流流长,山水不经意又相逢,竟让她又能再和姐妹们重聚一府。
这可不得了,应家祖上烧了高香,总算出了个读书人!
在祖父应参上任知州前,曾祖以六十多的高龄到京城程家,去给三儿子聘了曾做过计相的程家排行十二的姑娘,就是应时雨的祖母程氏。
此后,应家和其他因做生意富起来的人一样,在金陵五华巷买地起了房子,又在周围乡下逐渐买山林田地上百亩不等。
这一世,她可不能像上一世那样被人当枪使而不自知,又或是为了裙子首饰落得个是个没家教庶女的名声。
曾祖知道官商有别,商户地位不高,便立志要做个耕读传家的人家,跟江南那些在京为官的大家世族一样。
这十来天下来,倒是熬得眼底发青,那张还算得上年青白净的脸上,皱纹突显了些。
这年头,男子识得几个字,往后可以做账房先生,给掌柜的打下手,就不用苦哈哈在地里挣吃食了。
大伯父那头的嫡女堂姐应时玉,听说时雨写得一手好字,着大丫鬟桂儿送了个老竹雕笔洗来;庶出的堂姐应时怜送了一个藕荷色绣双鱼的荷包,两条新如意络子;两个哥哥大小也都送了礼,每隔一日便派人来问候。
应时月和应时雨二人虽然是同一家子的亲姐妹,但因应时月一直跟王姨娘和老太太生活在金陵,而应时雨和琼花姨娘则和嫡母嫡兄嫡姐们跟着父亲在任上。
应时雨则不紧不慢地喝着茶,想着应家长长短短的事儿。
其中应时雨的曾祖是大儿子,他出生后没几年,庄上收成好,又卖了几担粮食,好容易积了束脩,高祖便把他送到私塾开蒙读书。
可惜曾祖往后一直读到三十几岁也不曾再进一步,因家中父母年老无力供养,兄嫂们也颇有意见,愤而收起笔墨书本,遂跟着金陵城一个绸缎庄的老掌柜学着打起了算盘。
最后被点了三甲同进士,先外放在济州在做了个五品知县,后又疏通关系到个不上不下的散州做了知州。
反而是程家往外聘的姑奶奶们个个精明能干,贤良淑德,相夫教子,把家中中馈和产业都打理得妥妥当当的,深得夫家的敬重。
这一路读下去,花了不少钱,只证明大儿子跟二儿子实在不是读书的料,到二十五了还不曾过童子试,最后曾祖只得让他们在家学着做生意,只要不败家,做个打打算盘做个富家掌柜就罢了。
“姑娘,夜深露重,可别贪凉不穿衣。今晚早些歇着吧?”
金陵五华巷的应家往上数六七代人,高祖只是金陵城外的一个庄户人家,生了五个儿子活了三个。
曾祖自己中了秀才,见官可以不跪,比一般的生意人要体面一些,这一点体面便让他在生意场上隐隐有领头之势。
应时雨喝过药,在屋里拿着剪子剪窗花玩。
故而当曾祖亲自上京求取时,程家长辈讨论三日后便爽快地答应了,只说往后两家外放和京城的亲戚一同使力,两家家族不愁不兴旺。
甘妈妈替应时雨把桌上的红纸收好,又拿起一个马上封猴的窗花来看,剪得的可真好看,姑娘就是聪明巧手。
四姐姐么?应时雨自然是记得的。
可惜后来程氏一族出仕的男子后辈中,竟无一人可追其先人的天资,无论是能力还是官运都平凡,当的不过都是些京城散官,无甚实权,靠着祖宗荫庇的子弟罢了。
可曾祖在十八时,竟过了童子试,又过了乡试,考中了秀才!
程氏有位祖宗曾当过户部尚书,入主内阁,官至计相,深得当时皇帝的器重,朝中大小钱财拨款均要拜这位财神爷。
曾祖那一代,应家在金陵虽算不上是高门大户,但也是个富足绅士了。
于是他便花了重金束脩请了个老秀才给三个儿子开蒙读书。
姑娘刚退烧,她不放心,夜里定是要守着的。
有了长子后,便在江南乡里收丝绸和绣品,卖给北边的生意人,又还兼且做些当地的女子成衣,后来开了个绣坊,专卖苏绣绣品,也贩些湘绣、蜀绣和粤绣,天长日久竟也慢慢发起家来。
倒是小儿子应参像极了曾祖,十八岁过了童子试,又花了五六年时间,乡试、府试一路考过去,竟在三十岁之前中了举人!
两家一通合计,这门亲事便开始紧锣密鼓地张罗开了。
因程家女儿贤名在外,一时间程家有一女百家求,所以到了应时雨的祖母程氏这一辈,程氏家中的女子即便不是高嫁,所嫁得郎君也差不到哪里去,到如今这辈亦是如此。
后来曾祖娶了掌柜的侄女,靠着掌柜的门路和妻子的嫁妆,在金陵城里置了一个小小的绸缎铺子。
两人只在六岁时见过一次,后来开蒙识字,倒是写过几封问候的家信,姐妹两个说起来并不熟悉。
程家在京多年,这么些年人才却着实凋零,曾祖的荣光已经泯灭得差不多了,程家着实需要这样一个根基不深,却又会灵活钻营的亲戚共同进退。
甘妈妈还在絮絮叨叨地讲着几个兄姐们送来的礼。
“对了,姑娘可还记得四姑娘月姐儿吗?”不怪乎甘妈妈如此问道。
曾祖和妻子生了三儿两女,应时雨的祖父应参便是小儿子。
去的虽不是什么富庶的州,毕竟品级往上挪了,下一回课考调动,可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她上一世在范府,跟豆香最爱在过年时剪窗花,豆香手更巧,剪得比北方的姑娘都要好,什么九鲤戏水、喜鹊抱枝、五子登科,豆香信手就能剪出来,自己的手艺和她比却是拙了。
尽管应家根基尚浅,无甚力量,但当时应参年纪轻轻,以商户人家出身,竟能钻营成一州知州!
“好。我昏睡的那几日,可有人来看过我?”应时雨放下手中的剪子,侧过身来问甘妈妈。
] “她倒是有诚意,来了两次,见你不醒,还陪着姨娘哭了会儿子。四姑娘给姑娘送了十来张自己绣的帕子,我都让木香收着呢。”
甘妈妈吃了两碗热酒,换过衣裳,嚼了两口茶叶,闻得身上没有酒菜味了,才往五姑娘屋里走去。
甘妈妈手上还摆弄着那几个窗花样子:“有呢,大姑娘现在帮着太太打理家里年节的礼,没有亲自来,让嬷嬷送了匹胭脂红的缎子来,说让姑娘好了就做条喜庆的裙子穿穿。”
她喝了口茶,只觉得岁月流流长,山水不经意又相逢,竟让她又能再和姐妹们重聚一府。
这可不得了,应家祖上烧了高香,总算出了个读书人!
在祖父应参上任知州前,曾祖以六十多的高龄到京城程家,去给三儿子聘了曾做过计相的程家排行十二的姑娘,就是应时雨的祖母程氏。
此后,应家和其他因做生意富起来的人一样,在金陵五华巷买地起了房子,又在周围乡下逐渐买山林田地上百亩不等。
这一世,她可不能像上一世那样被人当枪使而不自知,又或是为了裙子首饰落得个是个没家教庶女的名声。
曾祖知道官商有别,商户地位不高,便立志要做个耕读传家的人家,跟江南那些在京为官的大家世族一样。
这十来天下来,倒是熬得眼底发青,那张还算得上年青白净的脸上,皱纹突显了些。
这年头,男子识得几个字,往后可以做账房先生,给掌柜的打下手,就不用苦哈哈在地里挣吃食了。
大伯父那头的嫡女堂姐应时玉,听说时雨写得一手好字,着大丫鬟桂儿送了个老竹雕笔洗来;庶出的堂姐应时怜送了一个藕荷色绣双鱼的荷包,两条新如意络子;两个哥哥大小也都送了礼,每隔一日便派人来问候。
应时月和应时雨二人虽然是同一家子的亲姐妹,但因应时月一直跟王姨娘和老太太生活在金陵,而应时雨和琼花姨娘则和嫡母嫡兄嫡姐们跟着父亲在任上。
应时雨则不紧不慢地喝着茶,想着应家长长短短的事儿。
其中应时雨的曾祖是大儿子,他出生后没几年,庄上收成好,又卖了几担粮食,好容易积了束脩,高祖便把他送到私塾开蒙读书。
可惜曾祖往后一直读到三十几岁也不曾再进一步,因家中父母年老无力供养,兄嫂们也颇有意见,愤而收起笔墨书本,遂跟着金陵城一个绸缎庄的老掌柜学着打起了算盘。
最后被点了三甲同进士,先外放在济州在做了个五品知县,后又疏通关系到个不上不下的散州做了知州。
反而是程家往外聘的姑奶奶们个个精明能干,贤良淑德,相夫教子,把家中中馈和产业都打理得妥妥当当的,深得夫家的敬重。
这一路读下去,花了不少钱,只证明大儿子跟二儿子实在不是读书的料,到二十五了还不曾过童子试,最后曾祖只得让他们在家学着做生意,只要不败家,做个打打算盘做个富家掌柜就罢了。
“姑娘,夜深露重,可别贪凉不穿衣。今晚早些歇着吧?”
金陵五华巷的应家往上数六七代人,高祖只是金陵城外的一个庄户人家,生了五个儿子活了三个。
曾祖自己中了秀才,见官可以不跪,比一般的生意人要体面一些,这一点体面便让他在生意场上隐隐有领头之势。
应时雨喝过药,在屋里拿着剪子剪窗花玩。
故而当曾祖亲自上京求取时,程家长辈讨论三日后便爽快地答应了,只说往后两家外放和京城的亲戚一同使力,两家家族不愁不兴旺。
甘妈妈替应时雨把桌上的红纸收好,又拿起一个马上封猴的窗花来看,剪得的可真好看,姑娘就是聪明巧手。
四姐姐么?应时雨自然是记得的。
可惜后来程氏一族出仕的男子后辈中,竟无一人可追其先人的天资,无论是能力还是官运都平凡,当的不过都是些京城散官,无甚实权,靠着祖宗荫庇的子弟罢了。
可曾祖在十八时,竟过了童子试,又过了乡试,考中了秀才!
程氏有位祖宗曾当过户部尚书,入主内阁,官至计相,深得当时皇帝的器重,朝中大小钱财拨款均要拜这位财神爷。
曾祖那一代,应家在金陵虽算不上是高门大户,但也是个富足绅士了。
于是他便花了重金束脩请了个老秀才给三个儿子开蒙读书。
姑娘刚退烧,她不放心,夜里定是要守着的。
有了长子后,便在江南乡里收丝绸和绣品,卖给北边的生意人,又还兼且做些当地的女子成衣,后来开了个绣坊,专卖苏绣绣品,也贩些湘绣、蜀绣和粤绣,天长日久竟也慢慢发起家来。
倒是小儿子应参像极了曾祖,十八岁过了童子试,又花了五六年时间,乡试、府试一路考过去,竟在三十岁之前中了举人!
两家一通合计,这门亲事便开始紧锣密鼓地张罗开了。
因程家女儿贤名在外,一时间程家有一女百家求,所以到了应时雨的祖母程氏这一辈,程氏家中的女子即便不是高嫁,所嫁得郎君也差不到哪里去,到如今这辈亦是如此。
后来曾祖娶了掌柜的侄女,靠着掌柜的门路和妻子的嫁妆,在金陵城里置了一个小小的绸缎铺子。
两人只在六岁时见过一次,后来开蒙识字,倒是写过几封问候的家信,姐妹两个说起来并不熟悉。
程家在京多年,这么些年人才却着实凋零,曾祖的荣光已经泯灭得差不多了,程家着实需要这样一个根基不深,却又会灵活钻营的亲戚共同进退。
甘妈妈还在絮絮叨叨地讲着几个兄姐们送来的礼。
“对了,姑娘可还记得四姑娘月姐儿吗?”不怪乎甘妈妈如此问道。
曾祖和妻子生了三儿两女,应时雨的祖父应参便是小儿子。
去的虽不是什么富庶的州,毕竟品级往上挪了,下一回课考调动,可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她上一世在范府,跟豆香最爱在过年时剪窗花,豆香手更巧,剪得比北方的姑娘都要好,什么九鲤戏水、喜鹊抱枝、五子登科,豆香信手就能剪出来,自己的手艺和她比却是拙了。
尽管应家根基尚浅,无甚力量,但当时应参年纪轻轻,以商户人家出身,竟能钻营成一州知州!
“好。我昏睡的那几日,可有人来看过我?”应时雨放下手中的剪子,侧过身来问甘妈妈。
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
重生后她仍是条咸鱼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只为原作者碧葫芦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毅并收藏重生后她仍是条咸鱼最新章节。